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设计理念】
本文语言精炼概括,通俗易懂我采用情境教学法,用“跟随季爷爷展开快乐的德国之旅”这一情境贯穿全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我采取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以读为本的方式,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并适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让语文教学溢出浓浓的语文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本文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名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
【学情分析】
到了五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不少的阅读方法,能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识字能力。因此通过预习课文,大部分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而且养成了较好的收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目标】
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了解德国的奇丽景色;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并能受此熏陶
【教学重点】
感受花的美,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教学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而在孩子习灵深处产生强烈的震撼
【】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上学期,我们学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颗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季羡林),对,就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学家季羡林爷爷。今天就让让我们和季爷爷一起去德国走一走,去看一看德国的花到底是怎么样的
(出示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不但可让学生对新课产生兴趣,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而且还可以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不让学生们能够重新回想起以前学过的内容,而不是边学边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你认为优美的语段都多读几遍
“我是小小朗诵家”活动
(师:同学们,今天呢我们来做个活动,”我是小小朗诵家”。 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优美的语句或是语段多读几遍。等一下,请你们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在座的同学都是评委,让他们来给你们评一评,然后选出最好的两位同学作为我们班的小小朗诵家〈评分标准为五分制〉)
【设计朗读比赛的环节,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另外,在朗读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在语段中学习生字词
(师:同学们读的都很不错,老师发现我们班上的同学都很厉害,个个都是朗诵家,掌声鼓励一下自己。老师知道同学的课文都读的很厉害,那么如果老师把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单独拎出来,你们还认识不认识呢?)
〈课件出示词语天性、宇宙、真切、自计量、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
(师:老师看的出来,同学们课前都有很好地预习,不错,这是一个好习惯,同学们可要继续保持下去。接下来让我们把这些词语再放回到课文中去,看一看他们在课文中意思有没有发生变化呢?)
〈课件出示语段,大家齐读并学习生字词〉
a、“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把!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脊梁的梁是读轻声的)
(“莞”是个多音字,在作地名的时候是念“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
(“莞尔一笑”: 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微微一笑。
近义词:一笑百媚、回眸一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莞尔而笑、粲然一笑、嫣然一笑。
反义词:捧腹大笑、哄堂大笑。)
(师:莞尔一笑就是微微地一笑,这其实关系到了房东太太也就是德国人对生活的一些态度,至于原因,我们到时候再来具体讲解,现在呢,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三自然段。第三自然中有好几个成语,你们都准备好了吗,老师可是会考你们的哦)
b、课文第三自然段
认读生字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颇”
(“姹紫嫣红”: 姹:美丽;嫣:美好,鲜艳。形容各种花卉娇艳、美丽。)
(“应接不暇”: 暇:空闲; 不暇:没有空闲,来不及。原形容景物繁多,目不暇接。后来形容来人太多或事务繁杂,接待应付不过来。)
(师:正是因为有了这擦紫嫣红的鲜花,游览者们才会应接不暇,那么有没有同学会用应接不暇这个成语来造句呢?)
【学习生字词,一来可以扫除文字上的障碍,二来也为课文的进一步理解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感受在德国留学的十年给季羡林先生留下的印象,并找出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同学自由默读课文;小组讨论并汇报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了生字词之后,再来初步地感知一下课文,来看看季羡林先生眼中的德国是怎样的。请大家自由地默读课文,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从整体入手,带领学生初步地了解课文】
2、谁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师:我们再来看一下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里是谁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他们为什么要给别人看呢?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具体地来学习一下课文)
四、细读课文,品味“奇丽”
1、“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书中寻找季老先生眼中不变的美丽吧。
(师:季老对着德国的美景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书中寻找季老先生眼中不变的美丽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将课文中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找出来,跟大家交流一下)
【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
2、汇报交流体会“奇丽”
(同学们自由地进行交流、汇报,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师:老师这里也找了一些句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们找的句子有没有也在里面呢?)
(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读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花朵、花美)
(2)你们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呢?
