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中的第二课,上承前一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下启第五单元《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中国开始融入工业文明而又暗含危机。既有贯穿中国古代、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关联。本课主题紧密围绕清朝国家版图奠定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共三个子目,第一子目“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主要讲述了“康乾盛世”、奏折制度、军机处的设立等基本史实,这不仅属于课标直接提到的内容,也是课标中其他内容——版图奠定和统治危机的政治和制度背景;第二子目“疆域的奠定”主要叙述了清朝疆域开拓和巩固的基本史实,重点在于把握这一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第三子目“统治危机的初显”主要叙述了清朝人口压力与社会动乱及其西方列强的潜在威胁。
本课共有地图与图片6张,其中最为重要的即为1820年的《清朝疆域图》,地图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清朝开拓、巩固疆域的具体成就,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此外,此图还可以用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作比较,借以解决本课【思考点】“为什么说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本课共有两则【史料阅读】一则从不同侧面描述了清朝君主专制体制;另一则选自嘉庆皇帝在天理教起义被镇压后下的《罪己诏》,反映出了清朝统治危机的显现。【学思之窗】选取了雍正帝批阅过的一份奏折图片,借此来阐释奏折制度的作用和意义。【历史纵横】给学生补充了清朝疆域奠定部分一项重要的措施——改土归流,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清政府是如何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本课【问题探究】可与第三子目“统治危机的初显”合并处理,用乾隆、嘉庆两位皇帝的敕谕来表达清王朝在适应国际形势上还要经历艰难的历程。【学习拓展】部分可以安排在课后,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本课核心概念可从三个角度进行阐述,从时期角度看主要就是康乾盛世;从本课主题来讲即为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中国版图的奠定;具体内容方面,主要包括奏折制度、军机处、文字狱、统一台湾、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伊犁将军、“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驻藏大臣、《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改土归流、理藩院、白莲教起义、十三行等重要概念。?
二、教学立意
1.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2.教学目标
通过奏折制度、军机处的设立等基本史实,了解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是“康乾盛世”的开创、国家版图的奠定和统治危机的出现的政治背景。
结合《清朝疆域图》自主梳理清朝疆域开拓和巩固的基本史实并制成年表,在增强自身时空观念的同时,把握这一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通过概括清朝统治危机出现的历史迹象,分析清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经验,培养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国家版图的奠定。
难点:通过清朝疆域的开拓和巩固,把握这一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流程
导入部分=通过康熙皇帝晚年抱怨工作量繁重的一段话,设问“康熙帝为何这么累?”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入本课第一子目“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掌握奏折制度和军机处设立的基本史实,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奏折制度和军机处设立的特点及其作用,从而使学生理解清帝独断朝廷大政方针,事必躬亲,大大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这样既使决策效率得到提高,又使得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制度是开创“康乾盛世”、奠定国家疆域的政治和制度保障,同时也是清朝中后期统治危机显现的一个原因。
第二子目:疆域的奠定
通过教材第75页《明朝形势图》和第80页《清朝疆域图》的对比,梳理清朝疆域开拓和巩固的基本史实并按地区制成年表。
1.祖国东南边疆问题: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维护了中国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但与清政府分庭抗衡,形成分裂状态,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清军渡海远征,统一台湾,并在台湾设府。清政府的系列举措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2.祖国东北边疆问题:17世纪中叶,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国家主权。
3.祖国西北边疆问题: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势力强大,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企图分裂祖国。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长期斗争,最终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后又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在军事上稳定了西北边疆。此外,清政府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清政府在祖国西北的系列举措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势力,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4.祖国西南边疆问题:清政府先后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尊号,并确定了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要由中央政府册封。并从1727年起,开始派遣驻藏大臣。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理权。
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保证了局势的稳定,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结合《中国历代长城总图》认识到中国古代常把修建长城作为国防要务。但是通过此图图例,我们不难发现清朝几乎没有修建过长城。这是为什么呢?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之后教师可用《清圣祖实录》中康熙帝的一段话来说明征战过后还有安定民生。一旦叛乱平定就会以抚绥手段缓和矛盾,使百姓尽量避免战乱之祸,稳定民生,其所修筑的是无形的长城,比有形的长城更加坚固。?
第三子目“统治危机的初显”
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整理出统治危机初显的内外表现,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清朝前中期社会环境安定、经济繁荣、国土开发、赋税改革、高产作物的引进等使得清朝人口迅速膨胀。人口急剧增长又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外方面,面对西方列强的潜在威胁,清朝统治者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不能真正消除外来威胁,还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此子目的学习要注意将问题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进行比较、综合、分析,全面认识盛世阴影所带来的统治危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查找史料,制作18世纪中西大事年表。并结合大事年表,分析当时世界的发展趋势,理解当时中国为何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从而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之后再进行合作探究:清朝从鼎盛走向危机的历史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创造的世界奇迹,培养学生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自觉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教学总结反思
本课重点围绕清朝疆域的奠定这一中心问题进行阐述,由于疆域的奠定头绪较多,建议大家结合《清朝疆域图》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并理解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以此增强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
学习评价建议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相对于结果,过程更能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习发展变化,体现出学生成长的历程。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态度、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论述表达的能力,再配合适当的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实践活动等多样化的评价学生。
四、教学活动延伸
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整理总结出我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过程,并从演变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历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