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节选精品资料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长征》节选精品资料包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14 07:59:18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长征》节选
【目标导航】
1.了解红军过草地的险恶环境和红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红军指战员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信二万五千里长征必定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诸如“猝然”、“酣畅”等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3.了解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电视剧是最富动作性的艺术,行为动作更具视觉效果。
4.能被电视剧《长征》所创造的高昂悲壮的英雄悲剧美所震撼,提高审美能力。
【资料链接】
1.关于作者
已经60多岁的王朝柱,笑言自己是“退而不休”。从小习乐、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他,当了一辈子音乐人;从40岁起,却弃乐从文,开始文学创作。这些年来,他连年有大部头推出,著有史传文学作品《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周恩来在上海》《女囚徒》等,还创作了《决战淮海》话剧剧本,《开国领袖毛泽东》《张学良将军》《巨人的握手》等电视剧本以及《长征》《龙云与蒋介石》等电影剧本。
2.写作背景
著名编剧王朝柱一说起自己呕心沥血写就的《长征》,语气就变得凝重起来。他说,自己之所以要写《长征》,是因为心中始终涌动着一股激情。王朝柱说,这次写《长征》,天时,正赶上纪念建党80周年;地利,也只有中央电视台才有如此雄厚的资金来拍摄这么一部鸿篇巨制;人和,《长征》剧组汇集了全国一流的大艺术家,班底是最好的班底。所以《长征》一定会是一部成功的片子。王朝柱说,这次写《长征》,与以往的《长征》又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长征不单单是走过367天,二万五千里,同时它还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舞台,方方面面的政治家,包括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也包括国民党方面,在这个特定的舞台上展开较量,让今天的观众看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怎样形成的;第二,长征作为国共双方军事家角逐的战场,打响了古今中外堪称了不起的大大小小数以百计的战役,值得大书特书。他写这部《长征》,也是让大家认识到,在长征中才形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这种军事战略和战术是在长征中逐渐形成并发扬光大的,以往的影视作品很少展现这一方面;第三,是他去过很多国家,发现许多外国人不知道中国的长征,但知道中国的长城,知道不到长城非好汉。其实中国第一有名的是长城,在就是长征,因为它们确实是人类的奇迹,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走完长征,红军靠得是什么?是长征精神,这也是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最精粹的精神。他希望通过这部《长征》,不仅让今天的观众认识到长征的意义,更要用长征精神来迎接21世纪的挑战。
【积累仓库】
1.课文补充注释
(1)泥泞(nìng):因有烂泥而不好走。
(2)猝(cù)然:突然;出乎意外。
(3)遂:就,于是。
(4)愕(è)然:形容吃惊。
(5)怔(zhèng):(方言)发愣,发呆。
(6)蓦(mò)地(dì):出乎意料地;突然。
(7)毅然: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8)旋即:不久,很快地。
(9)溢(yì):充满而流出来。
(10)哽(gěng)咽(yē):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11)篝(gōu)火:原指用笼子罩着的火,现在指在空旷处或野外架木柴、树枝燃烧的火堆。篝,笼。
(12)万籁俱寂:形容一点声音也没有。万籁,各种声响。籁,从孔穴中发出的
声音。
(13)疲惫:非常疲乏。
(14)倾听(qīng):细心地听。
(15)先驱:先行者。
(16)绚丽:灿烂美丽。
【探究中心】
1.你是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题的?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中央电视台将王朝柱的电视文学剧本《长征》搬上屏幕。这部长达24集的电视连续剧,从井冈山的第五次反围剿说起,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在逆境中开始战略转移,经遵义会议解决了领导权和斗争指导方针问题,爬雪山过草地完成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该剧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我党我军伟大领袖力挽狂澜的雄才大略,刻画了无数革命先烈在传奇般的长征中可歌可泣的壮举,展示了我党我军转危为安走向胜利的过程及其原因,尤其张扬了对今天仍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长征精神。
课文从电视文学剧本《长征》中截取了四个场景,根据时空画面的转换与由人物对话推进的作品情节的发展,采取顺序的方法,充分渲染了长征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细腻地展现了红军领袖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2.文中共截取了四个场景,试概括每一场景的主要内容?
