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6 06:4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好内远礼曰炀,
去礼远众曰炀,
逆天虐民曰炀,
好大殆政曰炀,
薄情寡义曰炀,
离德荒国日炀。
张掖万国博览会
谥号
庙号
年号
盛世的重现与危机
“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值周宣帝早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遂安坐而攘帝位
——赵翼:《廿二史礼记》
隋朝兴亡
——上承魏晋下启隋唐
公元581年,
杨坚建立隋朝。
公元589年,
隋文帝派杨广南下灭陈,结来南北方割据的局面。
修建仓库: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以及赈济水早,设立于乡间的义仓
修建洛阳城,宏伟壮丽
开通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至涿郡,分为四段)
结合教材内容,找出隋代建立后的为政措施。
1971年在洛阳老城区北侧发现含嘉仓遗址,这个粮仓始建于隋代,在唐代和北宋仍继续使用。含嘉仓的规模之大不可思议:东西长约六百余米,南北长约七百余米。仓城内东西成行、密集排列着四百多个粮客。粮客口径最大的约十八米,深约十二米,可藏粮一万几千石。在当时的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大城市,大小粮仓星罗棋布,数不胜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政府在大城市广建粮仓的目的,并指出含嘉仓的发现有何重大价值。
目的:保证政府的粮食和物资供应。
价值:是隋唐盛世景象的直接印证,对于研究隋唐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资的储存,以及建筑设计等都在重要价值。
帝以诸蕃首长毕集洛阳……终月而罢,所费巨万……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
其直,绐(dài)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其黠(xia)者颇觉之,见以缯(zeng)帛缠树,曰:
“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
《资治通鉴》
材料二: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牣,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藁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
《隋书·食货》
材料一:
国富
民苦
隋朝社会存在怎样的现象?
三征高丽盗贼蜂起,隋朝灭亡的前奏余音
南征林邑北过突厥,好大喜功的雄心帝王
隋炀帝
隋灭亡原因: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大举征伐,生产遭到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
通过左侧材料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
材料一:隋室虽祚短运促,然其国计之富足,每为治史者所艳称。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材料四: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在长期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这一切同样的了不起,人们在研究伟大的唐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这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承上启下的王朝
阅读材料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618年,长安
李世民
武则天
几代帝王的努力
成就大唐盛世荣耀
经济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政治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
文化
尊崇儒学,大兴科举,大办学校
1.唐太宗——“贞观之治”
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重视
人民的力量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唐太宗统治时期,人才济济——房
玄龄、杜如晦、魏征.…
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子,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太宗皇帝
课堂探讨
材料一
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唐初的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注意百姓疾苦,重视灾害的救济工作,或减免灾区租赋,或直接对灾民给予抚恤与赈济。为减轻广大人民的负担,唐太宗“去奢省费”,注意节俭。同时精简机构,把中央官吏从两千余人减少到六百余人,“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还并省了许多州县,节约了政府的开支。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为缓和社会矛盾所采取的措施.
轻徭薄赋;重视灾害救济;提倡节俭;
精简机构,撤并州县,节约开支
材料二
唐太宗大力倡导发展农业生产。他曾“亲耕籍田”,以示重农之意。为解决耕牛之不足,太宗通过与突厥等族的“互市”换回大量的马、牛,用以耕田。为保障农民有充足的生产时间,太宗还特别注意“不夺农时”。释放宫女三千多人回到民间,准予婚配,以增加农业生产人口。认为人君唯有崇尚“简静”,不发兵戈,不兴土木,与民休养生息,农业生产才能得以恢复和发展起来。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为发展农业生产所采取的举措。
(3)根据材料,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举措:“亲耕籍田”,做出表率;通过与少数民族的互市增加耕作的牲畜;
增加农业生产人口;不夺农时,与民休息。
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以民为本,釆取措施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最终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这体现出其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清明统治和敏锐的政策眼光,反映出他是位有作为的封建统治者。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关陇集团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
多世纪统治的终结)
大力发展科举制,
创立殿试制度
薄赋敛、息干戈、
省力役
1
2
3
她以半个世纪的努力,成功地扩大了相对于宰相的皇权,以独断专行的方式阻止了大臣势力的扩展。她重用庶族士人,结束了西魏北周以来关陇贵族集团持续控制中
央攻杈的局面。表面上打破了唐王朝建立的常规与均衡,实际上维持了带有根本性质的制度,且深化了太宗以来的改革。
——邓小南
武周开国君主(690年-705年在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即位年龄最大(67岁)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
开元盛世
选贤举能
大兴文治“亲自复试吏部新任县令,斥退不合格者四十余人
改革吏治
发展生产“开元时全国修水利38处,天宝时又修8处
改革兵制
盛世景象之经济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开明的民族观念
材料一:隋唐王朝的统治者或多或少地带有少数民族的血统……其统治核心集团,即关陇军事贵族的主要成员,大多数也带有少数民族的血统。因而,隋唐王朝的统治者本身的民族偏见就比较少。
——《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上》
材料二:
“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李世民
盛世景象之四海一家
