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1.下表描述的是元代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据此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
第一步
长官提前拟定所议之事
第二步
各级官员同堂集体议事
第三步
长官综合所议进行决断
第四步
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
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中央集权
C.减少决策失误
D.削弱丞相权力
2.金代采用的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称作
A.行营制度
B.驿站制度
C.猛安谋克制度
D.行省制度
3.赵翼认为:“是宋之为国,始终以和议而存,不和议而亡。盖其兵力本弱,而所值辽、金、元三朝正当勃兴之时,天下所兴,固非人力可争,以和保邦,犹不失图全之善策。”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承认两宋在与少数民族政权交往中的屈辱地位
②强调两宋国力较弱是造成屈辱地位的根本原因
③抨击当时统治者苟且偷安
④认为议和是不得以的策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据史载,忽必烈重新部署军事计划,出兵围攻南宋军事重镇襄阳,“立河南等路行中书省,以参知政事阿里行中书省事”。围攻主帅均加授行省参知政事。这表明设置河南行省
A.成为元统一全国的转折点
B.凸显特定军事斗争的需要
C.促使地方官制发生了调整
D.加大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金史》写道:“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这表明金章宗
A.延续了金世宗的功业
B.建立了猛安谋克制度
C.实行了南北面官制度
D.造就了“大定之治”
6.有学者指出:“历代中央政府都力图维持两级制的地方政府……当历史环境变化面不得不建立三级地方政府时,也要尽量使高一级地方政府处于虚化状态。元明清三代,因疆城广袤,只能采用多级制的地方政府……”据此可知,“虚化状态"的目的是
A.便于专制独裁
B.强化对地方的管控
C.便于人才选拨
D.强化对官员的监督
7.元代行省设置别具特色,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这一做法
A.打破了地区间的隔绝状态
B.顺应了经济格局变动趋势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威胁
D.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8.元朝地方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据此可知,这种地方区划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了地方的军事防御
C.利用了自然地理屏障
D.旨在削弱地方经济实力
9.宋人徐梦莘所著《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了辽朝后期女真人的生活方式:“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其人则耐寒忍饥,不惮辛苦,食生物,勇悍不畏死。”这说明当时的女真族
A.农耕经济已经非常发达
B.军事实力强大
C.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
D.已经完成封建化
10.日本学者杉山正明说:“到了全无草原和中华之界限的名副其实的世界帝国蒙古,整个欧亚大陆才基本上成为一个开放的世界,一时打开了远远超越陆地和海域界限的往来和交流。作为其支撑的核心地区,无疑是中华。”他意在说明
A.元朝以前欧亚大陆并未出现海陆交流
B.元朝的民族融合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C.蒙古帝国促进了亚欧大陆文明的交流
D.蒙古帝国推动了欧亚大陆-体化进程
11.下表为辽宋榷场贸易中商品交易种类与限制交易情况。这反映了宋辽时期
类别
内容
宋对辽输出的主要商品
茶、药材、布帛、瓷器、珍珠、象牙
宋对辽严禁输出的商品
铜钱、金、银、铜、铁等金属,硫磺、硝、书籍
辽对宋输出的主要商品
羊、骆驼、皮革、毛毡、盐、马具
辽对宋严禁输出的商品
马、粮谷
A.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程度加深
B.宋与辽的经济互补性非常强
C.宋辽间交流又对立的特殊关系
D.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
12.这是一个在草的世界中导入禾的系统的创举。北面官负责管理草原游牧地区的部落事务,而南面官主要仿制唐朝制度设立,负责处理定居人口特别是汉族人的事务。这一创举出现于
A.宋
B.辽
C.元
D.明
13.在元代,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本地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说明元代行省的主要作用是
A.避免地方出现分裂割据
B.有利于文化认同感的形成
C.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4.《辽史》记载,辽太祖曾问侍臣:“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耶律倍日:“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据此可知,此时辽国
A.民间宗教信仰盛行
B.心学占据主导地位
C.官方接受儒家文化
D.推行无为而治理念
15.随着辽统治区域不断扩大,尤其是得到燕云十六州后,为了更好地处理各民族地区事务,辽太宗确立了一种“因俗而治”的行政原则,形成了南北两套行政体系。据此可知(
)
A.南北面官制度实行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
B.南北面官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C.南北面官制度使辽朝进入封建制阶段