场景一:泥泞的草地。由于断粮,许多战士饿死在过草地途中,尽管如此,红
军将士北上抗日的决心矢志不渝;面临困境,彭德怀欲杀自己的战马以救急。
场景二:草地水塘旁边。眼见两个抬担架的战士因饥饿而生命垂危,为攻占娄山关而失去一条腿的周团长毅然将所剩不多的炒面让给战士,而战士又一心想着团长,决意不受。为了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周团长毅然决然爬向水塘赴死。
场景三:泥泞的草地。刘少奇和彭德怀寻找掉队的周团长,含着极大的悲痛向殉难的指战员致哀;彭德怀忍痛杀死自己心爱的战马来挽救极度饥饿的战士们的生命。
眼前的一切惨烈而悲壮:倒在草地上的烈士遗体,坐死倒地的小同志,拿炒面撒手人世的小战士,水塘中一顶即将下沉的红星军帽……这一幅幅气贯长虹又令人撕心裂肺的殉难图,将永远铭刻在观众的心灵深处。又一个特写镜头,突现了小战士手拿周团长扔给的炒面而饿死在刘少奇怀中的悲壮画面,从官兵关系这一个侧面展现了刘少奇丰富的内心世界。
场景四:草地之夜。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高唱《马赛曲》,举行篝火晚会,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来战胜困难。随着先遣队送来粮食解危,红军指战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3.课文一开头就渲染了过草地的艰难,活着的“艰难地向北走着”,牺牲的仍然“头向着北”、作“拼命挣扎”状,这一特写镜头有什么作用?
突现了过草地的艰险和场景的惨烈。,表明红军战士北上抗日的大无畏的坚定信念。
4.如何看待周团长“赴水塘自尽”这一行为?
他的赴死,不是消极怯懦的回避艰难,而是为他人着想,从大局出发,把生的希望让给年轻战士,以惨烈的壮举来催唤人们勇往直前,鼓足走出草地的革命信心,其行为充满了悲壮的人格魅力。
5.战马伸动前腿刨地的细节描写,有何用意?
烘托了烈士殉难、存者衔哀的悲壮气氛。为下文彭德怀杀战马作了情感上的铺垫。
6.警卫员的低声哭泣和议论,刘少奇的自言自语,把焦点集中到粮食危机上。彭德怀拔枪忍痛杀战马,警卫员呼天抢地哭战马,彭德怀串串泪珠悼战马……这一组震撼人心的镜头又突出地表现了彭德怀怎样的品质?
这些突现了彭德怀高尚的革命情操和爱兵如子的平等意识,以及他丰富的性格内涵: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断粮而带来的极大牺牲,极不情愿但又别无选择地请伴随他身经百战的“无言战友献身救同志们”,从而实现了一个革命者丰富的人性内容与为革命大局作出牺牲这两者之间的辨证的和谐统一。
7.蔡畅、徐特立、成仿吾等在夜幕笼罩的草地上高唱法国革命歌曲《马赛曲》,这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风貌?
充分表现了红军官兵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文武双全的高度素养。
8.影视有哪些特点?本文作为电视文学剧本又有哪些特点?
