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七上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
1.填空。
(1)李白(701-762),唐代著名诗人,字
,号
,有“
”之称。与杜甫并称“
”,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风格豪迈潇洒,达到了我国古代
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2)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
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
诗。
(3)“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____,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___季节的一种_____气氛。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取了
、
、
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
的描写,表达了诗人
之情。
2.理解性默写
(1)诗中与苏轼的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境相似,借月来表达美好祝愿的诗句是:????????????????,????????????????????。
(2)本诗中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意境相近的诗句是:?????????????????,??????????????????。
(3)本诗中以景写哀,衬托作者听到友人贬迁的消息后伤感的诗句是:
?????????????????,????????????????????。
(4)本诗中借月抒怀,表达对即将远去的友人的关怀惦念之情的诗句是:
???????????????????,????????????????????。
(5)诗中融情于景,突出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写出贬谪之地偏远的诗句是:
?
?????????????????,????????????????????。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诗人对友人强烈思念的诗句是:
???????????????????,????????????????????。
(7)写景兼点时令,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
,而“
”句写闻讯,暗含悲痛之意,表现旅途艰难。
3.下面是对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后两句诗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选D。“我寄愁心与明月”,注意“寄……与……”搭配,并不是“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而是运用拟人手法,将“愁心”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4.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
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
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
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5.选出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首句写景兼写时令,用“漂泊无定”的杨花和“不知归去”的子规入诗,含飘零离别之恨在内,渲染出李白当时的心情。
B.次句直抒胸臆,“闻道”表示惊异惋惜,“五溪”指出被贬谪之地偏僻荒远,路途艰难,虽未写悲痛之情,而悲痛之情自见。
C.后两句抒情,将明月人格化,创设托月相送的意境,抒发了对朋友真挚的感请,写得深切而动人心脾。
D.后两句所创设的艺术境界和曹植的《杂诗》中“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相似。
6.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人心,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7.阅读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首句写景,杨花飘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B.第二句便直叙其事,“过五溪”,见迁谪之艰难、道路之荒远,并能从中见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C.后两句议论,人隔两地,心情难达,而明月在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已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
D.“夜郎”古夜郎国,在现在贵州西北部及云南、四川省部分地区。这里联想到夜郎国,用以表现友人被贬之远和诗人关心之切?。
8.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景。“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飘零,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B.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
C.这首诗想象丰富而奇特。
D.因为李白和王昌龄一样,都是不得志,所以说是“愁心”。
9.下列对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品读有误的一项是(???)
A.“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指王昌龄,“闻道”表示惊诧,“龙标过五溪”,可见王昌龄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B.“左迁”是贬官的意思,古时以右为尊,所以把贬官叫“左迁”。
C.“杨花落尽子规啼”,杜鹃啼血,抒发悲苦哀怨之情。
D.“随风直到夜郎西”,王昌龄迁往古夜郎国,可见是个浪漫的好地方,作者也心驰神往。
10.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诗歌写景旷远,想象丰富,体现了诗人旷达豪放的胸怀。
B.“闻道”一句既写出了诗人乍听朋友遭贬消息后的震惊与惋惜,也写出了友人长途跋涉的艰辛和诗人对友人的关心。
C.诗人寄愁心与明月,是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怀念带给友人,以慰藉朋友破碎的心。
D.三四两句中诗人展开想象,并运用了比拟与夸张的手法。
二.简答题。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2.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状态)?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前两句的写景叙事,都是为了下两句的抒情作铺垫(准备)。
5.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6.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7.最后一句,为什么寄托在明月中的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托风来传送?
8.明月与轻风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9.“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0.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能从诗中哪个具体的语句体现出这种浪漫的情怀?
写作特色:
12.诗人的形象: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从这首诗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模仿下面画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13.课文主题
三.阅读训练。
(一)阅读古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点出????????,第二句传达出???????????????????。
2.请对
“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首诗的作者是:????????????????
2.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3.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拟人手法的作用。
(三)阅读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3.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时,写到了哪些景物?
2.诗歌后两句语言凝练,内涵丰富,你从中读出了哪几层意思?
?
(五)阅读李白的两首送别诗,完成问题。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1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1[踏歌]唐代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这种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运用想象遥寄深情,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
2.上面两首诗都有对于声音的描写,请你从“子规啼”和“踏歌声”中,分析诗人不同的心情。
3.古诗词中有许多送别诗,请你再写出两句表达送别之情的诗句。
??????????????,????????????。(写出连续两句)
(六)(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
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句进行赏析
?
(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
(八)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2.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四.中考汇编。
(一)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首句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景物,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
B.第二句写诗人得知挚友被贬偏远之地,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痛惜之情。
C第三、四句抒情寄慨,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
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使考试院诗味更加醇厚。
(二)古诗词阅读(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6.诗的前两句中“????????”和“?????????????”两样景物点明事情发生的时节,富有象
征意义,给人以画面感。(2分)
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何独特之处,请简要赏析。(3分)
?
