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7.2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课件(7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7.2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课件(7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8-25 22:1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8张PPT)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该变异对于熊的存活有什么影响?
白熊会在生存斗争中更有优势,增加其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
2.该白熊个体能一直生存下去吗?
生物个体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死亡,例如疾病、衰老、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等等。
3.该白熊个体怎样才能把它体内的基因A传递下去?
生物只有通过有性生殖,才能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来。
情景:假设在冰天雪地的北极,一个黑熊(基因型为aa)群体中偶然出现一只白熊(Aa)的变异个体,且白色比黑色容易适应环境。
讨论
这个群体就是种群!
在自然界中,没有哪一个体是长生不死的,个体的表现型也会随着个体的死亡而消失,但决定表现型的基因却可以通过有性生殖才传给后代,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仅仅研究个体的表现型是否与环境适应是不够的,还需要研究群体的基因组成变化。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1.种群的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种群内个体有基因的交流)。因此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一个猕猴种群的部分个体
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思考:一个种群中的个体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吗?
如果这多个鱼塘的鱼都是鲤鱼,它们属于一个种群还是多个种群?这鱼塘的鱼能够发生基因交流吗?为什么?
属于多个种群。因为它们不能生活在一起,彼此间不能交配,不能够发生基因交流。
种群在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却代代相传。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必须研究种群的基因组成和变化。如何分析种群的基因组成和变化?
由此人们提出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
2.基因库的概念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3.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概念
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在一个种群中,某基因型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率,叫做基因型频率。
此种基因的个数
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的总数
此种基因的个数=纯合子个体数
X
2+杂合子个体数
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的总数=个体总数
X
2
①通过基因型个体数量计算基因频率
某种基因的
基因频率
=

1
)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
4.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例:如某昆虫种群中决定翅色为绿色的基因为A,决定翅色为褐色的基因为a,从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那么A和a的基因频率是多少?
解:
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基因频率
=
某基因的数目
该基因的等位基因的总数
=
40%
A%=
×100%
2×AA+Aa
2(AA+Aa+aa)
a%=
×
100%
=
60%
2×aa+Aa
2(AA+Aa+aa)
×100%
1.已知人眼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在一个有3000人的人群中,蓝眼的人360人,褐眼纯合子的有1200人,其中杂合子有1440人。那么,在这一个人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A.
0.64和0.36
B.0.36和0.64
C.0.50和0.50
D.0.82和0.18
A%=
×100%
2×AA+Aa
2(AA+Aa+aa)
a%=
2×aa+Aa
2(AA+Aa+aa)
×100%
A
某基因型的个体数
个体总数
基因型频率=
基因频率=
纯合子频率+1/2杂合子频率
②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例.某种群中AA、Aa、aa的个体分别占24%、72%、4%那么
A、a的基因频率是多少?(

