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皇帝的新装

文档属性

名称 26.皇帝的新装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8-01 14:5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
http://www.21cnjy.com/H/13/106/V20068.shtml ( http: / / www.21cnjy.com / H / 13 / 106 / V20068.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
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26.皇帝的新装
学习目标
——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体会童话想象和夸张的表现手法。
——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名师讲析
【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安徒生(1805--1875),丹麦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写168篇。在《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的一切罪恶,讽刺了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的苦难。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2.写作背景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的丹麦却还是个君主立宪国家。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者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遭到拒绝。于是,英军炮击哥本哈根,摧毁了丹麦舰队,丹麦便由中立倒向法国,成为交战国。8年后,拿破仑战败,丹麦也因战败而失去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起的小掣工业也纷纷破产,丹麦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属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过着贫困的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赤身裸体的国王》创作了《皇帝的新装》。
【课文分析】
1.文章主题
童话通过叙述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
2.文章结构
皇帝爱新装(第1段)——引子
骗子做新装(第2—4段)——开端
君臣看新装(第5一18段)——发展
穿“新装”游行(第19—32段)——高潮
揭穿假新装(第33—36段)——结局
3.谋篇布局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通过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这些情节让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骗局中登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首先交代皇帝喜欢穿新装的怪癖,这是整个故事的引子,接着写骗子投皇帝所好,轻而易举地骗过了皇帝,开始“做”新装。这是故事的开端。顺着做新装,写皇帝派人去看新装。大臣和随员虽然都没有看到所谓的新装,但为了不让别人说他们不称职或愚蠢,都不住口地夸赞所谓的布料美极了,揭露了他们的虚伪和自欺欺人的本质。这是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写皇帝穿上新装参加游行大典。文章细腻地描绘了从皇帝到大臣参加游行大典前后的丑恶表演,最终使皇帝在光天化日之下当场出丑。这是全文故事情节的高潮和结局。
4.人物形象
(1)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他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每个钟头都要换一套衣服”,整天都“在更衣室里”。写出穿漂亮衣服是皇帝特有的癖好,他的全部心思都用在穿漂亮衣服上,所有时光都消磨在穿漂亮衣服上,所有金钱都花在穿漂亮衣服上——昏庸懒惰,贪图享乐,奢靡无度,荒废朝政。
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但“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这是因为皇帝害怕自己看不见布——愚蠢,心虚。
听了两位诚实而称职的大臣的汇报后,皇帝亲自去看新装,却发现什么也看不到,然而他却“十二万分的满意”——愚蠢、虚伪、自欺欺人。
(2)骗子。先说“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抓住了皇帝癖好新衣的特点行骗,投其所好;又说用这种布缝出来的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抓住了皇帝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行骗,击中要害,因而能够诱使皇帝上当。在“做”新装过程中,他们急迫的请求发给他们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等等——狡猾和贪婪。
(3)大臣。课文写出老大臣看到骗子,“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着”,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惊骇万分”;他虽然不承认自己“愚蠢”、“不称职”,但没敢说出“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这时,骗子请他走近一点,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这是先发制人:花纹这么美丽,色彩这么漂亮,如果竟然看不见,那你真是愚蠢透顶,一点儿都不称职。这一棒打出了老大臣的保官心理和严重顾虑。他经过考虑,决定“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骗子却又问他:“嗳,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嘞”这又是趁势一击,逼着老大臣表示意见。‘这一击逼得老大臣投降了。因为怕人说自己愚蠢不称职,为了保住官位,他随骗子之声附和地说布料“美妙极了”,“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并且注意地听着骗子对布料的色彩和花纹的描述,“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他已经甘愿受骗,并且帮助骗子去骗皇帝。骗子行骗也就进一步得逞。另一位官员在老大臣看过并对皇帝赞美了布料以后,又被皇帝派去看布料。他的资格又比老大臣浅。所以他在听着骗子描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布料上“美丽的花纹”的时候,虽然觉得自己“并不愚蠢”,也产生了“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的想法,这是与前面写的老大臣的不同之处。这表明老大臣已经帮助了骗子行骗,他也只想保住官位,决心“不能让人看出”自己没有看见布料——狡猾、自私。
大臣为什么不敢说真话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帝的专制。
(4)百姓。文章中的老百姓,当皇帝上当做新衣服时,他们只是“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这布料”.心甘情愿为骗子做宣传;当皇帝赤身裸体游行时,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帝的新装真是漂亮!”由此司见百姓们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有的只是人云亦云,有的只是虚荣,因而违心的自欺欺人。——愚昧盲从、虚荣、不觉醒。这是长期受到愚蠢、虚伪、生活奢靡的皇帝及一群不称职大臣的专制统治、毒害的结果。
(5)小孩。文章写小孩笔墨很少,在皇帝举行盛大的游行大典过程中,“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孩子的话像是一泓清泉,一缕阳光,冲散了成人世界里由虚假造成的令人窒息的沉闷的空气,又像是一柄利剑,刺破了弥漫在成人世界中的虚伪与怯懦,划开了成人世界虚假的面纱,使得虚伪、愚蠢、自私、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一览无余的暴露在童心面前——天真大胆、无私无畏。
5.写法探究
