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诸暨二高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诸暨二高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5 17:2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诸暨二高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共60分,1-40每题1分,41-50每题2分)
1.有学者说:“19世纪末德国的工农业比例和轻重工业比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英法等国,仅次于美国;就工业生产而言,德国在1874年已超过法国,1895年又超过英国。“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助推德国经济结构和地位发生巨变
B.英法经济因未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机遇而严重衰退
C.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源地和中心的美德经济发展迅速
D.反映了一战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2.
战争背后是外交的舞台。以下政治人物的言论,发表于一战前后。结合相关历史,按时间先后排列下列言论,正确的是
①我们不再是孤立的区域,……我们已成为世界公民。(美国总统威尔逊)
②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英国外交大臣格雷)
③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法国总统庞加莱)
④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德国外长皮洛夫)
A.④①②③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④②①③
3.“为德国履行本条约之保障起见,凡坐落莱茵河以西之德国领土连同各桥头,自本条约实行起15年期间内均应由协约及参战各国军队占领。”这一条款应当出自
A.《布列斯特和约》
B.《凡尔赛和约》
C.《四国条约》
D.《慕尼黑协定》
4.下表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有
史实
结论

20世纪初英国与法、俄签订协议
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出现

1916年,德军出动了飞机和飞艇
德军歼灭法军主力,取得凡尔登战役胜利

一战前,美德关系十分紧张
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英法美日签订《四国条约》
现代大国间签署的第一个裁军协议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一战爆发前,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其中三国协约的成员位于右图中的
A.①②⑥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④⑤
6.《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不得拥有军用飞机和潜艇。海军只允许保留战斗舰、轻型巡洋舰、驱逐舰和鱼雷舰共36艘;不得拥有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以及任何类型的飞船……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为非军事区。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协约国没有从根本上铲除德国军事基础的打算
②实行普遍义兵务制是德国突破以上规定的开始
③英国欧洲大陆政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④使法国的国家安全有了切实有效的保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某条约规定:“除中国外,缔约各国协定: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的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该条约
A.使中国政府成功收回山东主权和其他权利
B.将“门户开放”作为列强侵华的共同原则
C.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
D.使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得到正式承认
8.与下图所示德国疆域相符的时间是
A.1936年3月~1937年2月
B.1937年3月~1938年9月
C.1938年10月~1939年2月
D.1939年3月~1939年9月
9.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纳粹党),在1928年的德国国会中的席位只有12人,但到了1930年则有107人,1932年更是达到230人,并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其党魁希特勒也因此在1933年被任命为总理。纳粹党在国会席位的变化说明
A.大危机为纳粹党上台提供契机
B.大危机激化德国民族主义情绪
C.纳粹党的上台有深厚群众基础
D.德国是民主化程度很高的国家
10.希特勒强调:“只有我们在西线腾出手来的时候才能反对俄国。”这里“腾出手来的时候”是指
A.敦刻尔克大撤退
B.不列颠之战
C.法国投降
D.轴心国正式结成军事侵略同盟
11.“闪电战”又称“闪击战”,是一种由德国名将古德里安创建的战争模式,也是二战期间德军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然而,二战期间德军的这种战术并非处处有效,这突出地表现于
①对法国总攻
②不列颠空战
③阿拉曼战役
④莫斯科战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右图是二战后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先后召开的四次重要国际会议。苏联参与的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香港《明报》的文章评价“十二五规划":……将是一次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将是继社会制度转型和经济体制转型之后,中国内地的第三次历史性大转型。”文中所指的“经济体制转型”的起点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4.1980年5月,中央决定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右图中深圳位于
15.马克思看到街上展出一个电力机车模型,兴奋地说:“这件事的后果是不可估计的,经济革命之后一定要跟着政治革命。”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件事”发生时期的“经济革命”范畴的是
A.商业革命
B.价格革命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16.1851年,英国举办了第一次世界博览会,耗资八万英镑修建了钢铁--玻璃结构的巨大展厅“水晶宫”,向全世界炫耀其取得的财富和工业技术成果。此次世博会举办时英国
①工业资产阶级主导地位已确立
②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③议会宣称自由贸易成为国策
④钢铁作为建筑业新材料风行全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7.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正以人们无法预料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给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变化"直接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有
①政治多极化
②经济全球化
③文化多元化
④社会信息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人类历史向整体性的世界历史跨越
B.人类社会横向交流发生根本性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并逐渐成熟
D.一体化下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的形成
19.我国农业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精耕细作的传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主要标志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这一时期南方出现的农具有

