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019湘教版)必修一 5.2 土壤的形成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下·大理开学考)下图为某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 )
A.土壤中生物量的多少 B.土壤中的养分状况
C.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D.土壤中腐殖质的含量
2.地表的植物对土壤的形成作用是( )
A.决定土壤颗粒的大小 B.改变土壤矿物质成分
C.加速土壤形成过程 D.调整土壤内部温度
【答案】1.B
2.C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形态的土壤剖面。土壤剖面可以表示土壤的外部特征,包括土壤的若干发生层次、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等。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的迁移和转化,土壤分化成一系列组成、性质和形态各不相同的层次,称为发生层。发生层的顺序及变化情况,反映了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土壤性质。
1.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中的养分状况,B正确;土壤中生物量的多少与区域气候、植被等相关,与成土母质无关,A错;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腐殖质含量等与植被等相关,与成土母质关系不大。故答案为:B。
2.地表植被的枯枝落叶为土壤提供了有机质,加速了土壤的形成过程,C正确;土壤颗粒的大小、矿物成分等与成土母质相关,AB错;地表植被对土壤温度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加速土壤形成的主要作用,D错。故答案为:C。
3.(2021高一上·东丽期末)读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下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2)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 )
A.有机质含量母质 B.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C.发育程度和肥力大小 D.土层厚度
【答案】(1)C
(2)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土壤是多个自然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中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C正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能够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腐殖质,为土壤提供肥力。(2)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为土壤提供矿物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即土壤的质地,B正确。
【点评】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②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
土壤并非生来就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跟生物发育一样,土壤发育也有一系列的过程。其中,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
4.(2020高一上·河西期末)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
A.风化基岩 B.气候 C.地形 D.生物
(2)图示区域( )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负相关 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
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1)D
(2)A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故答案为:D项。(2)植被覆盖率越高,水体下渗越多,地表径流越少,因此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正相关,①正确;陡坡上由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迁移较快,因此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②正确;土壤中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母质,③错误;地下径流量受当地降水和植被的影响大,④错误。因此①②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于土壤母质而形成的。它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其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六种:
1、母质因素: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它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
2、气候因素:直接影响是对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造成影响,如温度每增加10℃,土壤中的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间接影响是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因素: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养分元素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搬运和搅动等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和改变土壤结构;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4、地形因素: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影响土壤形成。如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因素:母质、地形、气候和生物等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都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如在极端环境中,岩石的风化物可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而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
6.人类活动因素:主要影响是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在农业生产活动,通过耕耘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
5.(2020高一上·青岛期末)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是( )
A.有机层和腐殖质层 B.腐殖质层和淋溶层
C.淀积层和淋溶层 D.淀积层和母质层
【答案】C
【知识点】认识土壤
