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杀技]谈谈中考化学审题策略
在每次作业、考试中,我们总会遗憾地发现,许多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只要教师再把题目读一读,或者让学生再重新做一次,他们就会做对了。我们在教学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学得很认真,课堂气氛也很好,可做作业却错了一大片;考卷发下起来以后,学生后悔地说:“我都会做,怎么就做错了?”“这么简单的题,当时怎么就做错了?”
深入分析,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题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审题过程。审题,就是通过题中文字、图形正确把握其中含义,从而弄清题中所涉及的有关条件、过程、结论,进而通过分析形成清晰的教学情景,知道用什么方法去解决问题。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不仅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而且包括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因此,提高审题能力不仅是应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发展的长期过程。
那么学生如何才能提高审题能力呢?在这里我谈谈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动口朗读,二遍回顾
1、看卷。试卷发下后,不要急于做题,应先按考试要求在指定位置上填写准考证号、姓名、学校等,然后仔细阅读考试说明及注意事项,接着大体浏览一下试卷的页码、题数和题型等,做到心中有“卷”,当答题铃声响后,再胸有成竹地集中精力投入到答题中去。一般先作答较容易的试题,以便集中精力攻克难题,这样才能合理地利用时间,避免因一两道难题耗去大部分的时间,致使一些较容易的试题在仓促中粗心解答,甚至来不及作答。
2、读题。这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可以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根据环境情况,学生可以选择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为防止出现文字跳跃,可以用手指、笔尖指着逐字逐句的读。审题时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二、认真阅读,仔细推敲
1、仔细推敲。为了促使学生在读的同时加强感知,可指导学生在关键的字词下面用铅笔做标记(答题卡要保持洁净,但试卷是可以划的),帮助他们排除一些无关的干扰,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为解题扫清障碍。
考试时审题要明确问题的文字陈述和符号含义,准确把握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必要时画出图表,列举、提炼出问题的关键。题目文字信息是有字数限制的,一般短小精悍,但非常有用,对题目文字信息稍加解读并表述出来,可能便是答案构成中的得分点。因此要特别关注题目文字信息,它就相当于“题眼”,揭示考查的中心内容或成为解题的条件。
选择题:
无关信息不看,节省答题时间
例(2011 陕西)随着日本福岛核电站放射性碘泄漏,碘这种元素被人们所认知。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提供的碘元素的部分信息及碘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3
B. 碘原子核外共有53个电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
C.碘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碘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D. 碘盐中含有碘酸钾(KIO3),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发现明显错误,避免选项干扰
例(2011 安徽)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碘盐是人体摄入碘的唯一来源 B.碘原子的质子数为53
C.碘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 D.碘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3
直选型选择题
例:过氧化氢(H2O2,它的水溶液俗称双氧水)是常有的消毒剂,在实验室里可用它来制取氧气:2H2O2MnO22H2O + O2↑ ,下列关于过氧化氢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每个过氧化氢分子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
