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截至2021年8月2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已在月面工作719天,月球车累计行驶600.55米。
九天揽月
2020年11月10日的8时12分,中国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位于北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为10909米。不得不说,这是我国在深潜领域的重大突破,又是我国在深潜领域中的又一伟大里程碑。
五洋捉鳖
入地很难
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旅行》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
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自实现“地心漫游”。目前最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对于平均半径6371KM的地球,这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
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特点
2.两大不连续界面及地震波传播特点
3.地球内部圈层及特点
4.地球外部圈层及特点
5.岩石圈的概念
6.了解地球外部圈层及其相互作用。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1.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特点
2.两大不连续界面及地震波传播特点
3.地球内部圈层及特点
4.地球外部圈层及特点
(一)地震
一、地震和地震波
1.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地震的结构
2.震级:
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3.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烈度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一次地震,烈度不止一个(共12度)与震级成正比。
影响因素:
与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物的抗震性成反比。
08月06日16时11分,在台湾宜兰县海域(北纬24.76度,东经122.30度)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中国地震台网自动测定:08月21日10时20分在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附近(北纬27.13度,东经105.36度)发生4.5级左右地震。
新华社海地莱凯8月22日电
海地民防部门22日说,截至当天上午,海地14日发生的7.2级地震已造成2207人死亡、12268人受伤,另有344人失踪。此外,地震还导致逾5.2万栋房屋被毁,约7.7万栋房屋受损。由于道路、桥梁受损以及安全等原因,一些地区食品、水和医疗物资等的供应面临困难。该国约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震后重建的挑战巨大。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地震,超过30万人遇难。
(二)地震波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纵波
横波
1.质点的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表现为上下颠簸
2.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3.速度较快
1.质点的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表现为前后左右晃动
2.介质: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3.速度较慢
相同点:其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的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地震波
思考探究: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感觉是什么?为什么?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纵波、横波都能在固体中传播。
此时在海中航行的人的感觉?为什么
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纵波能够在液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
在大陆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
33km
莫霍界面
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
2900km
古登堡界面
总结:不连续面及速度变化
莫霍面
古登堡面
17
2900
17千米处
(平均深度)
莫霍面
该面下,纵、横
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
2900千米处
在这里,纵波波速忽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波速变化
地下深度
不连续面
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为不连续面,依次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是为了分别纪念发现这两个界面的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契奇和古登堡。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
界面
地幔
外核
内核
(一)地壳
阅读P25正文地壳内容和阅读部分。思考:地壳的分布范围、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的厚度、地壳的平均厚度、地壳厚度规律、地壳的物质形态、了解地壳的组成元素。
圈层
范围
厚度
物质组成及厚度变化
地壳
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硅铝层的分布不连续。
地表以下,莫霍面以上
平均厚度约17km,大陆:39-41km海洋:5-10km
组成: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地幔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下地幔
上地幔
分层:上地幔和下地幔
范围:地壳底界到2900千米处
(二)地幔
阅读P26正文地幔内容和阅读部分。
思考:地幔的分布范围、划分,物质形态,软流层、岩石圈的分布。
岩石圈
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软流层
上地幔的上部(岩浆的发源地)
圈层
范围
分层
物质组成及状态
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
外核与内核
外核:液态或熔融状态,“流动性”,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内核:固态.
(三)地核
阅读P26正文地核内容和阅读部分。
思考:地核的分布范围、划分,物质形态,地球磁场。
地球内部结构划分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古登堡面
(2900km)
①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②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5-10km),大陆部分厚(39-41km),平均厚度17km。
地幔
上地幔
①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②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共同组成岩石圈(软流层以上)。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内核
呈固态,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莫霍面
(平均17km)
阅读P27——P28正文地球的外部圈层内容。
思考:地球外部圈层有哪些?各圈层有什么特征、之间的联系。
气
大
圈
生
物
圈
圈
水
石
岩
圈
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大气圈是指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大气圈笼罩着地球,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同时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水
圈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主要由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组成的。海洋是水圈的主体。
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
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球表层生物
的总称。
生物圈
生命活动渗透到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中。因此,生物圈成为地球上最具活力的圈层。
及其生存环境
生物圈
大气圈
岩石圈
水圈
地球四个主要圈层的位置关系
岩石圈
水圈
大气圈
生物圈
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外部圈层
概 念
组 成
其 他
大气圈
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缓和温度变化;提供氧气;天气现象发生地,与人类息息相关。
水圈
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海洋水、陆地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连续但不规则。
生物圈
渗透于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中的生物世界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特征
课堂小结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纵波
横波
1.质点的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表现为上下颠簸
2.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3.速度较快
1.质点的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表现为前后左右晃动
2.介质: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3.速度较慢
相同点:其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的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地震波
做笔记和背诵内容
地球内部结构划分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古登堡面
(2900km)
①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②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5-10km),大陆部分厚(39-41km),平均厚度17km。
地幔
上地幔
①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②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共同组成岩石圈(软流层以上)。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内核
呈固态,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莫霍面
(平均17km)
外部圈层
概 念
组 成
其 他
大气圈
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缓和温度变化;提供氧气;天气现象发生地,与人类息息相关。
水圈
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海洋水、陆地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连续但不规则。
生物圈
渗透于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中的生物世界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