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B卷
能力提升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粗字读音有错的一项是( )(3分)
A.人迹罕至 确凿(zhuó) 轻捷(jié)
B.恍然大悟
倘若(tǎng)
绽开(zhàn)
C.迷迷糊糊
截然(jié)
感慨(kǎi)
D.花团锦簇
盔甲(kuī)
惭愧(kuì)
2.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曾经,我们走过了花样青春,________;曾经,我们度过了繁华四季,________;曾经,我们历经了沧桑风雨,________;曾经的青春,如梦从幻到醒、如花从开到谢、如风从来到去……用他们的真美柔情谱写了一首首充满活力激情的歌谣。曾经,有无数天真无邪的笑容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无数五彩斑斓的画面绘织在我们的生命里,无数纯洁无瑕的记忆烙印在我们的脑海深处……
①在交替的春秋冬夏里轮回着曾经拥有的那一个美丽季节
②在有限的青葱岁月中流失了曾经只属于我们的纯真童年
③在起落的朝阳夕日下洗礼着曾经承受的一次次磨砺痕迹
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①③②
3.下面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通过2017杭州国际美食节,使人们看到了一个比印象中更加令人惊艳的杭州。
B.因为超采地下水,月牙泉水域面积缩小了两倍。
C.为期4天的魅力科幻嘉年华开幕,吸引了众多科幻迷前去参观体验。
D.有关人员停止电站4号机组运转,目的是防止地震和海啸不再引发重大安全事故。
4.下面各项中加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历了这件事,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父亲就是那个一直在暗地里帮助我的人。
B.高铁动卧的出现,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能够蜷缩在被窝里旅行,幸福感油然而生。
C.入秋以来,三江侗族自治县各地的稻田陆续进入丰收季,金秋画卷美不胜收。
D.时间真如行云流水,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望着镜中两鬓的白发,他不由得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
5.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行军之神速)
B.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狂风的暴虐凶猛)
C.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云的姿态万千)
D.大家都很喜欢她,因为她长得好像明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强调“她”长得很漂亮)
二、(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小铁锤
张中杰
“砰!”随着儿子猛关卧室门的骤响,你的心一个震颤,委屈的眼泪淌了下来。
打小把唯一的孩子当块宝玉呵护,儿子却长了一身营养过剩的懒膘,脾气暴躁。青春期的儿子,始终与你如反贴门神---不对脸。有一次儿子跟你顶嘴被弟弟看到,当舅舅的作势要将儿子往窗户外面扔,儿子脸吓得乌青才噤声,但次日就好了伤疤忘了疼,依然如故。你真的担心学习成绩平平、一身贼膘的儿子将来难有出息,更别说为你养老了。“再不听话,我送你去当兵!”你咬牙切齿。
“当兵就当兵!”儿子居然不屑一顾。
浇水过多的花根部更易腐烂而早夭,放不开手的风筝注定飞不高。犹豫摇摆许久,你终于狠狠心,送高中毕业的儿子去当了兵。
“十公里拉练咋能跑得动?两米高的障碍物咋翻过去?”听说新兵蛋子拉练最苦,你常常眼睛盯着天花板,彻夜无眠。三个月后,新兵集训结束。儿子来信说,他被分配到了炊事班,当了伙头兵。还有,他训练时因为紧张,扔手榴弹意外脱手,班长扑在他身上,受了点儿轻伤。你听得寒毛直竖。当个伙头兵,能有什么出息?手榴弹爆炸威力很大,儿子真的没受伤?你焦虑不安,更加忧郁了。
无尽的牵挂,促使你与丈夫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去戈壁滩看望儿子。
寒冬腊月,北风刺骨。你站在儿子面前时,儿子正在炊事班轧煤饼,手上裂开一道道血口。儿子高大了,脸上泛着红润的光;明显黑了瘦了,但浑身肌肉更结实了。你抚摸着儿子粗糙的手,心里隐隐作痛,又一次泪光闪烁。临走时你再三叮嘱儿子,一定要想方设法换个岗位。
回到家,你辗转反侧,想起了那把小铁锤。
七岁时,你老家的邻居是一个虎背熊腰的壮年铁匠。胆小的你捂着耳朵躲在一边,只见壮汉左手拉着呼呼作响的风箱,右手握着一把铁铲不断地往蹿起的火苗上送煤块。红彤彤的杂铁块几欲烧成流质时,他左手飞快地换了铁钳夹出来,右手早变戏法似的举起一把铁锤。有时他的儿子抡起大铁锤,与他的小锤组成黄金搭档。铿锵嘿呦,火钳左旋右转,铁锤上下翻飞,火花四溅。