B.每个过氧化氢分子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C.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D.由一个水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抓住关键字词
例:下列物质分别久置于敞口容器中,其质量增加且变质的是( )
A.浓盐酸 B.浓硫酸
C.NaCl溶液 D.NaOH固体
依据特定前提
例:若不用指示剂,要把含有盐酸的氯化钡溶液由酸性变为中性的氯化钡溶液,最好选用下列试剂中的( )。
A.氢氧化钡溶液 B.氧化钡粉末
C.碳酸钡粉末 D.碳酸钙粉末
【解析】由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产物(生成氯化钙)可知,应排除选项D。本题答案要符合题意的选项,就必须依据题干特定的前提——“若不用指示剂”,一般来说,在不用指示剂的情况下除盐酸,所加入的试剂通常应是过量的(以确保将盐酸除尽)。虽然氢氧化钡溶液、氧化钡粉末、碳酸钡粉末都能将盐酸转化为氯化钡,但由于氢氧化钡、氧化钡过量后会导致所得溶液呈碱性,而碳酸钡过量时可将含盐酸的氯化钡溶液由酸性变为中性,不会导致上述情况的出现(碳酸钡难溶于水),故符合题意的选项为C。
挖掘隐含条件
例:利用右图所示装置做趣味实验:用胶塞塞紧的烧瓶里充满某种气体(X),烧瓶内导管的一端事先绑好一个气球,外界与大气相通。胶头滴管内装有某种液体,当向烧瓶中滴入某种溶液(Y),再振荡,此时可以看到气球逐渐膨胀的是( )。
A.氯化氢(X)、澄清石灰水(Y)
B.氧气(X)、氯化钾溶液(Y) C.二氧化硫(X)、氢氧化钠溶液(Y)
D.氢气(X)、硫酸锌溶液(Y)
【解析】解题的条件隐藏在“气球膨胀”这一实验现象中。根据物理学上的压强知识,我们可以挖掘出隐藏的条件:气球借助玻璃管跟大气相通,气球膨胀,说明烧瓶内气体的压强减小,这一定是滴入Y溶液后,气体X被Y溶液吸收或与Y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按照上述条件,对备选答案逐个筛选,即可得知符合题意的答案为A、C。
筛选型选择题
例: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到水中,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
A.CuSO4、HCl KCl B.K2SO4、BaCl2、HCl
C.Na2SO4、KCl、Na2CO3 D.FeCl3、KOH、NaCl
[思路] 选择题的解题思路----“排除法”
解题思路的格式:第一步,“逐推”。即四个选项逐一分析。第二步,“排错”。即排除干扰,选出自己认为最合理的选项作为答案。
说明:若是计算选择题,直接计算出结果即可。
2、看清要求。不按要求答题,如把答案写在密封线外,没按要求准确答题,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为了避免这种失误,要加强基本功训练,做到认真仔细。
例:一、选择题审题环节中容易忽略的关键词:要求选“正确”-----“不正确”;选“正确”-----“错误” ;选“最高”------“最低”; 选“一定”------“不一定”。
二、填空题审题中容易忽略的要求 ,如:
要求类别是否填序号;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物质名称;化学式;由小到大;由低到高;活动性由强到弱等;化学方程式:反应条件,如点燃、高温、加热; “稀、浓、过量、少量、适量、足量、最多、至少”;“所有、全部、恰好、完全反应、充分反应”。
在班级上经常性地举一些学生的错例,让他们自己分析原因,属于审题不清的,予以强调,让他们意识到磨刀不误砍柴工,一定要在做题前认真审题。
2011中考化学试卷考查的化学用语主要错误:
(1)化学式写错,如“Ca(OH)2”写成“Ca(OH)”; “Na2CO3”写成“NaCO3”;微粒符号不规范,如 “Cl-”写成“Cl离子”等;
(2)化学方程式中不配平或配平错误、条件状态未注明。如21题化学方程式中反应条件写成“燃烧”,乱标“↑”,没配平。【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2011中考化学典型的相关错误有:
第17题第(2)问 “熔”字写成“溶”; 19题第(2)问将“碳”写成“炭”“石灰”等;22题把“溶剂” 写成“溶济”;25题长颈漏斗的“颈”写成“劲”,还有写“分液漏斗”的;抄写或书写错误,如将C2H5OH抄写成CH5OH等。
平时学生常见错误:
⑴ 元素:大小写不分,字迹潦草、或不知道写。例: Al写成Cl Ca—Cu Hg—Ag K---k Cl---cl Mn---mn Zn---zn Pb、He、 Ne
⑵ 化学式: 书写不规范、名称与化学式对不上、化合价不熟,写错化学式。例:He—He2 NaCl写成NaCl2 ; Na2CO3写成NaCO3 ; Na2SO4写成NaSO4 ; Al2(SO4)3写成AlSO4; AlCl3---AlCl2 CaCl2写成 CaCl ; Fe2O3写成FeO; MnO2写成MnO4 ; KMnO4与K2MnO4写反;硫酸写成SO4等等。
⑶ 离子符号:格式错误 、离子符号混淆、不知道带几个单位电荷或正负不分。
例: Mg2+--Mg+2; Fe2+--Fe3+ ; OH-写成(OH)-; Na+写成Na1+ .
