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水沽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
第Ⅰ卷
选择题(共36分)
一、基础选择(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第1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mí)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啜着些白花,有袅(ē)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chà)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婉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ài)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下面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弥(mí)望
颤动
B.袅(ē)娜
点啜
C.霎(chà)时
缈茫
D.脉脉(mài)
婉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荡气回肠咏流传。从《登鹳雀楼》这类耳熟能详的唐诗经典,到《乡愁》这样的现代佳作,经典诗词________。当下社会,经典诗词更需要赋予鲜活的新生命,让这些千百年的经典诗词随着优美旋律飞进每个人的心田,飞遍社会的角角落落,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当前,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例如,热播的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就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气象万千的文学经典之门,让传统文化重新________出蓬勃生机。
文学经典必然含情、传情、怡情,它本就是“以情流传”的,无论时光过去多久,其中蕴含的真善美永恒不灭。它们早已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千年之后,依然让品读历史的人________。我们将传承诗词的经典精品献给人们,用经典诗词、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希望这些底蕴深厚、魅力无限的艺术经典能够持续________当代文化风尚。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沁人心腑
萌发
心悦诚服
指引
B.感同身受
萌发
心驰神往
引领
C.沁人心腑
焕发
心驰神往
引领
D.感同身受
焕发
心悦诚服
指引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展现了全社会创造性蜕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
B.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化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C.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D.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面对朝鲜半岛紧张的局势,中国政府日前紧急召见朝韩双方驻华大使,敦促双方保持克制,切忌不要采取过激行为使冲突进一步升级。
B.不少传销、金融诈骗案件中,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都被列为“一级猛物”,因为他们对各种诈骗“套路”缺少认识和防备的弱点。
C.他向来稳重少言,今天,父母前来参加他的毕业典礼,他兴奋喜悦,还当众唱了一首歌,这可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D.这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峡谷,我们就这样不急不缓地在河谷中漂流着,同时也欣赏着两边的美景,经过了大约3个小时的漂流,我们终于到达了终点。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B.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乡土中国》是他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
C.古代以水之南为阳,山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阳,水之北为阴。如华阳在华山之北,江阴在长江之北。
D.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也叫曲子词、诗余、长短句,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豪放派的代表作。
二、社科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材料一:
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派出
5批近800人的专业队伍驰援武汉,全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里有4900余人来自中医药系统。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国际临床评价指标认为,对于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真正反映疗效的关键指标是转重率。临床发现,中医验方在减轻发热咳嗽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升人体免疫力方面有独特优势。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作为欧洲第一个实现中医药立法的国家,匈牙利在抗击疫情之初就非常重视中医药的作用。今年
2月底,在匈中医师就开始熬煮可以增强免疫力的中药茶饮,并免费向当地民众发放。“中医药能因人而异地进行针对性治疗,帮助病人减轻病症,独特优势和作用显著,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获得越来越广泛认可。”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彼得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已经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方案,中医药正为全球抗疫作出贡献。”
(摘编自《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医药抗疫》,《人民日报》2020年3月24日)
材料二:
有人质疑,面对一个新发疾病,西医没有特效药,中医为啥有方子?
