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使用圈点勾画、跳读法进行作品的专题探究。
3.引导学生感受鲁迅的思想,激发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文本细读,揣摩作者对待不同人物时的态度。
2.深研文本,探讨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3.总结、展示专题探究的收获、心得。
一、导入新课
1.猜猜她是谁?
外貌:黄胖而矮
虽然其貌不扬,有愚昧迷信的一面,繁文缛节特别多,饶舌多事,但她的身上又有淳朴善良一面。给“我”买书,带给“我”心理震撼。
2.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
请用一两句话概括他(她)的外貌特征,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外貌:须发花白,高而瘦,戴着大眼镜。
言而不厉,虽然有戒尺但并不常用,在严格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小孩去后院玩耍。而且他读书专注投入,给“我”的影响很深。
外貌: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
一位老师,公平公正,平等对待弱国子民,没有民族歧视,教学严谨认真。关心“我”是否能参加解剖课程,不懂就问,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况,生活中不拘小节。
专题二: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在书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有一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长妈妈、寿镜吾老先生,范爱农等。任选一个人物,梳理各篇中描述他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学习、借鉴鲁迅描写人物的方法。
在《朝花夕拾》中还有很多鲜活的形象,请你任选一个人物,仿照下面的人物形象分析表格,结合摘录的人物描写的语句,分析人物的特点。
(1)阅读范围:①长妈妈(阿长):《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鼠》《?二十四孝图?》;②藤野先生:《藤野先生》;③范爱农:《范爱农》;④父亲:《五猖会》《父亲的病》;⑤衍太太:《琐记》《父亲的病》。
(2)分组:按人物分五个小组深入阅读文本。
(3)阅读交流:个人填写阅读任务卡,小组内阅读交流后,选出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其余同学做好笔记。
3.人物形象评价
师:你在读《朝花夕拾》时最喜欢哪个人物?或者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引导学生大胆分享自己的看法,及时评价或鼓励)
预设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繁文缛节特别多,饶舌多事,但她又淳朴善良且很关爱“我”。买《山海经》一书,给“我”带来心理震撼。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老师,平等对待弱国子民,没有民族歧视;教学严谨认真,关心“我”是否能参加解剖实习;不懂就问,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况。生活中不拘小节。
寿镜吾老先生:严而不厉,虽然有戒尺但并不常用,在严格的教学中,也允许学生去后院玩耍。读书时专注投入。
父亲:威严、刻板。父亲让儿时的鲁迅非常困惑,当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却要他背书。虽然背过了,五猖会在儿时的鲁迅的眼中却已经变得了无趣味了。让鲁迅忏悔的是儿时不懂事听从了衍太太的话,没有让父亲安静地逝去,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对父亲深深的爱。
范爱农:一位正直的觉醒了的知识分子,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有过冲突,回到中国做了一段时间的监学,认真负责,但是无法在黑暗的社会中立足。他无法与这个社会妥协,内心是悲凉的。鲁迅很同情他。
衍太太:自私自利,多嘴饶舌,喜欢使坏。让孩子们冬天吃冰,给儿时的鲁迅看不健康的画,教唆儿时的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上鄙视她。
4.小组合作,交流阅读体会,填写阅读任务卡
5.师评选并展示优秀的阅读任务卡
专题三: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1.探讨儿童教育观念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探讨其中的儿童教育观。
批注角度: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批注范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原文
批注
探究结果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虽然只有一些野草,但却是孩子的乐园
虽然只有一些野草,但却是孩子的乐园。儿童热爱自然是天性
热爱大自然是儿童的天性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好奇心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驱动器,古板的先生却不知道,挫伤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批注内容呈现表:
2.阅读任务卡
批注角度: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批注范围:《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二十四孝图〉》《无常》
原文
批注
探究结果
3.小组合作,交流阅读体会,填写阅读任务卡
4.师点评并展示优秀的阅读任务卡
5.活动小结
从《朝花夕拾》中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儿童教育有自己鲜明的观点。
其一,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儿童的求知欲。
鲁迅在三味书屋向教书先生询问心中的疑惑却得不到解答,“‘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教书先生不解答与课本无关的问题,挫伤了孩子的求知心。孩子能提出问题,其实不管他提的是什么问题,老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欣赏他的这种求知精神,哪怕是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其二,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鲁迅在《琐记》中提到衍太太,她见到孩子在冬天吃冰,不仅不制止,还加以怂恿,鲁迅对此深恶痛绝。他在日常生活中特别重视纠正孩子的过错,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哪怕一件小事也不放过。在严管中还培养其良好的品质,让孩子分辨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艺术特色
1.杂文笔法。
