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6 06:3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少数民族政权的兴替
草原英雄
忽必烈
混一天下
归于一统
辽(916-1125)
北宋(960-1127)
西夏(1038-1227)
金(1115年-1234年)
1125年金灭辽
1127年金灭北宋
南宋1127-1276
大蒙古国
(1206-1271)
辽、宋、金、元政权演变元
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根据教材并结合学过的知识梳理下列表格
政权

西夏


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主要制度
灭亡于
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根据教材并结合学过的知识梳理下列表格
政权

西夏


时间
916-1125
1038-1227
1115-1234
1206(蒙古)
1271-1368
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女真族
蒙古族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元昊
完颜阿骨打
铁木真(蒙古)
忽必烈(元)
都城
上京
兴庆府
中都
大都
主要制度
南北面官
模仿北宋
民族称谓
沿袭唐宋
猛安谋克
行省制度
四等人制
灭亡于

蒙古
蒙古
蒙古
民族:
人物:
时间:
都城: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916年
上京
国号:
辽(契丹人多次更改国号,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
一、辽(916-1125)
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胡服,掌实权;
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汉服,仿汉制
制度:
学思之窗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南宰相、南枢密。
——余靖《武溪集》卷18《契丹官仪》
第一段材料反映的辽朝职官设置特点是什么?
你能否从第二段材料的描述中体会到这一特点?
提示:(1)特点:因俗而治。
(2)体现:第二段材料中北面官和南面官的服饰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民族:
人物:
时间:
都城:
国号:
党项族
元昊
1038年
兴庆(今宁夏银川)
西夏
二、西夏(1038-1227)
(1)政治上:元昊仿效唐宋制度,
订立官职、军制和法律;
(2)经济上: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3)文化上: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措施:
西夏货币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而又劲兵骁将长于中国,中国所有,彼尽得之;彼之所长,中国不及。”文中的“二敌”是指
A.蒙古、金
B.辽、西夏
C.辽、金
D.元、辽
B
时间:
都城:
国号:
完颜阿骨打
1115年
会宁府(上京)
1153迁都燕京改名中都

三、金(1115-1234)
1.基本沿袭唐宋
2.猛安谋克
(平时耕作
战时出征)
3.金世宗-----大定之治
制度:
民族:
人物:
女真族
材料四
辽金元明清北京城
猛安是千夫长,谋克是百夫长。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是从氏族部落组织到军事组织再发展为地方行政组织的“兵农合一”的制度。
兵农合一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①推进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②既节省开支又能保证有较强的战斗力
猛安谋克制
(1)含义:
(2)性质:
(3)作用:
③出现“大定之治”
蒙古汗国1206年
1227
1234
吐蕃
西辽
1276
元1271--1368
察合台汗国
窝阔台汗国
金帐汗国
伊尔汗国
从蒙古崛起到元统一
铁木真统一蒙古前,
草原上的争战情景:
星天旋转,诸国争战,
……
没有思考余暇,
只有尽力行事.
没有逃避的地方,
只有冲锋打仗
.
没有平安幸福,
只有互相杀伐.
----谢再善译《蒙古秘史》
结合教材的史料分析12世纪时的蒙古族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萨班灵骨塔遗址1247年,蒙古皇子阔端与吐蕃宗教首领、藏传佛教高僧萨班在凉州会谈,就吐蕃地区归附达成协议。之后,西藏开始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后来萨班在州去世。
忽必烈改国号为“元”之后,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这说明他要
A.立志变通蒙古军事上的扩张
B.以中原文明为基础进行改制
C.实行南北汉蒙分治
D.抛弃游牧生产方式,推行农耕
B
1、巩固措施
(1)修筑驿道,设立驿站;设急递铺,传递公文。
巩固统一措施
2、行省制度: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意义: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较高,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行省
路、府、州、县
(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元朝中书省相当于今天的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在当时,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山东、山西和河北)由中书省直接管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审于力之形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行省制度的基本特征。
课堂探究
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制约。
材料二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材料二、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创新: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历史作用: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行省制对于现代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历史借鉴价值。
注重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治理;
注重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
注重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
设宣政院(中央),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
宣政院印章
宣政院辖区
3、加强边疆地区的管辖
西域: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
台湾:澎湖巡检司
元朝的民族关系
民族交融
元朝划分的四等人(民族歧视政策)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各族


第四等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


第三等
包括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色目人
第二等
蒙古族
蒙古人
第一等








按征服的先后排等级
为了巩固蒙古
贵族的统治地位
是民族形式划分下的阶级压迫
本课小结
CONTENTS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张帆
据《辽史·刑法志》载:契丹族原来只有习惯法,随着其控制区域的扩大,契丹立国之初,耶律阿保机“诏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这反映了契丹统治者
A.保持契丹的民族风格
B.实行蕃汉分治政策
C.接受汉族的成文法令
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课堂练习
B
北魏实行“均田令”,辽实行“蕃汉分治”,西夏仿唐宋建制,其最大意义是
A.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
B.巩固了中央集权
C.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
D.维护了国家统一
A
空间观念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素养。《元史》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从历史空间上来看,这里的“内”是指
A.大都周围的河北、山西、山东
B.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
C.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
D.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
A
与宋朝地方分权不同,元朝行省制建立了“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但仍然长期发挥了为中央集权服务的作用。主要是因为
A.元朝把地方按地形划分出众多面积小而弱的行省B.影响元朝中央统治的主要是蒙汉之间的民族问题C.元朝蒙古族政权主要靠武力镇压地方割据势力
D.行省具有中央派出机构与最高地方政府两重性
D
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材料反映了行省()
A.与都省相互制衡
B.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
C.代表中央治理地方
D.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