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检测(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检测(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5 17:2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单选题
1.据《礼记·王制篇》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关于这种“禄爵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其受封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②使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③受封对象在其领地内具有较大独立性??????④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有学者指出,宗法制度由氏族公社后期的父系家长制发展而来,后来演变成以区分嫡庶之间权位分配为核心的宗法制度。这种制度以嫡为大宗,庶为小宗,小宗之嫡在本支中为大宗,庶仍为小宗。据此判断,先秦时期的宗法制(??

①源于最初国家形成时期
???②“传贤”演化为“传子”
③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④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关系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3.现代考古在殷墟苗圃北地、孝民屯、大司空村等9处出土了石器共209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的铲、镰、磨石等,计144件,另外出土蚌器205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有铲、镰、刀等,计179件。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社会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重要
C.?人们开始由迁徙走向定居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己已形成
4.夏商时期,人们认为“国之存亡,天也”,君是奉“天命”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故称“天子”,即天之子。但是,周之代商使一些人感到“天命靡常”,甚至认为“天不可信”。周代“天命观”的这种变化(
??)
A.?表明周人放弃对神的信仰????????????????????????????????????B.?有效地约束天子的行为
C.?摧毁了封建迷信的根基???????????????????????????????????????D.?有利于民本思想的萌发
5.周朝封建卫、鲁时,命二国“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封建晋国时,命晋国“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据查,商政、夏政是商、夏两朝对统治民族因其故俗制定的统治制度。这说明周初(??

A.?被分封地都沿用商夏的旧制????????????????????????????????B.?分封制达到“以蕃屏周”的目的
C.?放松了对分封地的管控力度????????????????????????????????D.?对分封地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
6.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该段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D.?“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7.“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西周确立的这种制度能在其后约3000年间被尊为正统定制,其主要原因是???
(???

A.?保证了王权的稳定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B.?有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优秀人才
C.?保证了周天子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D.?有利于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8.西周时期,“君权宗法化”是王权得到进一步加强的体现之一。下列选项可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文王孙子,本支百世”????????????????????????????????????B.?“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C.?“赳赳武夫,公侯腹心”????????????????????????????????????D.?“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9.谢维扬先生说:“宗法制度的本质可以说是一种私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权和处置权。”材料直接说明宗法制度(
??)
A.?具有维护私家政权的性质????????????????????????????????????B.?目的为巩固周天子统治
C.?利于维护宗族内部的团结????????????????????????????????????D.?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矛盾
10.《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秋七月,初税田”???????????????????????????????????????????B.?“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C.?“除井田,民得卖买”???????????????????????????????????????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1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
A.?农耕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12.据记载,西周初期分封诸侯后,大部分诸侯经历了平定当地部族的反抗并重新建“国”的过程。这说明分封制初期(???

A.?形成了家国同构格局???????????????????????????????????????????B.?具有开疆拓土的作用
C.?加剧了诸侯间的争夺???????????????????????????????????????????D.?树立了周天子的权威
13.楚国是周朝镇守南方各民族的重要防线,史书载周惠王曾对楚成王说:“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这说明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①维护周的统治
②镇守边疆③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
④设立刺史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4.《吕氏春秋?慎势》说:“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材料体现了宗法制的作用是(?

A.?维护社会的安定???????????B.?加强了周王的权力???????????C.?区分血缘的远近???????????D.?保证贵族特权地位
15.据《史记·殷本记》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这是指(???

①宗法制遭到破坏
②分封制遭到破坏?
③中央集权制度受到削弱
④郡县制受到挑战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6.周代金文“封建亲戚”中的“亲”字写作“
”(字的左边是监狱,下边探望,有血缘关系的人才会探监慰问),“戚”字写作“
”(字的左边和下边都是一种武器)。这反映了周代(
???)
A.?受封诸侯的权利??????????????????B.?分封的对象??????????????????C.?受封诸侯的义务??????????????????D.?分封的目的
17.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叔”或“爷爷”。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