D.南北面官制度是一种落后的社会制度
16.有学者描述:“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该描述说明
A.南北服饰交流频繁
B.辽朝职官因俗而治
C.辽宋制度相互借鉴
D.契丹生活方式改变
17.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下材料:“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行省制度”等,从中可以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南宋与金政权的对峙
B.蒙古崛起到元朝的统一
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D.宋元思想文化高度繁荣
18.辽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
A.南北面官制
B.一国两制
C.行省制
D.猛安谋克制
19.元代法律规定:“诸急递铺,辄开所递实封文书,妄人无名文字者,答五十七。”又规定:“如有怠慢,初犯事轻者答四十,赎铜,再犯罚俸一月,三犯者决。”这说明元代
A.推行民族压迫政策
B.法律条文繁杂混乱
C.法律保护私有财产
D.重视管理驿传工作
20.宁夏的行政区划在历史中不断变迁。秦统一天下,废除了分封制,宁夏属于北地。元灭西夏后,置西夏中兴,宁夏属设宁夏府路,始有宁夏之名,后属甘肃。下列哪些制度与宁夏行政区划的变迁有关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郡县制和行省制度
C.刺史制度和郡县制
D.行省制度与三司
21.辽宋夏金时期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辽人自称炎黄子孙,并不否认宋人也是炎黄子孙。……第二,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具有“南朝”和“北朝”都是“中国”的思想认识……第三,袭用“中原”即“中国”、“九州”即“中国”的理念,以为自己部分进入中原地区且在“九州”中国之内,应该属于中.国,同时,也承认宋朝在“九州”之内,也是“中国”。……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他们认为金、宋都是“中国”
材料二
2003年,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平安地乡阿汉土村宋家梁屯北山辽墓出土了《永清公主墓志》,其碑文记载说“盖国家系轩辕皇帝之后”,轩辕即黄帝。
——以上材料均摘自赵永春《“中国多元--体”与辽金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辽人、金人“中国观”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说明材料二所载墓志对研究材料一中辽人“中国观”的价值。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272年后,忽必烈为了抵御海都、都哇的反叛势力,曾派皇子那木军重兵镇守阿里麻里,兼辖天山南路畏兀尔、哈刺火者及在哈密力等处屯成军事。1280年,在高昌境内置北庭都护府作为元朝在西城地区最高的军政机关;1282年,又置府里麻里元帅府,领天山北路1283年,元朝分剧在别失八里、哈刺火者、兀丹设立宣慰司,统辖天山南北军政事务;1286年,元朝在别失八里设置元帅府,领天山南路,又置火州、曲先元帅府,领吐鲁番、哈密至玉门、阳关以东。元朝还设置大量驿姑,增设提刑按察司,确保政令的通行,以及重用西城上层人员并且给于其实权,如册封高昌王,“…仁宗皇帝始稽故实,封为高昌王,别以金印赐之”,且经常将公主嫁给高昌王为妻。
材料二
海都和都哇的乱长达四十年,使西战道到了空前浩劫,各族人民饥寒交迫。面对这种情况,元政府在经济方面采取措施,如减轻赋税、实行军屯、民屯、调粮老生救济等。元朝政府给缺少耕牛、种籽的农户,分配耕牛、种将,让当地军民从事农业生产。1283年,元政府还在長兀尔地设文钞提举司和交钞库等机构,管理货币发行。这一系列措施了元政府在新疆的长期统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阿丽安尼瓦尔《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民族政策对新醴各民族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政府治理西域的措施和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政府能够维持在新统治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详解】
由材料中“集体”“综合”“联名”可以看出,元代行省的议事程序体现出集体议事的特点,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的失误,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一人决断相比,众人集体议事增加了议事环节,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地方议事程序,并未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无法推知中央集权加强,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丞相的权力变化,故D项错误。故选C项。
2.C
【详解】
金代采用的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称作猛安谋克制度,猛安谋克制度将女真族划分为许多猛安谋克,其成员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故C项正确;行营是皇帝出巡临时建立的驻跸处所,又名御营,与题干无关,故A项错误;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与题干信息无关,故B项错误;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故D项错误。故选C项。
3.C
【详解】
