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肆
中外文化交流
叁
科技
贰
文学艺术
壹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目录
壹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儒、道、佛的融合:两汉时期
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地位
汉武帝肯定新儒学思想,积极推动儒学。起用文学儒者参政。儒家经典成为囯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学所垄断。兴办太学,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以凭太学生的资格入仕,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在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得到推广。
儒学取得独尊地位,逐渐成为中囯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的政权。
儒、道、佛的融合:两汉时期
东汉时,道教兴起,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如太平道、五斗米道。
儒、道、佛的融合:两汉时期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了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
汉明帝让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修建佛寺,这就是洛阳的白马寺。
儒、道、佛的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
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佛教:在中国盛行,并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儒、道、佛的融合:隋唐时期
儒学: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道教: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
佛教: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反佛斗争
1.原因
(1)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
(2)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2.表现
(1)南朝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2)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儒学复兴运动
1.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代表人物:韩愈。
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4.主张: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
5.影响:巩固了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玄学
1.背景: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频繁。
2.主张: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期“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淡”。
贰
文学艺术
文学
建安文学:以曹操父子为代表
燕歌行二首·其一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代表作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等。这时期的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高。不少作品继承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离乱的痛苦,表达渴望国家统一的要求。
文学
田园诗:以陶渊明为代表
饮酒
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文学
南朝骈文
《滕王阁序》
王勃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古代汉民族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文学
南北朝民歌
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风格粗犷豪迈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文学
唐诗
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仙”
“诗圣”
书法
隶书
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
草书
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
楷书
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行书
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书法
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书法
颜真卿的颜体
柳公权的柳体
隋唐时期书法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绘画
《洛神赋图》
《女史箴图》
绘画
《送子天王图》
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叁
科技
科技
时期
类别
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
数学
南朝祖冲之世界上首次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第七位
农学
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学
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隋唐时期
建筑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术
唐朝已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天文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医学
孙思邈完成医学《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科技
时期
类别
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
数学
南朝祖冲之世界上首次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第七位
农学
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学
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隋唐时期
建筑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术
唐朝已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天文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医学
孙思邈完成医学《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根据表格,思考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科技发展的特点
涉及领域广
位于世界前列
源于经验积累
科技内容丰富、实用
肆
中外文化交流
佛教传播
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3.唐朝的高信玄奘,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4.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信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回国时带走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5.唐朝高僧鉴真曾六次东渡,传授佛法。这些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唐朝文化交流
1.唐首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日本、新罗两国文化受到唐朝巨大影响,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
1.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
)
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知识巩固
√
2.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上承魏晋,出现了新的趋向,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思想“新的趋向”主要是指(
)
A.儒、佛、道始终受统治者的推崇
B.道教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C.儒学不断吸收佛、道的合理成分
D.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
知识巩固
√
3.韩愈认为,佛道教人超凡脱俗,使人心没有国家、没有君主、没有父亲。他主张拆毁寺观,僧道还俗,烧毁佛道典籍,勿使传习。这一认识(
)
A.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B.离散了三教之间的关系
C.反映了当时儒学的现状
D.导致佛道思想走向衰落
知识巩固
√
4.在唐朝存在的290年里,从帝王、宰相、官僚、文人到和尚、道士、歌妓,都有诗作存世。这反映出当时(
)
A.科举考试以诗歌为主
B.政府极力排斥其他文学形式存在
C.诗是流行的文学体裁
D.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知识巩固
√
5.唐代书法在风格上兼容南北,达到一个新高度。其中,由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他们自创一格的“书法字体”属于(
)
A.小篆
B.隶书
C.楷书
D.草书
知识巩固
√
6.唐朝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闼婆、希腊天使和中国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乐舞《霓裳羽衣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
A.兼收并蓄
B.风格单一
C.反映市民生活
D.固守传统
知识巩固
√
7.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
)
A.增加人力,扩大生产
B.提高耕作技术
C.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D.注重土地开发
知识巩固
√
知识巩固
印刷地
印刷者
种类
印刷时间
长安城东市
刁家
历书
晚唐
李家
医书
861年
成都
樊赏家
历书
882年
卞家
佛经
晚唐
西川
过家
佛书
晚唐
8.阅读下表“文献记载和各地考古出土的唐代印书”。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唐代各地印刷业水平差距小
B.唐代民间印刷业较为活跃
C.佛教成为唐代社会主流思潮
D.活字印刷至迟出现于唐代
√
9.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是在(
)
A.汉代??????
B.隋末??????
C.唐末??????
D.宋代
知识巩固
√
10.在7—9世纪的264年里,它曾十几次派出使团到中国学习。20世纪初,它成为中国学生留学的主要国家。“它”指的是(
)
A.朝鲜
B.日本
C.英国
D.美国
知识巩固
√
11.下列与中国交往的国家中,受唐朝政治制度影响较大的是(
)。
A.日本、天竺
B.新罗、东罗马
C.新罗、日本
D.天竺、大食
知识巩固
√
12.高僧鉴真(688-763年)是日本佛教律宗的开山祖师和日本豆制品业、制糖业的祖师。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日本,带去了大量书籍、食物原料、器具,还有懂医学、艺术的随行弟子及各种工匠,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有“文化之父”的美誉。鉴真东渡(
)
A.推动日本社会转型
B.开辟了中日新商道
C.传播了中华文化
D.扩大了唐朝的疆域
知识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