其实,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二者看待人体和疾病的角度不同,治病方法也不相同。例如,面对新冠病毒,西医的重点是寻找有效药物,直接消灭病原体;而中医则着眼于病因和病机,通过整体调节,清除病原体的生存环境,调动人体的自我痊愈机能,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本次疫情初期,我国中医专家对患者进行诊察分析以后,结合武汉气候特点,得出一个基本判断:新冠肺炎属于“寒湿疫”,在治疗上应主要针对寒和湿,用辛温解表之法。为此,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推荐“清肺排毒汤”。此方是对张仲景相关经方的融合创新运用,既祛寒闭,又利小便祛湿;既防疫邪入里,又调肝和胃。除了通用方,还有针对不同病情、不同证型的其他方剂和中成药。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回望中华民族历史,中国人和疫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说文解字》云:“疫,民皆疾也。”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疫”的记载。东汉中后期,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明代医学家吴又可写出了我国温病学第一部专论疫病的著作----《温疫论》。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在传染病防治中起到积极作用。凭借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和针、灸、砭、药、按跷、导引等医术,中华民族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凶险疫情。中医药学组方的关键,在于精准找到病因病机,明确治则治法。无论什么疾病,中医只要找到致病原因,就能从古代经典中得到答案,从而制定出诊疗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并用,是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法宝”。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中医和西医是战友。只有互相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才能降伏病魔、造福患者。我们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中西医的差异,不可厚此薄彼,更不可盲目否定中医。
(摘编自白剑峰《用疗效证明中医实力》,《人民日报》2020年3月13日)
材料三:
3月18日,中国第二批赴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一行13人抵达意大利,其中中医专家引人注目。这是中国首次派出有中医的医疗专家组驰援海外战“疫”。中医专家将向海外讲述中西医结合战“疫”的中国经验,并为当地侨胞提供诊疗咨询。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数据显示,迄今,中医药参与治疗的中国确诊病例超过
90%.世卫组织近日发布消息,决定删除其官网上关于抗疫“常见问题”一栏中“不应使用传统草本药物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关内容。此举被认为是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
183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全球战“疫”,中医大有可为。然而,受文化传统差异和各国法律政策影响,在参与世界各国的临床救治过程中,中医和中医药依然面临重重阻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道人类共同考题,疗效是最佳答案。中医出海,和西医强强联合,势必为世界彻底战胜疫情注入一剂“强心针”。
(摘编自《侨胞为何对中医战“疫”充满信心?》《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3月23日)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药方剂可有效抑制新冠肺炎病情转重,其疗效体现了国际临床评价关键指标要求。
B.中医药传到多数国家和地区,甚至受到法律保护,说明其已迈出走向世界的坚实一步。
C.西医中医各有千秋,并且作用互补,这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防治疫病的重要原因。
D.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这标志着世卫组织对中医药的肯定。
7.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医专家对新冠肺炎的属性判断及各种中药方剂的使用,真正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B.《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自其问世后人们才对传染病有了正确、全面的认知。
C.无论是何种疾病,中医都能从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中得到答案,制定出诊疗方案,帮助患者战胜肆虐的病魔。
D.为进一步消除因文化传统差异和法律政策影响给中医药参与海外救治带来的阻碍,中医专家需加大驰援力度。
8.下列中医谚语中,与材料二论述的中医诊疗原则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B.“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C.“吃米带点糠,老少身体壮。”