影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视觉造型艺术,它熔文学、表演、摄影、音乐、美术于一炉,以推、拉、摇、跟、移、空格等各种镜头为基本结构单位,通过镜头的组接创作出运动的、有连续性的、不受时空限制的画面,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圆满地满足人们视觉感知的需要。本文作为电视文学剧本(节选),充分体现了重视视觉效果的特点。
(1)精心选择和切换场景。作品中场景为内容服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剧情的展开提供相应的空间舞台。例如,在无边无际的草地这个大背景下,选择水塘来表现周团长赴死让生的优秀品质,看着水塘、爬向水塘、爬进水塘、塘中遗帽、对塘致哀……围绕水塘这个小背景切换的一个个场景,生动地推进了剧情的展开和表现。二是以自然环境来表示某种寓意,如第三部分结尾的景物描写,“夕阳西下,如血的晚霞染红了无边无际的草地”。残阳如血,环境险恶,带给观众的是浓烈的悲壮和不尽的哀思。
(2)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刘少奇面对彭德怀饿极而栽倒在草地上的情景,先是命令警卫员弄炒面,继而生气地批评警卫员,当得知是自己冤枉了警卫员后,又向他赔礼道歉,这些富有个性的言行,充分展现了刘少奇急人之难、官兵一致、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和领袖风范。又如毛泽东那令人荡气回肠的睿智妙语和风神挥洒的伟人风采,都是通过极富个性的台词和动作,给观众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
(3)特写镜头的恰当运用。作品根据表达的需要,成功地运用推、拉、摇、跟、移等运动拍摄的多种方式,为观众展现了近景、中景、远景和特写景别。尤其是两个特写镜头,十分到位,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语言平台】
1.“猝然”:表示事情虽说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联系课文内容,分别说说下列句中“猝然”所含的情理。
(1)彭德怀俯身整理一位烈士的遗容,猝然眼花,栽倒在草地上。
彭德怀爱兵如子,把自己的炒面分给伤病员吃,忍饥为革命操劳过度,突然晕倒,当在情理之中。
(2)警卫员猝然回身抱着战马的脖子失声地哭了。
警卫员有高度的责任心,眼见首长饿晕而身无半点炒面,认为自己没有尽责,因此突然哭起来,这并不出乎意料。
(3)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
此前曾欲杀马,现在眼见更多的指战员因饥饿而牺牲,为挽救战士的生命,为走出草地,彭德怀在凝望“无声战友”良久后拔枪诀别爱马,也在情理之中。
(4)毛泽东怀着异样的情感猝然站起身来。
被马蹄声惊醒的毛泽东眼见十多匹战马急驰而来,预感到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有救了,因而兴奋激动得突然站起身来,这是十分自然的。
2.“夕阳西下,如血的晚霞染红了无边无际的草地”。这一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这一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了艰难惨烈的恶劣环境,也象征性地讴歌了在悲壮的环境中升腾的革命情操,预示着光明就在前头。
3.“在物质条件奇缺的情况下,那就用精神来填补它!”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道出了革命理想、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红军长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是凭着这种精神财富,红军指战员“不仅感到了力量,忘记了饥饿,而且还看到了中国革命最美好的希望”。
4.“篝火渐渐化作一轮火红的朝阳,夜幕中的草地又迎来了彩霞绚丽的一天。”这一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这一景物描写,既展现了草地之夜迎来了灿烂朝阳这美丽的自然景观,又预示了红军即将摆脱困境,走向光明。
【拓展窗口】
1.关于“攻占娄山关”
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在贵州省遵义市北大娄山中。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曾攻克此关。这次战斗,打了两天:2月25日黄昏,微雨阵阵,乍阴乍晴,直到26日佛晓,经过反复多次肉搏,击溃白军王家烈四个团,终于攻占娄山关,当时大雾弥漫,山黑月小。毛泽东的《忆秦娥 娄山关》词,即作于此时。课文中写道:“周团长是攻占娄山关的英雄……”
2.关于《马赛曲》
《马赛曲》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革命歌曲。词、曲均出自鲁日 德利尔(1760—1836,法国诗人、作曲家)。作于1792年奥地利、普鲁士武装干涉法国革命的危急形势下,表达了法国人民争民主、反暴政的革命意志和爱国热情。原名《莱茵河军队战歌》,因马赛营志愿军在进军巴黎时歌唱此曲而有《马赛曲》之称。1795年定为法国国歌,第二帝国时被废弃,第三共和国时恢复为国歌,沿用至今。课文中写道:“万籁俱寂的草地夜空,突然飞来用法语演唱的《马赛曲》的歌声。”
3.遵义会议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在红军总司令部驻地召开。毛泽东在会议上作了重要发言。他在发言中着重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正确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色战略问题。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错误,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并在组织上作了必要调整。这在当时是一个生死攸关、亟待解决的问题。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了成熟。
【学习检测站】
一、选词填空:
1.彭德怀 一笑:“没事。不知为什么,我彭某人的眼睛冒起了金花,两腿一软,就栽倒在这草地上了!”
