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6-10 07:0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导入新课(讨论回答问题)
1.上学期已学过哪三种社会形态?
2.奴隶社会经过哪几个朝代和历史时期?
3 .封建社会从什么时期开始?到隋朝建立以前,它依次经过哪些朝代?在这些朝代中哪些曾经完成全国统一?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夏、商、西周、春秋
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秦、西汉、东汉、西晋。
我国封建社会经过秦汉的国家统一时期,得到了发展,接着又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进一步发展起来。我们现在就要开始学习新的内容——隋唐盛世,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西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
东晋




南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3.隋朝经济的发展
2.隋朝的统一
581年

581年,杨坚废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
隋灭陈,
统一南北,
结束了长期
的分裂局面。
北齐
北周

北周


581年
隋朝
589年隋朝
统一南北
隋朝统一时的疆域图

想一想
隋朝为什么能 统一南北?
统一的意义:
结束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有利于国家统一、安定和社会的发展
统一的原因:
①民族融合不断加强;②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发展;③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④陈朝政治腐败,军队纪律松弛,不堪一击。
隋朝时使用的五铢钱
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国家统一安定
人民负担较轻
2.大运河开凿的意义
二、大运河的开凿
1.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604~618年在位
开凿大运河的原因是什么?
①隋炀帝个人的目的
②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条件是什么?
隋朝有经济实力
琼花,树姿优美,花形奇特,宛若群蝶起舞,逗人喜爱,秋季累累圆果,红艳夺目。
隋炀帝巡游江都时的龙舟











苏伊士运河全长170多公里
巴拿马运河全长81公里
洛阳
涿郡
余杭
隋朝运河是世界古代史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一条贯通南
北的大动脉
三点
四段
五河
大运河
605年至610年,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大运河。
无锡古运河段—清名桥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开凿大运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
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不可否认,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而隋文帝统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则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隋朝大运河,与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开凿大运河的意义
①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②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③加快了运河沿岸城镇、经济、交通的发展
④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涛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 胡 曾
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 李敬芳
比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比较秦、隋的异同点
(1)都是结束分裂实现大统一的朝代。
(2)都开创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并被后世沿用。
(3)都有一项闻名世界的伟大工程(万里长城和大运河)。
(4)都因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推翻或瓦解。
(5)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 。
(6)都为继起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教训。
相似
⑴取得政权的方式:战争——外戚夺权
⑵时代:初步发展时期——繁荣时期
⑶对知识分子的政策:钳制——笼络
不同
对隋朝历史地位的认识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政治上 :结束分裂,开创盛世局面。隋创建和改革的制度和律令,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有深远影响。
经济上: 大运河开通,对巩固国家统一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民族关系上:隋朝的统一加强少数民族的联系,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做出了贡献
文化上:隋朝文化的成就为唐朝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