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种形状图,会画简单组合的三种形状图.
2.能根据三种形状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形,会根据某几何体的某两种形状图,找出满足条件的小正方块的数量.
过程性目标:
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合理的想象.
2.在观察过程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3.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组合体及从上面看的形状图中数字的变化导致三种形状图的变化的过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善于观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种形状图.
难点:根据从上面看的形状图及其相应位置的立方体的数量,画出从正面看与从左面看的形状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一首苏东坡的诗表现了观察庐山的几种方式: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身处山中看,也说明了观察物体是有讲究的,本节课就是学习和研究观察物体的数学方法.
目的:创设实际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同时引入课题.
效果:学生在情境的诱导下,因急于解决问题而进入了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顺利进入下面的教学环节.
二、探究归纳
(一)认识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几何体的形状图
1.阅读P17~P18,了解从正面、左面、上面三个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状.
2.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几何体的形状图的画法.(用PPT展示)
例1:把五个正方体摆成如图所示的形状,明确观察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几何体的形状图的方位.
(二)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几何体的形状图的画法
画出下面几何体的从正面、左面、上面三个方向看到的几何体的形状图(注意:高平齐,长对正,宽相等)
(三)根据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图画出从正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图
例2:一个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立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图如图所示,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该位置的小立方体的个数,请你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从正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图.
练习:根据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图画出从正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图________.?
三、交流反思
强调三点:1.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几何体的形状图是平面图形.2.画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几何体的形状图规范要求是:高平齐,长对正,宽相等.3.由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图衍生出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图和左面看到的形状图要看每列(行)的最大数字.
四、检测反馈
1.画出下列几何体的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几何体的形状图.
2.如图是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块所搭几何体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上的小正方块的个数,请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图、左面看到的形状图.
3.由一些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图和左面看到的形状图所图所示,则搭成该几何体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最少是( )
A.3 B.4 C.5 D.6
五、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具体情况,设计适合本节课内容的作业形式.
六、板书设计
4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一)认识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几何体的形状图
(二)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几何体的形状图的画法
(三)根据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图画出从正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图
1.……
1.PPT演示
1.PPT演示
2.……
2.画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几何体的形状图
2.由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图画出从正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图
七、教学反思
《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数学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从小学升到中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爱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这节课注重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地学习数学.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看,可以自由走动,离开座位去观察,这样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探索机会,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意识,把学生当作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把学习知识、发现知识、探究知识的机会充分让给了学生,改变以往教师灌输,一人讲,全班听的局面.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努力去探寻知识的奥秘.
本节课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经历由观察模型、搭建模型、画出三种形状图,到脱离模型、由数(从上面看的形状图及其相应位置的立方体的数量)悟形(立体图形)、由形(立体图形)悟形(形状图)、搭模验证等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实施开放式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