【解析】【分析】土壤从上到下分为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最上层是表土层,又称淋溶层,第二层是心土层,又称淀积层,第三层是底土层,又称母质层。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淀积层由承受表土淋溶下来的物质形成,淀积层和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土壤剖面发生层一般分为:表土层(A层)、心土层(B层)和底土层(C层)。底土层中,还包括潜育层(G层)。表土层也叫腐殖质-淋溶层,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层;在森林覆盖地区有枯枝落叶层。心土层也叫淀积层由承受表土淋溶下来的物质形成的。底土层也叫母质层,是土壤中不受耕作影响,保持母质特点的一层。潜育层也叫"灰粘层",是在潜水长期浸渍下经潜育化作用形成的土层,土色蓝绿或青灰色,质地粘重,通气不良,养分转化慢。观察和了解土壤剖面是认识土壤、分析鉴定土壤肥力,制定耕作措施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2021高一下·宁波期末)某高一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国庆假期,到郊区进行了红壤的野外观测调研。完成了土样的土壤组成及酸碱性测定实脸,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完成下面小题。
6.红壤的肥力、酸碱度和疏松程度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为了实现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可采取的改良措施有( )
①大力推广秸秆还田 ②大量施用化肥 ③增施熟石灰 ④掺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下列有关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B.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C.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小于河谷
D.由低纬向高纬风化作用增强
8.该区域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叶林 D.硬叶林
【答案】6.B
7.C
8.A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地区由常绿阔叶树种组成的地带性森林类型。在日本称照叶树林,欧美称月桂树林,中国称常绿栎类林或常绿樟栲林。这类森林的建群树种都具樟科月桂树叶片的特征,常绿、革质、稍坚硬,叶表面光泽无毛,叶片排列方向与太阳光线垂直。
6.红壤呈酸性,土质黏重,有机质含量低。推广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①正确;增施熟石灰可以中和壤的酸性,③正确;掺沙可以降低土壤的黏性,增强通气透水性,④正确;大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的结构,②错误。综上分析,①③④正确,故答案为:B。
7.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而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A错误。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质的来源,B错误。陡峭的山坡易受流水侵蚀,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C正确。由低纬向高纬气温降低,风化作用減弱,D错误。故答案为:C。
8.该地区土壤为红壤,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高二下·衢州月考) 红壤和棕壤是我国两种森林土壤,黑钙土是我国典型的草原土壤,而黑土分布于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地区,又称为湿草原土。图为我国四种土壤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9.形成黑土和黑钙土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生物 B.气候 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
10.红壤和棕壤的分布最符合(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9.B
10.A
【知识点】成土因素;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②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土壤并非生来就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跟生物发育一样,土壤发育也有一系列的过程。其中,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
9.“黑钙土是我国典型的草原土壤,而黑土分布于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地区,又称为湿草原土”,据材料可知,黑钙土和黑土的区别主要在于水分条件的不同,因此形成黑土和黑钙土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气候,B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两种土壤的分布差异与生物、成土母质、人类活动无关,A、C、D错误。故答案为:B。
10.据图可知,红壤主要分布在南方,棕壤主要分布在北方,两种土壤分布主要区别在于不同的纬度,热量条件有差异,因此红壤和棕壤的分布最符合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A正确。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水分,垂直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均与题意不符,BC错误。地方性分异规律分布在较小尺度地区,D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高一下·浙江期中)威海某中学暑假进行研学旅行,野外考察了东北平原、江南丘陵、陕北高原等地的土壤剖面,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与东北平原的黑土相比,江南丘陵的红壤( )
A.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弱 B.土壤腐殖质的累积量大
C.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 D.地形使土壤的厚度增大
12.陕北高原的黄土( )
A.有机质含量较低,故呈黄色土 B.适宜种植谷子等耐早作物
C.大量施用化肥,提高肥力 D.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强
【答案】11.C
12.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②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土壤并非生来就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跟生物发育一样,土壤发育也有一系列的过程。其中,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
11.江南地区气候更加温暖湿润,土壤中微生物活动旺盛,分解作用强,故A错误。分解作用越强,土壤腐殖质的累积量越小,故B错误。江南降水更多,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更强,故C正确。丘陵地形比平原坡度大,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使土壤的厚度较小,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12.陕北高原的黄土有机质含量高,非常肥沃,故A错误。陕北高原位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适宜种植谷子等耐早作物,故B正确。大量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板结,不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故C错误。气温越低,微生物的活动越弱,分解作用缓慢,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二、综合题