A.?强调血缘纽带????????????B.?强调尊老爱幼????????????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D.?有利于凝聚宗族
18.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代的分裂与分治如同后来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一样,只是中华统一国家中的内乱与分治时期,秦始皇只是在经历了战国近四百年的内战与分治之后重新统一中国。”该学者旨在说明(???
)
A.?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发展趋势
B.?西周分封制下已形成统一国家
C.?秦始皇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个君主
D.?秦王朝是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开端
19.公元前579年,宋国约集晋楚两大国召开消除战争的弭兵会议。会上晋楚约定: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来,互相救难。公元前
546年,宋国再次约会晋楚及一些中小诸侯国在宋结盟,盟约规定除齐秦两大国外,各国都要向晋楚进贡。这些历史现象可以说明(???

A.?各诸侯国之间争霸、混战的局面宣告结束???????????B.?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C.?周天子权威削弱,分封制走向瓦解??????????????????????D.?宋国代行周天子职权,成为天下共主
20.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

A.?深受宗法影响??????????????????B.?突出皇权至上??????????????????C.?体现宗教色彩??????????????????D.?利于邻里和睦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殷商如制。周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2年)楚灭六、蓼,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略州来,并占寿地;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蔡避楚求吴翼护,迁都州来,州来改称下蔡,寿地属蔡;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灭蔡,地复入于楚。
材料二:秦王政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江淮及其以南地区为九江郡,置寿春县,为郡治。
材料三: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封英布为淮南王,都于六,寿春为淮南王国地;英布叛死,高祖立子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刘长废死,文帝立刘长子刘安为淮南王,仍都寿春;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谋叛死,国除,寿春为九江郡治所;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置十三州刺史部,寿春为九江郡治所。九江郡属扬州刺史部。
材料四:元初,置中书省与11行中书省,淮南各府、县均隶于河南行中书省。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置安丰路总管府,治所寿春,领5县
——安徽文化网
(1)据材料一,二,指出周至秦朝与寿县相关的地方行政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是什么?汉武帝采取哪一措施解决上述设置带来的弊端?结果如何?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实行的地方行政机构的意义。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总趋势。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封建论》
材料三:
元朝疆域图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初期的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地方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
——《礼记·大传》
材料二:关于设郡的数目,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但新近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中,出现了“洞庭郡”的文字记载。
明代思想家李挚曾经赞扬李斯推行的制度的主张是“千故创论”。他还称李斯等秦始皇得力的政治助手们“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早期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特征怎样?
(2)材料二中王国维和李挚所提到的秦朝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这种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如何?
(3)材料三是哪个朝代的中央机构的设置?中央机构特点是什么?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从被先秦儒家奉为“克己复礼”的先驱,周公的形象在古代思想史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备受古君子的推崇。西汉虽然已经逐步确立大一统政治,但对周公“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汉武帝授意霍光秉政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正因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怀有充分信任,西汉末年,王莽依托周公、居摄行权的举动在当时不但没有遭到强烈反对,反而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然而,历史并没有机械地重演。东汉建立以后,王莽作为汉祀中绝的罪魁祸首自然成为东汉朝廷着力批判的对象。为了恢复汉朝的正统地位、巩固君臣之间的尊卑伦理,东汉政权重新塑造世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的认知。于是乎,周公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再被人们轻易提起,在东汉人眼里,他完全成了一位本分忠臣的代表、温柔敦厚的化身。而这样一个全新的周公形象,也成为了东汉政教文化的历史缩影。
——摘编自宋艳萍《汉代画像与汉代社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公备受古君子推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周公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郡县制追求权力集中和行政效率,其势在合,官僚取代贵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郡县制萌芽于春秋,成熟于战国,完善于秦汉。春秋时期,在外部威胁加剧的情况下,一些诸候国国君因为战事需要,遂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起对地方的直接管理制度。
——《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二: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全面实行郡县制,直至汉朝,郡县制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分封制不同,郡县制确立利于中央通过监察和考课加强对地方政权控制,从而结束了地方分权的格局,逐步演化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
——《中国郡县制》
(1)材料一中的“官僚政治”的实质是什么?周代实行的什么地方行政政治制度体现了“贵族政治”?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郡县制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后长期实行的根本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禄爵制”体现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下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同姓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制下的诸侯同商朝时期的部落方国相比,对地方的控制更加严密,受封的诸侯在其封地内还是有较大的独立性。因此①②③正确,故选D。④错误,说的是宗法制。