将“核外电子数”看成了“最外层电子数”、将“得电子形成稳定”理解为“稳定结构”。
(4)化合价:格式错误、化合价不熟、与离子符号混淆等。
(5)仪器名称:药匙—药勺 水槽—水糟、水曹、水盆 量筒—量桶 胶头滴管---交头滴管 、 锥形瓶---椎形瓶
(6)化学专用名词:元素—原素 原子---元子 天然气---天燃气 溶液---浓液 天平—天枰 溶剂---溶济 沉淀—沉甸 浑浊—混浊 过滤—过虑、过虚 化学反应---化学反映 ; “石蕊”写成“石芯”;“饱和”写成“饱合”。
(7)、化学方程式:例如
4Fe+3O2点燃2Fe2O3 ; H2O2 MnO2 H2↑+O2↑ ;
Al+2HCl=AlCl2+H2↑ ; Al+H2SO4=AlSO4+H2↑
既要看清题,更要答好题。
三、复述题意,进入情境
审题是一个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有的题目文字量非常大,学生要想正确理解题意,需要耐心,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关键词,阅读之后要复述题意。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例 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图中的集气瓶装少量水,并分为5等份,作好标记。
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 。
(2)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还可推论出氮气______(填“易”或“难”)溶于水的结论。
【答案:(1)尽可能消耗掉集气瓶中的氧气;(2)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到A处; 1/5 、难】
分析:此题暴露出两个易错点。第一,多数同学对于红磷的作用不清楚,对加入红磷的实验意图不理解。完成此题,首先是要理解红磷在此实验中的作用——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来思考“过量”红磷的用途——彻底、充分地将集气瓶中的氧气反应掉。第二,多数同学对实验现象描述不准确,只抓住了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产生浓厚的白烟,而没有读清题的意图,所要填的是在充分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时的现象,此时产生白烟已经散去。
实验题通常以综合的形式在考卷中出现,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更考查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化学实验复习时要对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利用分类、对比、系统、归纳的方法,形成化学实验的知识体系、规律和技能。审题时知道根据现象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25.(6分)图9是实验室常用装置的示意图。请据此回答:
图9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 。收集某气体只能用装置E,由此推测该气体具有的性质是 。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组合是 (填代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在实验室制得的CO2气体中常含有HCl和水蒸气。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CO2气体,除去杂质的装置的导管按气流方向连接的顺序是 (填序号)。
A.a→b→c→d B.b→a→c→d C.c→d→a→b D.d→c→b→a
错误分析:长颈漏斗的“颈”写成“劲”,还有写“分液漏斗”的,平时就有粗心的习惯;审题不仔细,只能采用E装置来收集气体,漏审了一个“只”字,导致原因只填了一个(能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KMnO4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写错。本题是实验基本操作和气体制取的考查,考查了仪器的识别能力,根据实际需要对发生和收集装置的选择、组装、连接的能力。学生看到题目要能很快提取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相关信息。
明确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① 审清题意,明确实验要求;
② 根据实验要求,确定实验原理;
③ 结合实验原理选择需要的仪器和药品;
④ 写出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
⑤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
复习实验题要求:
1、弄清实验目的。为达到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药品、仪器、操作顺序等要素的选择上如何围绕着实验目的来展开的。明确每一个组件的用途和相互间搭配的合理性。
2、实验装置图中的信息:仪器连接、气体流向,液面“高”和“低”、瓶口“向上”还是“向下”、导管“长” 和“短”、气压影响、试剂状态、产物状态。
联系题中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气体发生装置,从密度、溶解性和有毒性等考虑收集方法。
3、找准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因素,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设计;条件控制、操作步骤、试剂加入顺序和方式。
4、评价应是全方位的,包括生产是否经济、操作是否简便、条件是否苛刻、产物是否污染环境等;注意问题中所引含的信息,问题之间的相互提示与启发。
建议:实验及探究题做好以下知识的分析综合:
1、探究氧气的制法和性质问题
A.探究催化剂的特征
B.探究空气中氧气所占体积分数
C.制氧气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
3、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药品选择
4、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探究
A.探究CO2气体与NaOH溶液是否发生反应
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程度的探究
5、碳、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氧化铁,对残留固体成分的探究
6、金属性质的探究
A.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实验设计
B.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优先顺序问题
C.金属锈蚀条件的探究(铁粉在食品保鲜时的作用)
7、酸、碱使指示剂变色问题
A.探究酸溶液中的哪种微粒使指示剂变色?
