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5 16:4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理清历史发展线索与把握阶段性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面。依据下图显示的内容,图中③填入以下哪一内容最为合适?(

A.世卿世禄
B.门第声望
C.才能道德
D.文化文章
2.唐代科举考试中还实行投卷、荐举制度。所谓“投卷”,就是参加进士科的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长卷,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以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及第机会。由此可见,唐代的投卷制度
A.使士族门第不再有吸引力
B.沿袭了汉代察举制的模式
C.丧失了选拔人才的公正性
D.客观上推动了文学的繁荣
3.史学家徐中约称“它鼓励社会流动并减弱阶级划分,使来自全国各地和各种生活背景的受教育者集合到政治中,也产生了一种统一的动力”。文中的“它”是指(

A.郡县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
4.有关唐朝的中央机构,《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主要说明(

A.中书门下省都是检察机构
B.唐朝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检察
C.中央机构相互牵制和监督
D.依据分权和制衡原则行使权力
5.如表唐代各时期落第诗的数量统计表,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时期
写给自己的落第诗(首)
写给友人的落第诗(首)
初唐
2
0
盛唐
13
9
中唐
19
44
晚唐
66
107
A.初唐制度首创,科举尚未实施
B.盛唐励精图治,科举绝对公正
C.中唐社会动荡,科举倍受追捧
D.晚唐国祚将败,科举有失公允
6.“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掌握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此材料所述的唐代政治制度是指
A.三公九卿制
B.察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7.“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材料的依据应该是
A.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B.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C.魏晋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三省六部制
D.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8.汉武帝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人才,称为察举;另外还有征辟,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这表明西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
A.公平性
B.民主性
C.家族性
D.强制性
9.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目的是
A.民主决策
B.限制地方权力
C.加强皇权
D.提高官员素质
10.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A.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11.“门阀之家,在选举上占优势,原因其在乡里有势力之故,离开了乡里,就和‘白屋之子’无甚不同;而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该材料
A.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的两面性评价
B.肯定了分科考试带来的社会流动
C.说明科举制全面扭转了门第观念
D.指出士族实现了对选官权的垄断
12.唐朝前期,对军国大事的决策,先决于
A.皇帝
B.中书省
C.门下省
D.政事堂会议
13.中国历史上不讲血统、不论功绩、不重门第的选才用人制度,开始出现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14.“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在这里主要赞扬科举制度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官员素质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废除了等级制度
15.与白居易诗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描述相符的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王位世袭制
D.科举制
16.据记载:自北宋至明清千年以来,千年古村浙江宁波走马塘的陈氏家族中前后出过进士76名,任职地方官吏161人,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陈氏家族可谓是古代中国的第一学霸家族。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会是
①宋代科举取士名额的扩大②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实行
③对“学而优则仕”的祟尚④自古以来此地文化的发达
A.①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7.明朝皇帝仁宗曾说: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于是,“命杨士奇等定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这一举措意在
A.借助科举取士来打压地方势力
B.通过科举取士协调政治势力
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交流
D.维护科举取士区域绝对公平
18.中国古代创设并沿用1300多年,对西方文官制产生影响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军功爵制
C.推举制
D.科举制
19.某人请求唐玄宗开恩帮其女婿科举及第,唐玄宗钦点后,宰相说:“科举是为国家取才的大事,怎么能因为皇帝一句话而随便给人呢?”唐玄宗只好收回成命。该材料说明当时
A.科举制度发展完备
B.皇帝与宰相共管科举
C.考试不受皇权干预
D.科举具有相对公平性
20.“门阀之家,在选举上占优势,原因其在乡里有势力之故,离开了乡里,就和‘白屋之子’无甚不同;而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这说明
A.九品中正制有双重作用
B.科举制消除了阶级差异
C.科举制促进了阶层流动
D.门阀世家世袭了选官权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
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257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哪一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实行均田制,即在国家占有土地的基础上对百姓和官僚授予一定数额的土地。百姓凡年满18岁以上的男丁授田1顷,其中含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工商业者授田为男丁之半;老年、孀妇、残废、僧道、尼姑等也授予部分田地,但一般妇女、部曲和奴婢不授田。贵族按爵位授予永业田,从最高100顷递降至5顷;官僚从一品到九品,授永业田60顷递降至2顷。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可以自由转让或买卖,并享有免除赋税的特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均田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推行均田制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详解】
从材料中“魏晋南北朝”“士族政治”等内容可得出,这反映的是当时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按门第声望作为选官的标准,故B项正确;A项是世卿世?制,C项是察举制,D项是科举制,排除ACD项。故选B项。
2.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科举考试实行投卷、荐举制度,参加进士科的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长卷,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以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及第机会,这从客观上推动了文学的繁荣,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唐代的投卷制度“使士族门第不再有吸引力”,排除A项;汉代察举制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自下而上推举官吏的制度,与唐代的投卷制度无关,排除B项;“丧失了选拔人才的公正性”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该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D项。故选B项。
4.C
【详解】
材料“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主要说明了唐代三省之间的牵制和监督,C项正确;门下省负责审核,排除A项;三省六部是中央官制,加强了专制皇权,排除B项;美国的“三权分立”依据分权和制衡原则行使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
材料反映了晚唐是唐代落第诗创作数量最为兴盛的时期,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末年政治腐败,甚至延伸到科举考试当中,据此可知,材料说明了晚唐国祚将败,无力回天,导致科举制缺失公平,D项正确;隋炀帝时科举制就已经创立并实施,排除A项;科举制度并不是绝对公正,排除B项;唐代中后期社会动荡、战乱,追求科举的人会减少,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中央机构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因此C项正确;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机构,排除A项;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科举制是隋唐至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权力分配与先秦时期“世袭社会”相似,但“选举社会”的趋势已出现,主要依据是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正向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演变,B项正确;汉朝的察举制度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不同,不能说明“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排除AD两项;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僚制度即三省六部制,各部门分工明确,规范运作,服务皇权,不能说明权力分配的标准具有“选举”特征,排除AC两项。
