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科学五年级上册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科学五年级上册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8-25 09:2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3课。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认识了地球的内部结构,了解了地壳的组成及运动。在此基础上,本课将引导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及其对改变地形地貌的作用。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以一张地震后路面的真实情景让学生对地震造成的影响有初步的认认识,并由此提出:“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三个问题,揭示了本课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探索,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并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自救、互救的知识。第三部分——研讨,引导学生运用证据再次解释岩石弯曲现象,并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梳理,理解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是强烈的。
【学情分析】
地震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对于地震现象有了一些了解,并且知道它是一种灾害性地质现象。但对于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地震导致地形地貌的具体变化并不是非常清楚。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搜集、分析资料等方法探究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对地形地貌的影响,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地壳运动对岩层的影响。这些都是学生进行本课学习的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
科学态度目标
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
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发生的原因。
难点:结合真实情景及模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反映地壳运动的动画
小学:两个塑料小盒(裁成两半)、泥土、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聚焦(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出示地震后的公路路面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上的公路出现了什么现象。
提问:这是发生地震后的公路路面,你观察到了什么?(预设:路面被破坏了、路面断裂了、路面塌陷了)
2.谈话:地震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它能使地球表面发生变化。对于地震,你想了解一些关于它的什么知识呢?(预设: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地震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变化呢?)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二、探索和研讨:(预设35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两半拼接的塑料小盒、泥土、记录单]
(一)了解地震的成因
1.猜测成因
(1)提问:你们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地震的呢?说明你们的理由。(引导学生依据上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猜测)
(2)学生猜测地震的成因。(预设:①地壳运动、②地球内部运动)
对预设②的追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引起地震的是地球内部结构的哪个部分?(预设:地壳)
整理学生的猜想: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多数同学认为地震的发生可能和地壳运动有关。你们认为地壳会怎样运动从而引起地震的?
介绍地球六大板块。
谈话:其实,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中,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组成了地球外壳,称为岩石圈。岩石圈不是一个单一的完整的块体,而是由板块构成。全球的板块共分六大板块,这些板块在不停地运动。
引导:地壳(板块)运动真的会引起地震吗?让我们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探究。
2.分组模拟实验
(1)出示实验材料:塑料小盒(裁成两半)、泥土。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材料,它们分别可以模拟什么?
(预设:裁成两半的塑料小盒,模拟地壳中的两个板块;泥土,模拟岩层。
将小盒拼接起来,将泥土铺在小盒中,拉开或者挤压小盒,使“地壳”运动,模拟“岩层”受到的作用力。)若学生无法答出,教师需引导或补充。
(2)明确实验要求:①把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②将泥土平铺在小盒中;③迅速拉开或挤压小盒的两半。
(3)出示温馨提醒:①观察“地面”的变化;②观察地面发生变化的位置与“板块”对接边界的位置关系;③及时记录。
(4)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记录单。
(5)汇报交流:“地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地面发生变化的位置与“板块”对接边界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预设:迅速拉开小盒的两半,“板块”会相互分离,在“板块边缘”附近的“地面”发生了断裂。迅速挤压小盒的两半,“板块”会相互碰撞,在“板块边缘”附近的“地面”出现了隆起、褶皱。)
解释成因
(1)出示自然界中岩层弯曲、断裂和错动的图片。
研讨: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张图,根据模拟实验现象,你认为岩层弯曲或者断裂的原因是什么?(预设:地壳运动会使岩层受力,因此地下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岩层受到的作用力超过一定程度时,岩层会发生断裂和错动。)
研讨:现在你认为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2)小结:组成地球岩石圈的六大板块在不停地运动,它们相互碰撞、彼此分离。由于地壳的不断运动,地下岩石会长期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机械变形,一旦这种作用力的强度超过了岩石的承受力,岩石就会断裂或错开,同时,将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出来,地震就这样发生了。板块的边缘构成了地球表面的活动带,是地震的高发地区。
(二)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1.交流在电视、网络上看到过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2.研讨:地震会给地表形态带来怎样的改变呢?请大家带着问题仔细阅读相关资料。
(说明:资料在本教学设计的板书之后,和PPT13-14的内容相同。有两种方式提供给学生:1.复印后提供给学生;2.教师用合适的速度播放PPT)
3.学生阅读资料,汇报交流:地震会使地表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4.研讨:你认为这个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预设:剧烈的)
5.小结:强烈的地震会使一个地区的地表形态发生巨大的改变,造成极大的破坏。中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之一。
搜集地震中自救、互救的相关知识,制作成海报
提问: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自救与互救?
学生交流相关经验。
3.谈话: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搜集地震发生时自救互救的相关知识,并做成宣传海报,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三、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壳运动会引发地震,地震的发生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巨大的改变。在下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还将继续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
【板书设计】
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地壳运动
地震
地形地貌改变
【提供给学生阅读的资料】
【作业设计】
1.请将地震成因模拟实验的材料与模拟对象连一连。
裁成两半的小盒
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泥土
两个板块
拉开或挤压装有泥土的小盒
岩层
2.下列关于地震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B.地震给地表带来的变化都是缓慢的
C.地震后可能会出现地面塌陷、山体滑坡等现象
D.地震对人类有一定的影响
3.地震发生时,正确的自救方法是(
)。
①乘电梯下楼
②在高楼层,就近躲在厚实的床、桌下
③在平房里,立即冲到空旷地
④不盲目大声呼喊,保存体力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