曲辕犁
②水排
③立井水车
④高转筒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④
20.中国古代曾有“千年田地八百主,田是主人人是客”的谚语。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土地私有
B.小农经济
C.朝代更迭
D.精耕细作
21.“公元9年,西汉人口达到6000万,帝国粮仓囤积的粮食已经多得吃不完了”。下列史实与上述现象无关的是
A.政府在黄河流域大力营建灌溉渠道
B.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均田制
C.先进的播种工具耧车的使用
D.耦犁、代田法等先进耕作方式的推广
22.关于宋代的瓷器,史书中有“定州花瓷琢红玉”、“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等描写。下列关于宋代瓷器的表述有误的是
A.白瓷孩儿枕首将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B.各大名窑风格各异,以其质量闻名天下
C.可在分散于宅屋之间的“市”中购买
D.经“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外销的重要商品
23.唐朝的《朝野佥载》记载:“定州何明远大富,主官中(主管州里)三驿。每于驿边起店停商,专以袭(赚取)胡为业,资财巨万。家有绫机五百张。”这说明何明远致富是由于
A.专注于海外贸易
B.致力于纺织品的商品化
C.开展了多种经营活动
D.改变了抑商政策
24.马克思指出:“推动这个新的王朝实行这种政策的更主要的原因,是它害怕外国人会支持很多的中国人在被鞑靼人征服以后大约最初半个世纪里所怀抱的不满情绪。”这种政策是指
A.重农抑商政策
B.工商皆本政策
C.“海禁”政策
D.“战而后和”政策
25.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张謇生平展时指出,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下列有关张謇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张謇出资办厂推动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②辛亥革命为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扫清了一些障碍
③对南通的教育和公益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④是“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思潮的重要代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③④
26.《票证旧事》中记载:宁宗一(人名)当时小孩子才出生几十天,家中唯一的一把暖瓶被打破,生活极不方便。而一把暖瓶要一年所发全部“工业券”,根本无法购买,只好硬着头皮向邻居暂借,以渡过难关。此后,暖瓶成了他的一种心病,生怕打破,“夜时辰睡觉都变成了大喜、大悲和大惊的梦”,不是梦见买到新暖瓶,就是梦到暖瓶被打破。上述现象可能发生在
A.1919-1949

B.1949-1956

C.1956-1976

D.1978-2008

27.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农村的生产关系已出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28.据统计:1978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为8.68亿美元,1982年为62.91亿美元,2006年增长到2470.25亿美元。造成这一态势的因素有:①尖端科技长期落后于国际水平
②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③加入世贸等国际经济组织
④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彰显活力
A.①④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⑤
29.据下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党的会议
观点或论断
十二大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十二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十三大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十四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B.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C.政府宏观调控不断强化
D.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
30.1487年,一位航海家从这里扬帆起航,第一次打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海上通道。十年之后,另一位航海家再次从这里出发,最终开辟了通往东方印度的航海路线。“这里”位于右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31.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提到:“1500年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里……预示了世界历史全球阶段的来临……欧洲也受到新的全球性经济的影响。”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社会现象叙述正确的有
①荷兰出现了特权贸易公司
②里斯本的香料价格下跌
③英国人开始享用中国茶叶
④伦敦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2.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大增强,为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
英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
①建立职业警察制度
②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③进行三次议会制度改革
④推行货币主义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3.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如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都要求实行大规模的集中生产,垄断组织在这些部门中便应运而生了,并超出国内向国外扩展,出现跨国公司。垄断组织的产生
A.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B.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C.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粗具规模
D.以美英荷三国最为典型
34.此时,西欧殖民强盗在海外的殖民活动主要仍处于开辟“点状”和“块状”殖民地相结合的时代,但世界市场的“营造”就已经开始了。与材料中这一时代相符合的是
A.《航海条例》的颁布
B.新航路开辟之后初期
C.英国取得海上殖民霸权
D.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
35.“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至于吃人,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材料所述现象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典型途径之一,除此之外的途径还有
①推销国债
②价格革命
③提高赋税
④贩卖奴隶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6.1851年,装有可互换零件的器械和惠特尼发明的轧棉机一道在英国伦敦第一届世博会上的美国展区展出,其崭新的概念得到了各方重视。下列有关惠特尼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1798年,惠特尼率先使用通用部件制造滑膛枪
②推动了美国机床工业的诞生和工业生产的标准化
③使美国机械制造业摆脱了对英国机械的依赖
④他发明的轧棉机使美国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7.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一位旅居上海的洋人发现,上海的社会经济生活发生着巨大变化。下列现象中,他不可能在上海看到的有
①有轨电车
②新式婚礼
③公共汽车
④自行车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③
38.下面是“一五计划”时期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指标完成情况表(部分)。据此分析,“一五计划”时期
产品名称
计算单位
1957年计划产量
1957年实际产量