13.(2020高一上·西青期末)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实习是验证和理解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西青区某中学在学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后,地理小组将要进行土壤野外实习活动。请你协助他们完成下列问题。
(1)在土壤野外实习中,设计和选择合适的观察点十分重要。不同的土壤它的形态存在差异,请回答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
A.地形 B.气候 C.植物 D.成土母质
(2)读下面“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分析图中A层的成因及影响其厚度的因素。
(3)如果让你写一个当地某地点土壤剖面观察记录,你认为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1)D
(2)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的分解。影响厚度的因素:枯枝落叶的数量;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滤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
(3)地名(编号)、日期,剖面所处的地形部位、绝对高度、地理坐标,地貌特点,土地利用状况,土壤剖面及图层的描述,土层与土壤剖面示意图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不同土壤的形态主要表现在土壤的颗粒状况、颜色等特征,影响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形成土壤的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形成了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矿物质,D正确。故答案为:D。(2)由图可知,图中A层为腐殖质层,是有机质的主要分布层,是植物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的分解之后形成的有机质。影响其厚度的因素主要有:枯枝落叶等有机物的数量多少;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滤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等。如我国东北地区土壤腐殖质层较厚,主要是当地气候寒冷,微生物对枯枝落叶分解缓慢,大量有机物腐化后形成较厚的腐殖质层。(3)根据野外考察的要求,进行土壤剖面观察记录时,一般包括当地考察点地名(编号)、考察日期,剖面所处的地形部位、绝对高度、当地地理坐标,地貌特点,土地利用状况,土壤剖面及图层的描述,土层与土壤剖面示意图等。
【点评】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于土壤母质而形成的。它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其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六种:
1、母质因素: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它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
2、气候因素:直接影响是对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造成影响,如温度每增加10℃,土壤中的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间接影响是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因素: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养分元素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搬运和搅动等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和改变土壤结构;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4、地形因素: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影响土壤形成。如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因素:母质、地形、气候和生物等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都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如在极端环境中,岩石的风化物可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而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
6、人类活动因素:主要影响是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在农业生产活动,通过耕耘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
14.(2021高一上·丹东期末)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同学利用暑期到宽甸山区做实地考察。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下图是考察小组成员拍摄到的两幅河流地貌景观图片。
左图地貌通常分布在河流的 游;右图地貌名称为 ;描述左图地貌的河谷特点 。
(2)下图为考察小组成员绘制的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请你在适当位置填注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
甲 ;乙 ;丙 ;
(3)考察小组在山区考察期间,遭遇暴雨天气,一采石场附近沟谷发生泥石流灾害。指出这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主要条件 。
(4)进行野外活动时,应怎样应对泥石流的威胁?
【答案】(1)上;冲积扇(洪积扇);特征:呈V形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鹅卵石
(2)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
(3)前期暴雨形成短时间大量水流;地形陡峻,坡度大。受采石场影响地面植被覆盖度差,有丰富松散物质
(4)野外活动前,了解天气状况;穿越沟谷时,应先观察,确定安全后方可穿越;雨天不要再沟谷中停留;一旦听到连续不断雷鸣般的响声,应立即向两侧山坡上转移;发现泥石流灾害后及时报告,向他人求救。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左图地貌为分布在河流上游的峡谷,其河谷特点主要表现为河谷呈V型,谷坡陡峻,深度大于宽度,谷底狭窄;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强烈,因此河床底部起伏不平,而且常分布有巨大的石块。右图地貌为分布在山区河流出山口处的冲积扇(洪积扇)。(2)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土壤由表层往底部依次可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3)结合材料和泥石流的发生条件分析,考察小组在山区考察期,说明该区域地形崎岖,坡度大;遭遇暴雨天气,受暴雨影响在短时间内汇集了大量的水流;一采石场附近沟谷发生泥石流灾害,说明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有丰富的松散碎屑物质。(4)进行野外活动前,需提前规划考查路线,了解天气状况,准备必要的自救物品;穿越沟谷时,应先进行观察,确定安全后再进行穿越;沿山谷徒步行走时,一旦遭遇大雨,要提前预防出现泥石流,最好迅速转移到附近安全的高地,一定要远离山谷,更不要在谷底停留;将营地选在平整空旷的高地上,千万不要选在山谷和河沟底部;发现泥石流后,要立即从垂直于泥石流方向的山坡两边向上面爬。