(1)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童话的特点就是通过想象和夸张来反映生活。《皇帝的新装》从开头到结尾,都在作者丰富的想象中展开。开头写两个骗子根据皇帝的癖好和愚蠢的特点设下骗局,想象非常奇特,而又符合生活逻辑。接着文章写皇帝派大臣、随员前往看新衣服,大臣、随员为了保护自己只得说假话;皇帝为了自己的‘‘尊严”,也说假话;高贵的骑士们、街上和窗口里的老百姓、成百上千的人都在异口同声、自欺欺人地称赞皇帝的“新装”——想象非常丰富,而且同样符合生活逻辑和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在人物的刻画上,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细节描写也充分展示了安徒生卓越的想象能力。例如结局,皇帝既意识到自己出了丑,又生怕国人说他不称职,说他太愚蠢,这时“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这样的想象既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又进一步把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想象和夸张是不可分割的,夸张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完成的。首先表现在人物性格刻画上。例如作者描写皇帝爱穿新衣,就是通过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的:“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化掉”,“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通过夸张表现了皇帝的贪图享乐、奢靡无度。其次,表现在写人物活动上。如描写皇帝穿着一件“看不见的新衣”,赤身裸体游行,就是通过想象而极具夸张性,深刻揭露和讽刺了统治阶级自欺欺人的丑恶本质和愚蠢行径。再次,还表现在细节描写上,例如描写大臣、官吏、皇帝去看新衣,作者以夸张的场面、语言和行为的细节描写,有力地揭露了那个谎言遍布时代的荒唐和黑暗。然而这些夸张是“从真实的生活中所产生的”(安徒生语)
由此可见,想象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有生活的真实;而夸张是借助想象完成的,它可以深化作品的主题,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艺术的感染力。
(2)对比描写与心理描写。对比描写。童话开头,为了突出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作者采用“既不……也不……也不”的句式,把皇帝不关心军队、不喜欢看戏、不喜欢游公园与爱穿新衣形成鲜明对比。故事最后,把敢于说真话的小孩与皇帝、大臣、百姓作对比,突出了皇帝、大臣虚伪、愚蠢的本性。
故事大量使用心理描写,十分细致,准确地刻画人物性格特点。例如老大臣、官员、皇前去看新衣时的心理:老大臣:“难道我是愚蠢的吗 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
官员:“我并不愚蠢呀 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皇帝:“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 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 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积累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炫耀( ) 称职( ) 妥当( ) 呈报( ) 滑稽( ) 陛下( )
精致( ) 头衔( ) 爵士( ) 骇人听闻( ) 随声附和( )
2.写出下列形近字的读音并组词。
聘( )_________ 骋( )_________
载( )_________ 裁( )_________
赐( )_________ 剔( )_________
稽( )_________ 颖( )_________
骇( )_________ 赅( )_________
碌( )_________ 禄( )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
( )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
(3)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 )
(4)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 )
(5)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 )
(6)这可骇人听闻了。( )
4.下列词语全是褒义词的一项是
A.行动 聪明 漂亮 不可救药
B.狡猾 愚蠢 精致 随声附和
C.勇敢 怯懦 卑劣 心甘情愿
D.诚实 美妙 富丽 多么合身
5.下面句子各表达了本文中什么人物的性格特征,请将备选答案的序号填在每项后面的括号内。
(1)穷著极欲,愚蠢可笑,昏庸腐朽,一心维持专制统治.爱慕虚荣,甘心受骗,自欺欺人。( )
(2)看准他人心理.投其所好,善钻空子,欺骗有术,诈骗钱财。( )
(3)明哲保身,害怕弄个不称职或愚蠢的恶名,曲意逢迎,慑于淫威,怕丢官职,虚伪作假。( )
(4)天真无邪,无私无畏.敢说真话。( )
备选答案:A.小孩B大臣C.皇帝D骗子
6.文学常识填空。
(1)童话属于儿童文学。童话通过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2)童话往往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以及整个大自然,甚至家具、玩具等都可赋予____________________,注入__________,使他们__________。
(3)《皇帝的新装》的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_作家,也是__________著名的童话作家。他所写的童话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阅读拓展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1)皇帝亲自带着一群最高贵的骑士们来了,两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那里去。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神织布,但是一根丝的影子也看不见。“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看得见布料的。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配做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于是他点头表示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机的样子,他不愿意说出什么也没看到。跟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像皇帝一样,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种新奇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每人一个“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头一天夜晚,两个骗子整夜点起十六支以上的蜡烛。人们可以看到他们是在赶夜工,要把皇帝的新衣完成。他们装作从织布机上取下布料,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同时用没有穿线的针缝了一通。最后,他们齐声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
皇帝亲自带着一群最高贵的骑士们来了。两个骗子各举起一只手,好像拿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他们说:“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这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一点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可是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
“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让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
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周围那儿弄了一阵子,好像是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
“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贵重的衣服!”
