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张PPT)
初高中历史衔接
认识历史
壹
走进历史
人与人最大的区别在于每个人的经历都独一无二;
这种独一无二的过去经历就是每个人成长的历史;
对于一个人如此,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同样如此;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历史究竟是什么?
(一)历史&历史学
殷墟甲骨文中的“史”字,其字形仿佛人的手在握笔记事。这个“史”,就是商朝专管记事的官员,即史官。
《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
“从又持中,中正也”。
(一)历史&历史学
所谓“历史”,包含两层意思:
一、过去存在过的人、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
——史实
二、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即经过人脑的思考、加工而形成的主体化的历史,即历史学。
历史是客观的,历史学是主观的
(一)历史&历史学
历史是人生全部经验的总记录和总检讨。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
(二)为什么学习历史
1、学史使人明智——个人需要
学习历史可以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唐太宗“三鉴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法]马克·布洛赫
2、历史架起沟通桥梁----社会需要
陌生人交流时,喜欢找都认识的人为话题。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也需要有共同的历史认同。
3、存在即合理----考试需要
4、爱国主义教育----民族需要
学习历史有利于培养我们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增强国家及民族的共同记忆、凝聚力,给国民的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
5、借古鉴今----现实需要
初、高中历史课程
贰
区别与联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1.课程目标方面区别与联系
(1)二者都强调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高中历史学习更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知识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注意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高中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
3.能力方面:差别也较大,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更多在于理解和应用层面。
初、高中课标能力要求对照
初中课标的能力要求
高中课标的能力要求
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历史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高中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之外,主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不同要求:
是什么(特点)、为什么(原因)、怎么样(影响、评价)、横向纵向相互关联
等
初中
是什么(时间、事件、人物等)
高中
因此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我们的重点是历史的本质以及其意义,当然历史的事件我们也要牢记!!这是学好历史的关键。
历史学习的基本思路
历史史实——血与肉
历史线索——筋骨
历史概念——灵魂
历史规律——灵魂
4.课程结构方面
初中历史课程的知识内容,在高中课程中大都进行了相应的链接与拓展。
相同
区别
·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
·高中历史新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
的原则,高中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
(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也要求甚高。)
高中
中国古代史(初中教材)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八)科学技术
(九)思想文化
必修
1
必修2
必修3
经济成长历程
文化发展历程
政治文明历程
必修模块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探索历史的奥秘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选修模块
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特点:专题史、中外合编)
必修一:政治史模块
必修二:经济史模块
必修三:思想文化史模块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5.在课程内容方面:
初中历史课程重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相对薄弱。
高中历史课标三足鼎立。
据统计,初中历史课标中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共有14个单元,65个知识点。
政治史
40个知识点
经济史
13个知识点
思想文化史
12个知识点
历史学法指导
叁
1.预习教材,有的放矢。
熟悉教材板块
★前言
★目录
★单元导语
★课前提示
★正文
★辅栏
2.课堂主打,全神贯注。
一要“心到”;
三要“手到”,记好笔记;记提纲、要点、问题、提示
等。
二要“眼到”;
四要“耳到”;
五要“口到”;
3.巩固知识,理清每一课,每一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4.运用知识,强化训练。(能力和成绩可以练出来)
5.注意使用图书、网络资源。
6.注意与政治、地理的联系,关注新闻热点。
7.参加历史课外活动(讲座、参观访问等)
学习历史学科
肆
应知道的历史知识
(一)关于时间观念
1、常见的纪年方式:
(1)、公元纪年法
(2)、干支纪年法
(3)、年号纪年法
(4)、王朝纪年法
(5)、民国纪年法
公元纪年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一种纪年方法。我们现行中学历史教材采用的就是这种纪年方法。相传是以耶稣诞生年为公元元年,之前称为公元前ⅩⅩ年(BC),之后称为公元ⅩⅩ年(AD)。我国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采用公元纪年。
(1)公元纪年法
干支纪年,又叫甲子纪年,是十干依次相配十二支而形成的纪年,六十年为一周期即俗话所说“六十一甲子”。它是中国历史上沿用下来的一种纪年方法。我国普遍地使用干支纪年是从西汉时期开始的。干支纪年方法在历史古籍中运用较多,但中学历史教材中也有应用,如“戊戌变法”、“甲午中日战争”、《辛丑条约》、“庚子赔款”、“辛亥革命”等等。
(2)干支纪年法
我国现在的农历的年份仍用干支纪年,如2006年为丙戌年,2008年是戊子年等。
你知道今年用干支纪年法如何表示吗?
你知道如何简便地换算吗?