【点评】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从而打破了当地的血缘关系,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但是,西周的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易于形成诸侯混战的局面。
2.【答案】
D
【解析】【分析】
通过材料“宗法制度由氏族公社后期的父系家长制发展而来”可以看出,宗法制度最初形成于国家形成时期,故①正确;
传贤演化为传子,这体现了中国古代世袭制度的出现,排除②;
通过材料“区分之间权力分配为核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故③正确;
通过材料“以嫡为大宗,庶为小宗,小宗之嫡在本支中为大宗,庶仍为小宗”可以看出,宗法制度下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关系,故④正确。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宗法制。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宗法制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3.【答案】
B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石制农业生产工具占石器总数的60%以上,蚌制农业生产工具占蚌器总数的80%以上,说明农业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故选B项;
旧石器时代早在1万年前就已结束,商代已进入阶级社会,排除A项;
新石器时代人们生活逐渐稳定,“开始”说法有误,排除C项;
商代没有出现小农经济,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代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商代遗址中出土大量的农具,说明农业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4.【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周之代商使一些人感到天命靡常'
,甚至认为‘天不可信"等可知,周代对传统君奉“天命统治国家的天命观表示怀疑,这从而有利于的民本思想萌发,
D项正确。
周代商虽然使一些人认为"天不可信"
,但不代表周人放弃了对神的信仰,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有效约束天子行为的信息,而是强调周代”天命观"的变化有利于民本思想的萌发,排除B。
材料反映的是"天命观"的变化与封建迷信无关,无法体现摧毁了封建迷信的根基,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夏商时期,人们认为国之存亡,天也’,君是奉天命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故称天子"、"周之代商使一些人感到天命靡常’,甚至认为天不可信”等,结合周代政治制度的内容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5.【答案】
D
【解析】【分析】周公东征后,成王把一部分领土分封给商微子启,让他建立宋国,遵从旧典,管束商臣民,拥戴周王室;又把部分臣服的殷遗贵族迁于成周,让他们仍保留自己的田宅、领土;成王还分给卫康叔殷七族遗民,分给鲁伯禽殷六族遗民。在以上地区,周王对殷遗民“皆启以商政”,继续殷商的法律,尊重殷商的传统,以怀柔政策,图求殷商旧族的合作与归顺。说明周初者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故选D。
6.【答案】
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依据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时期周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但符合题意。ABC三项正确,但与题意要求不符,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夏商周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7.【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及所学知识可知:嫡长子继承制度明确了统治集团内部权力的继承原则,有利于稳定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A正确;
B错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不能保证选拔优秀人才;
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其影响不局限于周朝;
D错误,宗法制不仅适用于王权,也适用于贵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宗法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宗法制下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明确了统治集团内部权力的继承原则,有利于稳定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8.【答案】
A
【解析】【分析】“君权宗法化”,指以宗族血缘关系维护王权,“文王”“本支百世”体现了君权、宗族色彩,故A项正确。
“周公吐哺”体现的是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故B项错误;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反映了武士与公侯的关系,故C项错误;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描写的是女子出嫁,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结合宗法制的作用可知,宗法制有利于家国同构,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9.【答案】
A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宗法制本质是一种私法制度”,这主要表现为血缘团体领袖对成员有管理权和处置权可以说明宗法制度具有维护私家政权的性质,A符合题意;
B不符合“直接说明”的要求,排除;
C强调的是宗法制的结果,排除;
D说法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对“
宗法制度的本质可以说是一种私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权和处置权
”的含义理解。
10.【答案】
B
【解析】【分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A项反映的是农业生产,C项反映的是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形成取代了之前的井田制,D项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贡献,这些都是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B项反映的是各个阶层都为国家服务,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项。
【点评】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的形成
11.【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藉田”和“亲蚕”两种仪式,反映了在中国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之下,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农耕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A项正确。
题干提到历代延续周朝的仪式,不在于强调周代制度被继承或制度变迁缓慢,而是农桑传统在延续,排除BD。
题干没有涉及商业,因此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封建社会的根基在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关乎政局的稳定,所以历来被帝王高度重视。
