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我的叔叔于勒》课件+说课稿(苏教版九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我的叔叔于勒》课件+说课稿(苏教版九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10 18:40:23

文档简介

我的叔叔于勒
一、 教材和学生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苏教版九年级上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课文是十九世纪著名的世界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优秀短篇小说。小说写的是法国的滨海城市哈佛尔的一个普通家庭的凡人凡事。哥哥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生活十分拮据,因嫌弃浪荡子的弟弟于勒而送他到美洲去碰运气。当收到于勒发了大财并愿意回来跟哥哥同住的信后,菲利普夫妇一家天天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他回来。当菲利普一家到附近的哲而赛岛去旅行,在船上意外的发现了重又潦倒落魄的、靠卖牡蛎为生的于勒时,夫妇惊惶、恐惧,急忙躲开。小说用菲利普的小儿子自述的口气写成,所以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态度,有力地表现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语)的主题。马克思、恩格斯的话可谓一针见血。然而今天来看这部小说所表现的主题远非仅此而已,小说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像菲利普夫妇一样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生活的辛酸。再者,小说所揭示的这种异化了的人和人的关系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存在,人和人之间究竟应该如何相处,至今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小说围绕于勒命运的变化安排情节,跌宕曲折,富于悬念;另外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来揭示人物心里,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
小说语言朴实,易懂。
课前了解到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对小说所反映地问题很容易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来理解。学生也是初次学习小说,比较感兴趣。
二、 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教材无论是细腻的人物刻画,还是巧妙的情节安排,还是深刻的主题揭示,都是值得学习、鉴赏和探讨的。然而课只有四十分钟,注定要有所舍弃,注定要有所侧重。我想,学生初次学习小说,是应该让其了解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另外,读小说,不仅能得到艺术的享受,更应该能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
鉴于以上的理解,我制定一下教学目标:
1.借助小说的阅读方法来归纳本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2.认识本文所揭示的主题。
这两个目标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其中如何调动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发挥想象对主题进行讨论是难点。
三、 教法、学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感知讨论、点拨讨论、梳理启迪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努力使课堂开放、民主而有活力,尽可能多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尽可能少的体现教师是学习的主导。
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课题 简介作者
开头的朴实并不影响之后的精彩。
(二)了解课文 初步感知
不了解课文怎么去理解它?课上的任务又怎么能放在课下?所以尽管课文很长,我一定坚持要留给学生读课文的时间。方式可以和学生商量。“你第一次读了这篇小说,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既是留给学生表达感受的时机,也是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机会。此时的表达最真实,最感性。
(三)根据学生刚才的表达,教给学生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同时梳理一下刚才学生的发言,让其了解、判断自己理解这篇小说的程度。
(四)借助马克思、恩格斯对小说主题的揭示的这句话来理解小说的主题。同时,理解主题的过程也是学生按照刚才学到的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来重新阅读小说的过程。要想弄清楚主题,就要对小说中多个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态,小说的情节安排,甚至不甚明显的环境描写进行深入地讨论。当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先不会告诉这句话是谁说的。
小说意在揭示什么主题?
有人这样理解这篇小说所揭示的主题:这部小说表现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对于这种理解你是A.同意;B.不同意;C.不完全同意;D.不理解
1. 分组讨论
2. 代表发言
3. 教师梳理
学生在讨论中,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去想,去说,尽可能少的感觉到教师的存在;但在学生需要提示、帮助的时候,要能及时地抓住你的手。
这里教师的梳理至关重要。在学生讨论深入、争论热烈、期待老师表态的时候,教师的点拨效果会更好。一部伟大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促使人思考;一堂课可贵的也是能促进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这也许是课堂“留白”的艺术罢。
五、 板书设计
板书: 菲利普夫妇 于勒 “我” 人物
憎恨害怕 奉为福星 深恶痛绝
(赶) (盼) (躲) 情节
生活拮据 环境
可悲? 可怜? 深思? (共14张PPT)
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
亲爱的妈妈
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
没有一个家
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
把我的泪吹下
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
亲爱的妈妈
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
没有一个家
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
把我的泪吹下
走啊走啊
走啊走
走过了多少年华
春天的小草正在发芽
又是一个春夏
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
亲爱的妈妈妈。
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
没有一个家。
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
把我的泪吹下,
走啊走啊,走啊走,
走过了多少年华?
春天的小草正在发芽,
又是一个春夏。
我的叔叔于勒
(法)莫泊桑
我的叔叔于勒
流浪汉于勒主要情况调查表
姓名 性别 年龄
籍贯 政治面貌
主要经历 青年时期
中年时期
老年时期
主要社会
关系
预习检查(口头)
跳读课文 摄取信息
一、画出文中全家对于勒不同的称呼词语。
二、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称呼?
三、称呼中体现出哥嫂对于勒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家唯一的希望
全家的恐怖
分文不值的于勒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这个家伙
小子,贼,讨饭的,流氓
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大家)
克拉丽丝
克拉丽丝
菲利浦
若瑟夫
探究称呼语
于勒简历
菲利普夫妇称呼与行为

盼、赞
怕、躲
坏蛋、流氓、无赖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
小子、家伙、贼、流氓
经商发财
挥霍家产
衰败穷困
惧怕、憎恨
奉为福星
深恶痛绝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马克思、恩格斯
人物形象分析
一、找出我最感兴趣的内容。
二、找出我最感兴趣的人。
三、分析人物性格,探讨描写方法。
精读课文 赏析内容
一、把人物置于情节对比之中塑造;
总 结
人物形象分析探究:
三、塑造人物形象是生动、具体、典型的。
(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人物描写方法)
二、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
世 态 炎 凉
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
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贫居闹市无人问;
富在深山有远亲。
(莫泊桑作品)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读他笔下的人物,可以是哭或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左拉
莫泊桑
课外口头训练:描写人物
(A) 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 ……
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离不开他手里干的活儿。……于勒突然抬起了头,与父亲的目光相遇,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