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5 08:5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3植树的牧羊人-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课后练习
一、字词书写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废墟______ 
干涸______
?
坍塌______????
戳______??????
酬劳______????
流淌______??
帐篷______????
水渠______。
2.找出下列句子中书写有误的字并改正。
(1)这里有五六拣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______)
(2)他的衣服扣子逢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______)
(3)以前那种猛烈而干躁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_______)
(4)五年的军旅生崖使我忘记了“种树的男人”这回事。(_________)
二、选择题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父母对儿女从来都是慷慨无私的,但并不代表你可以无限制地索取。
B.操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可是初三的同学却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的看书,做习题的做习题,谁也没有关注教室外的事情。
C.此地由一块不毛之地,变成了瓜果飘香、生态环保的“绿洲”,吸引了窗内外众多观摩团前来“取经”。
D.近日,一男子在地铁抢夺他人财物,警方刨根问底,4天后将其抓获。
4.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书写均无误的一项是(

A.慷慨(kài)
帐篷(péng)
废墟(xū)
薰衣草(xun)
B.溜达(liū)
呼啸(xiào)
应征(yìng)
白桦树(huà)
C.微薄(báo)
急燥(zào)
戳穿(chuō)
山毛榉(jǔ)
D.酬劳(chóu)
坍塌(dān)
滚烫(tàng)
热腾腾(téng)
三、语言表达
5.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____了一个坑。(戳、挖、捣)?
(2)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____出的神秘泉水。(流、淌、涌)?
(3)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____的。(完成、造就、竣工)
四、作文
6.本文采用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来描写牧羊人,使得牧羊人形象很丰满,高大。请你也用一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可只用一种方法,如外貌描写,100字左右)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朵朵白云
刘国星
老牧人身着天蓝色蒙古袍,古铜色脸庞,皱纹堆叠,花白胡须飘垂胸前……一派仙风道骨。老牧人一年四季放牧一群羊,行走于草原的坡坡岭岭间。无论春夏秋冬,老牧人的长调都伴着他的羊群。
老牧人父母辞世早,他终身未娶。也有人说,是老牧人穷怕了,怕花钱。老牧人不置可否。
北草原的五六月份,雨水丰沛,草长花开,调皮变幻的云成团了。老牧人就赶着羊群,向那一大团一大团的云朵走去。
有人礼貌地打招呼,喂,牧羊哩!
老牧人笑笑,说,做神仙哩!
老牧人也常向牧人讲牧羊经:要春放沟膛,冬夏放山梁,秋季草丰满地跑。春季沟膛里地势低,水分足,草先出来,羊就容易吃到草;冬天要放阴坡,天冷,羊一停,就冷,要运动着,肉就长得瓷实;当然,夏季放阳坡,太阳毒,热,羊也待不住;秋季呢,满世界都是草,还结了籽实,香哩!运动着吃,身条就会长得美!这叫抓“肉膘”。
牧人们听着,啧啧称赞。也有不以为然的,哎,那你咋没发财哩?老牧人脸色一灰,就赶着羊群走远了。
大家也都知道,老牧人的羊群永远都是58只。每年羊出栏,来了羊贩子,他的羊出完栏,都是这个数。而别家的羊群却挤挤搡搡,哪群也有几百只,他们都发了“羊”财。他们看见老牧人省吃俭用的样,就有点不屑。
一再要求养羊的嘎查达也不理解。
老牧人也曾奔走呼号,别超牧,草场扛不住。嘎查达说,要做跨越式发展,你懂啥!老牧人却管住自己,他说,我这片草场58只羊日子过得很好;若多了,就成了遭罪啦!羊贩子们也爱收老牧人的羊,数九寒冬,别家的羊瘦骨嶙峋,老牧人的羊,却还是滚瓜溜圆!羊羔是在腊月生的,牧人们就都慌了神,羊瘦没奶,母羊见着羊羔就躲;不躲的,乳房就被吃出了血……老牧人家的母羊和羊羔,却很和谐——母羊亲羊羔,羊羔跪乳。
那天,嘎查达领众牧户参观,却见一只母羊躲开欲吃奶的羔子,跑到远处吃草。人群里就有七高八低的笑声。老牧人不慌不忙地走进蒙古包,拿出马头琴,边拉边唱;
柴格,柴格,柴格/你的白羔饿得慌呀/你快发发软心肠吧
反复地唱,那母羊竟停住吃草的嘴,慢慢向羊羔走来。
嘎查达和牧人们很惊奇。老牧人说,这羊生的是头胎,不是没奶,是还没有做母亲的经验!
就在那个早晨,嘎查达大手一挥,再不能过度放牧啦!
