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上学期
课题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老子》四章(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9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老子“有”与“无”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了解其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
2.了解老子阐述道理的言说方式,把握老子观点的思辩性,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3.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写作。
4.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学做知识卡片,熟记并积累经典语句,培养文言感受能力。
课前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朗读《老子》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注意读准字音。
『学习任务二』借助工具书,给划线的词注音,并解释意思。
1、凿户牖以为室
2、埏埴以为器
3、曰余食赘行
4、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学习任务三』说说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的大意,并记下疑难问题。
『学习任务四』阅读下面《老子》第二十二章,作为互文性拓展阅读,思考它与第二十四章有什么联系。
第二十二章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伸展;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有功;不自我矜恃,所以才能长久。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人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确实能使人得到保全,回归大道。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一般的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学习任务二』老子关于“有无相生”的观点,从历史角度看有什么意义和影响?我们该怎样正确理解?
『学习任务三』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说: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我们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呢?请大家讨论交流、互相分享。
『学习任务四』第二十四章中老子列举出了几种不懂得“道”的行为表现——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行为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老子举例意在说明什么看法?
推荐的学习资源
1.中国哲学的里程碑——老子的“无”(任继愈)
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多年来一直沿着这条思路考察中国哲学的发展、变化,踪迹昭然、历然。老子首先提出了“无”作为最根本的范畴,是中国哲学史第一座里程碑。
人类认识外界,总是经历由外到内,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近半个世纪以来,儿童心理学发展较快,研究儿童认识外界的过程及其发展轨迹,经过观察、实测、比较,得出大体可信、比较接近儿童思维成长的实际状况。一个民族思维成长的过程与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大体相似,至少从中可得相关的昭示。
儿童认识外界先从身边周围的事物开始。由近及远,先认识母亲,后及家人,扩大到身外的食物、玩具,再扩大到鸟兽草木虫鱼等目力所及更大的范围。如高山、大河、天空、气象风雷等等外界虽在视听范围之内,并不能引起足够的认识。日月星辰先被认识,日月依附着的更大的“太空”则较后才会引起注意。朱熹儿时,其父向他指示天空曰“天”,朱熹问其父“天之上何物?”这被看作特异儿童的表现,所以古人特别记上一笔。古今中外千千万万儿童,是很少关心“天之上有何物”的。
儿童教育家还发现,小学生春游旅行,虽然喜欢爬山、涉水,但不懂得欣赏山水风景,朝辉落霞之美。认识过程总是由具体事物开始,由微细到宏大。儿童学习数字计算,也是先学计算一个两个实物,然后形成“1”、“2”……的数的概念。先有自然数的实数,“零”的概念形成较后。因为“零”没有形象,也找不到与零相当的对象(实体)可供抽象。
我们回顾中华民族的认识史,竟与儿童成长过程有惊人相似之处。
人类认识从有形开始,逐渐由分到合,由具体到抽象,形成了“有”(存在)的概念。“有”有形象(大小、形色等),“有”有性质(坚软、轻重、香臭等),“有”有结果(得到或未得到),各种“有”都可见闻,可感知,可推得结果。这些都属于人类认识的幼年期。
随着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深化,从“有”进而认识到“有”的对立面——“没有”。
“没有”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实。打猎、捕鱼,可能“有”,也可能“没有”,而且出现的频率很高。把“没有”抽象到概念的高度,也作为认识的“客体”对待,达到这个认识水平,只在具有先进文化的民族才有这种可能。“没有”在未上升到概念时,只是一次性的客观描述。提出了“无”,是认识的一次大飞跃。
由于“无”具有“有”所不具备的“实际存在”,号称“无”,并非空无一物,而有总括万有的特点。老子称之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不同于“有”,所以“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搏之不可得”,“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对这一最高的负概念给以特殊名称,有时叫做“无”;因为它具有规律性,也称为“道”。在一定情况下,“无”与“道”同义,有时“无”也是“道”,“道”也是“无”。
老子的“无”不是停留在描述性的“没有”的认识阶段。“无”并不是消极的存在,而是有它实际多样肯定性的涵义,有现实作用,有可以预测的后果,也经常用作对待日常生活、政治生活的一个原则。“无”的发现,为人类认识史开了新生面,的确非同寻常。
《老子》书经历史上老学传人的补充、完善,现存的定本共五千七百字左右。这部书从各个方面提醒人们重视“无”的地位和作用。不但认识“无”,而且用“无”的原则来指导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政治生活。
日常生活中认识“无”的功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
把“无”的原则运用到政治生活:
“取天下常以无事。”(四十八章)
“以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
“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六十三章)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六十九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