在回忆往事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常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作者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中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民间故事的生动记叙,同时揭开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2.以小见大。
作者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3.反讽手法。
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4.对比手法。
如《五猖会》中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中通过对比“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揭露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5.融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为一体。
如在《狗·猫·鼠》中作者一边叙述狗,猫和鼠的故事,一边通过议论揭示狗、猫、鼠的本质特征,并对那些“名人教授”加以冷嘲热讽。又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自主阅读推荐
一、孙犁《白洋淀纪事》
1.作者名片: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现当代作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孙犁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发表短篇小说《荷花淀》。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
2.主要内容
《白洋淀纪事》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斗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者用乐观从容的态度描摹时代的风云变幻;以亲切轻柔的笔调表现战争的严酷和生活的艰难;以丰富多彩的笔触描绘人物,尤其是勤劳,善良、聪明、勇敢的女性,展示她们的美好品质和崇高的精神世界。
3.人物介绍
水生:《荷花淀》《嘱咐》
性格:识大体,明大义;爱国爱家爱孩子,以国家利益为重,事事争先。
事件:积极参军;在荷花淀伏击歼敌;回到阔别八年的家乡与妻儿短暂相聚。
水生嫂:《荷花淀》《嘱咐》
性格:勤劳、朴实、善良,深明大义;贤惠、温柔、刚毅,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对敌人无比仇恨,对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打败国民党反动派抱有很大的渴望和信心。
事件:带着其他妇女一起编苇席;得知丈夫参军,心疼丈夫,但依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行装;和其他妇女在探夫途中遇敌,助夫杀敌;撑冰床送丈夫离家去打击国民党反动派。
老头子:《芦花荡》
性格:充满爱国热情和活力、无所畏惧的抗日老英雄形象;自信自尊,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有强烈的责任心,对自己严格要求。
事件:负责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护送女孩任务出岔子,在女孩的见证下,独自一人找敌人报仇。
十六七岁女孩:《山地回忆》
性格:爽快率直、勤劳能干、善良淳朴的普通山村女孩。
事件:小女孩用家里仅有的一点白布给“我”做袜子。
4.艺术特色
(1)多用白描手法。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塑造了一批农村新型劳动妇女的形象。
(2)大量使用方言。
作品中运用了白洋淀地区的一些方言,让人感受到当地人性格中热情、爽朗的一面,令人在心中瞬间就升腾起对白洋淀的人物风貌的好感。
(3)从平凡的生活事件中挖掘主题。
善于通过小的故事反映大的斗争,将白洋淀人民的生活与斗争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现出来。
(4)富有特色的环境描写。
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
二、《湘行散记》
1.作者名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他创作的小说或以湘西生活为题材,或以都市生活为题材。他的散文则表现他登上文坛后的人生阅历和内心的孤独感,以及对故乡湘西的依恋、对底层人民不幸命运的悲悯同情。他的小说和散文都富有极强的个性色彩和湘西乡土气息,充满诗情画意。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2.主要内容
《湘行散记》由十二篇散文组成,作者将湘西滔滔沅水和辰河上的水手、纤夫,还有沿河各县的矿工、农民、兵士置于特定的自然地域景观、文化风俗中,贴近他们的生活,讲述他们生命里的泪与笑、恩与怨、生与死,将“过去”和“当前”对照,将现实与理想糅合,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展示给读者一个和谐的生命形态,描绘了一个看似孤独却令人神往的湘西世界。
3.人物介绍
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
性格:为人热情、学识渊博、性格粗犷。
事件:请“我”辨别字画的真假;在破晓时分为“我”送行。
老纤夫:《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性格:执着又懂得变通、容易满足、乐观。
事件:为一分钱争执,后主动妥协拉纤
印瞎子:《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
性格:性格开朗、聪明好学、为人机敏;受挫后一蹶不振
事件;踢球时分不清牛粪和球;参加革命;北伐后吸食鸦片烟
水手:《桃源与沅州》《鸭窠围的夜》《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性格:勇敢耐劳、粗犷豪放、精明狡猾、放浪不羁、慷慨侠义、真挚柔情、自然朴质
事件:沅江小划子上的水手不顾危险张帆落帆;多情水手牛保送核桃给“我”品尝;水手老七用“我”送给他取乐的钱买橘子给“我”吃
4.艺术特色
(1)以“我”的见闻与行动为叙写线索,将现实的人与事以及地域文化背景穿插糅合成一体。
(2)小说化的细节描写。
《湘行散记》是小说家的散文,在具体作品中融进了小说的细节描写。
(3)情景交融,形成了诗的意境。
如《鸭窠围的夜》中有“这地方是个长潭的转折处,两岸是高大壁立千丈的山,山头上长着小小竹子,长年翠色逼人。这时节两山只剩余一抹深黑,赖天空微明为画出一个轮廓”的描写,从清秀的字里行间和闪耀着大自然秀美的光彩画卷中,让人体味到作者对湘西的热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0张PPT)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第三课时
1.文本细读,揣摩作者对待不同人物时的态度。
2.深研文本,探讨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3.总结、展示专题探究的收获、心得。
本课目标
17
外貌:黄胖而矮
虽然其貌不扬,有愚昧迷信的一面,繁文缛节特别多,饶舌多事,但她的身上又有淳朴善良一面。给“我”买书,带给“我”心理震撼。
猜猜她是谁?
