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一双手》课件+教学实录(苏教版九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一双手》课件+教学实录(苏教版九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10 18:40:23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五个萝卜一条根, 拼搏摔打它在先。
——手
猜猜谜语
今年开学初,他父亲来交学费,我看到他父亲的一双粗壮宽大,青筋突现的手,满是老茧,抖抖索索的把钱交给了我,那印象实在太深了。
——— 一位农民的手。
一次次,我总端详她的手.那又細又短的手指上没有任何修饰,在右手中指的前端左侧有一个硬邦邦的茧子,是啊!当然会有了,我经常看见她伏在桌子上认真备课,再看那双粗糙的手上总是沾满了粉笔灰,我已看不清它真正的肤色了.不过这难道不是最美的图案吗
阅读下列两段文字,说说写的是谁的手?
———一位老师的手。
一 双 手
题目所指的是谁的手?
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有什么价值?(词语概括)
作者如何描写这双手的?
学贵在疑
学习目标
能通畅朗读课文, 圈点批注 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感受文
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抓
住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字词积累
惺松 镐 老茧
垧 裹
xīng sōng
gǎo
jiǎn
shǎng
guǒ
有一双 的手
奇大、神奇、乐于奉献、又粗又硬、布满老茧、创造绿色、天下第一奇手等
张迎善
神奇的创造绿色
释 疑
1、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2、皮肤呈木色,纹络又粗又细,一道道黑土色;
3、掌面鼓皮样硬,一只手就像一根老甘蔗;
4、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
5、手大无比,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6、手坚硬耐搓。
作者如何描写这双手的?
7、 栽树是手活,… …要保证苗苗不窝根。 … …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
8、 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了,磨透了。
9、 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 …
作者如何描写这双手的?
主人: 身份:
手感: 手的肤色:
手指: 纹路:
掌面:
手的大小:
手指细节:
手的别号:
手的价值:
手的档案
张迎善
林业工人
半截老松木
木色 一道道黑土色
粗大肥圆 缠着泥色的线
又深又粗
鼓皮样硬 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长24cm 宽10 cm 厚2.5cm
左大拇指 没有指甲 黑深 人字
天下第一号大手 第一奇手
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张迎善是具有 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表达了作者对张迎善的 之情。
不畏艰辛、艰苦创业
默默无闻、乐于奉献
情感体验
热爱、敬仰和赞颂
A、烘托;
B、抓住人物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
C、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
D、想象。
写作手法
材料一: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一面》
相关链接
材料二: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故乡》
相关链接
材料三: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背影》
相关链接
张大爷高高的颧骨上架着一副老花镜,堆满皱纹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长年累月地干活,左手的大拇指已经弯曲变形了。宽阔的手上,粗糙的表皮如同额上的皱纹一样,无情的刻画着岁月的沧桑。
露一小手儿
200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杨利伟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感动中国》2005年度获奖者:洪占辉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
请你借鉴以上两条颁奖辞,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也写一段颁奖辞。
举一反三
这是一双像半截老松木样的手;这是一双又粗又硬的手;这是一双神奇的创造绿色的手。这双手每天要往土里插三四千次;这双手长24CM,宽10CM,厚2.5CM,仅在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他已栽种树木26万棵。这双饱经风霜的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美化祖国,造福人类的手,这就是造林工人张迎善的手。
颁 奖 辞
1、绿色宝库的美是以张迎善的手丑为代价换来的。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的职业能说明‘美是以丑为代价’这个道理的?
实事求是地面对生活中的美与丑,科学地评价周围的一切,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丽纯净。
生活投影
以《我 的人》为题,仿照本文写法,写一篇文章,要求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部分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描写人物外貌,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字数不少于400字。
写作练习《一双手》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蒋光宏 点评:陈筛其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几句古诗,看看这几句诗分别写的是什么样的手!看谁理解的对,看谁说得准!