D.“治病求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苏绰字令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从兄让为汾州刺史,周帝饯于都门外。临别,谓曰:“卿家子弟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周文乃召为行台郎中。在官岁余,未见知。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台中咸称其能。周文与仆射周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之以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周文称善,谓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才。周文曰:“吾亦闻之久矣。”寻除著作佐郎。属周文与公卿往昆明池观鱼,行至城西汉故仓池,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周文乃召绰问,具以状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周文益嘉之,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竟不设网罟而还。遂留绰至夜,问以政道,周文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诘朝,谓周惠达曰:“苏绰真奇士,吾方任之以政。”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自是宠遇日隆。周文方欲革易时政,务弘强国富人之道,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又为六条诏书,奏施行之。其一先修心,其二敦教化,其三尽地利,其四擢贤良,其五恤狱讼,其六均赋役。周文甚重之,常置诸坐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绰性俭素,不事产业,家无余财。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政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周文亦推心委任,而无间言焉。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知而已。每与公卿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积思劳倦,遂成气疾。十二年,卒于位,时年四十九。
(节选自《北史?苏绰传》)
9.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寻除著作佐郎
除:授予官职
B.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
赞成:同意
C.其五恤狱讼
狱:案件。
D.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
处分:处理安排。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周帝饯于都门外
②徘徊于斗牛之间
B.①以海内未平
②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
C.①吾亦闻之久矣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①又为六条诏书
②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周文帝对苏绰倚重信任的一组是
(
)
①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
②绰性俭素,不事产业,家无余财
③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
④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⑤博求贤俊,共弘政道
⑥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绰博览群书,擅长计算之法,在从兄苏让向周文帝推荐他以后,周文帝宇文泰当即委任他为著作佐郎,使他得以充分表现出色的才能。
B.周文帝去昆明池看鱼,骑在马上与苏绰交谈,结果连网也没张就回长安城,夜里将苏绰留下来继续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一直谈到天亮。
C.苏绰辅佐周文帝进行改革,拟了“先修心”“敦教化”等六条诏书,周文帝非常重视,自己经常放在身边,并命各部门官员熟读通晓。
D.苏绰生性俭朴,不经营产业,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他日以继夜忙于政事,长期思虑劳累,得了气血不通的疾病,大统十二年,死在任上。
第Ⅱ卷(主观题,共114分)
四、(25分)
13.文言文翻译:(8分)
①遂留绰至夜,问以政道,周文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3分)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2分)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并回答问题:(7分)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③,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
②貔虎,貔和虎。亦泛指猛兽。
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①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
B.“鱼龙怒”运用比喻、拟人手法表现出周瑜火攻曹军时的排山倒海之势。
C.“今如许”三字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D.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②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分)
15.默写:(10分)
①曾记否,到中流击水,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②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④《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⑥遥想公瑾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⑦__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劝学》)
⑧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⑨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⑩呦呦鹿鸣,____________.我有嘉宾,___________。(《短歌行》)
五、现代文大阅读:(17分)
沿着民歌往回走
范晓波
①曾经有很长一段时期,我接受不了中国民歌。这主要因为民歌大多是吟咏爱情的,而在我看来中国民歌里的爱情太土了,它们似乎只属于五六十年代的年轻人。我喜欢的是欧美和俄罗斯的经典爱情歌曲,以及国内的少数流行音乐。但是在我经历了一些爱情以后,在我对爱情的看法趋向本质后,我发现还是中国民歌更能感动我一些,让我发生这种变化的,正好是它们的音乐元素中那些很土的部分。