A.36%和64%
B.57%和43%
C.24%和72%
D.60%和40%
A=24%
+1/2
X
72%
=
60%
D
a=4%
+1/2
X
72%
=
40%
基因频率=
纯合子频率+1/2杂合子频率
(2)基因在X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
基因频率=
某基因的数目
2×女性个体数+男性个体数
×
100%
注意:对伴X染色体遗传,在Y染色体上往往没有该基因或其等位基因,所以在计算基因总数时应只考虑X染色体上的基因总数。
例:在对某工厂职工进行遗传学调查时发现,在男女各400名职工中,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30人,患者为10人,男性患者为22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
)
A.4.5%
B.5.9%
C.6%
D.9%
C
Xb的基因频率=
30×1+10×2+22×1
400×2+
400×1
Xb的基因频率
=
Xb
XB+Xb
×100%
1.据调查,某小学的学生中,基因型的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在该小学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A.6%、94%
B.92%、8%
C.78%、22%
D.69%、6%
B
例:某昆虫种群中,绿色翅的基因为A,灰色翅的基因为a,抽样调查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为30、60、10个,假设该群体满足以下五个条件:①昆虫群体数量足够大;②全部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后代;③没有迁入与迁出;④AA、Aa、aa三种基因型昆虫的生存能力完全相同(也就是说自然选择对A、a控制的翅型性状没有作用);
⑤也没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根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计算:
(1)该种群产生的A、a配子的比率各是多少?
(2)F1代的基因型频率各是多少?
(3)F1代的基因频率各是多少?
A%=(30×2+60)/(100×2)=60%
a%=(10×2+60)/(100×2)=40%
雄配子/雌配子
A(60%)
a(40%)
A(60%)
a(40%)
AA
36%
Aa
24%
Aa
24%
aa
16%
AA%=36%
Aa%=48%
aa%=16%
A%=60%
a%=40%
5.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改变
亲代
子一代
子二代
子三代
基因型频率
AA
30%
Aa
60%
aa
10%
基因频率
A
60%
a
40%
36%
48%
16%
60%
40%
36%
16%
48%
60%
40%
60%
40%
36%
48%
16%
(4)计算子二代、子三代的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
;分析一下各代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相同吗?
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均没有改变
理想的条件下,即
①种群数量足够大;
②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后代
③没有迁入与迁出;
④没有自然选择;
⑤不发生突变
如果一个种群能满足,那么这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包括基因型频率)就可以一代代稳定不变,保持平衡。这就是遗传平衡定律,也称哈代—温伯格定律。
遗传平衡定律
哈代-温伯格定律(遗传平衡定律)
设:A的基因频率=p
a的基因频率=q
雄配子/雌配子
A(p)
a(q)
A(p)
a(q)
AA
(p2)
Aa
(pq)
Aa
(pq)
aa
(q2)
(p+q)=A%+a%=1;
(p
+
q)2=
p2+2pq+q2=AA%+Aa%+aa%=1

AA的基因型频率为:p2,
Aa的基因型频率为:2pq,
aa的基因型频率为:q2,
例1.
在某一处于平衡状态种群中,已调查得知,隐性性状者(等位基因用A、a表示)
占36%,那么该性状的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分别为(

A.0.36、0.48
B.0.36、0.24
C.0.16、0.48
D.0.48、0.36
例2.已知某种群中,AA基因型频率为25%,aa基因型频率为39%,则该种群的个体自交一代后,基因型AA的频率为(

A.50%
B.34%
C.25%
D.61%
C
B
(5)上述计算结果是在满足五个假设条件的基础上计算的,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这五个条件都能成立吗?特别是如果第5点假设(⑤.基因A和a都不产生突变,即没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成立这与前面我们所学的基因突变的哪个特性相违背?
与基因突变的普遍性相违背。
满足五个假设条件的种群是理想的种群,在自然条件下,这样的种群是不存在的.这也从反面说明了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基因频率迟早要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种群的进化是必然的.
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
(6)如果该种群出现新的突变型,也就是产生新的等位基因(A2),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变化吗?基因A2的频率可能会怎样变化?
突变产生的新基因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基因A2的频率是增加还是减少,要看这一突变对生物体是有益还是有害的,这往往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1.判断种群是否进化:看种群的基因频率是否发生进化
2.只要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即使基因型频率改变,种群也未发生进化。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没有可遗传变异,生物就不可能进化
可遗传变异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二)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突变和基因重组
思考: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且大多数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它为何还能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呢?

果蝇约有104对基因,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若有一个中等数量的果蝇种群(约有108个个体),那么每一代出现基因突变数是多少呢?
(二)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和基因重组

104
×
10-5
个体
×
108
种群
=
2
×107
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某海岛上的昆虫出现残翅和无翅类型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使种群出现大量可遗传变异。
结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变异是不定向的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黑褐色树干上的桦尺蠖
长满地衣的树干上的桦尺蠖
浅色
19世纪中叶
S(黑色)基因频率5%以下
s(浅色)基因频率95%以上
黑色
20世纪中叶
S(黑色)基因频率95%以上
s(浅色)基因频率5%以下
工业污染
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探究
问题:
假设:
黑褐色环境,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是s基因频率越来越低。即自然选择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桦尺蠖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为什么越来越低?
根据前面所学的你能做出假设吗?
现在我们用数学方法来讨论一下桦尺蠖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1870年桦尺蠖的基因型频率为SS
10%