“为无为。”(三章)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十章)
“道常无为。”(三十七章)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四十三章)
日常行为准则也离不开“无”的原则指导: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二十七章)
“无”也是政治生活的指导原则: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十章)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十章)
老子由“无”衍生出一系列否定概念的积极涵义: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
处理人际关系,要遵循“无”的原则,以退让、收敛为原则:
“不目见,故明;不目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目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
老子思想的深刻性在于,善于从纷乱多样性的现象中,概括出“无”这一负概念。其可贵处在于把负概念给予积极肯定的内容。老子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用“无”的原则去“为”。所以能做到有若无,实若虚,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屈为伸,以弱为强,以不争为争,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建立了中国古代辩证法贵柔的体系,与儒家《易传》尚刚健体系并峙。两大流派优势互补,共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人类认识总是在旧的认识基础上提出新见解。新见解对旧知识来说,是一次进步。同时,这新见解往往成为后来更新见的障碍。《荀子·天论》篇中曾指出,“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老子发现了“无”的价值,把它提高到应有的位置,是老子的贡献。如果把“无”的地位、作用过分夸大,反倒背离了真理。比如,老子指出建房屋供人使用的地方是墙壁中间的空间部分。但也应看到供使用的空间部分是在墙壁、梁柱等实体支持下才能供居住。没有墙壁、梁柱、砖木的“有”,也就没有供起居的空间,只是一片空旷的开阔地,虽有空间(“无”),却不能居住。有与无互相依存,相得益彰。
总之,老子发现、提出了“无”这个范畴,是一大贡献,并赋予以肯定、积极意义,功不可没。
(选自《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月)
课后练习
『练习一』翻译下列语句
1、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2、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练习二』背诵《老子》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
『练习三』思考: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上学期
课题
《老子》四章(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9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老子“有”与“无”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了解其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
2.了解老子阐述道理的言说方式,把握老子观点的思辩性,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3.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写作。
4.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学做知识卡片,熟记并积累经典语句,培养文言感受能力。
课前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朗读《老子》第三十三章、第六十四章,注意读准字音。
『学习任务二』借助工具书,给划线的词注音,并解释意思。
1、强行者有志
2、其脆易泮
3、起于累土
4、常于几成而败之
『学习任务三』说说第三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的大意,并记下疑难问题。
『学习任务四』对照阅读《老子》第二十二章,深入理解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的用意。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老子以道的观点来评价,有道者是怎样做的呢?如何理解本章的主旨?
『学习任务二』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请联系实际简要作答。
『学习任务三』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
『学习任务四』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
『学习任务五』一般人“常于几成而败之”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习任务六』请你用三个成语来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观点,并联系现实或历史谈谈你的理解或看法,并给同学们分享。
『学习任务七』小结《老子》四章中蕴含的老子思想要义
『布置作业』
学者柳诒征指出:“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中国文化史》)《老子》四章中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即是讲“对待”的关系,其中蕴含着立身处世的道理。请你梳理总结出一至三条,联系实际,以“说对待”为题,写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
推荐的学习资源
1.《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9年版)
课后练习
『练习一』请在卡片上归纳下面语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1、曰余食赘行
2、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练习二』翻译下列语句。
1、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2、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4、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练习三』背诵《老子》四章。
『练习四』学者柳诒征指出:“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中国文化史》)《老子》四章中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即是讲“对待”的关系,其中蕴含着立身处世的道理。请你梳理总结出一至三条,联系实际,以“说对待”为题,写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