12.【答案】
B
【解析】【分析】B在被封的领地内平定当地部族的反抗并重新建“国”,真正实现对当地的统治,说明分封制实行初期具有开疆拓土的作用。
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C平定当地部族的反抗,不是诸侯之间的争夺,排除C项;
D诸侯重新建“国”,不能体现树立周天子的权威,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洪说学知识可知,在分封制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一般。
13.【答案】
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是周朝镇守南方各民族的重要防线”“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分封制旨在维护西周的统治,因此①②说法正确;③项是秦朝开凿的灵渠,与分封制无关,可以排除;④说法旨在加强监察体系,是西汉时期的措施,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A。
14.【答案】
A
【解析】【分析】
根据引文可知,材料的主旨是止乱,维护社会安定,故选A。B项周王权力的加强,与材料中表述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区分血缘的远近”,故C错误。D项保证贵族特权地位是通过礼乐制度实现,排除。故选A。
15.【答案】
A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废嫡而更立诸弟子”等信息可知①正确;
由“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等信息可知②正确;
③④出现于秦朝,与材料中“殷本记”不符,排除。
因此选项①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6.【答案】
B
【解析】【分析】“封建”指的是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封建亲戚”,根据“字的左边是监狱,右边探望,有血缘关系的人才会探监慰问”,可知分封的对象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A,材料与CD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通过对封建亲戚的解读来考查分封制的对象。
17.【答案】
A
【解析】【分析】
B不对,题干突出的是血缘亲疏,而不是强调尊老爱幼;C不对,嫡长子继承制,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题干无从体现;D是宗法制的作用,而非题干反映的特点。因此选A。
【点评】(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敬,也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的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等原则的形成。(2)宗法思想仍对现代中国产生一定影响,例如祖宗祠堂、祖坟祭奠、家族礼仪,家庭中长子的地位和责任。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法定化等。(3)宗法制重视家族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宗法制过分强调家族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弊端,如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家长制、任人唯亲的作风等。
18.【答案】
B
【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代的分裂与分治如同后来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一样,只是中华统一国家中的内乱与分治时期;重新统一了中国”,言下之意,春秋战国时期以前的西周时代是中华统一国家时期,故可知西周分封制下已形成统一国家,选B项。
材料并没有强调郡县制是历史的趋势,故排除A项。
材料并不是强调秦始皇的功绩,而是强调秦代以前中国曾有过统一国家,故排除C项。
根据材料“重新统一了中国”,可知秦王朝并不是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开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秦始皇只是在经历了战国近四百年的内战与分治之后重新统一中国可以看出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因素,进而得出结论。
19.【答案】
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宣告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争霸、混战局面的结束,故A项错误。西周的分封制确实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这与材料信息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宋国约集晋楚两大国召开消除战争的弭兵会议”、“各国都要向晋楚进贡”,说明周天子权威削弱,分封制遭破坏,故C项正确。宋国只是召集诸侯国开会,并不代表宋国代行周天子职权,也不可能成为天下共主,故D项错误。
20.【答案】
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根据材料“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一个家族内体现的是血缘宗法,“长幼有序”“男尊女卑”体现的是宗族内的尊卑秩序,受三代以来宗法制度的影响,A项正确;根据材料“福建民居……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土楼属民居,楼内住着一个家族的人,与皇权无关,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家族内的长幼尊卑,与相信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的宗教无关,C项错误;根据材料“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体现的是家族内的关系,非邻里关系,D项错误。故选A
二、材料分析题
21.【答案】
(1)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国并行制;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寿地“周为六、蓼国地”,反映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封制;材料二“命江淮及其以南地区为九江郡,置寿春县,为郡治。”,实行郡县制。
(2)汉初鉴于亡秦“孤立之败”,地方上除了推行郡县制外,还分封一些同姓子弟为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王国势力膨胀,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故答案为:(1)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国并行制;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难度较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2.【答案】
(1)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主要是分封王族;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2)制度:郡县制度、行省制度。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后世沿用(或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特点:从分封世袭到皇帝任免官员;地方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发展;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或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图片信息可知,这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由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特点”有王族是分封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等。