还是一个早晨,老牧人赶着羊群穿梭于云朵之间。
可太阳升起来了,云朵不和羊群玩耍了!羊群出来了,老牧人却倒在高高的山梁上。
三天之后,牧人们才发现了这群没人牧放的羊。找老牧人,却见他的尸身已被野狼和神鹰带走了。
于是,就有人带着哈达、奶酒来山梁祭拜。忽一日,竟来了一辆车,下来许多孩子,一数,竟是58个——是城里的孤儿,老牧人养活他们五六年了!
于是,哭声一片。
有牧人说,最近半年,老人身上常带着黄油和奶食品。他可能知道自己身体不行了,倘若迷糊过去,黄油和奶的香味就会引来野狼和神鹰,带走他!
7.文章开头三个自然段分别交代了什么内容?从全文看,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
8.文中画线句子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9.文章以“一朵朵白云”为题,文中也反复出现“云”(云朵),试简析“云”(云朵)的作用。
10.本文写了老牧人牧羊和资助城市孤儿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阅读课文全文,回答问题。
(原文略)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植树的牧羊人》,又名《种树的男人》,是美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B.故事的主人公牧羊人艾力泽·
布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课文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C.作者曾经说过,写的虽然是故事,但主人公是真实可信的,文章刻画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D.作者采用纪实笔法来写,曾让人误以为写的是真实的人,甚至有人去普罗斯旺地区寻访这位老人。
12.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力泽·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
13.文章采用第几人称?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4.第二段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15.“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16.“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17.“这些白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18.“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的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19.牧羊人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六、填空题
20.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______)
(2)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______)
(3)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______)
21.请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子横线上。
(1)战争并没有_____(扰乱 干扰)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
(2)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_____(游荡 转悠)了一整天。
(3)以前那种____(猛烈 剧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4)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_
__(舒服 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
参考答案
1.xū;
hé;
tān
tā;
chuō;
chóu;
tǎng;
zhànɡ;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注意“涸”不能拼成kū,“戳”不能拼成zhuō。
2.
拣—栋
逢—缝
躁—燥
崖—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躁—燥。
3.D
【详解】
D.“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使用不恰当。可改为“寻踪觅迹”。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A.慷慨(kài)-(kǎi)、帐篷(péng)-(peng)、薰衣草(xun)-(xūn);B.正确;C.微薄(báo)-(bó)、急燥-急躁;D.坍塌(dān)-(tān)。据此,答案为B。
5.
(1)戳
(2)涌 
(3)造就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辨析同义词,每组同义词既有相同的语素,又有不同语素,关键在了解共同点的基础上,抓住它们的不同语素,仔细体会其意义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本题需要注意对原文内容的熟悉,选择最合适的词语。
6.示例:我的老师有一张圆圆的脸,两道弯弯的眉毛下有清澈、明亮的眼睛,高高的鼻子下面是樱桃一样的小嘴巴。平时她总是把漆黑浓密的头发扎起来,发辫中露出漂亮的发夹,可好看了,我们的老师是一个美丽而又温柔的人。
【解析】
【详解】
这是一篇小作文。根据要求,采用多角度刻画人物的方法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例如,描写自己的妈妈,通过外貌描写表现妈妈的美丽温柔;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妈妈的勤劳能干;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妈妈的善良幽默;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妈妈对孩子的关爱。完成这篇小作文,可以只运用一种描写方法,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点睛】
这是一篇描写人物的小作文。人物是靠各种描写来表现的,在刻画人物性格时,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外貌能说明人物的处境、身份和职业等特征,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能体现人物的性格,心理描写则能直接反映人物的特点。多角度的描写对人物的刻画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7.前三个自然段分别交代了老牧人的外貌、职业、身世以及他人对老牧人的看法,为下文表现老牧人的特立独行和高尚境界作铺垫。
8.与上文形成对比,使老牧人善于牧羊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在肯定老牧人不从大流而超牧的行为的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老牧人的赞叹之情。
9.①“云”(云朵)为老牧人的活动提供了背景,烘托了老牧人清朗高洁的形象和美好心灵;②白云、羊群与“花白胡须飘垂胸前……一派仙风道骨”的老牧人相映成趣,不仅增添了作品的意境美,而且使老牧人这一形象更具圣洁的象征意义和传奇色彩。
10.①老牧人经常给牧人讲牧羊经,并且能用马头琴声和歌声召回抛下羊盖、自顾吃草的母羊,表明经验在工作和生活中十分重要;②老牧人不以牧羊为谋生手段,而是作为“成仙”的途径,表明人应该摒弃对金钱的贪欲,自在生活;③老牧人为制止超牧而奔走呼号,并最终让嘎查达停止过度放牧,揭示人决策、做事应该具有长远的、发展的眼光:④老牧人省吃俭用,资助城市孤儿五六年,赞扬了克己为人的精神;⑤老牧人最终设法让野狼和神鹰带走自己的躯体,体现了老牧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人生追求和忘我(无我)的人生境界;⑥老牧人的故事整体反讽了当今社会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急功近利行为。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语句作用的分析。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首先归纳前三个自然段的内容,然后结合下文内容和文章主旨理解其作用。前三段交代老牧人的外貌、职业、身世和他人对老牧人的看法,为下文写老牧人不超牧和行为和默默捐助城市孤儿的美德作铺垫。