“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顶上一参加游行大典。”典礼官说。
“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看出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美丽的新装。
那些将要托着后裙的内臣们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后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见。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东西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声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个并不存在的后裙。
7.文中(1)处,在“骑士们”的前边加上“最”“高贵的”两个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2)处,两个骗子说这一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3)处,“好像”“似的”这两个词可否去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4)处的。大家”和(5)处的“大家”指代的内容是一样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皇帝穿衣时。明明没有穿东西,为什么要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为什么孩子能第一个揭穿真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8)处,这一句话中为什么要强调“有一个小孩说他并没穿什/厶衣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皇帝为什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延伸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点金术
美戴斯国王从陌生人那儿学会了点金术,高兴地跳了起来,满屋子奔跑,碰到什么东西就抓住什么东西。他抓住一根床柱,它立刻变成了一根金柱子。他从桌上拿下一本书。手刚一碰,嘿!它竟成了一捆薄薄的金片,他急忙穿上衣服,这衣服也变成了华丽耀眼的金衣服。国王从口袋里拿出眼镜戴上,谁知镜片已变成金片了,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这算不了什么。”国王心想,“我指望大的好处,就不能怕带来一些小的不便。”他想到花园去看看,在那里有许多盛开的玫瑰花,微风吹来,香气醉人。国王在花丛中来回走动,并毫不疲倦地使用点金术,一直点到每朵花,甚至连花蕊里的虫子都变成了金子为止。
随后,国王就回宫殿与女儿一起吃早饭。长桌上放着咖啡、面包、烤鱼等食品,国王倒了一杯咖啡给女儿,女儿接过杯子惊奇地叫了起来:“刚才还是个瓷杯,怎么一下子变成金杯 ”国王高兴地对她说:“我已有了点金术!我将成为世界上最富的人。”他一边说,一边将一勺咖啡送到嘴中,可他嘴唇刚一触到咖啡,咖啡立刻变成了金液,随即就硬化成一块金子。看到这情形,他不禁大吃一惊。他随手又拿起一片面包,但还没来得及掰开,它已成了金块。国王几乎绝望地拿起一条烤鱼,不用说,烤鱼也立刻变成了金子。
国王十分羡慕地望着女儿津津有味地吃面包和咖啡,就走到女儿面前,一面抚摸女儿,一面请女儿拿片面包给自己吃。突然间,他心爱的女儿也成了一尊金像。
国王发疯似的大声喊叫:“陌生人,快来呀!快来救救我的女儿!”
不一会儿,陌生人就出现在国王的面前,说:“点金术一定给你带来了许多财富吧 ”
国王说:“现在我才真正明白,金子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请给我解除点金术。”
“你比以前聪明多了,美戴斯国王!”陌生人严肃地说,“我看得出来,你的心还没有完全从血肉变成金子,否则就无法挽救了。快去吧!跳进大花园旁的那一条小河,在河中装瓶河水,把水洒在你要
它变成原样的东西上。如果你真诚地去做,就可以补救你由于贪婪所造成的灾害。”
国王快步跑到河边,连鞋子也来不及脱去就跳进河中,想尽快将点金术冲洗掉。他还带了一瓶河水跑回宫殿,用水洒向亲爱的女儿,水一落到女儿身上,他就看到这可爱的孩子双颊又恢复了红润的颜色!