导入新课
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
请用一两句话概括他(她)的外貌特征,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自主交流
18
外貌:须发花白,高而瘦,戴着大眼镜。
言而不厉,虽然有戒尺但并不常用,在严格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小孩去后院玩耍。而且他读书专注投入,给“我”的影响很深。
自由交流
自主交流
外貌: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
一位老师,公平公正,平等对待弱国子民,没有民族歧视,教学严谨认真。关心“我”是否能参加解剖课程,不懂就问,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况,生活中不拘小节。
自由交流
自主交流
专题二: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在书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有一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长妈妈、寿镜吾老先生,范爱农等。任选一个人物,梳理各篇中描述他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学习、借鉴鲁迅描写人物的方法。
活动探究
人物
人物简介
性格特点
相关事件
阅读任务卡:按要求完成表格
长妈妈
阿长,鲁迅的保姆。她的真实名字并无可考,因为在她之前的女工叫“阿长”,所以大家仍叫她阿长。她生得“黄胖而矮”,夏天的睡相很差,还总喜欢“切切察察”
人物简介
性格特点
相关事件
粗俗守旧、愚昧迷信但又朴实善良、勤劳忠厚、热心真诚
(1)教给鲁迅一些传统的习俗和规矩。比如正月初一早上第一句话要说“阿妈,恭喜恭喜”,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人死了,不能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2)给鲁迅讲“长毛”的故事。(3)主动为鲁迅买来他心心念念的《山海经》。(4)踩死了鲁迅养的隐鼠并嫁祸给猫
活动展示
藤野先生
全名藤野严九郎,仙台医专教授解剖学的教授。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他治学严谨,对工作认真负责;有正义感,没有民族歧视,平等对待学生
人物简介
性格特点
相关事件
严谨认真、正直善良、和蔼可亲
(1)对来自中国的鲁迅非常关心,主动帮其订正讲义,直到教完他所担任的功课;(2)指导鲁迅纠正解剖图,关心鲁迅的解剖实习;(3)对中国女人裹脚后足骨的畸形很感兴趣,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但最终没有得到答案,他很遗憾;(4)鲁迅离开仙台前,他送给鲁迅一张自己的照片以作为纪念,并叮嘱鲁迅照了照片寄给他,时时通信告知此后的状况
活动展示
范爱农
鲁迅的同乡,与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相识。最初与鲁迅有过嫌隙。回国后受到排挤,十分潦倒。他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无法在黑暗的社会立足,痛苦失意,最终溺死(鲁迅疑心是自杀)
人物简介
性格特点
相关事件
孤傲、正直、倔强、疾恶如仇,内心痛苦、悲凉
(1)留学时期,在同乡会上和鲁迅发生争执;(2)他因没有学费而无法继续留学,回国后在故乡受到排斥、迫害,只好躲在乡下教书;(3)与鲁迅在故乡的酒楼重逢,两人叙谈各自经历;(4)辛亥革命后,他热情高涨,身兼数职,做了很多事,却卷入报馆案风波;(5)鲁迅离开绍兴后不久,他便失业,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终日借酒浇愁,最终溺死
衍太太
鲁迅儿时的邻居。儿时的鲁迅认为她是一个和蔼的人,长大后逐渐发现她的虚伪自私。她喜欢孩子,也很受孩子们的信任,但她常常背后怂恿孩子们干不好的事,出事后又充当老好人
人物简介
性格特点
相关事件
自私自利、心术不正、爱搬弄是非
(1)鲁迅父亲弥留之际,她让鲁迅在一旁大声叫喊父亲,增加了病人临终的痛苦。(2)怂恿孩子冬天吃冰;怂恿孩子们打旋子,孩子摔倒后又推卸责任。(3)教唆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并散布谣言,迫使鲁迅离开故乡,去异地求学
活动展示
寿镜吾
书塾的先生,名寿怀鉴,字镜吾。对学生要求严格,思想却也开明,对爱玩的学生并不严加斥责
人物简介
性格特点
相关事件
方正、质朴、博学,对学生要求严格
(1)鲁迅向他询问“怪哉”的事情,他面带怒色,拒绝回答;(2)循序渐进教鲁迅读书;(3)学生们跑到书屋后面的园里玩耍,耽误了上课,他也不会严厉呵斥
活动展示
圆而胖的“名医”和“名医”陈莲河
绍兴城的“名医”,实则是讹人钱财的庸医。第一位“名医”,文章里没有交代姓名,只是交代了他的长相特征——“脸是圆而胖的”。第二位“名医”陈莲河,颠倒黑白,不分是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江湖骗子
人物简介
性格特点
狡猾,道貌岸然,贪婪,谨小慎微,故弄玄虚,草菅人命
活动展示
相关事件