【点评】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1 / 1高中地理(2019湘教版)必修一 5.2 土壤的形成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2021高一下·大理开学考)下图为某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 )
A.土壤中生物量的多少 B.土壤中的养分状况
C.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D.土壤中腐殖质的含量
2.地表的植物对土壤的形成作用是( )
A.决定土壤颗粒的大小 B.改变土壤矿物质成分
C.加速土壤形成过程 D.调整土壤内部温度
3.(2021高一上·东丽期末)读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下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2)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 )
A.有机质含量母质 B.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C.发育程度和肥力大小 D.土层厚度
4.(2020高一上·河西期末)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
A.风化基岩 B.气候 C.地形 D.生物
(2)图示区域( )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负相关 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
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5.(2020高一上·青岛期末)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是( )
A.有机层和腐殖质层 B.腐殖质层和淋溶层
C.淀积层和淋溶层 D.淀积层和母质层
(2021高一下·宁波期末)某高一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国庆假期,到郊区进行了红壤的野外观测调研。完成了土样的土壤组成及酸碱性测定实脸,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完成下面小题。
6.红壤的肥力、酸碱度和疏松程度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为了实现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可采取的改良措施有( )
①大力推广秸秆还田 ②大量施用化肥 ③增施熟石灰 ④掺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下列有关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B.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C.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小于河谷
D.由低纬向高纬风化作用增强
8.该区域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叶林 D.硬叶林
(2021高二下·衢州月考) 红壤和棕壤是我国两种森林土壤,黑钙土是我国典型的草原土壤,而黑土分布于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地区,又称为湿草原土。图为我国四种土壤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9.形成黑土和黑钙土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生物 B.气候 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
10.红壤和棕壤的分布最符合(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021高一下·浙江期中)威海某中学暑假进行研学旅行,野外考察了东北平原、江南丘陵、陕北高原等地的土壤剖面,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与东北平原的黑土相比,江南丘陵的红壤( )
A.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弱 B.土壤腐殖质的累积量大
C.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 D.地形使土壤的厚度增大
12.陕北高原的黄土( )
A.有机质含量较低,故呈黄色土 B.适宜种植谷子等耐早作物
C.大量施用化肥,提高肥力 D.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强
二、综合题
13.(2020高一上·西青期末)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实习是验证和理解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西青区某中学在学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后,地理小组将要进行土壤野外实习活动。请你协助他们完成下列问题。
(1)在土壤野外实习中,设计和选择合适的观察点十分重要。不同的土壤它的形态存在差异,请回答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
A.地形 B.气候 C.植物 D.成土母质
(2)读下面“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分析图中A层的成因及影响其厚度的因素。
(3)如果让你写一个当地某地点土壤剖面观察记录,你认为应包括哪些内容?
14.(2021高一上·丹东期末)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同学利用暑期到宽甸山区做实地考察。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下图是考察小组成员拍摄到的两幅河流地貌景观图片。
左图地貌通常分布在河流的 游;右图地貌名称为 ;描述左图地貌的河谷特点 。
(2)下图为考察小组成员绘制的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请你在适当位置填注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
甲 ;乙 ;丙 ;
(3)考察小组在山区考察期间,遭遇暴雨天气,一采石场附近沟谷发生泥石流灾害。指出这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主要条件 。
(4)进行野外活动时,应怎样应对泥石流的威胁?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C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形态的土壤剖面。土壤剖面可以表示土壤的外部特征,包括土壤的若干发生层次、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等。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的迁移和转化,土壤分化成一系列组成、性质和形态各不相同的层次,称为发生层。发生层的顺序及变化情况,反映了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土壤性质。
1.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中的养分状况,B正确;土壤中生物量的多少与区域气候、植被等相关,与成土母质无关,A错;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腐殖质含量等与植被等相关,与成土母质关系不大。故答案为:B。
2.地表植被的枯枝落叶为土壤提供了有机质,加速了土壤的形成过程,C正确;土壤颗粒的大小、矿物成分等与成土母质相关,AB错;地表植被对土壤温度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加速土壤形成的主要作用,D错。故答案为:C。
3.【答案】(1)C
