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说课稿
《故乡》教学中如何确定和突破教学难点
《故乡》写于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第二单元选用了鲁迅先生这篇名著,并在单元要求中明确:学习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掌握这两种描写方法,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
阅读小说,欣赏名著,最重要是读懂、读透,能比较好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鲁迅小说的内容博大精深,但文笔却质朴无华,语言精练但形象易懂,所以在文字疏通情节理解,技法学习上并不需花大力气,可是人物形象及文中所含哲理需细细品味。
一、难点确定
鲁迅的小说内涵深刻,哲理丰富,在《故乡》中则主要体现在关于希望的阐述上。《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觉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要恰当理解话中的含义,对老师来讲也需凝神一思,对初二学生来讲,更不是件易事了。
另外,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岁的少年还是生活与社会的门外看客,他们对近距离的师长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难体会。要他们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文中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若说有差别就是“闰土”,这个人物在小学教材中已出现过,而且鲁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所以把握起来还较容易。“杨二嫂”及“我”则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的性格成因相当复杂,且文中介绍不多,但能否准确掌握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却与把握好主题有较大关系。因此,我们确定本文的教学难点为:第一,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我”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及在作品中的作用。第二,准确理解文中关于“希望”的含义。
二、难点的突破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设定难点时是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依据的,所以要突破难点,也就必须设计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
根据初三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首先,娓娓叙述,介绍背景,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通读课文进行联想,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最后,联系实际,引人人胜,深究作品表现的哲理。
在实施过程中则采用教师引导、总结与学生课内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引导。如何引导呢 最好的办法是讲故事,孩子都爱听故事。那么,我们就从课文的时代背景讲起,可以讲讲辛亥革命的成败,叙叙鲁迅的生平经历,谈谈鲁迅的家庭成员,说说绍兴的风土人情,最后当我们讲到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时,可以把学生的视线拉回课文,再牵出一条学生已有所了解的承前启后的线索——闰土。接着便可过渡到分析学生不大熟悉的与闰土相关的“我”和“杨二嫂”了。
第二步:启发。由于学生对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已有所了解。第二步我们可以以启发为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去理解掌握人物形象的内涵。启发可从三个角度人手,“我”与“闰土”有何不同 今日的杨二嫂与昔日的杨二嫂有何变化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不同与变化 并以此为纲,再派生出若干小问题,要求学生思考,目的是最后给两位人物定位。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我们可以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还能促使学生深入阅读课文,钻研课文,最后在讨论中明确两位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我”是一个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是当时社会进步希望之所在。而“杨二嫂”则是一个在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义有二: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衬托了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她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第三步:深化。分析到这里,学生们对整篇课文的内容已基本掌握和理解,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当然憧憬未来,但未来是有希望的吗 希望又是什么呢 鲁迅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一句比喻,把希望的存在比为“路的开创”,含义是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奋斗,必然落空,等于没有希望;希望看去遥远,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百折不挠地去干,去实践,希望终能实现。但这样的解释,对初中学生来讲仍显拗口难懂,我们不妨先撇开“抽象”的希望,而从“路”谈起。
请设想,洪荒年代,荆棘遍地,要想到达远方,无路可走,束手无策,则永远离不开原地;只有奋斗,披荆斩棘,才有可能到达远方的目的地,怎么办 只有“开路”,才有希望。那么,行动吧!
有行动,才有路,有实践,才有希望。希望来自奋斗,鲁迅先生要我们明白的就是这一点。
三、教学总结
通过《故乡》的难点教育,学生们解决的不仅仅是对课文主题的准确把握问题,同时也要求初步学会抽丝剥茧、求真探微的分析能力。另外,还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笔下的故乡,为以后学习鲁迅的作品打下较好的基础。(共19张PPT)
故 乡
鲁迅
(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社戏》
《阿长与《山海经》
选自《朝花夕拾》
选自《呐喊》
选自《朝花夕拾》
《雪》
《藤野先生》
选自《野草》
选自《朝花夕拾》
《风筝》
选自《华盖集》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本文是以“我”在故乡的 为线索。
所见所闻
2、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那就是:
物
人
变
3、哪一句话写出了我对家乡景物变化的感受?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充满失望、悲哀的语气。
“阴晦、萧索、苍黄、没有活气”,因为现实中的家乡是如此的沉寂萧索,了无生机。
情景相生
4、家乡变化的还有人,课文着重写了哪些人?
闰土
(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
杨二嫂
(豆腐西施和老年杨二嫂)
5、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 形象?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中年闰土
外貌
苍老、贫穷、笨拙
神情、语言
怯懦迟钝、谦恭麻木,
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制约
行为动作
愚昧迷信
少年闰土
(插叙)
外貌
神情、语言
行为动作
活泼刚健
热情、淳朴,有无穷的知识
勇敢聪明
对比
请从文中找出揭示闰土二十多年来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原因的语句?
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观念)毒害,使农民纯真朴实的本性发生了巨变。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
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小英雄
木偶人
1、这种巨变还表现在谁的身上?
年轻漂亮端庄文静豆腐西施
泼辣刻薄自私势利贪小便宜的圆规
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有的如闰土,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变得麻木迟钝、愚昧迷信;有的如杨二嫂,变成了庸俗势利的小市民。
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小 结
见闻了故乡的此情此景,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研读课文最后五段
1、“故乡……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2、“使我非常气闷” 的“高墙”指什么?
指封建等级观念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隔膜。
3、“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 ,为什么?
闰土前后变化太大,使人难以相信,怀疑是否为同一个人。
4、虽然现实让“我”感到悲哀,但“我” 也对后辈们表达了怎样的希望?
不愿意他们 ,
不愿意他们 ,
不愿意他们 。
辛苦展转,像“我”那样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
辛苦麻木,像闰土那样贫困艰辛,精神麻木。
辛苦恣睢,像杨二嫂那样自私、刻薄、贪婪。
希望他们 。
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对于能否实现这样的希望,“我”是带着怎样的心情的?
(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该怎样理解?
因为“我”的愿望是天下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这个任务艰巨,很 “茫远”,所以 “我” 便害怕起来。
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 。
海边奇异的图画表明“我”对美好希望的憧憬。 对新生活的到来充满了信心。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是空想。
但作者是不是就失去了希望?
从哪里看出
——结尾充满了哲理。
huì chá xíng huān péng
阴晦 猹 五行 獾猪 篷隙
biǎn kuà è chī línglì
竹匾 胯下 愕然 嗤笑 伶俐
sè xùn bǐ mó jìn
瑟索 潮汛 秕 谷 隔膜 寒噤
dài wǎng zìsuī chán
深黛 惘然 恣睢 潺 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