(2)干支纪年法
首先,你得知道什么是天干地支,而且得熟练记忆。
十天干: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
其次,你得记住以下公式。
天干:(某年-3)/10,不看得数只看余数。例如:2011-3/10,余数是8。天干的第8个是“辛”
所以2011年是辛年。
地支:(某年-3)/12,不看得数只看余数。例如:2011-3/12,余数是4。地支的第4个是“卯”
(兔年),所以今年是卯年。
2011年即为农历辛卯年。此法适用于公元后的任意年份,如2019年为己亥年。
(3)年号纪年法
中国历史上使用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开始(年号为建元),直到清末宣统帝为止。
年号纪年法以明朝为界,明朝以前的朝代一个皇帝往往有几个年号,如唐玄宗李隆基初年的年号为“开元”,后期年号又改为“天宝”,许多帝王在位期间常常因故更改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因此常用年号称谓这一时期的皇帝,如崇祯帝、乾隆帝等。在这里我们还要明确历史上许多年号是重复使用的,年号的名称相同但建号者和所记时间不同。
(4)王朝纪年法
此种表示时间年代的方法在中国历史教材中比较常见。如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隋唐、五代十国、辽、宋、西夏、金、元、明、清等。在教材中有时用朝代表示时间,如“秦”末农民战争,生活在盛“唐”的李白,但教材中对重要的王朝起止年代都用公历注明,我们只要知道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王朝的起止年代就能大致算出某人或某事处于什么时候了。
(5)民国纪年法
民国纪年在辛亥革命后通用,在目前的杂志、报刊、电影、电视、小说中常常见到。这种纪年方法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式改用公元纪年为止。因为1912年为公元元年(1年),相差1911,换算公式为:
公历年数=民国年数+1911年
民国年数=公历年数-1911年
(一)关于时间观念
2.
公元、世纪、年代
“世纪”这个词源自拉丁文“Centuria”,意思是一百年。公元第一世纪是公元第一个一百年,即公元1~100年。公元第二世纪是公元第二个一百年,即公元101~200年。依此类推,公元第二十世纪是公元第二十个一百年,即公元1901年~2000年。近年来国外已把世纪的开始和结束年份都提前了一年,比如二十世纪指的是公元1900~1999年。
(一)关于时间观念
2.
公元、世纪、年代
“年代”是在每个世纪中,以十年为一阶段的称呼,如“五十年代”、“八十年代”等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指1950~1959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指1970~1979年。一般称某世纪的10~19年的十年的时候,不称“一十年代”而称为某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某个世纪的最初十年,也不用年代来称呼,而称为“最初十年”。
(二)关于空间观念
1、中国的别称:神州、中华、华夏、九州、海内、中原、四海、中土、天朝、赤县。
外国人称呼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震旦等。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丝绸”的“丝”读音而来,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china)”或闽南话的“茶”。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因契丹族建立的辽朝。
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以山水之名加“阳”或“阴”而得地名不少,如衡阳、汉阳、华阴、江阴等。??
中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关东、关西、关外:“关”指古代的函谷关,以东为关东,以西为关西,又把泾河和渭河流域为关中地区。明清以后,“关”主要指山海关,今东北三省称为关东、关外。
2、地理山川
2、地理山川
江南:“江”指长江。由于长江流到今九江后折向东北,因此古代以这段江为界,来区分东西或左右。古代的江东或江左,指长江下游江苏南部一带;江西或江右,指长江下游现在安徽省中部地区。江南现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岭南:岭指五岭,岭南泛指五岭以南地区。
塞北:塞北即长城以北地区,其自然条件比较差。塞北亦称塞外、口北、口外等。
2、地理山川
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例如有秦王扫六合之说。
(三)关于历史分期
历史分期指历史时期的划分,历史的一种研究方法,旨在揭示历史过程中不同时期或阶段之间质的差别。
1、中国历史分期
中国古代朝代
更替示意图
夏
商
战国
西周
春秋
东周
西汉
东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国
北宋
辽
西夏
金
南宋
元
明
清
秦
历史常识——中国朝代表
你应该知道的历史常识?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距今约170万年
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476年
1840年
1949年
当今
公元前221年
先
秦
时
期
中
国
古
代
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历史分期图解
2、世界历史分期
(1)公元476年之前为“古代”。?相当于奴隶社会。标志为西罗马帝国(286-476)灭亡。
(2)公元476至1500为“中世纪”(其中早期为黑暗时期,指476-800年)相当于封建社会
(3)公元1500至1917为“近代”。?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标志为俄国十月革命
(4)公元1900-至今为“现代”
(四)关于史观问题
1、唯物史观
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历史方法论,是史学研究的理论根据和基本方法。
唯物史观是由生产力史观、社会形态史观、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组成,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宏观层次的历史理论,是普适的基础理论。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当前的历史课程,仍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四)关于史观问题
2、文明史观
从文明演进角度理解阐释历史,分析文明的演进与交融。
以生产力标准把握文明发展走向,构建主干知识结构。
纵向
横向
农耕文明
工业文明
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物质文明
必修二: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活领域的文明
从自然经济到工业化、市场化
政治文明
必修Ⅰ:人类社会政治领域进程中的文明
从专制、人治到民主、法治
精神文明
必修Ⅲ: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文明
从迷信、愚昧到科学、理性
渔猎采集文明
文明史观的特点
第一,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第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将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
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第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第六,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明的演进,同时还应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
(四)关于史观问题