B.探究碱溶液中的哪种微粒使指示剂变色?
8、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其它在溶液中的反应进行程度问题的探究
9、生石灰、熟石灰或氢氧化钠的变质问题探究
10、燃烧条件的探究
四、构建完整知识网络
审题中常见错误有:(1)不通读全题,断章取义,分析不全面。部分同学喜欢看一段做一段,做到后半题才发现前半题做错了,只得从头再来。须知一道化学题是一个整体,句与句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问题与问题之间往往相互联系在一起。(2)粗心大意,一掠而过。把不可能看成可能;部分溶解看成全部溶解;把不一定看成一定不;而错答。(3)误解题意,答非所问。(4)定势干扰。凭印象不顾条件与问题的微妙变化,动笔就写。
?例22.(5分)向装有等量水的A、B、C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0 g、25 g、25 g NaNO3固体,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6所示。
(1)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
(2)在图7中,能表示NaNO3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甲”或“乙”)。
(3)要使烧杯B中剩余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 。
(4)依据图7的分析判断,若分别将100 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 t2 ℃降温到 t1 ℃,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A.甲、乙都是饱和溶液 B.所含溶剂的质量:甲<乙
C.溶液的质量:甲>乙 D.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
【答案:(1)B(2)甲(3)加水(或升高温度)(4)B、D】
分析:本题题小内容多,综合了溶液中大部分知识。考查了溶解度曲线的分析 、饱和溶液的判断及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能力考查主要为图表分析、比较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学生把“溶剂” 写成“溶济”较多,第4小题漏选答案(只选一个正确答案)的同学非常多。
推断题考查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主要考查物质间的相互反应的识记能力,物质的用途应用能力及反应类型的判断能力,考查逻辑推理能力。
(2010)21.(6分)已知A、B、C、D、E五种物质均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化合物,它们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1)如果A、B均为黑色固体,C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E是气态单质。则C的化学式是 ,E的用途可能是 ,A与B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2)如果C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A溶液与B溶液反应的现象是 , D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为 。
1、 这类试题学生失分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的审题不仔细,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不熟;二是学生的化学用语掌握不够,元素名称写成元素符号或写错;三是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欠缺,缺乏对这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四是学生对这种试题练习不够,有一种恐惧心理。因此,要想帮助学生解好推断题,教师一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了解推断题的特点与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要求;二要求学生整理归纳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让他们熟练掌握一些特征的性质与变化;三要通过示例分析总结出常见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文字叙述型推断题:
这类题常见表述方式为:某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XX、XX、XX、XX、XX中的一种或几种,将其溶于水,得到无色透明的溶液或者沉淀,现根据如下实验推测原混合物中肯定含有______,肯定没有________,可能有________。