(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4--5题。(6分)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
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5.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
(四)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6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乙诗:吴国伦字明卿,因违忤奸相严嵩,被贬至江西(古属楚地);当时诗人正在郡城济南
养病,吴国伦赴江西途经济南时,诗人写下这首诗为其送行。
【析场景】
甲诗首句以暮春时节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营造了悲惋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情。
(1)乙诗前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
【赏写法】
甲诗后两句,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托于“明月”这一意象,以明月随君到夜郎,表达对朋友的牵挂;借“明月”光明的形象表示对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乙诗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诗歌,充成5-6题(6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3分)
6.《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机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
(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6题。(3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别夔州官吏①
唐刘禹锡
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
青帐②联延喧驿步③,白头俯伛④到江滨。
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
惟有《九歌》⑤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⑥。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调任之际所作。②青帐:指饯别宴席所设的青色帐篷。③步:码头。④白头俯伛:指当地年老的百姓俯身曲背。⑤《九歌》:这里指诗人在夔州所作的九首《竹枝词》。⑥蛮神:夔州在西南边地,故称当地供奉的是蛮神。
6.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托明月以达情,表现了他对贬谪好友的关切和同情,写的深切动人。
B.《别夔州官吏》写于诗人调任之际,三、四两句通过写人们送行的场面,表现他们对诗人的惜别之情。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花落尽子规啼”和《别夔州官吏》中“峡水秋来不恐人”都是写景兼写时令。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别夔州官吏》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部编语文七上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
1.填空。
(1)太白
青莲居士
诗仙
李杜
浪漫
(2)古体
近体
(3)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
(4)杨花、子规、明月
景物
听说友人被贬时的惆怅和对友人的恋恋不舍
2.理解性默写答案: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5)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7)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3.选D。
解析:“我寄愁心与明月”,注意“寄……与……”搭配,并不是“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而是运用拟人手法,将“愁心”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4.C
5.B
6.CB
7.C
8.D
9.D
10.A
二.简答题。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作用:(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感情: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
2.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3.“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状态)?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未及与朋友告别,朋友已走了很远。表明作者内心的悲痛,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情。
4.前两句的写景叙事,都是为了下两句的抒情作铺垫(准备)。
5.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6.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同时具备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7.最后一句,为什么寄托在明月中的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托风来传送?
因为风既迅疾又轻柔,可以快速而轻柔地把自己的关切之情带到朋友身边。
8.明月与轻风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9.“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
10.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能从诗中哪个具体的语句体现出这种浪漫的情怀?
——后两句。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里,山高水长,但却能借明月长风传达对友人的情意,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
(浪漫和浪漫主义: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浪漫主义: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11.写作特色:(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12.诗人的形象: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从这首诗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模仿下面画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看到,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他的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他又将彻夜难眠。
13.课文主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取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听说友人被贬时的惆怅和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
三.阅读训练。
(一)阅读古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问题。答案:
闻讯的时节——暮春。??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2.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答案:
1.李白?
2.杨花、子规、明月(两个即可)?
3.示例: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三)阅读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答案:
1.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示例1: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2: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3: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3.抒发了诗人对朋友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心,以及因朋友要去的地方偏僻荒凉而充满了深深的担忧之情。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答案:
1.杨花、子规、明月。
2.(1)诗人只能把自己的愁思托付给明月;
(2)诗人和朋友可以同时
看到高照的明月。(3)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五)阅读李白的两首送别诗,完成问题。答案:
1.答案示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愁心”寄托给了“明月”,让“明月”随风陪伴友人直到夜郎西,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也带到那里,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2.答案示例:“子规啼”写杜鹃鸟的叫声哀婉凄切,反映了诗人沉重忧伤的心情;
“踏歌声”写用歌声送别,悠扬轻快,反映出诗人轻松的心情。
3.
答案示例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答案示例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答案示例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答案:
1.离别伤感的愁绪。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
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杨花,子规
2.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八)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
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
2.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
3.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四.中考汇编。
(一)5.C
(二)古诗词阅读(5分)答案:
6.(2分)杨花??
子规
7.诗人想象奇特,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当成使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和怀念之情,使诗歌更有韵味。
【评分标准:指明特点给1分,解说作用给2分。意思相近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4--5题。(6分)答案:
4.(3分)D
5.(3分)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四)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6分)答案:
20.(1)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和地点,以飘飘青枫和凄凄秋雨营造了一种迷蒙凄凉的氛围,映衬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也暗含了诗人对朋友前途命运的担忧。?
(2)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情感寄托于“白云”,“白云相送”既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宽慰,又借“白云”高洁的形象隐含着对友人的赞赏和激励。
(五)阅读下面诗歌,充成5-6题(6分)
5.“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6.这里既有对老友通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6题。(3分)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