②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现象:中国民歌中对恋人的称呼永远是“哥哥”或“妹妹”,不管是西北还是西南民歌均是如此;并且,歌词是也极少出现“爱”字,和爱来爱去的流行歌曲大异其趣。这大概同农耕社会爱情的含蓄与羞涩有关。对于生活在强调沟通能力的信息时代的人来说,羞涩作为一种心理气质绝不是黄金。但当满大街的女孩都在大喊“……请你快点把门打开,我想和你谈恋爱!”(歌曲《叮咚》)时,羞涩就显得有些珍贵了。我的一位年长的同事说,他恋爱时如果能悄悄摸一下“阿妹”的辫梢,都会激动得几乎晕倒。这就是羞涩的力量,我们现在即便彻夜逗留在情人的芳唇上都不一定会晕眩了。
③兄妹相称还凸显了爱情的另一种形态——亲情。有人说,流行歌曲和电视上的肥皂剧里之所以“爱”字泛滥,主要是由于现实中真爱以及相爱的能力的流失,越缺什么越要谈什么。这么说似乎过了点,但爱情的时尚化、数字化的确使它越来越像肯德基店里价格不一的可乐,用水龙头控制配方和流量,可口,但不一定可心。泡沫爱情的流行美化了“哥”、“妹”在我心里的感觉。融入了亲情的爱情其实比所有浪漫之情都更纯粹。一个男人要背叛称自己为“甜心”的女孩也许是容易的,但要背叛那个柔柔地叫自己“哥”的人则十分困难。
④中国民歌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表现了地老天荒的守候。《敖包相会》、《草原之夜》、《走西口》、《赶牲灵》、《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等莫不如此。那是落后的生产力和通讯造就的纯朴,这种纯朴又造就了用一生去等一个人的神话。我以前不知道西北的爷们儿为什么要舍下心上人赶着骡马走西口,而且一去就是数度春秋;当我在一个荒芜的春天,站在延安郊外的高坡亲眼目睹了陕北只生长贫瘠苍茫的荒塬时,我懂得了民歌里面的爱情为什么会那么浓烈和坚贞。我无比热爱的一首MTV是《东方时空》推出的《赶牲灵》;无比热爱那日日独坐山坡用心捕捉骡队铃声的美丽女子;无比热爱滚烫的脸庞上那两行比一个无望的下午还漫长的热泪、针线穿过新鞋底时从指端蔓延到心尖的颤抖;无比热爱掩饰在方言里的爱的细腻与坚韧:“你若是我的哥哥哟,招一招的那个手;哎呀你不是我的哥哥哟,走你的那个路……”
⑤我们很幸运生在了一个手机、越洋电话和网络空前普及的年代,不必在想对远方的姑娘抒情时慨叹“没有邮递员来传情”;高效交通让人跑得比心还快,一日千里,甚至一日数万里。思念的长度和浓度却因此遭到了削弱。我不能说现代科技破坏了爱情的经典性,但实事求是地说,和当下那种上午在广州说想你,下午就飞到北京见面的爱情相比,我更倾心民歌里的约会,更倾心那个站在黄昏的岔路口等了许多年仍痴心不改的西北姑娘。
⑥民歌所特有的大量农耕和游牧文明的意象为许多怀旧的心提供了温暖的居所:羊群、马匹、马头琴、红棉袄、蓝蓝的天……它们重现了风吹草低、月光无垠的纯美景象,那是生活的原生态,爱情的原生态。我多么羡慕那个坐在草地上陪着马头琴默默哭泣的年轻男子,那时他的马在远处月光粼粼的河湾饮水,风掀动他额前的黑发,“劈啪”作响的篝火升上夜空时映亮了一张伤情的脸。我甚至喜欢陕北风味的红棉袄,它穿在漂亮妹妹的身上,把她的脸衬得更漂亮和健康,还有一种喜洋洋暖洋洋的感觉。它不可能在都市大街上闪亮登场,却是黄土地上永久的流行色。还有“妹妹”的长辫子,它是民歌中最灵动的细节,不矫饰,不病态,在我的心理地图上,它几乎成了通往纯洁的路标。在中性化的短发风靡街头的城里,和一个留着乌黑长辫子的姑娘恋爱,成了一个具有幻想气质的理想。
⑦深入到那些散发着泥土味的中国民歌,我常常有种幻觉,似乎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水草丰美的久远年代:那时生活简朴,但爱情如酒。我们在阳光下劳作,坐在月光与草地之间弹琴说爱,因为一个婉约的眼神脸红半天,为了等一个人,甘愿忍受一生孤独……
16.请赏析第④段划线的句子。(4分)
17.中国民歌“它们的音乐元素中那些很土的部分”指哪些方面的内容?请分条列举。
(4分)
18.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画线句的含义。(5分)
(1)羞涩就显得有些珍贵了。(2分)
(2)爱情的时尚化、数字化的确使它越来越像肯德基店里价格不一的可乐,用水龙头控制配方和流量,可口,但不一定可心。(3分)
1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构思巧妙,从民歌入笔,探寻了歌曲特点及其感情的趋向表达方式,向往人与人之间纯朴的感情。
B.作者对中国民歌前后态度的变化,说明作者欣赏比较过经典的外国歌曲和中国民歌后,更加喜欢上了中国民歌的真诚。
C.文章通过描写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歌曲,反映了在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现代文明不同背景下的不同的社会生活情景,更加表现出作者回归农耕文明的渴望。
D.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人感受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理想与愿望。
E.文章以“沿着民歌往回走”为题,表现的文章主旨是:歌曲应回归原生态的本土民歌,爱情应回归原生态的纯真爱情。
六、语言表达:(12分)
20.分别选出楹联和场所相匹配的组:(4分)
(1)春夏秋冬一岁川流不息
东西南北四方宾至如归
(2)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3)法云广荫无遮会,慧日高悬有相天
(4)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
A.
书房
B.
文庙
C.
寺院
D.
旅店
(1)__________(2)
__________
(3)
__________(4)__________
21.《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下面关于《乡土中国》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乡下人与城里人知识结构不尽相同,易产生乡下人“愚”的误解。
B.在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但是语言可以作为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C.与西方社会界限模糊的“团体格局”不同,中国的“差序格局”下,团体的界限很清晰。
D.中国没有平等爱人的宗教文化,只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有等级差序的爱。
E.人靠一套象征体系来存储记忆,因为人凭借记忆积累的过去的经验对现在的生活有益。而对集体而言,共同的记忆就是文化。
22.下面是某毕业学生在教师节前夕给老师发来的短信,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4分)
恩师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恩师。曾经我是您的高足,现在学生也没让恩师失望!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斧正我的不足,如有事需要学生效劳,学生定当鼎力相助!