万吨
412
535
生铁
万吨
467
594
原油
万吨
201
146
粮食
亿斤
3856.2
3901
棉花
亿斤
32.7
32.8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各领域均超额完成指标
C.冒进思想波及经济建设
D.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39.20世纪70年代,不少义乌农民开始沿街摆摊,小商品市场悄然兴起,但那时小商品交易还被视为“投机倒把”。80年代,小商品市场从“地下”转入“公开”,这一转变说明
A.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形成
B.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计划经济的束缚逐渐解除
D.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40.历史学家金冲及认为:“在当年物质非常缺乏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些粮票、布票、油票,一切都听任自由市场去处理,恐怕许多人连最起码的穿着和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那个时候采取这个措施是一个不得已而又很成功、有利于人民的措施。”该观点
A.肯定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
B.认为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有优势
C.表明旧经济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
D.否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41.一战期间,交战双方把1916年看成是关键性的一年。这一年相继发生两次大规模的战役,双方均投入巨大的兵力,伤亡惨重。两次战役也因此分别被称为“绞肉机”和“地狱”。这两次战役分别发生在右图中的
A.①、③
B.②、③
C.③、②
D.②、④
42.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
“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它们的共同点有
①属于近代民族工业
②属于资本主义工业
③实业救国的具体实践
④采用机器生产的方式
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④
43.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分工是理解财富产生的关键,分工的深度由市场的规模决定,而市场规模的扩展又导致分工的提升、经济发展。结合所学,指出下列项中与《国富论》相关的是
①提出了“劳动价值论”
②主张政府奖出限入