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联系上文内容可知,画线句描写的画面与上文形成对比,突出老牧人不超牧的正确行为,表达作者对他理智行为的赞赏。
9.“一朵朵白云”属于环境描写,老人牧羊时,总是赶着羊群,向那一大团一大团的云朵走去,这就为老人的活动提供了背景。同时,老人说自己牧羊是去“做神仙”,前文又提到老人“花白胡须飘垂胸前……一派仙风道骨”,两者相互映衬,对那58个孩子来说,老牧人就像天上的神仙,凸显出老人的高大形象。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目的的分析,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多角度来理解。比如:文章中,老人多次呼吁不要过度放牧,自己也一直有原则地放牧,他的羊子肥圆,别人家的羊儿没有奶吃,这就引起我们的思考,人们为了利益过度啃食自然,最终害的仍然是自己,我们要尊重自然。从文章中老牧人传授的牧羊经验来看,他懂得遵守自然规律,把握客观规律。
11.D
12.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13.第一人称。对比手法。
“我”是牧羊人植树的见证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14.为后文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与后文高原上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15.使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高地上环境的恶劣,与后文高原的变化形成对比,从侧面突出了牧羊人的的精神品质。
16.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牧羊人比作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自信、平和、热心、神秘。
17.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18.勤劳能干、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热爱生活的人。
19.主人公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虽然是一个普通人,但却做成了一项伟大的事业,不求名利,无私奉献。
【解析】
11.试题分析:A《植树的牧羊人》又名《
种树的男人》是由法国作家让·乔诺在1953年所著的一部生活类小说。B是作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C记叙了“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凉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主人公是真实可信”有偏差。主人公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12.试题分析:考查照应的内容及牧羊人植树的情况。文章的几个年号照应了“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这句话。从1910年到1945年共种了35年。植树的情况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要弄明白作者对人物的产生的情感的原因。
13.试题分析:考查人称、写作手法、“我”在文中起所起的作用。“我”为第一人称。“荒凉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使用了对比手法。“我”的作用:是牧羊人植树的见证者,使故事有了真实感。
14.试题分析: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来回答。结构上:为后文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并与后文高原上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内容是: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分别来答显得有层次,条理清晰。
15.试题分析: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是夸张的修辞手法。“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是比喻手法。答作用时要答出对人物情感所产生的意义。
16.试题分析: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是典型的比喻手法。答作用时要答出对人物心理及情感所产生的意义。
17.试题分析: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这些白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也是比喻中的明喻。答作用时同样要答出对人物情感所产生的意义。
1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他的衣服扣子缝的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所给细节即可概括出其“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性格特征。
点睛: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式,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它人物的烘托等,散文中主要是引用故事、传说等、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比如对比、烘托、排比等手法塑造,当然有时也有小说常用的方法,比如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等,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19.试题分析:考查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小说通过虚构的“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凉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普通人,也能成就伟大的事业,赞美了不求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20.(1)景物(环境)描写
(2)动作描写 
(3)心理描写
【详解】
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首先要了解常见的描写手法,它包括景物(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其中,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用来写人。然后熟悉各类描写手法的特点,根据特点判断句子运用的描写手法。(1)句描写的是看到的荒凉的景象,故属于景物(环境)描写;(2)根据“停”“戳”“放”“盖”等一系列动作判断运用的是动作描写;(3)根据“想”判断运用的是心理描写。
21.扰乱
转悠
猛烈
舒适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在语境中选择合适词语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区分近义词的不同意思。(1)“干扰”,侧重妨碍,使之混乱;“扰乱”,侧重混乱、慌乱。(2)“游荡”闲游放荡,没有正当的职业;“转悠”指转动。(3)猛烈:侧重于气势、力量;剧烈:侧重于反应。(4)“舒服”,生命的自然状态及心理上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的感觉;“舒适”,给人以安乐舒服的感觉。“舒服”是主观性的判断,“舒适”更偏向客观性。根据以上分析来选择词语即可。
试卷第2页,总3页
试卷第2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