  【投影下列诗句:1.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 硕人》2.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古诗十九首》之十 3.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古诗为焦仲卿妻作》4.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5.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王维《老将行》6.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学生情绪高涨,纷纷朗读起投影幕上的诗句,师做暂停的手势,并竖起食指靠嘴唇)
  师:嘘——Silence,please!谁先来说?(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我们一句一句来看吧!第一句写的是什么人的手?是怎样的手?
  生1:一个女人的手。又白又嫩的手。(众笑)
  生2:是一个美女的手。皮肤细腻有光泽。(众笑)
  师:看,广告词都出来了!大家赞同他俩的说法吗?(生齐:赞同。)再来看第二句,这一句写的是什么人的手,怎样的手?
  生:这一句写的应该是织女的手,白白的,瘦瘦的。(众笑)
  师:说得很准确。这是一双劳动妇女的手。再看第三句!
  生:这双手手指又白又细,是焦仲卿妻子的手。
  师:你怎么知道是焦仲卿妻子的手的?(生齐:题目里有——)哦!看来同学们很会读书,善于整合各种信息。再看下面一句!
  生:这是双红活圆润的手,也是一个女子的手。
  生2:(迫不及待地)我知道,这是陆游表妹的手。我看过书。(众笑)
  师:这位同学读的书真不少,值得表扬!第五句!
  生:这是一双老将军的手,刚劲有力。
  师:对不?(生齐:对!)最后一句呢?
  生:这是双卖炭翁的手,黑乎乎的,整日劳累忙着烧炭。
  师:不错!看了这么多的手,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看过“天下第一奇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到底是怎样一双“奇手”,到底“奇”在哪里!(板书:一双手)
  师:认真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肯定都知道,这双“天下第一奇手”是谁的手?
  (一部分学生齐说是“林业工人的手”,一部分学生说是“张迎善同志的手”)
  师:认真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请举手!(所有学生都举起了手)很好,看来同学们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请哪位同学来说说,在预习之后,你觉得课文中有哪些重要的词语要提醒同学加以注意?注意什么?
  生1:第二小节的“惺忪”,要注意两个字都是竖心旁,“忪”的读音也要注意,不能读半边。
  师:说得很好,把竖心旁换成木字旁是什么字?(生齐:松)对呀,所以竖心旁加一个“公”也读sōng,在学习的时候,大家把这样的字联系起来记忆,就不容易遗忘了!谁会用“惺忪”造句的?(一生举手造句:妈妈叫小明起床,他睡眼惺忪地从床上爬了起来)看来小明是昨天晚上预习课文到很晚,早上起不来了。(众笑)造得对不?(生齐:对!)好,请继续!
  生1:还有第二小节的“镐”,读gǎo,是金字旁。第七小节里的“茧”的写法。第十九小节里的“垧”,读shǎng,提土旁。(猛然想起似的)哦!可以把它和“晌午”的“晌”联系起来记!
  师:Very good!看来我刚才讲的“联系记忆法”你“嗷”的一嗓子就掌握住了!(众笑)还有哪位同学要补充吗?
  生2:还有第五小节的“得逞”的“逞”我觉得也要注意它的读音和写法。
  生3:我觉得第八节最后的“老甘蔗”的“蔗”也要注意,要读轻声。
  师:说得不错!还有没有要补充的?(众生摇头,轻声说“没有”)
  师:“读书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是会读书的表现。”读书善疑,说明他善于思考,目光敏锐。相信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一定有不少疑问,一定有不懂的地方,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看看谁能把这些疑问顺利地解决掉!
  生1:第二小节的“肩镐”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解释一下?
  生2:“肩镐”就是“肩上扛着镐”的意思,这里的“肩”是个动词,就像古文里名词活用作动词一样。
  师:是不是这个意思?(生:是——)看来这位同学古文基础很扎实。好,继续提问题!
  生3:第五小节里,“我”为什么要本能地想抽回手来,为什么没有得逞?
  师:是呀,为什么呢?
  生4:可能是因为张迎善的手太粗糙了,扎得“我”的手都疼了。(生笑)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4:因为上面一节说他的手“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师:老松木有什么特点?(生齐:粗糙——)说他的手像半截老松木其实是什么修辞?(生齐:比喻。)对了,这一句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张迎善的手的粗糙。那为什么“我”想抽又没抽回来呢?
