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
http://www.21cnjy.com/H/13/106/V20068.shtml ( http: / / www.21cnjy.com / H / 13 / 106 / V20068.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
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11.春
学习目标
——学习通过五官感觉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情感。
——学习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
——整体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和赞美之情。
名师讲析
【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语文教师的时期。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有二百多万字。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2.时代背景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间,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写此文时,作者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3.文学常识
比喻:就是根据联想打比方,使人明白。它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和道理,来说明或描述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和道理。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明喻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像……似的(……样)”,“好像”,“好比”,“如”,“宛如”,“仿佛”,“好似”等等(注意:“像”不能写成“象”);暗喻常用的比喻词有:“是”,“变成”,“成为”,“成了”,“等于”等等;借喻是直接说出喻体,不用比喻词,也不说出本体的比喻方式(它可以加上本体和比喻词还原成明喻)。
判定比喻句通常用三种方法:
(1)本体与喻体是异类事物。
(2)本体和喻体性质相同。
(3)比喻词一般是动词(有时也可以是介词)。回答比喻的作用时,通常采用“……鲜明、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特征”这样的形式。
【课文分析】
1.文章主题
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欢喜之情。
2.文章结构:
盼春:盼、来、近(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剐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描春
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春风图(风唱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欢迎春):
偷、钻、嫩、绿、满一草。
坐、躺、打、踢、赛、捉一人。
态一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一甜昧。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灯、人、房屋。
城乡、老小、舒适、抖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颂春:新、美、力(生命力)。
3.谋篇布局
(1)文章的第一段突出了“盼”字,以轻快、亲切的笔触,表达了作者企盼春天的感情。第二段至第七段,作者以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图画。第二段总写春回大地“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然后抓住冰雪消融,草木萌发;溪水流下,江水上涨;气温升高,太阳和暖的特点分别用了“朗润”、“涨”、“红”三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物变化。
(2)作者在对春天进行总体观察和勾勒之后,又有顺序地从不同方面分别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表现出春天景物生气勃勃而又多姿多彩的特色。写春草,作者突出的是春草的旺盛生机,不但写了小草的顽强生命力和小草的质地、色泽和长势,还写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写春花,由树上写到地面,突出的是百花争春的繁荣景象,作者运用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描绘出它们的神韵风采。写春风,作者从多方面落笔,突出了春风和暖、清新的特点。作者对春雨的描写,从白天写到夜晚,突出了春雨连绵、轻柔、细密和润泽万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春雨的无限喜爱之情。这里,作者还写了在春雨中的人和房屋,烘托了“一片安静而和平”的景象。作者对春天的描绘还体现在对“迎春图”的描写上,表现出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对新的一年充满着希望。
总之,《春》的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细致入微地观察春天,抓住春的特征进行描写,表达了对春的活力的赞美和对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4.语言探究
(1)“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钻”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2)“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5.写法探究
(1)《春》结尾三个比喻句的深刻含义。
《春》的结尾的三个比喻句非常贴切并富于表现力,它从不同的角度形象地反映了春天的特征:
春天刚到人间,给人带来希望,具有“新”的特征;春天装扮了大自然,美化了人间,使人感到活泼可爱,具有“美”的特征;春天有不可遏止的生命力,使人充满活力,具有“力”的特征。这三个比喻句既是对春天的赞美,又形象地揭示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因而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2)《春》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在对春天作了全面细致的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春天独有的特征,描绘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情怀。
(3)“春花图”中表达想象的句子是: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4)写作特点是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诗情画意相融合;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朗润( ) 蓑( )衣 应和( ) 酝酿( ) 黄晕( ) 抖擞( )
水涨( ) 鸟巢( ) 薄烟( ) 散( )在草丛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山朗润起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唱出宛转的曲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舒活舒活筋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下列句后的括号里选一个恰当的词填在句中的横线上。
(1)晚风__________的吹着嫩草。(慢慢、轻轻)
(2)月光下的村庄,仿佛被薄薄的烟雾_________着。(遮盖、笼罩)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生__________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长、钻)
(4)鸟儿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_________着。(应答、应和)
(5)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__________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烘托、衬托)
4.在下列横线上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水_______起来了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_______出来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着④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______在草丛里
A.①升 ②钻 ③叫 ④开
B.①涨 ②钻 ③叫 ④散
C.①升 ②长 ③闹 ④开
D.①涨 ②钻 ③闹 ④散
5.下列句子运用了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分别指出来。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2)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
(3)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6.“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请你从夏风,’秋风、冬风中选择一个,用一个比喻句写出其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填空。(1)《春》是一篇优美的______文,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全文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幅图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
(2)在春花图中,作者展开联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间接写花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吹面不寒场柳风”,该句中的“杨柳风”的意意是_____________。
8.请分别写出一句描绘春花、春草、春风、春雨的诗句。
(1)春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拓展
一、课内阅读
阅读回答下列问题。
(一)
①“吹面不拳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9.这段文字从______的角度写春风的柔和,从_________的角度写春风的芳香,从_________的角度写春风的和悦,把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极其生动。
10.第③句中能和“轻风流水”应和的是哪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段文字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3.春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本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段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段描写春雨中的景致,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一)春天
①热爱生活的人,对待春天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般真挚而执著。一丝毫不起眼的绿,一抹微不足道的青,都会使他眸子闪亮,盈满青春的光彩;心潮生辉,荡漾幸福的涟漪。春天对于热爱它的人,无时地刻不在散发着股股神奇的魔力和生命力。 ??