(2)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土壤是多个自然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中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C正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能够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腐殖质,为土壤提供肥力。(2)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为土壤提供矿物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即土壤的质地,B正确。
【点评】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②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
土壤并非生来就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跟生物发育一样,土壤发育也有一系列的过程。其中,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
4.【答案】(1)D
(2)A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故答案为:D项。(2)植被覆盖率越高,水体下渗越多,地表径流越少,因此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正相关,①正确;陡坡上由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迁移较快,因此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②正确;土壤中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母质,③错误;地下径流量受当地降水和植被的影响大,④错误。因此①②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于土壤母质而形成的。它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其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六种:
1、母质因素: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它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
2、气候因素:直接影响是对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造成影响,如温度每增加10℃,土壤中的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间接影响是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因素: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养分元素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搬运和搅动等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和改变土壤结构;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4、地形因素: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影响土壤形成。如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因素:母质、地形、气候和生物等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都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如在极端环境中,岩石的风化物可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而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
6.人类活动因素:主要影响是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在农业生产活动,通过耕耘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
5.【答案】C
【知识点】认识土壤
【解析】【分析】土壤从上到下分为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最上层是表土层,又称淋溶层,第二层是心土层,又称淀积层,第三层是底土层,又称母质层。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淀积层由承受表土淋溶下来的物质形成,淀积层和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土壤剖面发生层一般分为:表土层(A层)、心土层(B层)和底土层(C层)。底土层中,还包括潜育层(G层)。表土层也叫腐殖质-淋溶层,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层;在森林覆盖地区有枯枝落叶层。心土层也叫淀积层由承受表土淋溶下来的物质形成的。底土层也叫母质层,是土壤中不受耕作影响,保持母质特点的一层。潜育层也叫"灰粘层",是在潜水长期浸渍下经潜育化作用形成的土层,土色蓝绿或青灰色,质地粘重,通气不良,养分转化慢。观察和了解土壤剖面是认识土壤、分析鉴定土壤肥力,制定耕作措施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答案】6.B
7.C
8.A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地区由常绿阔叶树种组成的地带性森林类型。在日本称照叶树林,欧美称月桂树林,中国称常绿栎类林或常绿樟栲林。这类森林的建群树种都具樟科月桂树叶片的特征,常绿、革质、稍坚硬,叶表面光泽无毛,叶片排列方向与太阳光线垂直。
6.红壤呈酸性,土质黏重,有机质含量低。推广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①正确;增施熟石灰可以中和壤的酸性,③正确;掺沙可以降低土壤的黏性,增强通气透水性,④正确;大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的结构,②错误。综上分析,①③④正确,故答案为:B。
7.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而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A错误。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质的来源,B错误。陡峭的山坡易受流水侵蚀,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C正确。由低纬向高纬气温降低,风化作用減弱,D错误。故答案为:C。
8.该地区土壤为红壤,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9.B
10.A
【知识点】成土因素;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②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土壤并非生来就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跟生物发育一样,土壤发育也有一系列的过程。其中,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
9.“黑钙土是我国典型的草原土壤,而黑土分布于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地区,又称为湿草原土”,据材料可知,黑钙土和黑土的区别主要在于水分条件的不同,因此形成黑土和黑钙土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气候,B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两种土壤的分布差异与生物、成土母质、人类活动无关,A、C、D错误。故答案为:B。
10.据图可知,红壤主要分布在南方,棕壤主要分布在北方,两种土壤分布主要区别在于不同的纬度,热量条件有差异,因此红壤和棕壤的分布最符合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A正确。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水分,垂直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均与题意不符,BC错误。地方性分异规律分布在较小尺度地区,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1.C