(姹紫嫣红、花团锦簇)
(3)那么姹紫嫣红和花团锦簇又是怎样的一幅场景呢?
(“花团锦簇”: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师:这里自然指的是前面一种意思了,那么同学们试着想一下,什么时候会是花团锦簇的,在你们的眼里,花团锦簇又是怎样的一幅场景呢?有没有谁来给大家描述一下)
(出示图片,理解这两个词语)
【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又能给以美的享受】
(师:这奇丽的景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下节课让我们继续来领略这番景色)
五、课后练笔,巩固深化
1.抄写“脊、莞、锦、姹、嫣、暇、颇” 7 个生字,并扩词。
2.抄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课文的一部分,也欣赏到了德国那美丽的花,那么接下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继续欣赏那奇丽的景色和感受那奇特的民族
二、欣赏花海,感受美丽
1、(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我们上节课学过的句子)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2、(师:多美的花啊!我相信同学们都已经陶醉其中了,那么还有没有别的描写花美丽的句子呢 )
“许多窗子都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3、(师:这句话也是写花的,但跟我们之前学过的那句话却稍有区别,让我们仔细来研究一下。首先呢,老师将这两句话分成两个部分,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
(课件出示:“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师:让我们带着以下两个问题一起来看一下这句话
问题一、这句话写出了花怎样的特点?
问题二、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师:这里作者为什么要把花比喻成大海呢?联系一下前面提到的,家家户户都是花团锦簇的,而这里,当你把家家户户都连起来的时候,他就变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微风拂面,不时传来阵阵花香,你甚至可以听到蜜蜂和蝴蝶扑翅的声音,在你的不远处,是一片一望无际的花海,而你就置身其中,这时你会有什么感想?好,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告诉老师你们都想到了什么。花的海洋,是呀,这里作者把花比喻成海洋,写出了花的数量之多。)
(师:除了这一点,你们还有没有发现什么呢?老师提示一下,我们之前学过了很多的描写手法,比如说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那么屏幕上的这句话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呢,说说你的理由。)
(师:老师已经带着大家分析了句子的第一部分,接下来的时间就交给同学们自己来分析。同学们可以根据以下三个问题来思考
问题一、这句话写出了花怎样的特点?
问题二、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问题三、他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师:同学们小组交流讨论,等会儿派个代表起来汇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交给学生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的确是花的海洋,花的世界,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城市,一同漫步在花的海洋中,我相信你也一定会 奇地发出感叹的
(课件出示:“许多窗子都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贯穿新课内容,从而使整片课文联系起来,也便于学生的理解与学习】
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师:自己喜欢花,自己养的花却是给别人看的。文中的作者又是怎样认为的,从原文中找出句子来)
2、出示句子:“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3、(师:毫无疑问,这里的境界指的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么这境界具体是指什么呢?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同学们可以仔细找一下,联系上下文)
(师:人人为我指的是我们看别人种的花,我为人人指的是我们种花给别人看。这种境界确实是挺耐人寻味的,我们通常养花,都是养在屋子了给自己看的,可他们的花却是养给别人看的,不得不说这一种情操非常的高尚。)
4、但是这样的境界,会长久地保持下去吗?毕竟是出现在四五十年前,那么过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他还是依然如此吗?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
(出示课件:“变化时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这里的美单单是指鲜花美丽吗?
他还指什么呢?)
(师:没错,鲜花的美丽给季老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我想更多的应该还是养育鲜花的人的心灵的美丽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我们可以联系一下背景, 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的十年,房东太太的照顾,房东太太就像慈母一样关爱着他,像对待儿子一样地照顾着他。这十年的留学时间,让他真切的感受到了德国人淳朴简单的人生态度,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5、看来,美的风景,美的心灵始终没有变,我们由衷地再一次发出赞叹——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朵花,就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
【加强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升华主题】
五、板书设计,帮助理解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奇丽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花的海洋 自己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获得美 奇特 自己的花让别人看——我为人人——奉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