(1)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2)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3)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4)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竹子的成长历程:前四年,地面部分仅仅长了三十厘米。于是总有人埋怨它不争气,生长太慢,却忽视它在这四年中,地下盘根错节,拓展几十平方米疆域的事实。而一旦爆发,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地面部分却可以疯狂生长成二十米开外的毛竹。让人可叹的是,有多少人能熬过地面四年短短的三十厘米,而收获这长长的二十米?
从毛竹的生长中,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和感悟,以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
800字。
高一语文试卷
2
/
4咸水沽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答案解析
1
、答案:A(B袅(niǎo)娜
点缀
C霎(shà)时
渺茫
D脉脉(mò)
宛然)
2、C
感同身受:内心感激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为代人向对方致谢。沁人心腑:形容优美的诗文、乐曲等打动人心,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第一处强调经典诗词打动人心,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应该用“沁人心腑”。萌发:比喻事物发生。焕发:光彩四射或者振作。第二处,从搭配看,用“焕发”与后面的“蓬勃生机”更搭配。心悦诚服:指愉快地接受某种观点、事实等,诚心诚意地信服或服从。心驰神往:形容心神向往或思慕之极。第三处,强调千年之后,依然让品读历史的人向往思慕,应该用“心驰神往”。引领:引导;带领。指引:指点引导。第四处,从搭配看,用“引领”与后面的“当代文化风尚”更搭配。
3、B原文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当是“不仅体现了……而且展现了……”或者“不仅是……的体现,而且是……的展现”,可排除D项。二是搭配不当,“蜕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错误,应为“转化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可排除A、C两项。故选B。
4、D(A.不合逻辑,删去“不要”。B.
“因为他们对各种诈骗‘套路’缺少认识和防备的弱点”成分赘余,“缺少”的宾语是“认识和防备”,“缺少认识和防备”就是“弱点”,故应去掉后面“的弱点”三个字。C.
“破天荒的第一次”重复累赘,“破天荒”和“第一次”重复)
5、C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6、
D
逻辑关系颠倒,材料三原文为“世卫组织近日发布消息,决定删除其官网上关于抗疫‘常见问题’一栏中‘不应使用传统草本药物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关内容。此举被认为是中医药抗疫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
7
、A
(B.“自其问世后人们才对传染病有了正确、全面的认知”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
C.绝对化,缺少材料二中“中医只要找到致病原因”这个前提。
D.关系错误,中医专家驰援海外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各国战胜疫情。)
8
、C并非中医诊疗方法,而是民间食疗谚语。
9、B
赞成:辅佐、帮助完成
10、A(A,两个“于”都是“在”,介词;B,第一个“以”是“因为”,第二个“以”表修饰;C,第一个“之”是代词,指代苏绰,第二个“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第一个“为”是动词,拟定,第二个为是“作为、成为”)
11、D
①是苏绰为各部门的公文拟定条款格式
②是指苏绰生性简朴
⑤是指苏绰延揽人才
12、A在受到从兄苏让推荐以后,被周文帝委任为行台郎中。
参考译文:
