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庆历四年(1044)五月己丑,宋仁宗下诏曰:“省河南府颍阳、寿安、偃师、缑氏、河清五县并为镇。逐镇令转运司举幕职、州县官使臣两员监酒税,仍管勾鞭火公事。”该诏令旨在
A.加强中央集权
B.顺应商品经济的发展
C.强化君主专制
D.缓解冗官冗费的问题
2.宋太祖认为,文臣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派文臣任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B.设枢密使,管理军事
C.扩大科举规模,废除武举
D.设通判,监督知州
3.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A.标志着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结束
B.是五代十国时期武将篡位的延续
C.意味着节度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D.反映了北宋中央集权统治的强化
4.面对“积贫”积弱"的现状,北宋先后进行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王安石变法更侧重于
A.澄清吏治
B.培养人才
C.增加收入
D.充实边防
5.造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是
A.藩镇割据
B.北宋实行“守内虛外”的政策
C.北宋与西夏的战争惨败
D.冗官、冗兵、冗费
6.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20年财政支出。这主要是得益于王安石推行的
A.庆历新政
B.青苗法、募役法
C.均输法、市易法
D.将兵法、科举改革
7.为实现“民不加赋而国有饶”的目的,王安石采取的措施有
①市易法
②方田均税法
③设三司统管财政
④延续唐初实行的均田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宋太祖开宝六年六月壬寅(20日),“诏参知政事吕余庆、薛居正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庚戌(28日)“复诏吕余庆、薛居正与普(宰相赵普)……以分其权”。这表明宋太祖
A.授权参知政事与宰相轮流执政权力
B.分割相权,使参知政事成为宰相
C.提高参知政事的职权完善行政制度
D.扩大了参知政事权力,削弱相权
9.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社会动乱
B.自然灾害
C.吏治腐败
D.制度构建
10.宋朝时期推行的任官回避制度,是在前代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起来的。《宋史》载:“惟不许官本贯州县及邻境”。该制度旨在
A.瓦解宗法体系
B.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C.加强中央集权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11.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加强相权削弱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2.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协议,史称“庆历和议”。关于这次和议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夏取消帝号
B.西夏向宋称臣
C.宋送西夏“岁币”
D.确保战争不再发生
13.《宋史·职官志》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上述机构设置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
B.统筹国家财政收支
C.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
D.减少中央决策失误
14.发运使是宋代重要的官职之一,管理一支庞大的漕运系统,总领几路上供,职责除漕运外还有和籴及监管茶盐、赈灾、按察地方等,但与转运使无隶属关系。发运使的设置
A.完善地方的三司制度
B.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C.削弱藩镇割据的基础
D.确保了中央控制诸州
15.北宋建立以后,“令诸州自今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朝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这说明宋代
A.提高了转运使的权力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D.加强了中央集权
16.《宋代职官大辞典》称“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在材料中,朝廷设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对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供给
B.加强了地方对财政的管理
C.使朝廷获得了充足的“岁币”
D.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17.据记载,北宋规定,在皇帝登基前就要学习《孝经》,登基后,皇帝不仅常听侍从官员讲授《孝经》,还常与辅臣讨论《孝经》,甚至也亲自书写《孝经》,作《孝经》诗,挂《孝经图》,还将御书《孝经》刑刻于石碑,时时警醒自己。这一现象
A.体现了程朱学说思想内涵
B.开启了以孝治天下的模式
C.改变了儒家传统伦理结构
D.体现了儒学政治化的特点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它的问题,有毅力贯彻它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
据家费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以.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项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王安石变法前的宋朝的“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变法是怎样限制原有特权、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的。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神宗继位后不治宫室,不事游幸,勤于正事,励精图治。他经常找大臣商讨富国强兵之道……宋神宗求治心切,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指出只要“择术”正确,不要说大唐盛世,连尧舜之治也可达到,这种引导和激励使宋神宗信心大增……王安石又上书回答宋神宗提出的为何“祖宗守天下能百年无大变”的问题。他说,前面几位皇帝,“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勤忧而国不强,赖非夷狄昌炽之时,又无尧汤水旱之变,故天下无事,过于百年”。这正切合宋神宗“当今理财,最为急务”的思想……熙宁二年(1069年),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王安石变法便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
——摘编自钟葵《王安石变法问题出在哪里》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日和戎,二日青苗,三日免役(也称募役),四日保甲,五日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摘编自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能够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参考答案
1.D
【详解】
诏令的主要内容为庆历新政的“并省县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中期“三冗”问题日益凸显,该措施可以裁撤一部分官员,缓解当时的冗官冗费问题,故D项正确;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均实行职多官制,层级较多,通过官员之间互相牵制以加强中央集权。该措施反其道而行之,并不为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A项;题干主要内容为地方政治制度的变革,与商品经济、君主专制无关,故排除BC选项。故选D项。
2.A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宋太祖重在防范武人专权割据,为此他派文臣管理地方,节制武人,故A项正确;B项属于中央官制调整,与题干不符,故排除;C项“废除武举”说法错误,故排除;D项是监督机制,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A项。
3.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袍加身”仍然是五代十国时期武将篡位的延续,B项正确;“黄袍加身”并未结束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排除A项;“黄袍加身”并未结束节度使的权力,排除C项;此时北宋尚未强化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
王安石变法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增加收入,因此其变法侧重增加收入,C项正确;澄清吏治是庆历新政的内容,排除A项;培养人才、充实边防都不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侧重点,排除B、D项。故选C项。
