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评挑战卷(一)(第一单元)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题3分,共36分)
1.当今社会,化学已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没有化学科学的发展,就没有今天丰富多彩的世界。下列事实与化学没有密切联系的是
(C)
A.研制新型半导体材料
B.研制“新冠”疫苗
C.宇宙飞船飞行轨道设定
D.农田病虫害防治
2.(2021·合肥质检)勤劳智慧的安徽人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无数的瑰宝,下列非遗生产工艺中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D)
A.舒城竹编
B.庐州糖画
C.徽州木雕
D.油烟制墨
3.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一定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D)
A.汽油清洗衣服油污
B.活性炭除冰箱异味
C.冰块给水产品保鲜
D.葡萄自酿葡萄酒
4.在探究物质变化的活动中,可作为发生化学变化最有力的证据是
(C)
A.有气体生成
B.有沉淀生成
C.新物质生成
D.发光放热
5.(2020·黔南州中考)下列历史典故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A.火烧赤壁
B.司马光砸缸
C.刻舟求剑
D.铁杵磨成针
6.(2020·德州中考)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D)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7.小明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燃着的小木条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一环节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
(B)
A.提出猜想
B.设计实验
C.得出结论
D.反思与评价
8.小芳同学在化学课上发现,蜡烛上方的烧杯底部出现大量的黑色物质,她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C)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实验现象
B.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C.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9.下列是实验室给某固体样品加热过程,其中操作正确的步骤是
(B)
10.对下列实验操作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C)
A.不能用量筒作为反应容器——某些反应会放热或吸热容易导致量筒测量不准确
B.给固体加热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管壁凝结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C.将用过的胶头滴管及时冲洗——防止药液腐蚀胶帽
D.受热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受热时液体喷出
11.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造成了试管破裂,可能的原因是①用酒精灯外焰加热;②加热前试管外壁有水;③试管底部接触灯芯;④试管内的液体体积超过了试管容积的1/3;⑤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内的液体;⑥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C)
A.①③⑥
B.②③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
12.(2020·聊城中考)说化学是一门神奇的科学,一点也不为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实验是化学科学发展和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B.化学能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物质,也能消除我们不需要的物质
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
D.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42分)
13.(8分)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符号或名称。
(1)水 H2O 。(2)一氧化碳 CO 。(3)二氧化碳 CO2 。?
(4)O2 氧气 。(5)H2 氢气 。?
14.(5分)(1)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③④ 。?
(2)化学能可以转化为 光能 、 电能 和 热能 。请你举一个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例子,如 火力发电 。?
15.(9分)现有下列实验室常用仪器,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小红想给150
mL的水加热,除了选⑦铁架台及准备石棉网外,还需要选取图中的仪器为 ②烧杯、④酒精灯、⑥量筒和③胶头滴管 (填仪器名称及序号)。?
(2)仪器①用完清洗干净后应该 倒 放在试管架上。某同学在使用仪器①给液体药品加热后发现底部破裂,请你分析并选出不可能的原因 A、C 。?
A.用外焰加热
B.加热前没有擦干外壁的水
C.液体量超过
D.加热过程中没有上下移动试管
E.加热时底部触及灯芯
(3)使用仪器⑥量取水时,应先倾倒,快接近刻度时改用 胶头滴管 (填仪器名称),如果读数时用仰视的读数方法,那么所读数值会
偏小 (填“偏大”“偏小”“不变”或“无法确定”)。?
16.(6分)(2021·毕节期中)某同学为完成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1)将硫酸铜晶体加水溶解,操作为DB,其中有错误的是 B ,正确操作是 D ;正确操作后振荡得到蓝色溶液,此过程属于 物理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往蓝色溶液中滴入无色氢氧化钠溶液,得到蓝色沉淀氢氧化铜,此过程属于 化学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将蓝色沉淀加热,应选择CEA,其中有错误的操作是 E ,改正的操作是 试管夹应该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在试管的中上部 。?
17.(14分)(2021·开封期中)认真观察图,回答有关问题:
(1)镁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可燃性,取一段镁条,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点燃,如图①,描述镁带燃烧的现象 剧烈燃烧,发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则镁带燃烧发生的变化是 化学变化 (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下同)。?
(2)如图②中发生的变化是 化学变化 ,由此说明化学变化 一定 (填“一定”或“不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3)图③中发生的变化是 物理变化 ,可见发光发热的变化 不一定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4)由此可以得出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2分)
18.(8分)(2021·东营期中)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王刚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观察到:
a.烧杯内壁出现 水雾 ;?
b.手摸烧杯壁有 发热 感觉;?
c.蜡烛火焰逐渐 变小至熄灭 。?
(2)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 二氧化碳 ,蜡烛燃烧为 化学 变化。?
(3)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 发烫 。?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物理 变化。?
【获得结论】猜想 2 (填“1”或“2”)正确。?
19.(14分)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如图1)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其实验步骤有①点燃蜡烛,紧贴烛芯将火柴梗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③用火柴去点白烟;④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⑤熄灭蜡烛;⑥迅速倒转烧杯,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1)以上操作步骤的正确排序是 ④①②⑥⑤③ ;?
(2)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1所示,约1
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a (选填图中字母)处最先炭化。?
继续探究: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①是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
②是燃烧生成的水蒸气;
③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设计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① (填序号,下同),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其原因是 无法判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是原来燃烧生成的,还是蜡烛熄灭时产生的 。?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水蒸气 。?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被重新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 ③ (填序号,下同)提供了证据,同时可以排除假设 ①② ,因为 二氧化碳和水都不具有可燃性 。?