苏绰字令绰,年轻时喜欢学习,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擅长计算的方法。他的从兄苏让出任汾州刺史,周文帝宇文泰在长安城外为他饯行。临分别时,问他:“你家的子弟里面,谁是可以任用的?”苏让于是推荐了苏绰。周文帝就把苏绰召来,任命为行台郎中。在位一年多,没有被周文帝赏识。不过行台的各位官员遇到疑难的问题,都是向苏绰请教然后决定。各部门的公文,苏绰又为它们拟定条款格式。行台中的官员都称赞苏绰的才干。周文帝与仆射周惠达讨论政事,惠达不能回答,请求出外面找人商议。于是叫来苏绰,把讨论的事情告诉他,苏绰立即为他酌情裁定。惠达进入里面呈报,周文帝叫好,问:“谁为你出这个主意的?”惠达说出苏绰的名字,并称赞他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周文帝说:“我也听说他很久了。”不久就任命苏绰为著作佐郎。有一次,苏绰跟随周文帝和公卿们去昆明池看鱼,走到城西汉代原来的仓池,周文帝回头问左右的人,没有一个知道的。有人说:“苏绰知识渊博,见多识广,请问他吧。”周文帝就叫来苏绰询问,苏绰将有关情况全部作了回答。苏绰既有口才,应对如流。周文帝更加赞赏,于是跟他并马徐行到昆明池,忘记了看鱼,结果连网也没张就返回长安城。于是留住苏绰在府里一直到夜里,继续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周文帝整理衣裳端正地跪着,不觉膝行到了前席。就这样一直谈论到天亮也不觉得厌倦。第二天一早,周文帝对周惠达说:“苏绰真是个奇才,我现在要任命他处理政事。”立即授予苏绰大行台左丞职位,参与主管机要事务。从此对苏绰的宠信日益深厚。
周文帝正想改革时政,以求拓展强国富民的路子,所以苏绰能够全部发挥他的聪明才智,辅佐周文帝成就大事。他又拟了六条诏书,奏请施行。第一条先修心,第二条敦教化,第三条尽地利,第四条擢贤良,第五条恤狱讼,第六条均赋役。周文帝非常重视,经常把它放在座位旁边。又命各部门官员熟读它,那些不能通晓六条诏书以及计帐方法的刺史太守县令,不准担任官职。
苏绰生性节俭朴素,不经营产业,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因为四海还没有平定,常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他广泛地寻求优秀人才,共同拓展为政之道,凡经他推荐的人,都做了高官。周文帝也诚心诚意地委任他,而没有闲话。有时外出巡游,常预先在白纸上签署自己的名字而交给苏绰,如果有需要处理的事,就及时安排施行。等到周文帝回来,禀告他知道就可以了。苏绰常常和公卿讨论,从白天到黑夜,事情无论大小,都像是筹划在手掌之中。长期思虑劳累,于是得了气血不通的疾病。大统十二年,苏绰死在任上,时年49岁。
13、文言文翻译:
1、于是留苏绰一直到夜里,询问他治理国家的方略(用治理国家的方略询问他)。周文帝整理衣裳端正地坐着,不觉膝行到了前席。
(“至”翻译为“到”、“一直到”,1分;“问以政道”翻译为“询问他治理国家的方略”或者“用治理国家的方略询问他”,1分;“危坐”翻译为“端坐、端正的坐着”,1分)
2、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一点吧!
(“所以”翻译为“……的原因”,1分;“其”翻译为“大概”,1分)
3、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1分;“上”、“下”,名词做状语,1分;“一”翻译为“专一”,1分)
14①
C“对功名事业的淡漠”错,主要表现词人对时事的伤感。
②苏词意在表现青年周瑜才能卓越、年少立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是为伤己;
戴词意在表现战争场面宏大激烈,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怀古是为讽今。
(分别写出词的内容1分,写出怀古的用意或者表达的情感1分,共4分)
译文:
每经过一次赤壁矶就引发一次怀古心绪。想当年,周瑜意气风发,一心吞并环宇。万骑临江,鼓声震天;在千艘列炬的拼搏中,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因为受到战火的影响都变得怒不可遏。水面上卷起了长长的火龙,在鼓角声中,孙刘联军围困住了曹操。现在又怎样呢?江上渡口,江边小路,全是地形险要的战略要地,是当年众雄生死争斗的地方。今天我在此凭吊古迹,自己得到的深切感受,胜过读历史书籍。东风吹,光景移,已经改朝换代无数次了,历史的往事随江潮而i折。问道旁的杨柳年年为谁而春,为谁摇动金黄的枝条。
鉴赏:
上片开头说“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复古词显得起势平淡,远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但戴词以朴素的叙述入题,倒也显得自然轻快。苏词中的周瑜形象,着墨较多,形象较鲜明;复古词写周郎,仅写他“气吞区宇”的英雄气概,别是一种写法。对赤壁大战场面的描绘,苏轼仅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复古词则用浓墨重采,极力渲染气氛,艺术地再现这一惊心动魂的大战。“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用精工的对偶句,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词写到这里,陡然转折。