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时期通过分化事权的方式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导致了“三冗”局面,从而导致北宋时期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D项正确;藩镇割据主要存在于唐朝中后期,排除A项;“守内虛外”的政策导致北宋的对外战争屡战屡败,将统治的重心用于防范人民的反抗,排除B项;北宋与西夏的战争惨败是北宋积贫积弱的突出表现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青苗法”和“募役法”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项正确;庆历新政的领导者是范仲淹,排除A项;均输法、市易法主要是为了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大商人的势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排除C项;将兵法、科举改革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为北宋的统治奠定人才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安石变法中通过市易法和方田均税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实现了“民不加赋而国有饶”的目的,①②正确,故选A项;三司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就已经设立,③错误;王安石变法中没有实行均田制,④错误,排除包含③④的BCD项。故选A项。
8.D
【详解】
依据“诏参知政事吕余庆、薛居正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复诏吕余庆、薛居正与普(宰相赵普)……以分其权”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D项正确;题干不是反映参知政事和宰相轮流执政权力,而是反映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排除A项;宋太祖提高参知政事的职权分割相权,但不是使参知政事成为宰相,排除B项;提高参知政事的职权不是为了完善行政制度,而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稳定社会秩序,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所以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冗官冗兵的制度构建,D项正确;“民贫乏食”而反造成社会动乱,排除A项;自然灾害不是导致“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
万缗”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吏治腐败是导致材料现象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源,排除C项。故选D。
10.C
【详解】
根据材料“惟不许官本贯州县及邻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任官回避制度有利于防止家族势力形成,造成地方割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项正确;材料与宗法体系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地方行政机构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与监察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中书省掌民政即行政,枢密院掌军事,三司使掌财政,互不统属,分别对皇帝直接负责,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强化了皇权,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分割宰相的权力,排除A项;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军机处的设立,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央官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
“庆历和议”规定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故选B项,ACD项排除。
13.C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了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所以C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司属于中央官制,其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权,不会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所以A错误;“统筹国家财政收支”属于三司的职责,不是设置这一机构的根本目的,所以B错误;材料中机构的设置与“减少中央决策失误”无关,所以D错误。
14.C
【详解】
根据材料“职责除漕运外还有和籴及监管茶盐、赈灾、按察地方等,但与转运使无隶属关系”可得出发运使的设置通过经济手段削弱了地方的经济实力,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司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发运使的职能,并没有体现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D项’确保“的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
15.D
【详解】
根据材料“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悉出于三司”,可得出地方财政收入、支出受到中央节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不是为了提高转运使的权力,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地方的管理,没有体现强化君主专制,排除B项;“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这种说法夸大了材料中措施的作用,排除C项。
16.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设置转运使负责转运地方的财赋,主要是为了削弱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D项正确;材料与保障中央财政供给及加强对财政的管理无关,AB项排除;材料与供给少数民族岁币无关,C项排除。故选D。
17.D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皇帝在登基前后都要接受儒学《孝经》的熏陶、教育,让皇帝熟知孝道和孝治思想,以便更好地从政,这体现了儒学政治化的特点,故D项正确;《孝经》成书于秦汉之际,而程朱学说出现在宋代,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开启了以孝治天下的模式”,故B项错误;皇帝学习《孝经》不会改变儒家传统伦理结构,故C项错误。
18.
(1)“政治缺失”:集中军权和行政权的举措使国家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人民疾苦”:土地兼并盛行,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严重;赋税盘剥沉重,农民不堪重负。
(2)措施:实行免役法,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推行方田均税法,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贫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分析】
(1)
“政治缺失”:根据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分析得出:集中军权和行政权的举措使国家出现了“冗言、冗兵、元费”的局面;“人民疾苦”:根据王安石变法前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分析得出:土地兼并盛行,丧失土地的现象严重;赋税盘剥沉重,农民不堪重负。
(2)
根据材料二“据家费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得出实行免役法,按户等征收所需募役的费用,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根据材料二“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得出推行方田均税法,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贫瘠收取赋税。
19.(1)原因: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宋神宗励精图治,希望实现富国强兵;王安石通过“人对”和“.上书”激励宋神宗的变法信心;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
(2)成效: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人增加。
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新法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
【详解】
(1)根据材料“宋神宗继位后不治宫室,不事游幸,勤于正事,励精图治。他经常找大臣商讨富国强兵之道”可知,宋神宗励精图治,希望实现富国强兵;根据材料“宋神宗求治心切,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指出只要‘择术’正确,不要说大唐盛世,连尧舜之治也可达到,这种引导和激励使宋神宗信心大增……王安石又上书回答宋神宗提出的为何‘祖宗守天下能百年无大变’的问题”、“这正切合宋神宗‘当今理财,最为急务’的思想”可知,王安石通过“入对”和“.上书”激励宋神宗的变法信心;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的原因还包括: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2)成效:根据材料“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可知,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人增加。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实行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募役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同时,新法在执行过程中急于求成,政策执行不力,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人民的抵触。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