3、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的含义:亦称近代化。指的是从农业文明专制社会向工业文明的民主社会演进变化的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
现代化(近代化)的内容
A.政治上
民主化、法治化
专制、独裁
B.经济上
自然经济
工业化、市场化
C.思想文化
愚昧、专制
理性化、科学化
D.国际关系
隔绝、孤立
全球一体化
E.社会生活
传统型
城市化、现代化、世俗化
以现代化史观解读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思想理性化
生活社会化
成立中华民国
颁布临时约法
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颁布实业法令
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短暂的春天
提倡公民道德
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废除各种陋习
推动了服饰和生活习俗的变化
(四)关于史观问题
4、全球史观
以整体史观整合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工业文明横向从西欧早发内生型国家向世界其他后发外生型国家扩展,是世界从孤立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其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在“全球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
(1)树立一种全球意识,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这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何以可能和必要的根据。
(2)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同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并无高下、优劣之分,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参加文明间的对话。
全球史观对历史教学和命题的影响
①全球史观的基本理论特征之一是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
②全球史观的兴起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③全球史观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
④全球史观重视整体与局部、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四)关于史观问题
5、社会史观
也可以理解为非英雄史观,从社会多层次演进与变迁认识历史的演变。
社会史观是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产物,它引导人们“眼光向下”,从社会空间的视角去认识历史。以往历史关注的是“大人物”,社会史则提醒人们关注“小人物”。如工业革命,以往人们关注的是发明家瓦特、史蒂芬孙等大人物,社会史则把注意力集中在无产者乃至童工、流浪汉等小人物身上。
以往历史关注的是
“大的方面”,社会史则提醒我们不要忽略“小的方面”。如经济危机,以往人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危机引起的经济问题上,社会史则引导我们关注危机下的民众生活。
1.从文明史观角度看
史观运用: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政治: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确立。
经济: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
思想文化:促使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三大思潮产生。
2.从全球史观角度看:
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
A.促进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
4.从社会生活史观看
A.促进了城市化的兴起发展。
B.列强的扩张传播了先进的思想文化,冲击了落后地区的旧思想旧制度。
B.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史观运用: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
1.从文明史观角度看:
2.从全球史观角度看: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
3.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经济逐渐产生。
4.从社会生活史观看: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西餐、服饰等)
B.“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政治、经济、思想)
(四)关于政治制度
1、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又称君主专制政体或君主专政,是一种政治体制和政府形式,统治者君主(常称国王或皇帝)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的程序告诉君主如何行使权力,虽然有的宗教权威可能有能力阻止君主的某些行为。君主专制是一种专制政体,君位采用世袭方式产生。
(四)关于政治制度
2、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分为议会制和二元制两种。前者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由内阁掌握行政并对议会负责,如英国,后者由君主任命对他负责的内阁掌握行政权,而由议会行使立法权,但君主对议会的决定有否决权,如近代德国。
(四)关于政治制度
3、民主共和制:国家政权组织的一种形式。泛指国家代表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
政治制度。它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不同的性质。例如:奴隶社会的民主共和制,是奴隶主阶级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之一。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共和制(有总统制和内阁制两种)是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共和制,则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或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组织形式。
(四)关于社会制度
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封建社会:以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主要表现是地租形式)的封建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原先是独立的封建国家,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下,国家各项主权逐步丧失,只是在形式上保持独立;与此同时,封建经济加速解体,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及相应的新阶级,但资本主义在整个社会中不占优势,这种社会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学们,顺利实现初高中的衔接,这不仅关系着我们能否顺利适应高中学习,也关系着我们三年后高考的成功。新学期新挑战新征程,我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量变决定质变
过程决定结果,相信自己,勇敢面对,培养能力,重在坚持,一切皆有可能。
预祝同学们高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