2. 警卫员 回身抱着战马的脖子失声地哭了。
3. 刘少奇 一怔。
4.周团长……, 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前, 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突然、猝然、愕然、毅然、惨然)
二、电视剧通过 和 镜头把细节加以放大,以缩短屏幕与 之间的距离,使其增强 ,产生独具的艺术感染力。
三、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通过描写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人物形象?你能结合文章中的描写来具体说说吗?
2.“在物质条件奇缺的情况下,那就用精神来填补它!”,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3.你还看过哪些关于长征的优秀电视剧?请列出几部。
答案:
一、1.惨然 2.猝然 3.愕然 4.突然 毅然
二、特写 近景 观众 可视性
三、1.可以是周团长,也可以是彭德怀等,可参照探究中心第8题回答。
2.这句话,道出了革命理想、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红军长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是凭着这种精神财富,红军指战员“不仅感到了力量,忘记了饥饿,而且还看到了中国革命最美好的希望”。
3.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长征》节选精品预习案(答案见配套的教案上)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读课文,了解基本的故事情节。
二、学习重点:
1.理解文章时空画面的转换,是由人物对话推进作品情节的发展的。
三、学习难点:
了解红军过草地的险恶环境,感受红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
我的收获: 我知道了什么?
四、预习纲要
1.文章选取了四个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场景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四个场景之间有什么联系?
3.作者选取了这四个场景,精彩在哪里?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4.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哪个场景最壮烈?文章又是怎样渲染这些场面的?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演片断,捕捉红军群像与个体的精神特征。
2.结单元,归结“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
二、学习重点:
1.掌握电视文学剧本和其他文学作品写作上的区别。
三、学习难点:
了解红军过草地的险恶环境,感受红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
我的收获: 我知道了什么?
四、预习纲要
1.课文中通过哪些事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是通过哪些事例来表现伟人的高大形象的?
2.红军战胜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文章中找到相关的内容。
3.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领袖和战士在一起,体现了“官兵一致,同甘共苦”?
4.总结“长征”精神。
读完一单元五篇课文,你对“长征”、“长征英雄”、“长征的精神”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请用自己话来说说长征英雄的共性,说说什么是长征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长征》节选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泥泞”“猝然”“蓦地”“哽咽”“绚丽”“篝火”“万籁俱寂”“疲惫”等词语的音形义。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探究特殊情节的处理意图及其效果。
(3)了解电视剧本的一般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品评文章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各部分的思想内容。
(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按相关的内容来组织安排材料。
(3)学习掌握各种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进一步了解红军长征所遇到的艰难困苦,深刻领会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乐观主义的精神。
(2)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掌握电视文学剧本和其他文学作品写作上的区别。
(2)理解文章时空画面的转换,是由人物对话推进作品情节的发展的。
二、难点:
了解红军过草地的险恶环境,感受红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一 (课前组织学生观看《长征》电视片段)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了《长征》电视片段,大家都为影片当中的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深深地感动。这部电视剧,是红军长征的真实写照。它展现了在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为了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与自然环境斗,与敌人斗,与种种困难-种种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精神。今天,我们就带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对红军战士的敬仰之情,来学习这篇课文。
导语二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队。”长征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奋进。我们再走进电视剧本中欣赏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镜头。
导语三 我们前面学过四篇有关长征的课文,对长征已有了大体的了解。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中央电视台将王朝柱的电视文学剧本《长征》搬上屏幕。本文就是从电视文学剧本《长征》)中截取了四个场景,根据时空画面的转换与人物对话推进作品情节的发展,从一个侧面表现长征的。
