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暗黑世界中的希望之光
政权的更替
观看课本四幅地图,将图中涉及历史发展的空间信息和时间信息标出,画出一幅政权更替的思维导图。
三国鼎立形势图
262年
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220年
曹丕建魏
280年
灭吴
统一
匈奴灭西晋
十六国割据
三次战役
八王之乱
五胡内迁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317年司马睿
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572年)
6世纪前期
北魏分裂而成
淝水之战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政权更替思维导图示例
分裂——战争、民生、民族冲突
八王之乱
五胡乱华
冉闵
屠胡灭石
“屠胡令”,一时之间“横尸相枕,流血成渠”,三天之内,就有二十多万胡羯被杀。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芸芸众生的精神寄托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龙门石窟
道教理论家,
建立神仙体系
竹林七贤
魏晋玄学
乱世之中现实的执着追寻——的经济发展
1.三国时期:曹魏推行屯田制、诸葛亮治理蜀汉(都江堰,蜀锦)吴国(造船商业).
2.北魏经济: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
--《洛阳伽蓝记》
3.江南经济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江南迅速开发,南北经济差异明显缩小,趋于平衡,为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创造条
件。
学思之窗
聚焦——江南经济的开发
《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有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o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en),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u)、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根据材料说说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社会安定,兵役徭役赋税轻。
物产丰盈,粮食充足。
大量土地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增加。农副产品、手工业、商业发展。
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en),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自然条件优越。
北方汉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乱世中寻求共生——民族交融
三国时期,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南中、山越)
西晋时期,五胡内迁并卷入司马氏内战
东晋至南朝,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十六国政权中,大多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北朝政权中,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长期混战
含义: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
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北魏孝文帝改革
“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
《魏书·高祖纪》
迁都洛阳,改洛阳籍
改鲜卑姓为汉姓
穿汉服,说汉语
鼓励与汉族上层通婚
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分裂之中的曙光——局部统一
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
东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
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含义: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琅琊王氏
颍川庾氏
谯国桓氏
陈郴谢氏
太原王氏
据《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这反映了()
A.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尊重大司马的治国意见
B.东晋时期士族门阀势力强大,威胁皇权
C.东晋时期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的强大
D.两晋时期的政治民主化倾向
门阀士族
形成原因:
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②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③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
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土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统一的力量来自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从长远来看有巨大的积极意义,但在短时期内也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一部分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少数民族军人掀起暴动,导致了北魏的覆亡。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也在北魏灭亡前后出现短暂的反复。
重新迎来统一的人们真能获得理想的乐土吗?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杨坚,北周覆亡。
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
公
元589年南下灭陈朝,统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
裂局面。
课堂总结:魏晋时期阶段特征
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