南渡之后,国势一日不如一日,复古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全含在“今如许”这转折一问。下片“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数句,写赤壁矶附近的山川形胜,迫怀赤壁之战的遗迹。词人认为建安十三年发生在这里的一次战斗,是两军决定存亡的一次战斗。如今看到这些遗迹,自己得到的深切感受,真胜过读历史书籍。下面又将话题一转,抒写词人忧国伤时的感慨:“几度春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东风吹,光景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这是历史的规律。千古风流人物,也随着滚滚东流的长江而流逝了,现在又有谁能收拾祖国残破的山河啊!下片的结穴处,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问道旁杨柳在为谁生春,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了。这与杜甫的《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以及姜夔《扬州慢》结穴处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同一种手法,都是以无心观赏美景来抒写作者的时代感伤。
15.略
16.(1)排比,运用四个“无比热爱”充分渲染了画面的感染力,表达出民歌中爱情的浓烈和坚贞。
(2)夸张
“比一个无望的下午还漫长”
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热泪涌流之长、等待时间之久;
(3)引用民歌的歌词,表达了对爱的呼唤。
(4)以“针线穿过新鞋底时从指端蔓延到心尖的颤抖”的细节描写,表女子内心的思念之强烈。
(写出手法1分,简析手法或写出其中的情感1分;写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17.
①浓厚的地域(地方)色彩。②羞涩地表达爱情。③爱情中融入亲情。④地老天荒的守候。⑤有农耕和游牧文明色彩的意象。(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
18.
(5分)(1)
①“羞涩”是指中国民歌吟咏爱情时是以含蓄方式传达出真情。(1分)②说明对爱情的含蓄表达比直白更能激动人心。(1分)
(2)①运用了比喻的方法,(写出“比喻”得1分)将泡沫爱情喻为可乐(分析,得1分)②“爱”字泛滥的爱情简单而苍白,不如民歌中融入亲情的爱情动人(或“纯粹”)。(1分)
19.A,D(B项,曲解原文,作者是觉得中国民歌更能感动他。C项,没有表现出作者回归农耕文明的渴望。E项,对文章主旨的分析过于狭隘,作者主要表达了中国民歌的喜爱,并未提出民歌、爱情都应回归原生态的主张。)
20.(1)
D(2)A(3)C(4)B(每个选项1分)
“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文庙”,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钩任翕张”,意思是“胸中藏有万千个词汇凭你调用,即使笔下有千钧重,写作起来也能挥洒自如”,这与“书房”相匹配。
“法云广荫无遮会,慧日高悬有相天”,“法”指佛法,“法云”,是佛教语,指佛法如云,能覆盖一切;“慧日”为佛教词语,以日光比喻佛之智慧普照众生,能破无明生死痴闇,与‘慧光’、‘慧照’等同义,与“寺院”相匹配。
21.B、C(B在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C与西方社会界限分明的“团体格局”不同,中国的“差序格局”下,团体的界限并不清晰。)(每个选项2分)
22.
(1)将“垂念”改为“思念”(“感念”);(2)将“高足”改为“得意门生”(“优秀学生”、“学生”);(3)将“斧正”改为“指正”;(4)将“鼎力”改为“大力”(“全力”)(每点1分)
23.作文评分标准:
43分切入,参照高考评分标准进行
作文解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讲述了毛竹的生长经历。毛竹的快速生长,得益于它那长达几英里的根系。早先看上去默默无闻的它,其实一直都在不断地壮大自己的根系。它用五年时间积蓄了能量,武装了自己,最终创造了自己的神话。毛竹后来居上的原因,是依靠它日积月累起来的长达几十米的根系,是积累为它提供了超越别人的资本。作为学生,我们漫长的求学生涯可以看作是毛竹的一个五年计划,厚积薄发,才能一鸣惊人。围绕这些内容进行写作即可。
参考立意:
欲速则不达;
厚积薄发。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2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