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1:归园田居 学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必修1:归园田居 学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10 18:40:23

文档简介

《归园田居》研究性学习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 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情感目标: 1.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意思。2、赏析重点诗句。3、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4、了解田园诗的风格。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体会陶渊明田园诗的“五美”:结构美,田园美,意境美,人格美,语言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自主学习法。3、合作探究法。4、采取课前分组分专题收集资料,课堂各小组展示成果,同学质疑,师生共同研究的方法。
【教学设想】
1、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
2、本诗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理解难度较大。因此首先引导学生充分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课堂上多结合学生在初中所学的陶渊明的作品和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力求深入浅出,充满诗情画意。
3、课堂拓展活动:开展陶渊明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善于思考和探究,并把研究结果写成规范的小论文。
4、课时安排:两课时
【布置预习】
1、熟读《归园田居》,争取背诵。
2、找出生字词,表注读音。
3、逐句抄写并翻译诗歌。
4、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研究方向,收集资料,整理成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1、知人论世(老师结合课件介绍):陶渊明是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 。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这是一个动荡、黑暗的年代。但他早期怀着匡扶救世的志向,并为之努力奋斗,曾历任小官。但终不得志,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时隐时仕。最后对官场彻底失望,遂隐居归耕于园田。创作了大量介绍和赞美田园生活的诗歌。
2、师生一起回顾和背诵以往学过的作品:《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归去来兮辞》等。总结这些诗文描写了田园生活。陶渊明的诗歌喜写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他的诗歌语言像雨后麦苗一般清新。风格像田野间的春风一样真实、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朱自清也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归园田居(其一)》正是陶渊明田园诗歌的代表作。同学们要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体会陶渊明田园诗的“五美”:结构美,田园美,意境美,人格美,语言美。
二 分析诗歌,明确主旨
1.齐读诗歌,纠正字音。 羁 jī 荫yìn 暧ài 墟 xū 樊fán
2.老师逐句读诗歌,让一个学生翻译,其他学生看练习本,掌握诗歌意思。
3.请学生列结构图
4.归纳主旨
学生归纳主题: 本诗写了作者弃官归田,过上了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抒发了他回归大自然的舒畅感受,表达了他厌恶官场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三 结合课后练习,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欣赏诗歌意境。(学生先思考回答,老师结合课件讲解作答要点和方法。)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怀?请简要赏析。
这句诗运用了比兴手法。
诗人自比“羁鸟”、“池鱼”,表达了自己渴望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生活的急迫心境和心恋田园的情怀。
一“思”一“恋”,凝聚了诗人对田园的眷恋和思念。“恋旧林”和“思故渊”表明作者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厌恶。
2、思考三:描写农村生活的场景为什么能给诗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为诗人本性就喜爱山林,热爱农村,而当他“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后,更深感官场的黑暗腐败,于是决意辞官归隐。他回归园田,目睹朴实的农村生活与官场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思考三:请在诗中找出说明诗人心态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前三句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厌恶官场,希望返朴归真,向往农村生活的情感。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终于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生活的快乐与舒畅之情。
四 教师小结: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之一)是一首古老淳朴幽静祥和的田园之歌;一首蕴含人生取舍深义的智慧之歌;一首冲决尘网张扬个性的力量之歌;一首融入自然享受自由的心灵之歌;一首蔑视尘俗实现自我的生命之歌。让我们在深入学习陶渊明的诗歌和了解诗人的人生事迹的基础上,体悟陶渊明田园诗的魅力,以及陶渊明精神境界的魅力。
五 教学反思
优点:1、课后的研究性学习应提前到课前开展。注重课前预习和自学习惯的培养。
2、课堂节奏紧凑,重点突出,注重指导学生规范做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合作探究学习。
不足:1、教学的难点把握不好,未能深入浅出地阐释陶渊明田园诗的“五美”:结构美,田园美,意境美,人格美,语言美。
2、对于三个思考题,老师急于给出答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充分。
第二课时
一 确定研究方向
细读《归园田居》,针对该诗在一下问题中任选一个作自己的研究方向,也可以自己提出一些有探究意义的问题。
1、你所了解的诗人陶渊明的事迹
2、陶渊明的诗歌创作有哪些成就和特点?
3、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4、你如何评价陶渊明的归隐行为?
二 研究过程
1、根据所选研读方向,学生形成四个研究小组,并选出小组长和记录员。
(主持人 陈辗儿,第一组组长 周灼驹 记录员 周佩珊 ; 第二组组长 吴颖楚,记录员 钟少玲;第三组组长周振斌,记录员李洁怡;第四组雷岳超 记录员 周曼华)
2、各小组成员在9月22日(周六)——9月24日(周一)期间分别查找相关资料,整理成文。
3、9月24日(周一)晚上,小组长和记录员收集和整理小组成员写的文章,进行汇总,选出2—3篇优秀文章,并列出提纲,包括小组成员的文章名和内容概述。
4、9月25日,同学们带着问题上课并展开研讨。
第一步:主持人致辞,提出研讨的要求,比赛规则。
第二步:第一小组小组长介绍改组所选的研究问题和基本观点,以及小组成员课前收集资料的情况。
第三步:第一小组派出文章优秀者通过投影仪展示自己的文章,并简要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研读心得。
第四步:另外三个小组针对第一组展示的内容,分别向他们提一个问题,由提问者决定是否指定某人回答。如果第一组的回答另对方不满意,可以请求老师的帮助。
第五步:其他三组同样按照这种“展示——质疑——讨论”的模式进行研究性学习。
第六步:各组的记录员向主持人提交最佳小组和最佳个人。由主持人宣布,并根据学生举手人数得出最佳小组和最佳个人。
第七步:主持人提问个别同学谈谈最佳小组和最佳个人的出色之处,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主持人总结此次研读活动。
三 研究方法
第三周周末至第四周周二上课前期间细读《归园田居》,利用网络、图书资料等,对自己所选的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并用500字以上的文章来表达自己的研究所得,层次要分明,衔接要自然。文章末尾要注明自己在研究时所利用的参考资料的来源。①是书籍或文章的,要注明书籍的出版社名、文章名及作者名,是哪一年哪一期的杂志期刊。 ②是网络资源的要注明网站名、文章名及作者名。
例如:参考资料
《陶渊明集笺注· 归园田居》 (中华书局 2003年版)
新浪网 张三 的 《文章名》
四 教学反思
1、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方式感到陌生,缺乏这种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误以为研究性学习就是查找资料并把它抄下来,缺乏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缺乏自己对陶渊明其人其文的认识和见解。
2、学生在老师的充分启发下,可以提出一些有深度的认识,但有可能是误解。比如有部分学生认为陶渊明的隐居躬耕是懦弱的表现,他应该与黑暗势力对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老师作为课堂的首席发言人,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走出误解。(共28张PPT)
广东广雅中学 陈艳军
邮箱:617156539@
解读《归园田居》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欧阳修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关于陶渊明
陶渊明的籍贯、时代、故事等
陶渊明的几个爱好
你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及其名句
今天会产生陶渊明这样的人吗?
推荐书目
推荐书目
推荐书目
归园田居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品味全诗
1、从何而归?
误落尘网中
久在樊笼里
(比喻)
2、为何而归?
 