Ss
20%;
ss
70%,在树干变黑这一环境条件下假如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以后的几年内,桦尺蠖种群每年的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是多少呢?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
基因型频率
SS
10%
11.5%
Ss
20%
22.9%
ss
70%
65.6%
基因频率
S
20%
23%
s
80%
77%
13.1%
升高
26%
60.9%
26.1%
73.9%
14.6%
29.3%
56.1%
29.3%
70.7%
降低
(1)在这个探究实验中根据上面的数据分析,变黑的环境对桦尺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变黑的环境对桦尺蠖浅色个体的出生率有影响吗?
(2)在自然选择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还是表现型?
变黑的环境使控制浅色的s基因频率减少,S基因频率增加
许多浅色个体可能在没有交配、产卵前就已被天敌捕食
天敌看到的是桦尺蠖的体色(表现型)而不是控制体色的基因,所以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性。
讨论: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即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最终选择的对象:决定表现型的基因
自然选择的本质是对基因进行选择。
变异是不定向的
自然选择定向
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
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自然选择实质是对不定向的变异进行定向的选择,导致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生物进化的实质: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突变和基因重组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自然选择
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问题: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否形成了新的物种?为什么?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简称“种”。
它们仍是同一个种,因未形成生殖隔离,还有基因交流。
(一)物种的概念
不是同一物种——两种情况
(1)不可交配,无后代
(2)有后代,但后代高度不育
生殖隔离
全世界的人都是一个物种吗?
人都是一个物种,无论白人黑人黄种人结婚,
都能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马跟驴是一个物种吗?
马是一个物种,驴也是一个物种。但马和驴不是一个物种,因为马与驴交配产生的后代骡没有生殖能力。
不同物种之间不能交配,或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该现象称之为生殖隔离。
地理隔离:
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够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够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生殖隔离。
生殖隔离:
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使得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间不能够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二)隔离
种类
指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概念:
它们之间还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吗?
(三)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不能
资料分析一
1.设想南美洲大陆的一种地雀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后,先在两个岛屿上形成两个初始种群。这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不多。它们的基因频率一样吗?
由于这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不够多,基因频率可能是不一样的。
资料分析二
2.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产生突变的情况一样吗?
不一样。因为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3.对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来说,环境的作用有没有差别?这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不同岛屿的地形和植被条件不一样,因此环境的作用会有差别,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朝不同的方向改变。
4.如果这片海域只有一个小岛,还会形成这么多种地雀吗?
不会。因为个体间有基因的交流。
自然选择1
例: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几种地雀
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变异1
变异2
变异类型1
新种1
自然选择2
变异类型2
新种2
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原始祖先
新物种
不定向变异
新物种
定向自然选择
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定向自然选择
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新物种出现的标志:
生殖隔离
思维激活: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吗?