职贡图
突厥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统一我国西北地区。隋朝初年分裂为东西突厥。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
1.唐与突厥(战争→设置机构)
贞观初年
大败东突厥,
被尊称为天可汗
打压西突厥,
设安西都护府
唐高宗时期
灭西突厥
武则天时期
设立北庭都护府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
2.唐与回纥、靺鞨(册封)
回纥: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玄宗时期,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8世纪后期,回纥改名为回鹘。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
靺鞨: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唐玄宗时期,封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粟末靺鞨以渤海为号,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3.唐与吐蕃(和亲、会盟)
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求娶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唐穆宗时“长庆会盟”
强调要“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至此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唐蕃会盟碑”
存于拉萨大昭寺,是汉藏两族人民友好团结的珍贵象征。
以天下为家,开明的民族政策
作用:巩固边疆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促进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唐朝民族政策
突厥
民族战争、设置机构
回纥
册封
吐蕃
和亲、会盟
靺竭
册封
盛世景象之辽阔疆域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经济发展,国家富足、
文化繁荣,对周边地区有巨大的影响力。
寻唐朝盛世之因
开明君主的知人善用

统治集团的居安思危;
基本国策的稳固延续
;各族百姓的共同创造……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回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答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后世子孙能守先辈训诫吗?
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总揽一镇军政、民政、财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逐渐失去平衡,至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局面。
沉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大唐的危机正悄悄来临
“朝事付之宰相,
边事付之诸将。
夫复何忧?”
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与平卢兵马使史思明伪称奉密诏讨杨国忠,于范阳(今北京)起兵叛乱,叛乱长达八年之久,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自行任命官吏;节度使父死子继或传于部将。
经济上:拥有财权,不向中央上报土地户籍,不输贡赋
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
安史之乱后的
蕃镇割据
藩镇割据示意图
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连续不断的战争,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阻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进一步加深了唐后期的阶级矛盾。
唐朝大多数藩镇的主要功能或“戍边”或“防盗贼”或“防骄藩”,为唐中央提供钱粮,有序地维持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行。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破坏了唐王朝的政令统一,但同时藩镇间相互制约,又维系着唐王朝的统治”。这表明
A.藩镇都是割据势力
B.藩镇公开与中央对抗
C.藩镇延续唐朝统治
D.唐政府掌握军事权力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不一样的历史视角
黄巢领导
五代十国开启
历史的启迪:
专制主义体制下,是否出现盛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的个人素质,武将专权军阀割据是大唐继东汉豪强军阀割据后又一次历史重演,这一难题有赖后世英才的雄才大略。
第一,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第二,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
第三,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上有一定的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D.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后周实力逐渐增强,
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经济
发展生产,鼓励农耕
政治
澄清吏治,禁止地方军将干政
文化
限制佛教发展
周世宗柴荣改革
分久必合,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趋势
局部统一
一个待解的难题——
重建文化道德体系、加强中央集权避免国家分裂
世纪难题谁能解决?谁将成为开启新世纪的一代英豪。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581—619)
文帝建隋
炀帝亡隋

(618—907)
盛极一时
三代帝王
高超技艺
民族交融
晚来难安
安史之乱
蕃镇割据
宦官专政
朋党之争
农民起义
五代十国(907—979)
藩镇割据的延续
分裂动荡的乱世
本课总结
区域性阶段性统一趋势
统一
盛世
动荡分裂
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正如胡戟先生所说:“武则天去世前后八年里,发生了七次宫廷政变,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可见,武则天当政时期。
A.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挑战
B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
C.国家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D.开辟了唐朝前期的全盛局面
课堂练习
唐贞观初年,长安城各色民族混杂,如突厥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大约50000人左右),其中,除以政治目的而居留的官员外,以经商和贸易为目的安居长安者为数不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各民族间的交往很频繁B、长安居住的突厥人最多
C、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D、对外贸易的繁荣景象
唐太宗对于降服或内服的少数民族,奉行“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的开明理念,推行以羁縻府州为主的和平民族政策,不轻易用兵,且以诚相待。据此分析,羁縻府州政策的推行
A、使寒门子弟可以加入到统治阶级队伍中来
B、为贞观之治赢得了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
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D、扩大了唐王朝的国际影响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