【知识拓展】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2所示,分析下列问题:
A.要使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原因是 导管太长,石蜡蒸气冷凝,不能从导管末端导出 ;?
B.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目的是 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接触燃烧 。?
PAGE
-
8
-单元测评挑战卷(一)(第一单元)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题3分,共36分)
1.当今社会,化学已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没有化学科学的发展,就没有今天丰富多彩的世界。下列事实与化学没有密切联系的是
(
)
A.研制新型半导体材料
B.研制“新冠”疫苗
C.宇宙飞船飞行轨道设定
D.农田病虫害防治
2.(2021·合肥质检)勤劳智慧的安徽人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无数的瑰宝,下列非遗生产工艺中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
)
A.舒城竹编
B.庐州糖画
C.徽州木雕
D.油烟制墨
3.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一定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
A.汽油清洗衣服油污
B.活性炭除冰箱异味
C.冰块给水产品保鲜
D.葡萄自酿葡萄酒
4.在探究物质变化的活动中,可作为发生化学变化最有力的证据是
(
)
A.有气体生成
B.有沉淀生成
C.新物质生成
D.发光放热
5.(2020·黔南州中考)下列历史典故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
A.火烧赤壁
B.司马光砸缸
C.刻舟求剑
D.铁杵磨成针
6.(2020·德州中考)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7.小明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燃着的小木条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一环节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
(
)
A.提出猜想
B.设计实验
C.得出结论
D.反思与评价
8.小芳同学在化学课上发现,蜡烛上方的烧杯底部出现大量的黑色物质,她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实验现象
B.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C.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9.下列是实验室给某固体样品加热过程,其中操作正确的步骤是
(
)
10.对下列实验操作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
A.不能用量筒作为反应容器——某些反应会放热或吸热容易导致量筒测量不准确
B.给固体加热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管壁凝结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C.将用过的胶头滴管及时冲洗——防止药液腐蚀胶帽
D.受热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受热时液体喷出
11.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造成了试管破裂,可能的原因是①用酒精灯外焰加热;②加热前试管外壁有水;③试管底部接触灯芯;④试管内的液体体积超过了试管容积的1/3;⑤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内的液体;⑥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
A.①③⑥
B.②③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
12.(2020·聊城中考)说化学是一门神奇的科学,一点也不为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是化学科学发展和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B.化学能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物质,也能消除我们不需要的物质
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
D.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42分)
13.(8分)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符号或名称。
(1)水
。(2)一氧化碳
。(3)二氧化碳
。?
(4)O2
。(5)H2
。?
14.(5分)(1)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
(2)化学能可以转化为
、
和
。请你举一个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例子,如
。?
15.(9分)现有下列实验室常用仪器,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小红想给150
mL的水加热,除了选⑦铁架台及准备石棉网外,还需要选取图中的仪器为
(填仪器名称及序号)。?
(2)仪器①用完清洗干净后应该
放在试管架上。某同学在使用仪器①给液体药品加热后发现底部破裂,请你分析并选出不可能的原因
。?
A.用外焰加热
B.加热前没有擦干外壁的水
C.液体量超过
D.加热过程中没有上下移动试管
E.加热时底部触及灯芯
(3)使用仪器⑥量取水时,应先倾倒,快接近刻度时改用
(填仪器名称),如果读数时用仰视的读数方法,那么所读数值会
(填“偏大”“偏小”“不变”或“无法确定”)。?
16.(6分)(2021·毕节期中)某同学为完成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1)将硫酸铜晶体加水溶解,操作为DB,其中有错误的是
,正确操作是
;正确操作后振荡得到蓝色溶液,此过程属于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往蓝色溶液中滴入无色氢氧化钠溶液,得到蓝色沉淀氢氧化铜,此过程属于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将蓝色沉淀加热,应选择CEA,其中有错误的操作是
,改正的操作是
。?
17.(14分)(2021·开封期中)认真观察图,回答有关问题:
(1)镁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可燃性,取一段镁条,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点燃,如图①,描述镁带燃烧的现象
,则镁带燃烧发生的变化是
(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下同)。?
(2)如图②中发生的变化是
,由此说明化学变化
(填“一定”或“不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3)图③中发生的变化是
,可见发光发热的变化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4)由此可以得出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2分)
18.(8分)(2021·东营期中)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王刚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观察到:
a.烧杯内壁出现
;?
b.手摸烧杯壁有
感觉;?
c.蜡烛火焰逐渐
。?
(2)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
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
,蜡烛燃烧为
变化。?
(3)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
。?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变化。?
【获得结论】猜想
(填“1”或“2”)正确。?
19.(14分)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如图1)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其实验步骤有①点燃蜡烛,紧贴烛芯将火柴梗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③用火柴去点白烟;④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⑤熄灭蜡烛;⑥迅速倒转烧杯,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1)以上操作步骤的正确排序是
;?
(2)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1所示,约1
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选填图中字母)处最先炭化。?
继续探究: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①是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
②是燃烧生成的水蒸气;
③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设计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填序号,下同),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其原因是
。?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被重新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
(填序号,下同)提供了证据,同时可以排除假设
,因为
。?
【知识拓展】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2所示,分析下列问题:
A.要使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原因是
;?
B.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目的是
。?
PAGE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