提示:不一定。通常情况下,物种的形成需经地理隔离,最后产生生殖隔离。但在特殊情况下,不需地理隔离也能产生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如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形成,可不经过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
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长期
新物种形成
标志
(1)渐变式(较常见)
(2)爆发式:如八倍体小麦、四倍体西瓜的形成
AABBCC(普通小麦)
DD(黑麦)
×
ABC
配子
D
配子
ABCD
(不育)
AABBCCDD(八倍体小黑麦)
(可育)
秋水仙素处理
例:八倍体小黑麦的培育
(3)人工创造新物种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决定进化的方向。
隔离——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P122
你能训练
1.假说甲: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种灰色鱼。假说乙:糊Ⅰ中原来只有红褐色鱼,湖Ⅱ中原来只有金黄色鱼,发洪水时,这两个湖中的鱼发生混杂在一起。
2.假说甲没有考虑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也没有考虑洪水的作用。
3.这一证据支持假说乙。
4.如果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一个物种。
(一)共同进化
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互助型
斗争型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筒状花有什么特点?
为之传粉的昆虫有什么特点?
如果这种昆虫不存在,那筒状花还能完成繁殖现象吗?
不能。这种昆虫不存在,这种花就不能很好地完成传粉,这一物种也就不可能存在。
有细长的花矩,花矩的顶端贮存着花蜜。
有同样细长的吸管似的口器,可以从花矩中吸到花蜜。
筒状花传粉
(一)共同进化
狮子捕猎斑马
自然会选择斑马种群中肌肉发达、动作敏捷的个体,同时也会选择狮子种群中跑得快的个体,这样的选择对斑马种群与狮子种群的生存有什么益处?
这种捕食关系的存在对斑马种群是有害无益的吗?
狮子跑得快,才能捕到斑马;
斑马肌肉发达、动作敏捷才能不被狮子捕食。
不是,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
1.共同进化-拟态、茅蒿菜捕食昆虫
蜂兰像什么?枯叶蝶的形状像什么?
枯叶蝶模拟环境中的枯叶的现象叫做拟态,拟态对蜂兰和枯叶蝶的生存有什么益处?
茅蒿菜属于植物还是动物?
茅蒿菜捕食小昆虫对其生存有什么益处?
茅蒿菜生活在热带,根系不发达,消化小昆虫后可补充生命活动所需的N元素。
像雌蜂;像枯叶。
有利于蜂兰的传粉;枯叶蝶不易被天敌捕食,有利于生存。
植物。
【思考】捕食者的存在是否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
捕食者所捕食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
“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
“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思考】“精明的捕食者”策略对人类利用生物资源有什么启示?
共同进化的含义1:不同物种间的共同进化
地球形成时原始大气中是没有氧气的,但是随着光合细菌的出现,使得大气中有了氧气,进而出现好氧生物。
共同进化的含义2:生物和无机环境间也存在共同进化。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也就是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物种多样性
基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进化历程
(1)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哪一类生物?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中。
(2)多细胞生物大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多细胞生物大约是在寒武纪出现的,它们生活在海洋中。
(3)最早登陆的生物是植物还是动物,为什么?
最早登陆的生物是植物,否则动物登陆后就会饿死。
思考与讨论
仔细观察教材124页图7—11,阅读125页内容,并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4)同今天你看到的地球相比,寒武纪时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有什么特点?
当时陆地上还是一片荒芜,生物都生活在海洋中。
(5)恐龙是什么时候绝灭的?物种绝灭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怎样的影响?
恐龙是在中生代后期(白垩纪末)绝灭的。物种绝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复杂的。恐龙的绝灭有利于哺乳动物的繁盛。
了解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
化石
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35亿年前
出现古细菌
最早的生物化石
之后的20亿年
海洋中有少量的蓝藻和细菌
两极生态系统(只有生产者和分解者)
15亿年前
海洋中出现真核生物
出现有性生殖,进化速度明显加快
5.7~5亿年前
海洋中无脊椎动物物种大爆发
生态系统的第三极—消费者出现,对植物的进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生代→新生代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扮演了生产者中的主角,鸟类、哺乳类等成为地球上占优势的动物类群
逐渐形成了复杂多样的陆地生态系统
4亿年前
植物登陆(主要是蕨类)随后出现了原始的两栖类
改变了陆地环境
总结:生物多样性的进化历程
(1)生物的结构:简单→复杂。
(2)生物的等级:低等→高等。
(3)细胞的结构: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4)生物的细胞组成:单细胞→多细胞。
(5)生殖方式: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6)代谢方式:原始异养厌氧→自养厌氧→自养需氧。
(7)生态成分:生产者、分解者两极生态系统→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三极生态系统。