国王拥抱着女儿说:“孩子,是爸爸害了你。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要点金术了。”
15.用文中原话解释第二段中加点词。
“大的好处”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的不便”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如果你真诚地去做,就可以补救你由于贪婪所造成的灾害。”按下列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1)最能表明贪婪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能表明灾害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能表明补救办法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第一段中加点词“嘿”表现了国王的惊喜心情,不能删去。( )
(2)第五段中的短语“我的女儿”改为“我和女儿”更符合国王的性格特点。( )
(3)第七段中加点词“明白”的内容是“金子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请给我解除点金术。”( )
(4)第九段中加点短语“来不及”表现了国王想冲洗掉点金术的迫切心情。( )
18.如果将本文分成两个部分,应从哪里分开 为什么
①④④蛔⑥⑦⑧⑨⑩
划分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点金术》和《皇帝的新装》都是童话,都是通过虚构的故事讽刺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皇帝的新装》讽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金术》讽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比较《皇帝的新装》和《点金术》的不同结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王”尽管嗜金如命,可是知错就改,是一个明君。
B.“皇帝”是一个昏君,因为愚蠢至极,所以在骗子面前受骗上当.出尽洋相。
C.写“国王”迷途知返,是美化了统治者,“皇帝”执迷不悟才揭露了统治者的本质。
D.“国王”与“皇帝”都是虚构的人物.他们的不同结局是表现不同主题的需要,都合情合理。
写作训练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要求:①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语言通顺。②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600字。③题目或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题一:走进自然,我们可以欣赏山川草木的美丽;走进历史,我们可以品读沧海桑田的变幻;走进科学,我们可以探索日月星辰的奥秘……
请以“走进——”为标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题二: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作文。
有两个欧洲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坑坑洼洼。其中一位导游连声道歉,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诸位先生,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答案与解析
1.炫耀(xuàn) 称职(chèn) 妥当(tuǒ) 呈报(chénɡ) 滑稽(jī)
陛下(bì) 精致(zhì) 头衔(xián) 爵士(jué) 骇人听闻(hài)
随声附和(fùhè)
2.(1)聘(pìn):招聘 骋(chènɡ):驰骋
(2)载(zài):装载 裁(cái):裁剪
(3)赐(cì):赏赐 剔(tī):剔除
(4)稽(jī):滑稽 颖(yǐnɡ):新颖
(5)骇(hài):惊涛骇浪 赅(ɡāi):言简意赅
(6)碌(lù):忙碌 禄(lù):俸禄
3.(1)呈报:报告(上级)。 (2)滑稽:“荒唐”的意思。 (3)御聘:皇帝请的(人)。(4)精致:精巧细致。 (5)称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6)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4.D 5.(1)C(2)D(3)B(4)A
6.(1)想像 幻想 夸张
(2)拟人 生命 思想感情 人格化
(3)安徒生 丹麦 世界 《卖火柴的小女孩》 《海的女儿》 《丑小鸭》
7.这些自认为“最”“高贵”的骑士们,实际上是最虚伪、愚蠢的人,作者故意用这样两个词,表达对他们的嘲讽。
8.使他们的欺骗更具有迷惑性,更能让愚蠢、虚伪的皇帝相信这美丽的新装的确像没穿衣服一样,从而使他们的骗术更容易成功。
9.加上“好像“似的”,说明其实没有什么东西,去掉之后,表达的意思就是存在腰上系的东西。
lO.(4)处的“大家”指大臣们,范围较小;(5)处的“大家”指大臣们和城里的居民,范围较大,所以不一样。
11.写出皇帝穿衣时装模作样的丑态,表现出皇帝自欺欺人的特点。
12.小孩子天真烂漫,因为他们心中。无私”,所以在做事时也就“无畏”(无所畏惧)。
13.原因有二:其一,强调是小孩的话,并非是自己的观点,如果衣服真存在的话,自己也并不愚蠢;其二,如果衣服真的不存在的话,自己还是不愚蠢,自己已经说过“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所以是一举两得。
14.他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更为了维护自己那虚伪的尊严,所以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15.我将成为世界上最富的国王从口袋里拿出眼镜戴上,谁知镜片已变成金片了,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16.(1)国王在花丛中来回走动,并毫不疲倦地使用点金术,一直点到每朵花,甚至连花蕊里的虫子都变成了金子为止(2)突然间,他心爱的女儿也成了一尊金像(3)你真诚地去做
17.(1)√(2)√(3)×(4)√
18.①②③④⑤l⑥⑦⑧⑨⑩划分的理由:前五段写点金术的使用,后五段写点金术的解除。
19.欺骗、虚荣 贪婪 20.D
21.(1)示例:①小事不小 ②谁说小事小 ③切勿小事小看 ④小中见大 ⑤滴水见太阳(符合要求即可)
(2)现象示例:①随地吐痰 ②乱扔垃圾 ③讲脏话 ④随便横穿马路
名言示例: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②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③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④小不忍则乱大谋。
(3)示例:①小事对大事有影响,对做人有没有影响呢?
②小事不仅对大事的成败有影响,而且往往能反映出入品修养的高下。
③刚才我们讨论了小事对大事的影响,下面我们再来看小事对做人的影响。(符合要求,且语句通顺即可)
(4)示例:刚才演讲时,有的同学说笑打闹,这看似小事,其实不是小事.因为这既影响了本次活动,也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给大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希望以后一定要注意。(要求能指出现象,结合班会主题作出评析,提出希望,并做到语言连贯得体)
技巧小贴士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以及场景,用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烘托气氛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