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6 06:4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内外朝制
察举制、征召制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户籍制

州郡县
三国魏晋
九品中
正制
均田制租调制
府兵制
隋唐
三省
六部制
科举制
租庸调制、两税法
汉唐气象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领先的文明
先进的制度
秦到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盛世荣耀的坚强基石
目录
1.选官制度的创新
2.中央官制的创新
3.赋税制度的创新
战国
两汉
九品中正
魏晋
科举制
察举征辟
军功爵制
世卿世禄
西周
隋唐
选官制度的创新
——国家治理体系之血液更新
中央集权加强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苏轼《论养士》
创立:魏文帝曹丕吋期推行
措施:中央委任中正官(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标准:家世(家庭出身和背景)
行状(个人品行才能)
(西晋时期演变为主要看重家世)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材料一: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
依据材料分析两种选官制度有何相似点,导致何种效果?
九品中正制有何进步性?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相似:都采取评议办法认定人才。
能否真正选拔出人才,受到客观环境和选拔人主观因素影响。选官权力被世家大族把握,阻碍了阶层流动。
进步性: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北朝)裴侠在世时…将自己的清廉归功于‘祖宗功业’。这种攀附祖先、恨不得将自己的‘优秀基因’归功于‘家族遗传’的逻辑,是和当时盛行的士族血统论一脉相承的。”下列制度中与当时“士族血统论”的盛行相关的是()
A.郡国并行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C
科举制演变
①隋文帝
分科考试;
②隋炀帝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太宗
增设明经;
④武则天
增加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⑤唐玄宗
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课堂探讨:
待政权稳定后,隋文帝下诏:“以志行修谨、平清干济二科举人“,开始取缔九品中正制度,另有秀才、明经等科初创。隋炀帝更进一步要求,文武有职事者,五品以上,宜依令十科举人”,并创设进士科……及至唐朝,开科取士成为常设科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此外,科举取士的程序日益严格,分级考试,逐层淘汰,更有武后策问贡人于洛城殿”,创殿试先例。
均选自《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从选官标准的落实、选拔方式、社会稳定方面思考科举制新在何处?
九品中正制
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举荐和评级的选拔方式
相对随意,科学性较差
容易被世家豪族把控,社会分化明显,不利于社会稳定
标准落实
选拔方式
社会稳定
科举制
较好的保持才识标准,
选官客观性强
公平、客观,人为干预可能
性降低;科目众多,利于选
拔人才;利于规范化操作。
社会各阶层均有入仕机会,
打破原有的社会分层;官员
素质的提高利于国家的统治。
加强了中央集权
学思之窗: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维护国家统一、巩固中央集权。
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
用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视科技;
片面应试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三省六部制——专制体下的机制调整
(皇权与相权、决策正确与效率)
所属朝代?
在唐朝的政治运行中,门下省(对)诏书之出,有不便者得以“封还”。这里的“封还”指的是门下省()
A.将不合理的决策交付皇帝审议
B.重新拟定诏令以备皇帝的审核
C.将未通过的诏令发中书省重拟
D.与中书省重新拟定皇帝的诏令
C
秦朝至汉初: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设中朝,尚书令作用开始提升
东汉:增强尚书台作用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后汉书》
魏晋南北朝: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尚书台改称尚书省
以三省之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新唐书·百官志》
隋唐:三省六部制
温故知新:梳理秦汉以来中枢之制的变迁过程
材料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就已经露出雏形,这种职权分割能够起
到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作用,避免权臣将各种权力集于一身,同时这种集
体负责又能发挥众多官员的共同智慧,减少决策失误,保证政令畅通。但是,
在这一时期,三大机构职能发挥并未有机结合,也未形成制度...到隋唐
时期,三省制基本稳定下来,并进一步规范化、体制化,从而在中国官制史
上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中央政权辅政机构。
加强了君主专制
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
宰相筹划,于事稳定,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以至累年,乖谬
既多,不亡何待?
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行政效率
依据材料分析三省六部制产生的影响?
“怀集县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
从材料中课得出哪些信息?人口的减少对赋税制度产生怎样影响?
以人丁为主的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赋税制度
——体制运行之经济之源
材料一:至唐朝承平日久,人口渐增,贵族官僚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途径多占土地,口分田实际还官者又很少,政府所掌握土地已不敷授受。……由于均田制的破坏,按丁缴纳的租庸调制也无法保证,两种附加税——按户等每户征收的户税和按地亩征收的地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压倒租庸调。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
阅读材料分析唐朝后期两税法实行的背景?两税法的点?
土地兼并,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按人丁、资产交税,简化税收名目,扩大税收对象。
归纳隋唐赋税制度有什么新特点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
2、农民由必须服役逐渐发展为“输庸代役”。
3、年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4、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征收。
白居易在重赋》一诗中写道:“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白居易意在()
A.肯定两税法
B.抨击国家税制
C.抨击吏治腐败
D.揭露现实弊端
D
两税法实施达到改革的初衷了吗?
对百姓有何影响?
课堂小结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中枢机构
赋税制度
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汉初三公九卿制—武帝后内外朝制—东汉三公与尚书台—隋唐三省六部制
魏晋租调制—唐初租庸调制—唐中后两税法
政治制度
经济制度
历史启迪
隋唐时期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框架下,与小农经济模式匹配的制度不断优化与创新,造就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又一个高峰。凸显了这一时期制度的先进性,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出现在东亚大陆。为了巩固和加强这种一统天下局面,最高权力不断集中,从中央官制,到选官制再到财税制度,无不为此服务。
课堂练习
曹丕继魏王后,颁制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中正都由州郡的世家名门贵族官僚来担任,因而所定为上品者,无非世族名门。这表明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
A.克服了察举制的诸多弊端B.打破了士族的特权垄断
C.兼顾了家世与才能的考量D.弱化了中央的专制集权
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有很多宰相出自世家大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
A.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
B.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门阀士族仍具有较大影响力
D.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
A.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
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
D.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