(8)生活环境:水生→水陆两栖→陆生。
化石——埋藏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石化后形成的。
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进化历程
最早的生物化石--古细菌(距今35亿年)
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哪一类生物?
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厌氧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生活海洋中。
13亿年前真核生物的红藻化石
34亿年前的古细胞化石
前寒武纪地层中的水母化石
前寒武纪生物
寒武纪之前(前寒武纪),地球上的生命都是非常低级的,主要是一些单细胞生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
多细胞生物大约是什么时期出现的?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
大约是在寒武纪,生活在海洋中。
??????????????????
??????????????????????????????
??????????????????????????????
??????????????????????????????
??????????????????????????????
??????????????????????????????
??????????????????????????????
??????????????????????????????
?
早古生代生物
(寒武纪)
进入早古生代,一些大型的古生物相继出现,如三叶虫、鹦鹉螺等。出现了生命演化史上的第一次繁荣景象。在中国云南澄江发现的寒武纪古生物是最有代表性的寒武纪生物群.
陆地上还是一片荒芜,生物都生活在海洋中。
寒武纪时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有什么特点?
最早登陆的生物是植物还是动物?为什么?
植物,否则动物登陆后就会饿死。
一些海洋植物开始适应陆地生活,主要是蕨类植物。
中生代生物
中生代三叠纪生物复苏,开始出现水生爬行动物,如鱼龙、蛇颈龙等;侏罗纪是恐龙的天下,发现始祖鸟、中华龙鸟等,昆虫类也开始繁盛;白垩纪末期也是生物的灭绝时期,但开始出现被子植物??。
中生代陆地和海洋中的情况
恐龙是在中生代后期绝灭的。恐龙的绝灭有利于哺乳动物的繁盛,使生物进化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恐龙是什么时候灭绝的?恐龙的灭绝对生物多样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新生代少女化石和复原图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有学者认为,突变大多是中性的(对生物体无益也无害),自然选择对这些基因不起作用,这些基因经过长期积累,导致种群间遗传物质出现较大的差别。所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中性突变的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2)根据很多物种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的现象,有人提出物种形成并不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种群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物种交替出现的过程。
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理论更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1)分子进化与中性学说
这一学说认为,基因突变对生物适应的影响不是非益即害或非害即益,绝大多数突变都是中性突变;生物体内的大分子都是以一定的速率进化着,这一速率与种群的大小、物种的生殖力以及生物世代的长短都无关,也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这些中性突变不会发生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的情况。生物的进化主要是中性突变在自然群体中进行随机的“遗传漂变”的结果,而与选择无关。也就是说,遗传漂变才是分子进化的基本动力。
基因频率因偶然的机会,而不是由于选择,而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遗传漂变。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2)渐变论与骤变论
传统的进化理论认为生物的进化是渐变式的,但渐变式的进化难以解释下面两个问题。
问题一:生物化石的记录所显示的大多不是渐变式的进化,而是跳跃式的进化。
问题二:如果生物演变是渐进的,那么各种适应性的器官结构在尚未发展完善之前,即在还没有发展到有适应功能之前是怎样逃脱自然选择的压力的?
所以骤变式进化理论认为,生物的进化起源于大突变(特别是某些调节基因的突变)。
生物的进化如此复杂,现有的进化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问题比已经解释的问题还要多。在这些学说中,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理论比其他学说的影响要广泛而深远,它仍然是以后各个方面研究的一个基础。进化理论同其他科学理论一样,它不会停滞不前,它还在发展。
1、共同进化指的是:在
  之间、

    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
    、
    、        
      

三个层次的内容。
3、下列能提高生物多样性的是(    )
A、把生物进行分类
B、来自共同祖先的的遗传
C、用进废退
D、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
D
不同物种
生物
无机环境
基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小练习
4、地球上最早的陆生生物类型主要是(    )
A、蕨类植物
B、动物
C、裸子植物
D、动物和植物
5、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代谢类型是(    )
A、自养型,需氧型
B、自养型,厌氧型
C、异养型,需氧型
D、异养型,厌氧型

A
6、三极生态系统的形成在(    )
A、中生代
B、新生代
C、寒武纪
D、前寒武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