(2)由材料“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可知,材料二反映的制度是郡县制;由“元朝疆域图”可知,材料三反映的制度是行省制。“共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以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等角度回答。
(3)依据所学知识可以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有从分封世袭到皇帝任免官员、地方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发展、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等特点。
故答案为:(1)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主要是分封王族;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2)制度:郡县制度、行省制度。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后世沿用(或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特点:从分封世袭到皇帝任免官员;地方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发展;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或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难度一般。要注意整体把握演变趋势,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郡县制,再到元朝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发展创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增强,中央集权强化。
23.【答案】
(1)制度:宗法制;特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2)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
(3)朝代:唐朝;特点:在三省六部制下,各部门相互牵制和协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解析】【分析】(1)由材料“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可知,放映的是中国早期的宗法制;结合所学知识,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2)由材料“关于设郡的数目”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郡县制;作用:结合所学可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等角度回答;
(3)根据材料三的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可知,其特点主要是:各部门间相互监督,相互牵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故答案为:(1)
制度:宗法制;特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2)
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
(3)
朝代:唐朝;特点:在三省六部制下,各部门相互牵制和协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4.【答案】
(1)原因:儒家的推崇;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基础;辅弼幼主,重用贤人,是千古忠臣的楷模。
(2)变化:从摄政当国的风云人物转型为始终克己复礼的本分忠臣。
原因:王莽篡汉冲击了周公形象;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东汉政权对周公形象进行再塑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自从被先秦儒家奉为‘克己复礼’的先驱,周公的形象在古代思想史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备受古君子的推崇”、“‘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等信息概括得出原因。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周公制作礼乐,为历代所沿用,也是其被推崇的原因之一。
(2)变化:根据材料“周公‘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周公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再被人们轻易提起”可概括出变化,从西汉突显周公的辅政功劳,到东汉周公成为本分的忠臣。原因:根据材料“王莽作为汉祀中绝的罪魁祸首自然成为东汉朝廷着力批判的对象”、“东汉政权重新塑造世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的认知”,并结合儒学在汉代的发展可概括出原因。
故答案为:(1)
原因:儒家的推崇;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基础;辅弼幼主,重用贤人,是千古忠臣的楷模。
(2)
变化:从摄政当国的风云人物转型为始终克己复礼的本分忠臣。
原因:王莽篡汉冲击了周公形象;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东汉政权对周公形象进行再塑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自从被先秦儒家奉为“克己复礼”的先驱,周公的形象在古代思想史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
对周公“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
为了恢复汉朝的正统地位、巩固君臣之间的尊卑伦理,东汉政权重新塑造世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的认知可以从儒家、周公,和统治者的角度得出结论。
(2)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
周公的形象在古代思想史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备受古君子的推崇。西汉虽然已经逐步确立大一统政治,但对周公“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汉武帝授意霍光秉政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和于是乎,周公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再被人们轻易提起,在东汉人眼里,他完全成了一位本分忠臣的代表、温柔敦厚的化身可以看出第一小问的变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王莽,和东汉的统治分析。
25.【答案】
(1)实质:中央集权体制。制度:分封制。
(2)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不以血缘分封,体现了天下之公;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确立的重要标志。
原因: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郡县制”可知是加强中央集权;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分封制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加强对地方政权控制,从而结束了地方分权的格局”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以及官僚政治”等角度分析回答。第二小问从社会发展以及历史潮流角度分析回答。
故答案为:(1)实质:中央集权体制。制度:分封制。
(2)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不以血缘分封,体现了天下之公;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确立的重要标志。
原因: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分封制体现以血缘亲疏决定政治权力大小,是贵族政治的体现;郡县制,不再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是官僚政治的体现,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