  生4:我想是因为张迎善的手太有力了,握得太紧了。
  师(指另一位同学):你认为呢?
  生5:我也这样认为。
  师:我也这样认为啊!(生笑)好,请坐!其实这儿还有一个词也生动地表现了张迎善手的特点,大家看是哪一个词语?
  生(齐):裹——
  师:大家做做这个动作看!(学生兴奋地“裹”手。)“裹”表现了什么?(生:张迎善的手大而有力)好,继续提问题!
  生6:第八小节为什么说“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师:谁能回答他的问题?
  生7:前文说了,他的手指特别粗大肥厚。这个比喻写出了他的手指粗大肥厚的特点。
  师:嗯,这位同学看书读书很仔细,善于从文中找答案,说得不错。
  生6:那为什么要比作三节老甘蔗,不比作四节老甘蔗?
  生(七嘴八舌):手指只有三节嘛!(生6弯弯自己的手指头,不好意思地笑着坐下)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让我们领略到了作者描写之细致、生动、形象。谁还有问题?
  生8:倒数第二小节最后说:“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这句话我不大懂。栽的树怎么使西北岔河水变清了的?
  师:是呀,栽树和河水变清有什么关系呢?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学生一个个陷入苦思冥想。不一会儿一生举手。)请你先说说看!
  生9:因为植树造林可以保持水土,水土就不会流失了,这样就不会泥沙俱下了,河水自然就变清了。
  师:完全正确!看来这位同学的知识面可够广的!
  生8:我也是这样想的!
  师:看来你是有意想考考其他同学懂不懂呀!(众笑)
  师: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沉默。)既然大家都没有不懂的地方了,我就来考考大家!文章是写张迎善同志的手的,为什么开头还要写各种各样的手?
  生9:来衬托张迎善的手。
  师:说得很好!作者说张迎善的手“是天下第一奇手”,那么这双手到底奇在哪里?(学生一边概括,教师一边板书。)
  生10:它粗糙得出奇。
  生11:它硬得出奇。
  生12:它苦得出奇。
  师:什么叫“苦得出奇”?
  生12:你看,这双手呈木色,纹络是黑土色,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没有指甲,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也染成了泥色……说明这双手整天栽树,整天在劳作,这双手劳作得太苦了。
  师:说得好,概括得妙!
  生13:还有大得出奇。
  师:这双手有多大?
  生齐: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师:同学们画画这双手,再和自己的手比比看!(学生画手,再把自己的手放上去比,一个个惊叹起来,笑了)大不大?
  生齐:大——
  师:还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学生沉默,思考)这双手栽了多少树?(生14读十九小节的有关内容)这一点我们可以概括为什么“奇”?
  生15:栽树奇。
  生16:作用奇。
  生17:贡献奇。
  师:都可以。我们就用“贡献奇”吧。
  师:贡献大是不是作者直接说出来的?(学生摇头。)那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生18:是通过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的介绍表现出来的。
  师:这叫从什么角度来表现?
  生齐:侧面表现。
  师:从张迎善的这双“天下第一奇手”,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19:他热爱植树,工作认真负责。
  生20:他意志坚定,不怕困难。
  生21:他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课文正是通过张迎善的这双奇手,赞扬了他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品质,讴歌了他热爱本职工作、为绿化事业作贡献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仰和学习的!课后,请同学们运用学到的写手的方法,仔细观察一个人的手,然后把它写出来,关键是要写出这双手的特点。——当然,观察不仅只是看,你看作者除了看,还有哪些方法?
  生(七嘴八舌):还和他握手。还用尺去量。还用自己的手去搓。
  师:对!我们观察的方法很多,可以从视觉、听觉角度,也可以从触觉、味觉等角度,只有多角度地观察,才能写出这双手的特点。从一上课时赏析的诗句和课文来看,在写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生(齐):比喻——
  师:对,适当地使用修辞,可以把手的特点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课后,就请同学们以“某某的手”为题,写一个作文片断。好不好?
  生(齐):好——
  师:好,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