敦厚的铁砧板上躺着黑乎乎的杂铁,忍受着大小锤的打击,不曾呻吟。丢进水盆中“刺啦”一声响,杂铁块竟神奇地变成了一把锋利的镰刀,一柄锃光瓦亮的锄头……
你总是在想,杂铁被敲打时身上疼不疼,好似砸在自己心上。邻家壮汉看你对打铁好奇,为你打了一柄小巧玲珑的铁锤儿,一斤多重,一指多长。学习疲倦时,你喜欢用这把小锤砸小石子,锤面闪光,咚咚响亮。
后来,这柄锤伴随着你,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城重点高中,又伴你考入大学,直到有了工作。结婚那天,你把小锤悄悄装进梳妆台的小抽屉里。
你细心地找来一个小盒子,把小铁锤装进去,当作包裹邮给儿子,里边附了你写的一首清代诗人郑燮的七绝《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个月后,儿子的信来了。他的字一个个排列整齐,力透纸背。“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后,有一个明显的小锤印。你心里长出了一口气,拧紧的眉毛舒展开来。
军营锤炼三年回来。儿子一进门竟然给你和丈夫一个温暖的拥抱。儿子坐下来,一边削好苹果递到你手里,一边汇报自己的进步。原来,儿子利用业佘时间,拼命看书学习。由于训练表现突出,入了党;还由于见义勇为被表彰,立了二等功;如今又提了干,做了军官。
“你是怎么做到的?”你喜不自胜,心里涌起好奇。“每天读书两个小时,坚持做好事。这样,天天有收获,有进步!”儿子自豪地说道。你惊喜地瞪大了眼睛。
儿子用从部队学到的厨艺,为你和丈夫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儿子给你和丈夫讲述部队里的故事。
你弟弟擦窗户玻璃,意外跌伤肋骨。儿子开车送舅舅去医院。舅舅让儿子坐车上等。可他还是规规矩矩地把车停到停车位,非扶着舅舅走不可。拍片、查结果,楼上楼下地陪检,细心照料舅舅。
“我这个外甥变化真大!”弟弟高兴地给你打电话。
那个喜欢与你顶牛儿的青涩少年走远了,你有点儿怅然若失。但最后,你幸福地笑了。泪眼蒙胧中你忽然觉得,当初的选择,是一个美好的插曲,就像那把小铁锤,真的很美!
(选文有删改)
1.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浇水过多的花根部更易腐烂而早夭,放不开手的风筝注定飞不高。
2.“儿子”入伍前后判若两人,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3.“你”和“儿子”都在书信中引用了诗句,请说说各自的用意。(4分)
4.请简要分析文中插叙部分的作用。(4分)
5.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
三、(10分)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中有一组自传体性质的散文,既独立成篇,记叙了鲁迅童年的一些生活片段和经历,又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请你写出这样的四篇散文的标题。(5分)
2.鲁迅先生在《_______》一文中,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抒写了对一位潦倒的同乡旧友的真切同情与怀念。该文收录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5分)
四、(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5分)
(1)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 )
(3)吾日三省吾身( )
(4)不逾矩( )
2.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节选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5分)
五、(10分)9月10日快到了,班级组织庆祝教师节活动。
1.(5分)同学们给老师制作了一张教师节贺卡,并题赠了一首小诗,请你补写小诗的后两句。
人们常说
老师是蜡烛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我却希望
________
2.(5分)下图中,你的两位同学正在构思小诗。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她们此时的情态。(不超过60字)
六、(50分)请将“北京,这里有我的__________”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①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作文内容积极向上。③字数在600--800之间。④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名称或师生姓名。
