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山东又称齐鲁,这个简称应该源于
A.商朝方国制
B.西周分封制
C.秦代郡县制
D.隋唐科举制
2.“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3.宗法制是西周王朝的首创,其核心的意义在于
A.规定了王位继承的顺序
B.稳定了政治秩序
C.是分封制的有益补充
D.国家本身的制度
4.西周时期最高权力尚未出现权力的集中,国人甚至有驱逐王的权力,下面哪个事情可以说明这一点
A.周公平叛
B.国人暴动
C.烽火戏诸侯
D.牧野之战
5.我国的原始社会,西安半坡氏族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公社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
A.仰韶
B.大汶口
C.龙山
D.良渚
6.根据男人和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人们划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请问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的根本原因是
A.原始人的婚姻关系相对固定
B.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C.男子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
7.下列关于青铜文明表述正确的有
①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
②青铜时代,国家建立,汉字发展成熟
③商朝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水平相当高
④西周出现社会分工,进入大变革时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有学者指出,春秋时期“有土地运动,却无土地市场”“土地运动主要是在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卿大夫与卿大夫之间进行的”,其方式有封赏、迁徙土著以重分土地、索取、以土地作政治性交换、对土地作政令性调整等。该学者强调当时
A.地主土地私有制最终确立
B.分封制度逐步走向瓦解
C.铁犁牛耕推动了社会变革
D.土地转让引发社会动荡
9.《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这体现出
A.分封对象有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B.分封的主体是王族
C.西周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层层分封
D.西周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10.学者认为夏已设官职,其史料依据是
A.文献记载
B.甲骨卜辞
C.口述史料
D.青铜铭文
1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从实质上说明了
A.周朝文化具有稳定性与延续性
B.商与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
C.宗法制与礼乐制存在因果关系
D.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1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13.在中国“传子不传贤”的王位继承方式最早实行者是
A.黄帝
B.启
C.禹
D.纣
14.《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荀子》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出西周实行
A.世卿世禄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九品中正制
15.据文献记载,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发生于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16.《礼记·礼运》记载,禹选择颇有威望的偃姓部落首领皋陶为继承人……可皋陶……已至耄耋之年,等不到实行禅让便先禹而死。禹又举荐没有多少影响的益为继承人。禹死后……各个部落并不拥护他,而拥戴启。这表明
A.禹仍严格坚持禅让制度
B.启通过禅让取得政权
C.禹为启掌权铺平了道路
D.禹反对启继承其王位
17.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的生活逐渐趋向稳定的主要原因是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18.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对西周制度概括的是
A.分封制度,天下归帝
B.集权制度,天下归私
C.宗法制度,天下归嫡
D.礼乐制度,天下归贤
19.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六个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象牙和祭祀用的丝绸。而对新发现坑中的73份碳屑样品进行碳14年代检测,初步判定其中4号坑年代最有可能在公元前1199年至公元前1017年。三星堆遗址的新发现
A.反映出当时中外之间的交流频繁
B.体现出社会等级分化初步显现
C.说明考古发掘就能还原真实历史
D.丰富了对中华早期文明的认知
20.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重要依据,在此处曾发掘出土一块不规则形残陶片,有研究者认为这块陶片表面存有多个字痕,与郑州二里冈早商文化遗址出土的牛骨刻辞、殷墟晚商文化出土的甲骨卜辞文句结构近似,疑似“社”“六”“蛇”“告”等文字,这说明
A.二里头遗址有助于研究早期陶器发展
B.夏朝时我国已经产生汉字
C.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结合可印证历史
D.研究历史必须有考古依据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与商王朝相比,西周的统治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一,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内的“周礼”体系得以确立。古人喜欢用“周公制礼作乐”来表述……其三,政治疆域和文化影响区域大大拓展,这与“分封制”的大规模推行密切相关。可以说,这是一个神权下降、王权强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时代。
——摘编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度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清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
西周实行分封制时,现在的山东主要属于齐国和鲁国,因此山东又称齐鲁,B项正确;山东的“齐鲁”简称与方国制和郡县制无关,排除A、C项;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不是地方行政制度,与这一简称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
根据材料“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西周在分封制中以姬姓王族为主体,B项正确;宗法制主要体现在嫡长子继承制和大宗小宗体系,排除A项;郡县制下的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排除C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大肆分封同姓刘氏亲族,排除D项。故B项正确。
3.B
【详解】
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B项正确;ACD项均与宗法制有关,但是并非是核心意义,排除。故选B项。
4.B
【详解】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B项正确;周公平叛、烽火戏诸侯及牧野之战的说法均与材料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5.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母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父系氏族社会,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氏族位于黄河中游地区,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根据时间、空间推断,A项正确;大汶口位于山东地区,排除B项;龙山位于湖南西北边陲,排除C项;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妇女的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耕的出现,男子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父系氏族社会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因而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因此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7.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进入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是在春秋战国,④错误,BCD项排除;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说法正确,①符合题意;青铜时代,国家建立,汉字发展成熟的说法正确,②符合题意;商朝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水平相当高的说法正确,③符合题意,因此A项正确。故选A。
8.B
【详解】