二 交流展示 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
王朝柱,1941年左右生于河北吴桥。
王朝柱爱吹笛子,14岁就发表歌曲。这个农村的讨饭孩子竟然同时考上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和民乐系,最后他选择了作曲。他被“解放”后,调到总政文工团为歌剧《海霞》《狂飙曲》作曲。像他这样既是作曲家,又是小说家、剧作家、传记作家和制片人的多栖人,是不多见的。
他个头不高但很精干,他的谈话就像他的作品一样大气。创作重大历史题材对王朝柱来说驾轻就熟,他是描绘国共两党政治领袖的权威作家。他写的电影剧本《龙云和蒋介石》《长征》,电视剧本《巨人的握手》《张学良将军》都得到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的肯定。他用一年的时间交出了22集电视连续剧本《开国领袖毛泽东》,并担任了此剧的制片人。这部电视连续剧播出后得到了好评。他整天研究的是伟人,来往的也都是生活在伟人身边的人,大概连做梦都梦见的是伟人。你要问他某一伟人的某一事件,他会告诉你哪本书、哪一章里有。而要找自己的袜子、钱包,他不知在哪儿。生活在伟人的精神世界里,他也只能写伟人。
王朝柱40岁开始弃乐从文,勤奋读书,写下40多部著作,其中代表作有《开国领袖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在上海》《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等,55岁退休后又开始进行重大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编写,已写成的《长征》《延安颂》《张学良》《开国领袖毛泽东》等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了解电视尉本的特点
影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视觉造型艺术,它熔文学、表演、摄影、音乐、美术于一炉,以推、拉、摇、跟、移、空格等各种镜头为基本结构单位,通过镜头的组接创作出运动的、有连接性的、不受时空限制的画面,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圆满地满足人们视觉感知的需要。
3.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字音
泥泞nìng
猝然cù
蓦地mò
哽咽yè
万籁俱寂lài
绚丽xuàn
篝火gōu
疲惫bèi
咴咴huī
愕然è
急骤zhòu
翩翩piān
(2)词义
泥泞:因有烂泥而不好走。
沉吟:(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有顷:一会,片刻。
猝然:突然,出乎意外。
蓦地:出乎意料,突然。
毅然:坚决地;毫不犹疑地。
哽咽: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绚丽:灿烂美丽。
疲惫:非常疲乏。
愕然:形容吃惊。
万籁俱寂:形容一点声音也没有。万籁,各种声响。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3.整体感知
(1)听录音磁带,理解课文节选的内容,找学生叙述课文。
(2)自读课文发表看法,谈谈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你此时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在听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观看《长征》电视剧片段。
【点拨】让学生体会红军长征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深刻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另外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明确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是有着现实意义的。
三 质疑探究 解决困惑
1.标题探讨
【学生活动】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查找有关资料,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点拨】了解这部电视剧的背景。《长征》这部电视剧,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中央电视台将王朝柱的电视文学剧本《长征》搬上屏幕的。这部长达24集的电视连续剧,从井冈山的第五次反围剿说起,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开始战略转移,经过遵义会议解决了领导权和斗争指导方针问题,又经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我党我军伟大领袖力挽狂澜的雄才大略,歌颂了无数革命先烈在传奇般的长征中可歌可泣的壮举。展示了我党我军转危为安、走向胜利的过程及其原因,尤其张扬了对今天仍然有着现实意义的长征精神。在当今的改革的浪潮中,更加鼓舞全国人民,发扬长征精神,加快我国建设的步伐。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投影出示】朗读课文,思考探究以下问题:
(1)文章选取了四个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场景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四个场景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活动】学生可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课文认真思考,分组讨论。
【提示】四个场景都写过草地,要抓住每一个场景的亮点之处思考。
【点拨】(1)本题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场景一:泥泞的草地。由于断粮,很多战士饿死在过草地的途中,但北上抗日的决心矢志不渝;彭德怀欲杀自己的战马来营救战士。
场景二:草地水塘旁边。为攻占娄山关而失去一条腿的周团长,把生让给战士们,自己爬向水塘赴死。
场景三:泥泞的草地。刘少奇和彭德怀寻找和关怀战士,并以极大的悲痛向指战员志哀;彭德怀忍痛杀战马挽救战士们的生命。
场景四:草地之夜。在一曲《马赛曲》的歌声中,由悲壮到喜庆的过程中,用革命乐观精神战胜困难。
(2)四个场景之间前面有伏笔铺垫,后面有照应;内容上有密切的联系,场景的切换上也有相应的空间舞台,适合剧情的推进发展和表现。
3.学习红军战士的精神
【投影提示】朗读课文,继续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选取了这四个场景,精彩在哪里?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2)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哪个场景最壮烈?文章又是怎样渲染这些场面的?