答案以及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C
解析:A项缺主语,删掉“通过”或“使”;B项面积的减少不能使用“倍数”;D项否定不当,应删去“不”。
4.答案:D
解析:D项“行云流水”形容文章不受约束,不能用来形容时间过得快。
5.答案:D
解析:D项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答案:1.【答案示例】过度的呵护不利于孩子成长,过多的管束会限制孩子的成长空间。
2.【答案示例】①以前肥胖、懒惰,现在高大、结实、能吃苦耐劳。②原来性格叛逆,与父母对立,现在主动与父母交流沟通,孝顺谦和。③之前任性、蛮横,现在明事理、守规矩、关爱他人。④入伍前成绩平平,得过且过,现在主动学习,努力进取,表现突出,事业有成。
3.【答案示例】“你”引用《竹石》意在鼓励儿子要志向坚定,像竹子一样坚忍顽强地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儿子”引用《石灰吟》的目的是向母亲表明自己有接受挑战和磨炼的勇气和决心。
4.【答案示例】①借对打铁过程的描写,说明杂铁块只有经过不断锤炼才能最终成器的道理。②交代小铁锤的来历和它在“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③为下文写“你”用小铁锤鼓励儿子及儿子之后的变化进行铺垫。
5.【答案示例】示例一:“你”是主人公。①小说用大量文字描写“你’在儿子成长过程中教育方式和心理状态的变化,展现出复杂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你”对儿子深沉的爱,塑造了一个“当代英雄”的典型形象。②"你”见证了儿子由叛逆、幼稚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你”承受煎熬,学会反思,学会鼓励,实现了自我蜕变,引发读者对母爱的思考。(5分)示例二:“儿子”是主人公。①小说用大量笔墨叙写“儿子”的变化,展现了“儿子”的成长经历和蜕变过程,塑造了一个经过磨砺快速成长的独生子女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②小说通过“儿子”从青春叛逆到懂事明理的蜕变故事,表现了孩子需要在锤炼磨砺中成长的主题,引发读者对独生子女成长问题的思考。(5
分)示例三:“你”和“儿子”都是主人公。①“你”与“儿子”关系的转变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你”和“儿子”都在“小铁锤”的激励和鼓舞中获得.成长,表现了当代家庭中父母和子女都需要经受磨砺才能成长的主题。②“你”和“儿子”之间的故事引发读者对亲子关系和教育方式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5
分)[解题思路]解答此题可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人物形象角度。文章通过语言、动作以及人物前后的对比,表现“你”和“儿子”这两个.典型形象,人物特点突出,形象鲜明,从这个角度看,“你”和“儿子”两人都可作主人公。二是情节发展的角度。全文围绕“你”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变化展开,这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可以说“你”和“儿子”两个人物共同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三是主旨情感的角度。文章通过“你”和“儿子”之间的故事讲述,展现了当代社会中关于母爱、独生子女以及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现实问题,无论是“你”身上所体现出的父母应该具备的品质,还是“儿子”参军后的蜕变,以及母子二人关系的转变所引发的关于家庭教育的反思,都可作为文章主题,从这个角度讲,“你”和“儿子”都可作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解析:1.本文主题是“孩子成长”,“浇水过多的花”“放不开手的风筝”可分别理解为“溺爱”和“管束得太多或过多干预孩子的生活”,“根部更易腐烂而早夭”“注定飞不高”可分别理解为“不利于或阻碍孩子的成长”和“限制孩子的成长空间”。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的深层含意及比喻义。
2.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找出“儿子”入伍前和入伍后的具体表现,通过对比他在入伍前和入伍后的具体表现得出具体答案。此类题解答时,可以带着问题去文章中找答案要点,也可从文中找关键词语作答。如“儿子”入伍前“长了一身营养过剩的懒膘”可理解为“肥胖和懒惰”,入伍后“高大”“结实”“粗糙”可理解为“能吃苦耐劳”。