12.B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②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土壤并非生来就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跟生物发育一样,土壤发育也有一系列的过程。其中,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
11.江南地区气候更加温暖湿润,土壤中微生物活动旺盛,分解作用强,故A错误。分解作用越强,土壤腐殖质的累积量越小,故B错误。江南降水更多,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更强,故C正确。丘陵地形比平原坡度大,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使土壤的厚度较小,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12.陕北高原的黄土有机质含量高,非常肥沃,故A错误。陕北高原位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适宜种植谷子等耐早作物,故B正确。大量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板结,不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故C错误。气温越低,微生物的活动越弱,分解作用缓慢,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13.【答案】(1)D
(2)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的分解。影响厚度的因素:枯枝落叶的数量;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滤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
(3)地名(编号)、日期,剖面所处的地形部位、绝对高度、地理坐标,地貌特点,土地利用状况,土壤剖面及图层的描述,土层与土壤剖面示意图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不同土壤的形态主要表现在土壤的颗粒状况、颜色等特征,影响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形成土壤的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形成了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矿物质,D正确。故答案为:D。(2)由图可知,图中A层为腐殖质层,是有机质的主要分布层,是植物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的分解之后形成的有机质。影响其厚度的因素主要有:枯枝落叶等有机物的数量多少;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滤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等。如我国东北地区土壤腐殖质层较厚,主要是当地气候寒冷,微生物对枯枝落叶分解缓慢,大量有机物腐化后形成较厚的腐殖质层。(3)根据野外考察的要求,进行土壤剖面观察记录时,一般包括当地考察点地名(编号)、考察日期,剖面所处的地形部位、绝对高度、当地地理坐标,地貌特点,土地利用状况,土壤剖面及图层的描述,土层与土壤剖面示意图等。
【点评】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于土壤母质而形成的。它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其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六种:
1、母质因素: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它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
2、气候因素:直接影响是对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造成影响,如温度每增加10℃,土壤中的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间接影响是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因素: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养分元素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搬运和搅动等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和改变土壤结构;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4、地形因素: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影响土壤形成。如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因素:母质、地形、气候和生物等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都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如在极端环境中,岩石的风化物可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而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
6、人类活动因素:主要影响是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在农业生产活动,通过耕耘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
14.【答案】(1)上;冲积扇(洪积扇);特征:呈V形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鹅卵石
(2)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
(3)前期暴雨形成短时间大量水流;地形陡峻,坡度大。受采石场影响地面植被覆盖度差,有丰富松散物质
(4)野外活动前,了解天气状况;穿越沟谷时,应先观察,确定安全后方可穿越;雨天不要再沟谷中停留;一旦听到连续不断雷鸣般的响声,应立即向两侧山坡上转移;发现泥石流灾害后及时报告,向他人求救。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滑坡与泥石流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左图地貌为分布在河流上游的峡谷,其河谷特点主要表现为河谷呈V型,谷坡陡峻,深度大于宽度,谷底狭窄;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强烈,因此河床底部起伏不平,而且常分布有巨大的石块。右图地貌为分布在山区河流出山口处的冲积扇(洪积扇)。(2)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土壤由表层往底部依次可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3)结合材料和泥石流的发生条件分析,考察小组在山区考察期,说明该区域地形崎岖,坡度大;遭遇暴雨天气,受暴雨影响在短时间内汇集了大量的水流;一采石场附近沟谷发生泥石流灾害,说明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有丰富的松散碎屑物质。(4)进行野外活动前,需提前规划考查路线,了解天气状况,准备必要的自救物品;穿越沟谷时,应先进行观察,确定安全后再进行穿越;沿山谷徒步行走时,一旦遭遇大雨,要提前预防出现泥石流,最好迅速转移到附近安全的高地,一定要远离山谷,更不要在谷底停留;将营地选在平整空旷的高地上,千万不要选在山谷和河沟底部;发现泥石流后,要立即从垂直于泥石流方向的山坡两边向上面爬。
【点评】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