【提示】(1)分析时要抓住红军长征过草地遇到的困难,考虑人物形象的刻画。
(2)抓住文章的重点段和句子含义,来理解文章的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把各组讨论情况,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老师作适当的点拨和点评,最后作出结论。
【点拨】(1)四个场景都写长征红军过草地的事情,而且都是由于饥饿而导致的结果。文章围绕饥饿这一困难,突出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充分表现了领袖、战士的伟大壮举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2)文章一开头就渲染过草地的艰难,用了特写镜头,突出了过草地的艰难和场景的惨烈。由于饥饿,眼前的一切惨烈而悲壮:倒在草地上的遗体,坐死倒地的小同志,拿炒面撒手人世的战士,水塘中一顶即将下沉的红军帽……还有小战士饿死在刘少奇怀中的悲壮画面,这一幅幅气贯长虹又令人撕心裂肺的殉难图,将永远铭刻在观众的心灵深处,充分地渲染了场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段,深刻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4.课内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观看了《长征》的录像片,理清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了解了电视剧本的场景转换的一些特点。通过各个场景的分析和场面的描写,我们看到了红军指战员坚强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领会了红军领袖特有的革命人道主义的精神世界。
第二课时
一 质疑探究 解决困惑
1.体会思想感情
【投影出示】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1)课文中通过哪些事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是通过哪些事例来表现伟人的高大形象的?
(2)红军战胜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文章中找到相关的内容。
(3)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领袖和战士在一起,体现了“官兵一致,同甘共苦”?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在认真思考后精读课文,细品老师提出的问题。
【提示】(1)课文描写的人物很多,要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例来思考。
(2)从《马赛曲》中悟出的道理来引发思考。
(3)从课文中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得出答案。
【点拨】(1)课文中主要描写了三个人物:一是刘少奇,二是彭德怀,三是周团长。刘少奇关心战士,彭德怀杀死自己的战马来挽救极度饥饿的战士们的生命,周团长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等,表现了红军领袖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心的高贵品质。
(2)毛泽东从《马赛曲》中悟出了真理:“在物质条件奇缺的情况下,那就用精神来填补它!”这番话道出了革命理想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红军长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是凭着这种精神财富,红军指战员“不仅感到了力量,忘记了饥饿,而且还看到了中国革命最美好的希望”。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就是从法国歌曲《马赛曲》中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战胜了长征中的困难。
(3)例如:刘少奇面对彭军团长饿极而栽倒在草地上的情景,先是命令警卫员弄炒面,继而生气地批评警卫员,当得知是自己冤枉了警卫员后,又抚摩着警卫员的身体并向他赔礼道歉,这些富有个性的言行,充分展现了刘少奇急人之难、官兵一致、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和领袖风范等。
2.细节探究
(1)彭德怀一副铮铮硬骨,既然下决心枪杀了自己的战马,又为何要“溢出串串泪水”?你能谈谈自己的认识吗?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在特定情形下的矛盾心理,锻炼自己的想像能力。
【点拨】他看到更多的同志倒在千里的草地上,促使他作出杀掉心爱的战马以挽救同志们生命的决定。而警卫员又以身护马,呼天抢地哭战马,使彭德怀串串眼泪悼战马的镜头感人至深,让学生体会彭德怀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才作出决定的。
(2)文中写到:“彭德怀惨然一笑”,根据课文的内容说说“惨然”在这里应该怎样理解?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
【点拨】从一般词典上查,“惨然”解释为“形容悲惨的样子”这样就不切合语境了,应该从“形容心理悲伤”来思考。
二 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
课文中,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以及特写镜头的恰当运用,成功地塑造了伟大领袖令人荡气回肠的睿智妙语和风神挥洒的伟大风采,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记人记事,切忌从单一角度表现,而应充分运用多种描写进行刻画,展现一个丰满有血有肉的形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长征》节选精品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猝然chù B.蓦地mò
C.愕然è D.先驱qū
2.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犹豫 B.哀呜
C.马赛曲 D.翩翩起舞
3.标点运用得不当的一项是( )
A.彭德怀:“你冤枉他了”。
B.刘少奇:“我和彭军团长的炒面呢?”