圆而胖的“名医”治病有四招。第一招———“讹”,病人都已经没有脉了,这位“名医”还说“这病我明白了”,收人100元;当主人提出用药还得重一点时,他又收人200元。第二招——“拖”,“我曾经和这名医周旋过两整年”,两整年,足以把一个好人给拖成重病,何况父亲本来就有病。第三招——“骗”,故意开一些奇怪的药引。第四招—-—“推”,实在没办法治好父亲的病之后,便拉陈莲河来替罪,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
陈莲河“巧妙”使用连环套诈骗。第一套药引——蟋蟀也就罢了,还是什么“原配”;第二套丸药——“败鼓皮丸”,一吃就是一百多天;第三套———点在舌尖的“神丹”,其实也没有什么神奇;第四套—-前世的事,这完全就是瞎扯了,公然的欺骗。
父亲
鲁迅的父亲
人物简介
性格特点
相关事件
古板严厉,不了解儿童心理,但疼爱孩子
鲁迅对要去看五猖会十分高兴,然而正要出发,父亲却强迫他背完《鉴略》才能去。
活动展示
专题三: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书中有几篇作品涉及儿童教育问题,试将这些相关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研读,思考鲁迅对于儿童教育有些什么体验和看法,并联系实际,看看鲁迅的哪些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价值。
原文
批注
探究结果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虽然只有一些野草,但却是孩子的乐园
虽然只有一些野草,但却是孩子的乐园。儿童热爱自然是天性
热爱大自然是儿童的天性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好奇心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驱动器,古板的先生却不知道,挫伤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批注角度: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批注范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原文
批注
探究结果
阅读任务卡
批注角度: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批注范围:《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二十四孝图〉》《无常》
从《朝花夕拾》中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儿童教育有自己鲜明的观点。
其一,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儿童的求知欲。
鲁迅在三味书屋向教书先生询问心中的疑惑却得不到解答,“‘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教书先生不解答与课本无关的问题,挫伤了孩子的求知心。孩子能提出问题,其实不管他提的是什么问题,老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欣赏他的这种求知精神,哪怕是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其二,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鲁迅在《琐记》中提到衍太太,她见到孩子在冬天吃冰,不仅不制止,还加以怂恿,鲁迅对此深恶痛绝。他在日常生活中特别重视纠正孩子的过错,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哪怕一件小事也不放过。在严管中还培养其良好的品质,让孩子分辨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1.杂文笔法。
在回忆往事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常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作者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中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民间故事的生动记叙,同时揭开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艺术特色
2.以小见大。
作者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3.反讽手法。
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4.对比手法。
如《五猖会》中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中通过对比“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揭露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5.融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为一体。
如在《狗·猫·鼠》中作者一边叙述狗,猫和鼠的故事,一边通过议论揭示狗、猫、鼠的本质特征,并对那些“名人教授”加以冷嘲热讽。又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自主阅读推荐