8.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官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定期定量向中央举荐人才,中央可随时“不拘一格”地征召人才等做法表明,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性,A项符合题意;地方官举荐和皇帝征辟等并未体现民主性,排除B项;家族性和“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不符,排除C项;强制性只是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
9.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当于把相权一分为三,相权的分散有利于加强皇权,故选C项;隋唐时期建立的是君主专制制度,不可能民主决策,故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分散相权,而非限制地方权力,故排除B项;实行三省六部制并一定能够提高官员素质,故排除D项。
10.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皇帝制度下设立了三公,其中丞相权力很大,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而到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长官均是宰相,分工明确且相互牵制,最终决策权归皇帝。由此可知,从秦到隋唐中央官制的变化最能说明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B项正确;“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不是材料的主旨,这无法体现中央官制演变的本质,排除A项;唐代尚书省是执行机构,权力不可能最大,排除C项;“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可知,贫家子弟也有可能通过科举制做公卿大官,可见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题干主旨肯定了分科考试带来的社会流动,并非强调九品中正制的作用,排除A项;“全面扭转了门第观念”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题干主旨肯定了分科考试带来的社会流动,并未体现士族对选官权的垄断,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
唐朝前期,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D正确;皇帝不是先决环节,排除A;中书省和门下省是三省决策的环节,不是先决环节,排除B、C。故选D。
13.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依靠才能选拔人才,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依靠血缘选拔人才,排除A项;秦汉时期实行军功爵制,依靠军功选拔人才,排除B项;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选拔人才,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
材料“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体现的是伏尔泰认为科举制有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A项排除;材料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C项排除;科举制并未废除等级制度,D项排除。故选B。
15.D
【详解】
根据“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可得了是指科举制之下金榜提名的场景,故D项正确;察举制主要是举荐,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按出身门弟选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选官制,而不是五位的传承,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进士第一村”和古代中国的第一学霸家族的出现,与科举取士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宋代科举取士名额的扩大”和“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实行”符合题意,①②说法正确;“学而优则仕”理念的祟尚,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陈氏家族形成重学风气,培养更多人才,③说法正确。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自古以来此地文化的发达”在材料中未体现,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7.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南北录取名额的划分主要是为了平衡各方势力,起到维护统治的目的,B项正确;材料与打压地方势力无关,A项排除;材料与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交流无关,C项排除;该措施不利于维护科举考试下的公平,是处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D项排除。故选B。
18.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创设于隋朝,于1905年废除,沿用1300多年,以考试成绩为选官依据,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影响,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信息相符,D项正确;世袭制以血缘为选官依据,与“中国古代创设并沿用1300多年”不符,排除A项;军功爵制以军功为选官依据,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推举制在西汉时以孝廉为选官依据,在东汉时以门第为选官依据,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19.D
【详解】
根据“科举是为国家取才的大事,怎么能因为皇帝一句话而随便给人呢?”可得出科举制是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不能因皇帝的言行而随意破格选拔,因此反映出科举制的相对公平性,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的特征,而不是发展过程,不能得出完善,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宰相与皇帝对科举的管理,排除B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
20.C
【详解】
由材料“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可知,科举制使寒门子弟可以进入仕途,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故选C项;材料中反映的九品中正制只符合在乡里有势力的门阀,无法体现九品中正制的双重作用,故排除A项;科举制消除了阶级差异,表述过于绝对,它并没有消除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差异,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门阀世家世袭了选官权,故排除D项。
21.
(1)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
(2)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
(3)社会现象:乐舞发达。原因:统治者重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民族间、中外间文化交流。
【详解】
(1)影响:根据材料“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影响可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统治基础、增强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及加强中央集权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特点:根据材料“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归纳出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从贸易范围来看,可归纳出贸易范围较广;从交易的货物来看,可归纳出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
(3)现象:根据材料“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可归纳出乐舞发达。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府政策及中外交流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2.(1)特点:以国家占有土地为基础;实行分类授田;授田并不均等;贵族享受特权;
(2)影响: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但贵族享受特权,不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唐朝实行均田制,即在国家占有土地的基础上对百姓和官僚授予一定数额的土地”可知,以国家占有土地为基础;根据材料“百姓凡年满18岁以上的男丁授田1顷,其中含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工商业者授田为男丁之半;老年、孀妇、残废、僧道、尼姑等也授予部分田地,但一般妇女、部曲和奴婢不授田。贵族按爵位授予永业田,从最高100顷递降至5顷;官僚从一品到九品,授永业田60顷递降至2顷”可知,实行分类授田;授田并不均等;根据材料“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可以自由转让或买卖,并享有免除赋税的特权”可知,贵族享受特权。
(2)影响:根据材料“在国家占有土地的基础上对百姓和官僚授予一定数额的土地。百姓凡年满18岁以上的男丁授田1顷,其中含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工商业者授田为男丁之半;老年、孀妇、残废、僧道、尼姑等也授予部分田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农民获得了大量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根据材料“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可以自由转让或买卖,并享有免除赋税的特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贵族享受特权,不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试卷第1页,总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