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初步感受它的意义。
2、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感知集合图形成的过程,并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使学生学会借助维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来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4、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习惯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集合图产生的过程,利用集合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过程:
1、趣味游戏,巧引集合
游戏规则:
请6位同学参与游戏,老师会提出一些条件,请符合条件的同学站入对应的圈中。老师说开始再行动。
游戏一:
男生
女生
游戏二:
戴眼镜
不戴眼镜
游戏三:
会跳绳
会踢毽子
疑问:既会跳绳又会踢毽子的同学应该站在哪个圈里?说说圈中各部分的意义。
在数学里,我们把指定的具有某种性质的事物看作一个整体,称为一个集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集合的知识。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重复的人在集合中的位置,为画集合图打下基础。既是生活中的问题又是数学中的重复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情绪和探究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也为
下一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试画集合
学校举行跳绳踢毽比赛,三一班开始报名:
1、从表格中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2、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
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一共有
17
人
质疑:有没有不同意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表格。
学生发现有重复参加的人,影响了总人数。
我们通过观察这张表格,每一部分的成员不是很清晰,究竟一共有多少人也不能很快的得到答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把两项都参加的人清晰、明确地表示出来,又能帮助我们顺利的算出总人数呢?让我们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你认为合适的方法,并计算总人数。
自学提示:
(1)自主探究,完成学习单第一部分内容。
(2)小组交流说说每个部分表示的含义及计算总数的方法。每组选一名同学汇报。
3、汇报研究成果
展示孩子们不同的作品及算法,提问每部分表示的含义,重点突出重复的部分。如出现集合图,适时点拨思考: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适时点拨可以借助图形代表人名,渗透符号意识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4、汇报:一共有多少人?列式计算
6
+
5
+
3
=14(人)
说说每个数字的意义,6和5是怎么得到的。
9
+
8
-
3
=
14
(人)
说说为什么减3
9
+(8
-
3)=
14(人)
说说每个数字的含义
9
-
3+
8
=
14(人)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合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以及形象生动的动画亲历集合圈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大胆地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平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和感悟。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想法却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我们只要弄明白这个圈里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就可以灵活列式计算解决问题,但无论怎样列式,重复出现的人数只能算一次。
介绍维恩图:
在数学中,经常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这种图称为维恩图,也叫集合图。
是由英国数学家
约翰·维恩
发明的。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和数学家的想法是一样的,相信你们将来也和数学家维恩一样有属于自己的创造。
5、回归原题,课件演示各部分,让学生根据涂色区域用准确的语言正确描述各部分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理解,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体会胜利的喜悦。
本环节中,学生在探究解法时,出示课件,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维恩图的意义,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不同的策略中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同时使教学难点分解,化难为易,缩短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思考:维恩图和表格对比有哪些好处呢?
三、练习巩固,内化新知
(1)我们认识了维恩图,想不想动手画一画,有位水果店的老板遇到了问题,我们帮他解决一下好吗?独立填写图表,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想一想有几种计算方法。
(2)根据学校要求,每班要选拔9人参加跳绳,8人参加踢毽子比赛,你觉得三(2)班可能会选拔多少人?
1.参赛的同学最多有(
)人。
2.参赛的同学最少有(
)人。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此环节借助多媒体的功能,设计了一个开放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素材练习,既链接了所学知识资源,又为学生搭建了开放与拓展的平台,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又用活了知识,实现了提升。
四、联系实际,总结收获
看书104页,谈谈你的收获和疑惑。
同学们,每节课都有终点,但是学习的道路没有尽头,希望这节课的知识能给你以后的学习带来帮助,愿数学为我们所用。
设计意图:回归课本,在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的同时,给学生质疑和表达的机会,逐渐使其形成反思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知识的学习引申到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