材料未涉及抨击当时统治者苟且偷安的说法,③错误,ABD项;材料“是宋之为国,始终以和议而存,不和议而亡”体现的是承认两宋在与少数民族政权交往中的屈辱地位,①符合题意;材料“盖其兵力本弱”强调两宋国力较弱是造成屈辱地位的根本原因,②符合题意;材料“固非人力可争,以和保邦,犹不失图全之善策”体现的是认为议和是不得以的策略,④符合题意,因此C项正确。故选C项。
4.B
【详解】
由“出兵围攻南宋军事重镇襄阳,‘立河南等路行中书省’”可知,设置河南行省是出于军事斗争的需要,故B正确;设置河南行省是元朝统一全国的重要步骤,但无法体现其“转折点”的作用,故A错误;C是对材料“围攻主帅均加授行省参知政事”的曲解,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项错误。故选B项。
5.A
【详解】
根据材料“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说明金章宗延续了金世宗的功业,A项正确;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确立了猛安谋克制度,B项排除;南北面官制度是辽朝的政治制度,C项排除;大定之治是指金国在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期间出现短暂的稳定繁荣的局面,D项排除。故选A项。
6.B
【详解】
根据材料“当历史环境变化面不得不建立三级地方政府时,也要尽量使高一级地方政府处于虚化状态。元明清三代,因疆城广袤,只能采用多级制的地方政府”及所学知识可知,当地方不得不采取三级地方政府时,采取“虚化状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专制独裁是为了加强君权,排除A项;选官制度便于人才选拨,排除C项;监察制度便于强化对官员的监督,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的犬牙交错原则打破了前代的区域划分格局,有利于各地的文化交流与融合,D项正确;元朝之前各地区也并非是孤立状态,A项排除;材料与经济格局变动无关,B项排除;“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排除。故选D。
8.A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的这种地方行政区划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山川形便”的原则,呈现出“犬牙相入”的特点,元朝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元代的这种地方行政区划是为了削弱地方,排除B项;根据材料“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可知,消除地理上的险峻和障碍,排除C项;这种地方区划削弱地方经济实力,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女真人已经进入农耕时代,但是,从“不事蚕桑”可知,当时农耕经济仍然较为落后,故C项正确。
10.C
【详解】
根据“整个欧亚大陆才基本上成为一个开放的世界,一时打开了远远超越陆地和海域界限的往来和交流”可知蒙古帝国的统一使欧亚大陆成为一个开放的整体,即蒙古帝国促进了亚欧大陆文明的交流,故选C;元朝之前欧亚大陆之间存在海陆交流,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蒙古帝国的建立对亚欧大陆文明交流的促进作用,没有体现民族融合的作用,排除B;亚欧大陆并没有实现一体化,排除D。
11.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从贸易的类别可以看出,宋辽并立对峙,因此双方在贸易方面,都会限制一些重要物资的贸易,反映了宋辽间交流又对立的特殊关系,所以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封建化,所以A错误;从限制的商品可得出并不是互补性,所以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文化交流频繁,所以D错误。
12.B
【详解】
根据“北面官负责管理草原游牧地区的部落事务,而南面官主要仿制唐朝制度设立”可得出其反映的是辽代创立的南北面官制度,B项正确;ACD项排除。
13.D
【详解】
采取“犬牙交错”的方式划分行政区,这样减少了地方割据的风险,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D正确;A中的“避免”表述绝对,排除;不同文化区域划分在一起,有利于文化多元发展,而非文化认同,而且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排除B;C不是主要作用,排除。
14.C
【详解】
材料“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体现的是辽朝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推崇,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C正确;儒家思想不属于民间宗教,A排除;孔子思想不属于心学,B排除;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D排除。故选C。
15.A
【详解】
根据“形成了南北两套行政体系”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实行南北面官的制度,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民族间的矛盾,巩固统治,A正确;南北面官是政治方面的措施,与经济发展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南北面官并不是辽朝进入封建阶段的标志,排除C;材料不能得出其落后,排除D。
16.B
【详解】
材料是对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的描述,是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因此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该制度并未改变契丹的生活方式,D排除。故选B。
17.B
【详解】