解题方法指导: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点在于熟悉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其突破口有两点:
(1)、该固体混合物溶于水后,若得到无色透明的溶液且无沉淀,则说明该固体能够全部溶于水,且溶液中必定不含Fe3+、Fe2+、Cu2+等;
(2)、若该固体溶于水后,有沉淀生成,那么,沉淀有可能是该固体物质中本身就存在不能溶于水的固体,也有可能是固体与固体之间在水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而生成的沉淀。
图标型推断题:
这类题型一般给出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以物质的转化关系为依据,用逆推法由果求因,再用顺推法加以验证。
解题方法指导:解决这类题型时,一般突破口在各物质之间反应后生成的特殊沉淀、气体。
例、根据下列化合物与单质相互转化的关系回答:
(1)若乙的溶液是浅绿色,y是红色固体,则x是___。
(2)在常温下若乙是气体,则x是_____。
(3)在常温下若甲是固体,乙为无色液体,则x是__。
[思路] 推断题题型的解题思路
1、熟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2、抓好本质,掌握常见物质的检验(比如:几种常见气体、常见酸碱盐);
3、抓住突破口,特别是把握物质的特征、类别,如物质的特性;化学反应的现象特征;化学反应的条件;物质的类别;题目提供的特殊信息;物质的转化关系。
知识必备
1、常见物质的颜色:
(1)常见固体颜色:
黑色固体:Fe、C、CuO、MnO2、Fe3O4等;红色固体:Cu、Fe2O3等;绿色固体:Cu2(OH)2CO3;蓝色固体:CuSO4 5H2O; 紫黑色固体:KMnO4
(2)常见溶液颜色:
蓝色溶液:主要为含Cu2+的溶液,如CuCl2、CuSO4等;
浅绿色溶液:主要为含Fe2+的溶液,如FeCl2、FeSO4等;
黄色溶液:主要为含Fe3+的溶液,如FeCl3、Fe2(SO4)3等。
(3)常见物质燃烧时火焰颜色:S在O2中燃烧------蓝紫色; S、H2在空气中燃烧---浅蓝色; CO、CH4在空气中燃烧------蓝色。
(4)常见沉淀颜色:
白色沉淀: BaSO4、AgCl、CaCO3、BaCO3其中BaSO4、AgCl、不溶于稀酸;
蓝色沉淀:Cu(OH)2; 红褐色沉淀:Fe(OH)3。
2、一些物质特征反应:
(1)通电时发生的反应: 2H2O2===H2↑+ O2 ↑
(2)有催化剂参加的反应:2H2O2====2H2O+O2 ↑ 2KClO3====2KCl+3O2 ↑
(3)由一种物质加热分解为三种物质:
Cu2(OH)2CO3加热 2CuO + H2O + CO2↑
2KMnO4加热K2MnO4 + MnO2 + O2↑
(4)在高温时才能够发生的反应:
CaCO3 高 温 CaO + CO2↑ C+ 2CuO高温2Cu + CO2↑
3CO+ Fe2O3高温2Fe + 3CO2 4CO+ Fe3O4高温3Fe + 4CO2
3、一些常见物质的溶解性:
(1)易溶于水的物质:Na2SO4、Na2CO3、BaCl2、NaCl等。
(2)难溶于水的物质:BaSO4、AgCl、CaCO3、BaCO3、Cu(OH)2、Mg(OH)2、Fe(OH)3等
2、当学习过的知识增多时,就很容易记错、记混。适当地对概念进行分类,使所学的内容重点突出,脉络分明,便于复习巩固。以专题复习为主线:构建一个“点实”、“线清”、“面广”和“体全”的初中化学知识网络体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引导学生把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例如
重点要掌握的14种物质:
三种单质(O2、C、Fe)四种氧化物(CO2、CO、H2O、CaO)、两种酸(HCl、H2SO4)、
两种碱[NaOH、Ca(OH) 2]、三种盐( NaCl、Na2CO3、CaCO3 )
可以画表格或知识树使知识系统化。
五、计算规范,答题严密
平时改化学试卷时,发现很多学生的计算题要么错误百出,要么一片空白。学生在解题时,审题匆忙,只了解题目大概,而没有深入表象问题,就轻易下笔或无法下笔。遇到障碍时,又不回到问题本身认真读题,而是远离问题本身,冥思苦想,以致越想越偏离题目。错误百出。
例29.?(3分)图11是已破损的维生素C(简写为Vc)片剂说明书的部分信息。已知维生?素C?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请回答。
(1)Vc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2)Vc的化学式为 。
(3)小辉的妈妈每天服用该Vc片,小辉建议他妈妈可食用西红柿来代替Vc片,若100 g西红柿含Vc 30 mg,则小辉的妈妈每天食用西红柿 g即可达到服用上述Vc片的效果。
?30.?(7分)某地一辆满载浓硫酸的罐车翻倒,导致25 t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泄漏,并向路基两边蔓延,接到报警后,消防官兵立即赶来并用石灰浆(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钙)中和硫酸,解除了险情。请计算:
(1) 25 t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中含H2SO4的质量为 t。
(2)中和泄漏的硫酸,理论上需要多少吨氢氧化钙?
