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
http://www.21cnjy.com/H/13/106/V20068.shtml ( http: / / www.21cnjy.com / H / 13 / 106 / V20068.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
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28.女娲造人
学习目标
——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激发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名师讲析
【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袁珂,神话学家。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等。《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2.关于神话
神话是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课文分析】
1.文章主题
女娲是一位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2.文章结构
3.谋篇布局
(1)人物形象:
她足一个神通广大的“神”。她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
她是一个普通的“人”。她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
她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当她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就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人到世间呢 ”这种口吻非常孩子气。
她是一个勤劳的母亲——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她是一个喜爱孩子的妈妈。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所以,女娲是介于“神”“人”之间的一个崭新形象,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展现了她作为人类的母亲的勤劳、智慧的伟大形象,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
(2)体会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个故事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象力的地方: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
4.语言探究
文中语言体现了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又表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1)“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2)“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3)“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4)“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
(5)“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5.写法探究
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作出科学、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象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课文在《风俗通》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增加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女娲的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的情绪等内容。在想象中,广阔的天地,莽莽榛榛的原野,死寂的气氛,使神通广大的女神,感到了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就显得自然而真实;水中映出的或“喜”或“生气”的面容,诱发了她的“灵机”,想象巧妙而富于人类经验;“妈妈”的呼喊,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人”的产生,使女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的忙碌疲倦,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大胆新奇的想象,使得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了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积累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女娲( ) 开辟( ) 澄澈( ) 掺和( ) 揉团( )
气概( ) 绵延( ) 幽光( ) 莽莽榛榛( ) 疲倦不堪( )
2.写出下列形近字的读音并组词。
藤( )__________腾( )__________
澈( )__________ 辙( )__________
蓬( )__________ 篷( )__________
掺( )__________ 渗( )__________
概( )__________ 慨( )__________
祸( )__________ 娲( )__________
遵( )__________ 蹲( )__________
3.解词。
(1)莽莽榛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神通广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绵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疲倦不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加点的词语指代的内容。
(1)她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这种方法来工作,果然简单省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 )
(2)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 )
(3)如果生命皂树,尊严就是根;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如果生命是鹰,尊严就是飞翔。( )
6.指出下列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
(1)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
(2)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
(3)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
7.在一次辩论会上,主持人讲了下面一个故事,请你根据这个故事引出甲乙两人的观点。每个观点不超过15个字。
两个失败者沮丧地躺在屋子里,同时看到下面的情形:一只蜘蛛要在天棚的拐角处结网它向另一面墙壁荡过去,在即将接近墙壁的一刹那,它掉下来—一这是它第七次失败了。蜘蛛的举动触动了他们。
甲说:可敬的蜘蛛,你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我是人,难道不如一只蜘蛛吗 我要振作起来!
乙说:可怜的蜘蛛,你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向,就可以成功,我是人,不是蜘蛛,我要重新选择方向!
甲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拓展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
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
“妈妈!”
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这样,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
女娲对于她的作品,感到很满意。于是,她又继续动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