C.周团长依然在自语:“他们还年轻,应该活下来……”
D.“主席!”众人异口同声地喊。
4.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体裁是电视剧本,文章再现了长征中的一些情景。
B.特写是影视艺术的一种手法,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特别放大(多为人的面部表情)。
C.本文歌颂了红军将士不畏艰苦、献身革命、严守法纪的精神。
D.文中运用了有详有略的写法,主要刻画了彭德怀、周团长等人。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草地水塘旁边
草地上的担架:一条腿的周团长倒在担架上,两个抬担架的战士坐在地上,饿得连头都抬不起来了。
周团长拿起身边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看着低头坐在担架前边的那个战士,无力地:“小同志,你吃一口吧?”
担架前边的战士依然无声地低着头。
周团长自语地:“他可能睡着了。”他吃力地转过身,看着坐在担架后边的那个战士:“小同志,你把它吃了吧?”
这个战士无力地说:“周团长A……我,不行了,你吃了它……还能走出草地……”
周团长生气地说:“我是个残废,吃了它也走不出草地去。”
这个战士:“不!不B……”
周团长痴痴地看着担架旁边的水塘,似在自语:“他们都是因为我呀……”
这个战士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微微摇头。
周团长依然在自语:“他们还年轻,应该活下来……”沉吟片刻,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前,毅然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
战士微微地睁开眼,看见周团长吃力地爬向水塘,他本能地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蓦地站起,又倒在了担架旁边。
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过身全力向水塘爬去。
1.上文主要表现的人物是( )
A.周团长
B.两个抬担架的红军战士
C.周团长和两个抬担架的战士
2.“他们还年轻,应该活下来……”请你推断,这句话中省略部分的内容应是( )
A.去学文化、学科学,建设社会主义。
B.继续长征,继续革命。
C.赡养父母,抚养孩子。
D.把我抬出草地,一起迎接长征的胜利。
3.周团长赴水塘自尽,你看值得不值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节选的几段文字看,下列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A.电视文学剧本主要抓住人物活动来表现社会生活,塑造人物形象。
B.电视文学剧本一般不需要借助景物来表现人物或表现中心思想。
C.电视文学剧本要有情节。
D.电视文学剧本一般没有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描写。
5.说说文中A、B两处省略号的作用:
A处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_____B处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6.针对上面的文字,写一段读后感,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做题
导演做了个手势,还说了句什么,张春花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演播室里的灯一下亮了。刺得她眼睛也睁不开,连忙用手(遮、盖、蒙、挡)住脸。过了一会儿,睁开眼,看到前面有一个(黑洞洞的东西、镜头、摄像机镜头、黑乎乎的东西)对着自己,身子不由自主往旁边(让了让、歪了歪、靠了靠),导演朝她做了个手势,让她把手放下,她以为导演让她走开,站起身要走,导演示意她继续坐着。张春花眼睛(迷乱、迷茫、迷糊)地看着,不知所措。……主持人开始说话:“……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我国农村教育的问题……张老师,下面请你给我们的观众谈谈你们学校的情况。”张春花看看主持人……不知该说什么。主持人示意她说。她(迷乱、迷茫、迷糊)着眼,仍然不知说什么。……张春花抬起头,看看主持人,嘴唇动了动,眼睛看着下面。主持人等着她说,可她什么也没说。……张春花愣了一下,仍旧不知说什么好。……张春花看看前面的镜头,嘴张了一下,脸憋得通红,一时说不出话来,……
1.在文中括号里选填适当的词。
2.电影剧本通过描述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刻画人物,请分析选段中张春花的神态、动作,说说张春花是一个怎样的人。


3.如果你是张春花,你当时会想些什么?


4.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你认为解决当前贫困儿童的失学问题应该做哪些事?

参考答案
一、
1.A
2.B(应为“鸣”)
3.A(句号应在下引号前)
4.C(没有写到“严守法纪”)
二、1.A 2.B项基本原则 3.周团长赴水塘自尽,是为了战友,为了革命事业。
4.B 5.A处表示停顿,B处表示省略。
6.略
三、1.遮 黑乎乎的东西 歪了歪 迷茫 迷糊
2.张春花在演播室中心慌意乱,不知所措。 3.(要围绕我国农村教育的问题发表评论。) 4.(可从政府方面、学校方面、本人方面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