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湘夫人》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湘夫人》 年级 高二 学期 上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了解屈原的生平,掌握《楚辞》与“楚辞体”。2、掌握《湘夫人》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家乡常见的斑竹的图片引出湘君和湘夫人的凄美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2、通过朗读,疏通课文。3、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作者的情感。4、合作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湘君对爱情不懈的追求精神,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教 学重 点难 点 1、重点:通过解读文本,了解并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2、难点: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并掌握“描写景物、渲染氛围”的写作技巧。
教 学思 路 针对本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教学要点,组织学生自主查找作者有关资料,并制成作者生平卡片,并对心目中的屈原形象至少用一个词来进行概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组织学生自主探究,让他们朗读,质疑,讨论,合作探究。将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与文本结合起来,去感受屈原文学的魅力,更去感受屈原的美好心灵和高尚品质。
主 要教 学方 法 语言品读法、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教 学资 源 朗读视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 一、激趣导入:投影湘妃竹(斑竹)图片,问:你见过这种竹子吗?它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名字,你能说出来吗?你能讲出有关这种竹子的凄美故事吗?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活动一】 根据图片感受凄美的故事。 激发学生的兴趣,为鉴赏作心理准备。
二、 二、常识介绍1、请你根据《离骚》和平时对屈原的了解,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他。忠君爱国、忧国忧民、品质高洁、坚持不懈、上下求索、多才多艺、能言善辩、忠贞不渝、九死未悔……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活动二】探究作者的人生历程,对屈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投影学生搜集整理的图片及文字,教师作补充) 这个过程全部由学生自主地在课外完成,课内仅展示成果。激发了阅读兴趣,便于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三、 三、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强调字音。①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湘君和湘夫人,抒情主人公是湘君。②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③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幽怨、哀婉。2、学生朗读。3、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疏通课文。4、自主探究:学生自主质疑。 【活动三】1、朗读,感受幽怨、哀婉的感情基调。2、自主质疑。 1、了解诗歌所描绘的故事。2、把握感情基调。3、发现疑难问题,为后面的探究作准备。
四、 四、合作探究:1、探究一:湘君的心理历程和湘君的形象特点。心理历程:由企盼而怅望——由思念而幻觉——由失望而平静。形象特点:热情大胆,浪漫真诚;执著追求,不畏艰难;高洁优美。 【活动四】探究湘君的心理历程和湘君的形象特点。 把握人物心理变化的历程和形象的特点。
2、探究二:诗歌景物描写的方法、作用及这种对后世的影响。①方法:融情入景,以景染情。②作用:开头凄凉冷落的秋景,营造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衬托了抒情主人公的惆怅幽怨的心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③影响: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这种写法启发了无数的后来人,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等。 传统诗歌意象歌谣:诗歌意象有规律,把握技巧好记忆。杜鹃猿啼话凄凉,雨打梧桐离别意。冰雪蝉鸣喻高洁,凌寒坚韧松梅喻。挺拔翠竹亮节风,斗雪菊花傲骨义。落日黄昏迟暮感,流水落红伤春去。红豆寄寓相思情,送别长亭共短亭。羁旅驿站游子意,望月听笛乡情浓。蓑衣斗笠指隐士,渔樵垂钓闲适情。 鸳鸯连理生死恋,孤城关山戍卒行。 【活动五】 探究诗歌景物描写的方法、作用及这种对后世的影响。 把握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艺术手法。
3、探究三:四个反问句运用了民歌中的哪种手法?有何暗示性?①比兴:用自然现象的错位颠倒来比喻主人公的爱情不顺,愿望得不到实现。②因情造景,象征寓意。(钱钟书《谈中国诗》中诗歌的暗示性)暗示理想与现实的错位,执着追求与求而不得的错位。 【活动六】 探究四个反问句运用了民歌中的哪种手法?有何暗示性? 通过对反问问的暗示性的探究,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4、探究四:宫室的特点和作用。①宫室特点:色彩缤纷,香味浓烈,流光溢彩,奇幻华美。②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写得越铺张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活动七】 探究宫室的特点和作用。 通过探究对宫室的铺陈,进一步感受湘君的情感。
五、 五、感悟主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1、知人论世(展示学生课前制作的关于屈原的生平知识卡片)3、探究言志的契合点——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望美人兮天各一方” 《赤壁赋》——比喻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或政治抱负。《离骚》美人——贤明的君主或美好的政治理想。“佳人” 《湘夫人》——爱情坚持不懈的追求,思而不见的愁苦。香草——美好的理想3、逆志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表达了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活动八】感悟主旨。 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作品主旨。
六、 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整理屈原诗歌中的名句。 【活动八】 作业。 巩固提高。
自我反思
主要特 色与创 新之处 这首诗生字生词很多,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给以落实。引导学生加强诵读,注意兮字的运用,节奏要迂缓,在朗读中体会出男女主人公幽怨哀婉的情感基调。在课前,我布置学生进行了预习,查找了作者有关资料,并制成了作者生平卡片。这样就为课堂上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来探究诗歌主旨奠定了基础。对于课文的导入,我用家乡的湘妃竹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作者的简介,因为屈原学生已不陌生,我一改过去介绍生平的惯用做法,而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心目中的屈原,这样既节约时间,又锻炼了学生对人物的概括能力。学生的热情很高。在引导过程中,针对本诗比较难疏通的特点,我设计了学生质疑的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我针对几个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了合作探究,在讨论中完成对课文的赏析。另外,我认为主旨的探究不能作为本课的唯一目标,因为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而且对后世的影响巨大。例如情景交融和比兴手法的运用。因此,这些,我都引导学生进行了思考讨论,效果明显。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在探究的过程中,联系文本还不够。2、由于时间的关系,对《九歌》其他作品的拓展还不够。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