8.结合具体语境说明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1)兴高采烈:
(2)眉开眼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文第2段“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3段画线处的语言十分生动,请说说这里都运用了哪砦描写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回答“人”是怎样诞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尾画线处的句子与前文的踯一个句子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女娲创造了人类之后,许多年来平静无事,人类一直过着快乐的日子。
不料有一天,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不知道为了什么事,忽然打起仗来了。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从天上一直打到人间,战争的结果,火神胜利了,水神失败了。
失败的水神共工,又羞又恼,觉得再也没有脸面活在世间了,就一头向不周山撞去。这一撞不打紧,他自己倒没有撞死去闯出了天大的祸事。
原来那不周山,本来是矗立在西北的一根撑天的柱子,经共工这么一撞,把撑天的柱子撞断了,大地的一角也被他碰坏了,世界因此发生了一场可怕的大灾难。
看吧,半边天空崩塌下来,天上露出了大窟窿,地面上也破裂成了纵一道横一道黑黝黝的深坑。山林烧起了熊熊大火,洪水从地底喷涌而来,波浪滔天,使大地成了海洋。同时,从燃着大火的山林里又窜出各种恶鸟猛兽,到处害人,人们已经无法生存下去了。
女娲看见她的孩子们受到这么可怕的大灾难,痛心极了,她没法处罚那个捣乱的共工,只得辛辛苦苦地修补残破的天地。
补天这工作真是巨大而艰难呀!可是人类的母亲女娲,为了她心爱的孩子们,一点也不怕艰难和困苦,独自勇敢担负起了这个重担。
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挑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去把天上一个个窟窿都填补好。
她怕补好的天空再崩塌,便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脚,用来立在大地的四方,代替天柱,把天空像帐篷似的撑起来。柱子很结实,天再没有崩塌下去的危险了。
那时,地上有一条凶恶的黑龙在作怪,女娲便去杀了这条黑龙,同时又赶走各种恶鸟猛兽,使人类不再受禽兽的伤害。
剩下来的只有洪水的祸患没有平息,女娲又把河边的芦草烧成灰,堆积起来,塞住了很大的洪水。
这时候,大地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依着顺序循环,去了又来,该热就热,该冷就冷,一点也不出乱子,人类又能快乐地生活了。
13.这篇文章的体裁是___________,给文章你一个标题:________(不超过四字)
14.从文中看人类是谁创造的________。从你学习的有关科学知识可知,人类是靠______创造的。
15.天是谁弄破的?他为什么要撞破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女娲是怎样补天的?在文中用横线画出。
17.文章所写的内容是真实的吗?它反映了古代人民的什么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训练
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⑴请以“从此,我(他/她)不再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提示: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横线上可以填写的词语如:任性、自卑、孤独、偷懒、害怕困难、迷恋网络、受人关注、拥有笑容……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⑵同学们都读过下面的名著和课文,请从中任选一部(篇),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名著:《水浒》(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鲁滨逊漂流记》(笛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朝花夕拾》(鲁迅)
课文:《送东阳马生序》(宋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散步》(莫怀戚)、《皇帝的新装》(安徒生)、《海燕》(高尔基)
提示:①题目自拟。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与解析
1.女娲(wā) 开辟(pì) 澄澈(chénɡ) 掺和(chān) 揉团(róu) 气概(ɡài)
绵延(mián) 幽光(yōu) 莽莽榛榛(mǎnɡ zhēn) 疲倦不堪(kān)
2.(1)藤(ténɡ):紫藤萝 腾(ténɡ):腾飞
(2)澈(chè):清澈 辙(zhé):车辙
(3)蓬(pénɡ):蓬勃 篷(pénɡ):帐篷
(4)掺(chān):掺和 渗(shèn):渗透
(5)概(ɡài):气概 慨(kǎi):感慨
(6)祸(huò):灾祸 娲(wā):女娲
(7)遵(zūn):遵守 蹲(dūn):蹲下
3.(1)莽莽棒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2)开辟:古代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简称开辟,指宇宙的开始。
(3)神通广大:形容本领、手段极为高强。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4)绵延:延续不断。
(5)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劳,几乎超出人的承受能力。
4.(1)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 (2)从悬崖上拉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浑黄的泥浆,向地面挥洒 (3)把那些小人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
5.(1)反复(2)反问(3)排比、比喻
解析:根据对各语句的理解.结合所积累的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即可作出正确判断。
6.(1)动作描写(2)神态描写(3)心理描写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对常用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辨析能力。依据语句内容,结合人物描写手法的特点,不难作出准确判断。
7.面对挫折(失败、困难)要坚持不懈(振作起来、执著)面对挫折要学会重新选择
8.(1)准确地表现了小家伙获得生命的喜悦。
(2)表现了女娲对小家伙的喜爱。
9.过渡作用
10.神态描写、环境描写。
11.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12.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13.神话《女娲补天》
14.女娲劳动
15.水神共工;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水神被打败,又羞又恼觉得再也没有脸面活在世上,就一头撞向不周山而把天给撞破了。
16.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挑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去把天上一个个窟窿都填补好。
17.不是真实的;他反映了古代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
18.(1)弘扬传统(传播智慧、走近圣贤、感悟大师……) 从容坦荡(博学深厚、博雅雍容、宽容大度……)
(2)示例一:
正方:白话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普及
反方:白话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
示例一:
正方:白话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
反方:白话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普及
示例三:
正方:于丹的成功基于博学
反方:于丹的成功源于炒作
(3)①示例:
谦虚求实是为学之本,也是做人之本。
或:回避或掩饰不足贻害无穷。
②示例:
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善于推己及人。
或:做任何事情都要先为他人着想。
原因:荒凉寂寞
揉团黄泥
挥洒黄泥
分造男女,创造后代
《女娲造人》
过程
想象奇特
合情合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