②春在田畴,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湿润的气息,冬憩后醒来的麦苗儿精神焕发,展现出一派蓬勃盎然的生机;渠水欢唱,如母爱的乳汁,与土地和麦苗的血液水乳交融。春在河畔,碧波清荡,鱼虾畅游,蛙鼓抑扬弄喉嗓,柳丝婆娑舞倩影,阳光水波交相辉映,洒落捧捧金和银。春在天空,燕语呢喃,蝴蝶翩跹,风筝高飞,浓浓春意弥漫洁白的云朵间,甜脆笑声穿梭浩淼九天。春在果园,红杏流火,桃花漫霞,梨树飞雪,蜂蝶追逐喧嚷,酝酿生活的甘甜和芬芳…… ??
③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片片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青春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时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的秀美羞怯;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的希望、梦幻和理想。 ??
④热爱春天,播种春天,采撷春天吧!用我们的言传身教去呵护春天、关心春天,用我们的心血精力去编织春天、灌溉春天,呵护关心春天的风吟鸟啼柳绿花红,编织灌溉春天的田园风光妖娆风情,让春天常驻我们身边,永驻我们心灵深处的爱心家园……
18.第②段文字中作者描绘了哪四幅春图
(1)□□春图 (2)□□春图
(3)□□春图 (4)□□春图
19.从内容上看,第②段文字与第①段中哪句话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根据文中第③段意思想想看,春天还是什么 发挥你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本文在描绘春天时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试写出两种,并举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春天的奇迹
年复一年,奇迹总是带着音响和香味从我身边经过,我爱着、祈求着这种奇迹——却始终没有理解;现在,奇迹已在眼前,但我却没有看见它是如何来临的,我看不到幼芽的外衣如何裂开,看不到第一道温柔的泉水如何在阳光下微微颤动。
突然间,到处是一片繁花似锦,树上点缀着明晃晃的叶子,或者是一朵朵泡沫般的白花,鸟儿欢唱着在温暖的蓝天上划出一道美丽的弧形。A虽然我不曾亲眼目睹奇迹是如何来临的,但是奇迹确实已经变成了现实,枝叶繁茂的树林形成了拱形,远处的山峰在发出召唤。B去尽情享受新一年的春天吧!
我觉得,每一个新的春天总比上一个更为美丽,但是也总比上一个消逝得更为迅速。从前,我还是一个孩子时,那时的春天多么的漫长,简直是没有尽头!而今年的春天却多么的_____________;春天匆匆的脚步,让我追寻这瞬间的奇迹。
23.第三段横线上应填一个二字词语,前后语句才连贯、对称。这个词应是:_______________
24.第一段中最后一个词“颤动”用得生动、传神。请联系该词前的词语“第一道”“温柔”“阳光下”“微微”,写出该词运用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到时候了,快快准备好靴子、行李袋、钓竿和船桨”,是从上文第二段中抽出的一个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向往之情。请判定它应放在第二段中(A)或(B)的哪一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文章为什么不用“春天”作题目,而加上“的奇迹”三字,请用简洁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训练
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题一:请以“我心中的那_______(一轮太阳,一抹绿色、一份真情、一丝牵挂)”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山野里的第一朵迎春花开了,留下了你采撷和追求的脚印;园子里的第一阵果香飘来了,留下了你收获和思考的脚印;混浊的小河边,留下了你畏缩和退却的脚印;泥泞的黄土路上,留下了你徘徊与进击的脚印。
开拓不止,路才无尽。身后是脚印,前方是太阳,不必徘徊顾盼,但只用力前行!
请以“深深的脚印”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如选题一,请在提示的四个选项中任选一个词语补全题目;如选题二,围绕话题自拟题目。(3)不少于600字。(4)书写工整、规范。(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答案与导解
1.rùn suō hè niànɡ yùn sǒu zhǎnɡ cháo báo sǎn
2.(1)朗润:明朗润泽。(2)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3)宛转:同“婉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4)舒活:舒展,活动。
3.(1)轻轻(2)笼罩(3)钻(4)应和(5)烘托
4.D解析:结合具体语境从词语的搭配、语句的连贯等角度加以选择。
5.(1)拟人(2)比喻、拟人(3)拟人(4)比喻、拟人
6.略
7.(1)写景抒情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希望和力量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迎 春图。盼春 绘春 颂春
(2)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3)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动杨柳的风,指春风
8.略
9.触觉 味觉 听觉
lO.(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11.春风柔和 芬芳和悦
12.对春风的喜爱
13.多、细密,轻盈
14.春雨的特点雨中景色
15.从静到动,从景到人,从近到远。
16.比喻、排比;分别形容雨丝的细、亮、密.比喻,唤起人们的喜爱。
17.安静和和平
18.(1)田畴(2)河畔(3)天空 (4)果园
解析:做此题要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
19.春天对于热爱它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一股神奇的魔力和生命力。
解析:做此类题要把握好文章的结构层次。
20.略 解析:要从不同方面、角度去考虑.例如:①春天是一部长篇巨著的扉页。②春天是一部交响乐的序曲。
21.略 解析:运用比喻、对偶、排比、拟人等.任意找出两种,找出例句。
22.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对春天和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
23.短暂(或短促)
24.形象地写出了,泉水在阳光照耀下细微流动之状。
25.应放在(B)处。
26.因为作者所写内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春天景物,而是一种已在眼前却看不见的一种奇迹.而这种令人欣喜、向往的奇迹又消失得很迅速。
27.(1)强健精彩憧憬
(2)①必有我师焉
②老骥伏枥
③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只缘身在最高层
⑤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⑥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D
(4)②把“忽悠”改为“忽视”
解析:“忽悠”是一个方言,意思大致为“晃动”“欺骗”“耍弄”等。“忽视”的意思是“不注意”,“不重视”。
③把“因为……所以……”改为“虽然(尽管)……但是……”
解析:“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虽然……但是”表示转折关系,此句意思转折,应用“虽然……但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