论证了剩余价值学说
④为英国打造“世界工厂”提供理论基础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4.一战后成立的某国际组织规定: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或间接涉及联盟任何会员国,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该国际组织
①总部设在日内瓦,由英法美控制
②其盟约体现的维护和平和集体安全等原则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③曾组织缔结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日内瓦议定书》④不包括未在对德和约上签字的中国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5.有学者说,棉花产业为“工业史上无可比拟的奇观”,要比研究“战争与王朝”更值得“让学者们费心”。下列与棉花产业相关的历史解释合理的有
①英国的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开启工业革命的历程
②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以手工棉纺织业衰败为标志
③一战期间纺织业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
④阿克莱特建立的水力纺纱厂确立了大工厂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6.1980年12月11日,19岁的章华妹从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领到一张编号为10101的营业执照,这张执照由毛笔填写,还附着她的照片,这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由此可知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被突破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失去主导地位
47.右图是武汉三镇示意图,关于该地区表述正确的有
A.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武汉成为新的纺织中心
B.在“自强”的口号下,洋务派创办汉阳铁厂
C.1927年北伐军攻克武昌,取得巨大成功
D.
在汉口出版的《申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48.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有着丰富文化遗产的伟大国家。下列项中,属于商代文化遗存的有
A.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斧和骨镰
B.浙江吴兴钱山漾出土的绢片和丝带
C.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玉蚕
D.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纸质地图
49.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北非、意大利战场形势图,对图中所示战事的表述正确的是
A.1942年5月被困于③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事结束
B.盟军在②实施登陆后,意大利政变,退出战争,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C.英军在④发动大规模反攻,使北非德意军队陷于两线夹击中
D.美英联军在①实行二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
50.右图为《1943—1945年亚洲及太平洋战场》示意图。下列关于发生在①处战役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与库尔斯克战役具有相似的地位
B.标志着二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
C.使日本的海空军主力基本被消灭
D.太平洋战场开始出现转折
二、非选择题(共40分,51题10分,52题、53题各15分)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起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伸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997年是新中国发展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一年。进入1997年,人们就议论,这一年中国有两件大事:一是香港回归,二是“十五大”的召开。……在“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说:旗帜问题至关紧要。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就是要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光辉历程:从一大到十五大》
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上海创办的著名企业2家,并列举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史实。(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试从“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的角度说明1997年的“非凡意义”。(5分)
5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整理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国工党领袖艾德礼曾宣称“我们决不同意把使用武力作为执行政策的手段”,这无疑对以后希特勒德国的武力威胁只能“息事宁人”……“(德)乐土的梦想之所以破灭,不是因为土地的先天不足,而是因为人的贪婪和暴力。”
——据(美)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1939年)等整理
材料三
1941年12月22日,丘吉尔一行到达华盛顿,两国军事参谋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在重要问题上达成协议。双方重申德国始终是最主要的敌人,打败德国是首要任务,因为德国控制着比日本雄厚的工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巨大的人力资源。德国一经击败,意大利的崩溃和日本的失败必然跟着而来……将把对德作战摆在优先地位,把欧洲作为主要战场;而对太平洋方面,在纳粹政权被抑制住之前,则采取守势。
——摘编自刘绪贻、杨茂生《美国通史》
指出材料一中各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分析北美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变化的原因。(5分)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对希特勒的威胁只能“息事宁人”的政策,并简述这一政策在1939年在欧洲的具体表现。(5分)
(3)根据材料三
,概括指出英美两国制定的战略方针及其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国在1941年开展的符合该方针意图的行动。(5分)
5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下,一方面不断坠入半殖民地深渊,另一方面,各界人士救亡图存,于是中国在充满沉沦与上升、发展与不发展的矛盾中由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转型。这一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社会变迁体现在方方面面,而中国又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村占据着广阔的区域,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背景之下,农村社会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种变化又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前进与发展。
——摘引自潘晨《试论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与社会变迁》
材料二
1865—1894年商办新式企业统计表(资本单位:两)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英国逐渐建立对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统治,这一结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英国经济、军事力量的不断增长来解释。但是,这不是唯一的因素,必须考虑印度本身普遍存在的状况。首先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力量已衰弱,这使穆斯林军阀和地方总督能在各地区宣告独立、建立个人王朝;其次是强大的商人阶级的兴起,这一阶级的经济利益与西方公司的经济利益有密切关系,这些公司能比较自由地在印度经商;另外,由于在孟加拉的立足,英国人得到了在印度进一步扩张所必需的基地和资源。
——改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所学列举材料一中“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背景之下,农村社会发生了重要变化”的具体表现,根据材料分析“变化”的根源。(4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商办新式企业的特征,并写出近代新式民族工业产生的另两条途径。(5分)
(3)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英国逐渐建立对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统治”。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能在近代征服整个印度的原因。(6分)
(

1


8

)
高二历史
诸暨二高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
1-10:BDBDC,ABCAB;
11-20:DDBAD,ADBBA;
21-30:BACCD,CCDAA;
31-40:AABBD,ADDCA;
41-50:BCBBD,BACBA
51.(1)发昌机器厂,江南制造(总)局,机器织布局,轮船招商局……1984年作为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1985年后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开辟为经济开放区:1990年浦东的开发开放。(5分)
(2)明确提出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这些论断是中共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5分)
52.(1)变化:欧洲、美洲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例迅速提高;非洲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例大大降低。
原因:工业革命的影响;欧洲移民的涌入;黑奴贸易。(5分)
(2)政策:绥靖政策。
表现:纵容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纵容意大利吞并阿尔巴尼亚;纵容德国入侵波兰。(5分)
(3)方针:“先欧后亚”。原因:德国实力强大;打败德国必然加速意、日法西斯的灭亡。
行动: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立即宣布支持苏联;1941年8月,英美发表《大西洋宪章》,表达两国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9月,英美签订关于苏联武器供应的第一个议定书。(5分)
53.(1)表现:农村的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的发展;一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根源: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4分)
(2)特征:以轻工业为主;企业数量、资金少;集中在东部地区。洋务派的官办企业、部分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企业
(5分)
(3)史实:1763年,英国取得七年战争的胜利,与法国签订《巴黎和约》,确立了在印度的优势;19世纪中期英国完全控制了印度。(2分)原因:英国经济、军事等力量的崛起;印度末代王朝的衰弱和严重的地方割据局面;印度有一个与西方公司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商人阶级;英国在孟加拉立足,得到了在印度进一步扩张的基地和资源。(4分)
高二历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