(3)处理一定量的硫酸,理论上既可用 m1 t氢氧化钙粉末,也可用 m2 t氧化钙粉末,还可用 m3 t碳酸钙粉末,则m1、m2、m3 的大小关系为 。
【29.?(1)72∶8(或9∶1)(2)C?6H?8O?6(3)200?
30.?(1)24.5?(2)解:设理论上需要氢氧化钙的质量为?x??
H?2SO?4+ Ca(OH)?2=CaSO?4+2H?2O?
98 74?
24.5 t ?x??
98.74 =24.5 t.?x? ?x?=18.5 t?
(3) m?3>m?1>m?2 】
第29题考查的是化学式的质量计算,考查学生从说明书中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第一空很多填6:8:6或9:1:12的,第二空填C6H8O16,第三空很多填100、66.6或33.3的;
第30题是含杂质的计算题,考查了溶液的相关计算,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失分也更严重。
主要表现在:①化学方程式错误,如硫酸写成SO4;Ca(OH)2写成CaOH等;②已知量取错,浓硫酸取25t;③计算能力差,如算错相对分子质量,算错答案;④设末知量带单位,已知量不带单位,比例式中的已知量也没单位等。
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可能是:①读题不认真,将求碳、氢元素质量比看成是求原子个数比或三种元素的质量比;②化学式可能是抄写错误;③图表分析能力很差,不认真看说明书,不能从图表中找出有用的信息“一日3次,每次2片”即每天要服用6片;④设末知数的时候带单位设成x吨,与数学设末知数的要求混淆,也有很多同学设Ca(OH)2为x,不说明设什么为x。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通常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不设未知数,评分人不知“x、y”分别指什么,或设未知数带单位。(2)没有写计算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或虽写了但未配平。(3)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上一问计算错误导致后面的结果全错。(4)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所列量的单位上下不相同,左右不对应,造成计算结果错误。(5)列式时,已知量不带单位运算或单位弄错。或直接在已知量和未知量上列比例。(6)解答不完整,半途休兵。(7)不分步运算,只列综合算式,其中一点错误,导致全题得零分。(8)不注意题目的巧解简答,解题过程繁琐冗长,导致运算错误。(9)“答”用“略”代替、或不写答案。这些都应该在平时学习中引起注意,以免失分。
例如,化学方程式计算中有这样一道题:“一定质量的锌与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1)读两遍题;(2)写出化学方程式;(3)找出已知和未知;(4)求什么?把式子列出来;(5)纯物质代入方程式中去求;(6)生成物溶液的质量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去求。
应对策略:掌握原理、熟悉步骤、规范书写,细心计算。
下列习题类型要训练到位:
①基本计算;②含杂质计算(包括利用质量分数的计算);③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④分析表格数据计算;⑤用质量守恒定律找出纯物质质量再计算;⑥有关标签计算;⑦坐标图、表格结合的计算。
六、适当练习,熟能生巧
两天一练,每次每科练习约10-15分钟,题量大概可以5-10题。目的是保持解题的手感和对试题的灵敏度。注重总结和提高解题技能,特别是培养精细审题的习惯。把平时的练习当做考试,每次在练习前定好完成作业的时间,然后独立地将作业一口气完成,这样有利于速度和审题两方面能力的培养,千万不能边做作业边聊天,或者边做作业边对答案,拖沓的习惯不利于思维的培养;如果把练习当考试,那考试也就是做练习,“把会做的题都做对,不会做的题努力去做”,用这样的平常心对待考试,就能避免急躁心理。