性本爱丘山
守拙归园田
如何理解“守拙”?
相对世俗机巧而言,保持自身淳朴之本性,世俗看来是愚钝的
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羁鸟、池鱼
恋——留恋
思——思念
比喻,表达了一种长期受束缚后对回归大自然的渴盼之情。
3、归向何处?
诗人笔下的田园是怎样的?
选择了哪些意象来写?
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
4、归去如何?
“复得返自然”
自然如何解?
非人为之自在状态,客观的自然界
内心的自在、自得、自乐
魏晋时代的“自然”意不同于现代
魏晋时代的“自然”义来自老庄哲学范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不敢为。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诗歌小结
一条线索:

两种情感:
厌恶官场 喜欢田园
多种手法:
比喻
远近结合
情景相融
视听结合
以动衬静
陶渊明《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陶渊明《移居》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的家庭负担
⒈父亲和庶母早死,抚养庶出的弟弟和妹妹;
⒉奉养生母;
⒊三十岁发妻去世,续娶翟氏操持家务;
⒋有五个儿子,似还有女儿;
⒌中年遭遇几次丧事,家庭失火;
⒍身体很差,早年就爱生病,一直病到死。
朱光潜论陶渊明
《诗论》:陶渊明打破了现在的界限,也打破了切身利害相关的小天地界限,他的世界中人与物以及人与我的分别都已消除,只是一团和气,普运周流,人我物在一体同仁的状态中各徜徉自得,如庄子所说的“鱼相忘于江湖”。他把自己的胸襟气韵贯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和情趣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
这种物我的回响交流,又如佛家所说的“千灯相照”,互相增辉。所以无论是微云孤岛,时雨景风,或是南阜斜川,新苗秋菊,都手到成文,触目成趣。陶渊明人品的高妙就在有这样深广的同情,他没有由苦闷而落到颓唐放诞者,也正以此。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陶渊明在中国诗人中的地位是很崇高的。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屈原比他更沉郁,杜甫比他更阔大多变化,但是都没有他那么淳,那么练…渊明则如秋潭月影,澈底澄莹,具有古典艺术的和谐静穆。
我们应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
大隐隐于市
以出世的精神,
做入世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