3.理解所引用的诗句的含意,应结合语境进行具体分析。根据诗句意思,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可知,“你”引用《竹石》是在勉励儿子,要像诗中的竹子一样志向坚定,努力训练。“儿子”引用《石灰吟》是在向妈妈表明自己的决心,自己一定会不怕困难,争取在军营里做出一番事业。
4.细读指定语段可知,这一部分是“你”的回忆,告诉我们要勇于接受考验,并且交代了小铁锤的来历,引出下文的故事情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5.解答此题可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人物形象角度。文章通过语言、动作以及人物前后的对比,表现“你”和“儿子”这两个典型形象,人物特点突出,形象鲜明,从这个角度看,“你”和“儿子”两人都可作主人公。二是情节发展的角度。全文围绕“你”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变化展开,这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可以说“你”和“儿子”两个人物共同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三是主旨情感的角度。文章通过“你”和“儿子”之间的故事讲述,展现了当代社会中关于母爱、独生子女以及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现实问题,无论是“你”身上所体现出的父母应该具备的品质,还是“儿子”参军后的蜕变,以及母子二人关系的转变所引发的关于家庭教育的反思,都可作为文章主题,从这个角度讲,“你”和“儿子”都可作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三、答案:1.《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无常》《父亲的病》
2.范爱农
四、答案:1.①同“悦”,愉快②生气,恼怒③自我检查,反省④越过
2.①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②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发现、新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3.略。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答案:1.示例一:老师是太阳/光辉自己,照亮大地;示例二:老师是彩虹/亮丽自己,绚烂天空
2.示例:两个同学都身体前倾,紧皱眉头,冥思苦想。一人手拿铅笔,欲写又止;另一人左手托腮,陷入沉思。
解析:1.仿写句子要注意与例句保持句式一致修辞手法一致、语意一致。本题叙写的对象是“老师”,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采用的句式是“老师是××,……自己,……”。
2.略。
六、答案:例文:
北京,这里有我的成长
转眼间,我已在北京生活、学习了四年。
是的,我不是“纯正”的北京人,我是随父母工作调动来到北京的。我的童年,是在离北京很远的湖北老家度过的。
记得刚来北京上小学四年级时,有一个早晨,我急急忙忙出门坐公交车去学校。天阴沉沉的,很闷热,像是要下雨,妈妈提醒我带一把雨伞。我便拿了伞,跑出门去,等我跑到公交车站时,恰巧车也来了。
我便随着人流往车上挤着。正当我准备掏钱投币的时候,我一下子怔住了:钱呢?我突然想起来了,出门前妈妈塞给我钱时,我去拿雨伞,就顺手把钱放在桌子上了,怎么办呀?
如果再回家拿钱,我上学就一定会迟到的,我可从来没迟到过。我一脸哀求地看着司机师傅,恳求说:“师傅,我忘带钱了,下次一块儿投币,可以吗?”
“不行,这是公共汽车,我们有规定,不投币不可以上车的。”司机一脸的无奈。.
“快上车呀,堵在门口算怎么回事?”后面有人在催促着。
怎么办呀?我急得快哭出来了。突然一只手拍在我的肩膀上,我抬头一看,是一位大姐姐,她悄悄地塞给我两元钱,对我微微一笑。我感激地接过钱,投了币,上了车。
我急忙找了个座位,让姐姐坐下,我站在她的旁边,仔细地端详着她:圆圆的脸,充满笑意的眼睛,高翘的马尾辫,一脸的和蔼可亲,我心里感激不尽,是她替我解了围。我喃喃地说:“姐姐,谢谢你!下次再碰到你,我把钱还给你!”她只是挥了挥手,然后紧紧地揽着我的腰。多么温暖的感觉呀!
学校到了,我赶紧下车,姐姐也跟着下来了。这时,天上下起了雨。我顺手打开了伞,发现姐姐没有带伞,我毫不犹豫地走过去,把伞举到姐姐的头上。
姐姐笑眯眯地看着我,摸了摸我的头,同样对我说了声“谢谢”!
雨中,我们打一把伞,靠得紧紧的。我的心里热乎乎的。
北京,这里有我的成长,我会一直成长下去……
解析:首先要把题目补充完整。从宏观角度来看,可以以点代面,以小见大地写的有“北京,这里有我的骄傲”“北京,这里有我的荣耀”“北京,这里有我的深思”……从个体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写“北京,这里有我的成长”“北京,这里有我的自信”“北京,这里有我的记忆”“北京,这里有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