七、学会思考,养成习惯
为了更好地提高审题能力要学会做题后思题。
好的题目要思考题眼所在;思考出题的目的所在。对审题的反思、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对解题方法的反思;对解题规律的反思,对试题变形、变化的反思;在反思过程中落实基本概念、摸索总结基本规律。通过反思达到“做对一道题,掌握一套题”,“解决一种题型,掌握几个规律”。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做完一道题不能满足于题目的答案,应该多想一想如果改变题目的条件,该怎样解答?老师尽量多地进行作业面 批,了解学生思维情况。学生知道拿到一道题怎么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八、审题时要注意合理转化信息
复杂问题往往由简单问题组合或直接衍变而来的。对于一些题目比较复杂的试题,可根据不同题目的特点,对题给信息进行各种转化,如从一般转化到特殊,从陌生转化到熟悉,从整体转化到局部,从正面转化到侧面,将复杂的问题转化到原来的简单状态,从简单问题入手,以简单的问题为台阶,解决复杂问题。
九、认真检查,改正错误
做完试卷后,要抓紧时间检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检查:
一要检查试题是否全部答完,有无漏答。 二要检查解题步骤是否完整、是否规范;尤其是答案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三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答案是否合理。检查时要认真细致,要有耐心,避免出现由于粗枝大叶而造成的一些错误。
为避免同样的审题错误重复发生,最好的方法是做好错题笔记。错题笔记应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每天放在课桌上,一些“有价值”的错误可随时做在错题笔记上。
可将错题笔记的页面分为三列:第一列记题目。第二列记下错误是什么,最好用红笔画出;并从审题、知识再现的准确性和解答过程的规范性三方面分析错误原因,如遗憾之错:就是分明会做,反而做错了的题,比如“审题之错”、“计算之错”、“抄写之错”、“表达之错”等。第三列是根据错误原因的分析,提出纠正方法,并提醒自己下次碰到类似的情况应注意些什么,并正确的解答题目。
错题笔记可在晚上做作业前先看一下错误原因并提醒自己不要重复类似的错误,然后将错题本的第二、三列折叠起来,在周末用整块时间将错题重做一遍后核对,如果做对了就打钩,而再次做错的题则需要第三次做,以此类推,尽可能地体现错题笔记的价值。学生养成平时有空翻一翻,考前认真看一遍的习惯。改变过去“只要一错,总是常错”,为“只要一错,抓住攻破,不能再错”,使学生在纠错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十、增强自信,心理辅导经常化
对于知识背景相对陌生的题,审题过程中要善于排除陌生知识对自己所造成的思路干扰和心理干扰,怀着“我能做出”的必胜信念,静心寻找隐含在试题中的解题线索。
在心慌的情况下,审题能不出错吗?要做到在审题时的气定神闲,最方便的一招就是“自我心理暗示”:“我难人亦难,冷静去拼搏”,“我易人亦易,千万要心细”,全力以赴!不轻易放弃每一分,“多得一分,领先一群人”。
按题号顺序做,遇难先过。 分步拿分,大题中拿小分,难题中拿易得分。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前有难,后有易,答题过程莫丧气。
题易人易我不大意,题难人难我不畏难。 心态放轻松,大脑要集中,情绪勿躁动。
总之,学生有良好的审题习惯,系统的知识基础,熟练的解题技巧,有效的思考方法,审题也就是高屋建瓴的事。
图6
图7
图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