根据“其方式有封赏、迁徙土著以重分土地、索取、以土地作政治性交换、对土地作政令性调整等”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已经可以作为私产进行赏赐交易等,反映出土地私有的出现,也说明以井田为基础的分封制度逐步开始瓦解,B项正确;A项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铁犁牛耕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动荡,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初分封的诸侯国中,以“姬姓”诸侯居多,体现出分封的主体是王族,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分封对象中有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排除A项;西周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层层分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西周时期并未确立中央集权制,排除D项。
10.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要考证夏朝已设官职,要依据考古等文献记录,A项正确;甲骨卜辞是商朝文献,排除B项;夏朝没有留下口述史料,排除C项;青铜铭文是西周文献,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
根据材料“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可知,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为宗法制,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分封制作为宗法制的具体表现,由此可知,材料所述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即互为表里,D项正确;材料涉及西周的政治制度,并没有体现出其存续问题,排除A项;材料涉及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没有体现商与周政治制度的差异,排除B项;材料体现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没有涉及礼乐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代的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使商代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和信史开始的朝代,
B项正确;夏朝至今尚未发现直接文字记载,排除A项;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西周在商朝之后,排除C项;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秦朝在商朝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
禹是最早实行世袭制的人,C正确;黄帝是传说人物,当时依然是禅让制,A排除;启和纣王与题干中“最早”限定不符,排除B、D。故选C。
14.B
【详解】
材料中记录的时间为周代,阅读文本材料可以发现,其中记载了实行分封制度的目的、分封的诸侯国数量以及诸侯王与周天子的亲缘关系。依据所学习的周代政治制度内容,B项正确;世卿世禄制是选官制度,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是最突出的特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排除D项。
15.A
【详解】
夏朝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从“公天下”到“家天下”,A正确;B、C、D涉及的朝代已经实现了家天下,不是转变点,排除。
16.C
【详解】
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禹把政治权力传给自己的儿子启是早有预谋的。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17.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人类走向定居生活,生活逐渐稳定,其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项正确;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工取火的发明、饲养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
18.C
【详解】
材料强调的是西周礼仪制度在夏、商基础上发展而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在政治上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分封制,以维护周王统治,所以“宗法制度,天下归嫡”符合题意,故选C;皇帝制度由秦始皇首创,所以“天下归帝”现象始于秦朝,故排除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于秦朝,故排除B;礼乐制度是周王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强调贵贱尊卑秩序,不是为贤能人才而设立的,故排除D。
19.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增加了新的史料,富了对中华早期文明的认知,也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与中外交流频繁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等级分化无关,排除B项;C项夸大考古的作用,排除。故选D。
20.A
【详解】
依据“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重要依据,在此处曾发掘出土一块不规则形残陶片”可见二里头遗址有助于研究早期陶器发展,存在研究古代早期陶器的线索,A正确;题干反映了有研究者认为这块陶片表面存有多个字痕,这有助于研究古代文字,但不足以证明夏朝时我国已经产生汉字,还需要进一步的印证,也有可能汉字产生于更早的时期,B排除;题干并没有涉及文献记载,不足以得出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结合可印证历史,C排除;研究历史需要考古依据,但并非唯一的史料来源,也可以参考文献记载等史料,D排除。故选A。
21.(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影响: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详解】
(1)第一小问西周时期的都城特点,根据材料一“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得出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由材料一“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得出建有宗庙和社稷;从材料一“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得出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依据材料一“建高墙”得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第二小问古希腊城邦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得出公民享有参政权;由材料二“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可知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从材料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得出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据材料一“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可知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由材料一“‘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结合所学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可知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材料一“‘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结合所学儒家思想以周朝为模范且成为传统中国主流思想得出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材料一“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说明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2.示例:
论题: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阐述:分封制明确了周王的权利和诸侯的义务,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分封制有利于西周政治疆域的扩大和周文化的传播,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总之,分封制使西周的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严密,巩固了统治,扩大了影响,是一种制度创新。
【详解】
根据材料“与商王朝相比,西周的统治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一,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这是一个神权下降、王权强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时代”,从中选择“分封制”,得出论题: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并结合所学,从分封制纵向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横向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扩大了疆域、传播了文化等角度进行阐述。最后总结升华。
本题为开放试题,还可以选择“宗法制”“礼乐制”等制度,围绕“西周的制度创新促使西周崛起”并结合所学,自拟论题阐述即可。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