孙犁《白洋淀纪事》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现当代作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孙犁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发表短篇小说《荷花淀》。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
作者名片
孙犁《白洋淀纪事》
《白洋淀纪事》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斗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者用乐观从容的态度描摹时代的风云变幻;以亲切轻柔的笔调表现战争的严酷和生活的艰难;以丰富多彩的笔触描绘人物,尤其是勤劳,善良、聪明、勇敢的女性,展示她们的美好品质和崇高的精神世界。
主要内容
水生
《荷花淀》《嘱咐》
人物出处
形象性格
主要事件
识大体,明大义;爱国爱家爱孩子,以国家利益为重,事事争先
积极参军;在荷花淀伏击歼敌;回到阔别八年的家乡与妻儿短暂相聚
人物介绍
水生嫂
《荷花淀》《嘱咐》
人物出处
形象性格
主要事件
勤劳、朴实、善良,深明大义;贤惠、温柔、刚毅,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对敌人无比仇恨,对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打败国民党反动派抱有很大的渴望和信心
带着其他妇女一起编苇席;得知丈夫参军,心疼丈夫,但依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行装;和其他妇女在探夫途中遇敌,助夫杀敌;撑冰床送丈夫离家去打击国民党反动派
老头子
《芦花荡》
人物出处
形象性格
充满爱国热情和活力、无所畏惧的抗日老英雄形象;自信自尊,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有强烈的责任心,对自己严格要求
主要事件
负责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护送女孩任务出岔子,在女孩的见证下,独自一人找敌人报仇
十六七岁女孩
人物出处
《山地回忆》
形象性格
主要事件
爽快率直、勤劳能干、善良淳朴的普通山村女孩
小女孩用家里仅有的一点白布给“我”做袜子
艺术特色
1.多用白描手法。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塑造了一批农村新型劳动妇女的形象。
2.大量使用方言。
作品中运用了白洋淀地区的一些方言,让人感受到当地人性格中热情、爽朗的一面,令人在心中瞬间就升腾起对白洋淀的人物风貌的好感。
3.从平凡的生活事件中挖掘主题。
善于通过小的故事反映大的斗争,将白洋淀人民的生活与斗争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现出来。
4.富有特色的环境描写。
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他创作的小说或以湘西生活为题材,或以都市生活为题材。他的散文则表现他登上文坛后的人生阅历和内心的孤独感,以及对故乡湘西的依恋、对底层人民不幸命运的悲悯同情。他的小说和散文都富有极强的个性色彩和湘西乡土气息,充满诗情画意。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作者名片
沈从文《湘行散记》
《湘行散记》由十二篇散文组成,作者将湘西滔滔沅水和辰河上的水手、纤夫,还有沿河各县的矿工、农民、兵士置于特定的自然地域景观、文化风俗中,贴近他们的生活,讲述他们生命里的泪与笑、恩与怨、生与死,将“过去”和“当前”对照,将现实与理想糅合,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展示给读者一个和谐的生命形态,描绘了一个看似孤独却令人神往的湘西世界。
主要内容
人物介绍
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
人物出处
形象性格
为人热情、学识渊博、性格粗犷
主要事件
请“我”辨别字画的真假;在破晓时分为“我”送行
老纤夫
人物出处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形象性格
主要事件
执着又懂得变通、容易满足、乐观
为一分钱争执,后主动妥协拉纤
印瞎子
《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
人物出处
形象性格
性格开朗、聪明好学、为人机敏;受挫后一蹶不振
主要事件
踢球时分不清牛粪和球;参加革命;北伐后吸食鸦片烟
水手
(泛指)
人物出处
《桃源与沅州》《鸭窠围的夜》《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形象性格
主要事件
勇敢耐劳、粗犷豪放、精明狡猾、放浪不羁、慷慨侠义、真挚柔情、自然朴质
沅江小划子上的水手不顾危险张帆落帆;多情水手牛保送核桃给“我”品尝;水手老七用“我”送给他取乐的钱买橘子给“我”吃
艺术特色
以“我”的见闻与行动为叙写线索,将现实的人与事以及地域文化背景穿插糅合成一体。
小说化的细节描写。
《湘行散记》是小说家的散文,在具体作品中融进了小说的细节描写。
情景交融,形成了诗的意境。
如《鸭窠围的夜》中有“这地方是个长潭的转折处,两岸是高大壁立千丈的山,山头上长着小小竹子,长年翠色逼人。这时节两山只剩余一抹深黑,赖天空微明为画出一个轮廓”的描写,从清秀的字里行间和闪耀着大自然秀美的光彩画卷中,让人体味到作者对湘西的热爱。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