“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实行行省制度”都与蒙古族有关,反映的是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故B正确;材料与南宋、金无关,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问题,排除C;材料也不能看出宋文化发展情况,排除D。
18.A
【详解】
据所学可知,“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是指辽朝针对契丹族和汉族实行了不同的治理措施,这是辽朝实行的“南北面官制度”的双轨政治制度的特点,A正确;辽朝实行的“南北面官制度”,是针对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实行的双轨政治制度,为我国实行的“一国两制”提供了借鉴,B表述不准确;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C错误;猛安谋克是金代女真社会的最基本组织。它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的末期,由最初的围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D与题意不符。
19.D
【详解】
材料反映了元代对急递铺的规定,违反政府法律规定的行为将受到严厉惩罚,这说明元代政府对驿传工作的重视,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元代驿站体系的规定,未涉及民族压迫,故排除A;材料中元代的法律规范且条理清晰,并未反映出繁杂混乱,故排除B;元代的急递铺不属于私有财产,故排除C。
20.B
【详解】
根据“秦统一天下,废除了分封制,宁夏属于北地”可知宁夏与郡县制有关;根据“元灭西夏后,置西夏中兴,宁夏属设宁夏府路,始有宁夏之名,后属甘肃”可知宁夏与元代的行省制有关,故选B;宁夏与分封制和刺史制度无关,排除AC;三司出现于明代,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
21.
(1)辽人、金人都自称中国,但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因此辽人、金人“中国观”已经突破族群和地理界限;注重文化认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由此可见“中国”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发展的概念。“中国”最初是一个地理方位名词,与华夏族群联系紧密,特指中原或华夏。随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扩大,“中国”的内涵随之扩大。凡是接受中原礼仪文化的族群都渐渐被纳入中国的范畴。“中国”也就日益成为一个超越地理与族群的共同体。总之,“中国”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材料二所载墓志作为实物史料,证明材料一中辽人“中国观”不仅见于文献记载,也为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所证实。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以后……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他们认为金、宋都是‘中国’”可见辽人、金人都自称中国,但也没有把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这说明“中国观”已经突破族群和地理界限;注重文化认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再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观”的发展演变进行解读,“中国”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发展的概念。“中国”最初是一个地理方位名词,与华夏族群联系紧密,特指中原或华夏。但是随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扩大,“中国”的内涵随之扩大。凡是接受中原礼仪文化的族群都渐渐被纳入中国的范畴。“中国”也就日益成为一个超越地理与族群的共同体。总之,“中国”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依据材料二“(《永清公主墓志》)其碑文记载说‘盖国家系轩辕皇帝之后’,轩辕即黄帝”,可知材料二所载墓志作为实物史料,证明材料一中辽人“中国观”不仅见于文献记载,也为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所证实。
22.(1)措施:驻扎军队;设置行政机构;笼络上层人物;设置驿站。
意义:现固了元政府在西域的统治;现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当地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复兴和东西方的交流。
(2)原因:措施得当;实行“因俗而治”;注意笼络人心;发展经济与强化管理并举。
【详解】
(1)措施:根据材料“曾派皇子那木军重兵镇守阿里麻里”可归纳出驻扎军队;根据材料“在高昌境内置北庭都护府作为元朝在西城地区最高的军政机关”可归纳出设置行政机构;根据材料“重用西城上层人员并且给于其实权”可归纳出笼络上层人物;根据材料“元朝还设置大量驿站,增设提刑按察司,确保政令的通行”可归纳出设置驿站。意义:结合上述分析的措施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加强对西域的统治、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民族融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及丝绸之路的复兴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原因: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措施得当、因俗而治及笼络人心;根据材料“元政府在经济方面采取措施,如减轻赋税、实行军屯、民屯、调粮老生救济等”可归纳出发展经济与强化管理并举。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