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总结我们的认识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7课。经历了前面
6
课的学习,学生分别从地球内部运动和地球外部力量两个方面探究了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认识了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典型地形地貌。
本课是对本单元学习的综合运用,也是对本单元学习的综合评价。主要安排两个内容:一是回顾与梳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针对第一课填写的班级记录表中的“猜测”选项进行反思,比较学习前后认识的不同,帮助学生重建更为科学的解释,感受自己在《地球表面变化》单元的学习中获得的成长;二是探索植被对侵蚀的影响。作为大自然的主要成员,人类的活动也影响着地表的变化。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植被覆盖可以减少外力对土地的侵蚀,从而关注人类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不被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将科学知识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联系起来。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6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得到激发,随着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获得了更全面、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及其形成原因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内容,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对典型的地形地貌形成原因再次做出解释。最后,学生还要通过对比实验,探索植被对侵蚀的影响,培养学生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需要对对比实验中要控制的变量进行细致地指导。在研讨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地球内部力量如地壳运动产生的力,与外部因素如风、水等,都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
明确斜坡上有无植被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回顾前几课的模拟实验现象及结论,梳理出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因素。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研究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反思,建构科学解释;知道斜坡上有无植被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难点:控制变量完成探索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湿润且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覆盖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容器、塑料瓶、铁架台、量杯、水、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大表。
【教学过程】
聚焦(预设2分钟)
导入: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及其形成原因有了更全面、科学的了解与认识。现在就让我们来对所学的科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吧!
出示第1课中的5种典型地形地貌图片。
板书课题:总结我们的认识
【设计意图】本课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回顾与梳理,直接聚焦任务更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探索
回顾与梳理(预设10分钟)
学生对照第1课中的5种典型地形地貌,观察自己的活动记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预设:地震、火山喷发、风的作用、水的作用)
全班研讨,总结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地震、火山喷发、风的作用和水的作用。(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对活动记录的观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已学的知识,为后面解释自然现象做好充分准备,还可以帮助他们梳理运用的科学方法。
提问:这些原因分析正确吗?
回顾模拟实验的现象与结论进行佐证。
(注意:此处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以实验中、资料中获得的证据为依据说话)
【设计意图】在分析总结的过程中,回顾模拟实验的现象和结论,会与学生的原始猜测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到在解释现象的过程中,证据的重要性。
小结:通过回顾模拟实验,我们发现火山、地震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运动,它们对地形地貌的塑造是猛烈的、突然的,可以在瞬间使地形地貌发生较大的改变;风和水的作用则是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这种力量对地形地貌的塑造是缓慢的、短时间内不易察觉的。我们把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做侵蚀。(教师板书:侵蚀)
探索植被对侵蚀的影响(预设15分钟)
提问:我们知道了雨水对地表具有侵蚀作用,那么怎样可以减少雨水对地表的侵蚀呢?
学生讨论。
(预设:土地上种植植物可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追问:植树造林真的可以减少侵蚀对地表的影响吗?怎样证明你们的观点呢?
(预设:用模拟实验进行探究)
设计实验。师生共同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确定实验中的相同条件、不同条件和注意事项。
①出示实验材料,并搭建模型:有植物覆盖的小山丘、无植物覆盖的小山丘、切割掉底部并且瓶盖打孔的塑料瓶;
②明确每种材料代表什么;(塑料瓶喷水模拟降雨、没有植物覆盖的小山丘模拟无植被的土壤、有植物覆盖的小山丘模拟有植被的土壤。)
③明确不同条件:一个有植物覆盖,一个没有植物覆盖;
④明确相同条件:同样的小山丘模型,同样的“降雨量”,同样的“降雨”高度。
⑤操作步骤:将两个塑料瓶置于等高的铁架台上,小山丘模型正对瓶口下方摆置——用两个量杯分别量取400ml水,同时倒入塑料瓶中——观察小山丘的变化。
教师要再次强调实验的公平性和操作的规范性,以及学生需要收集什么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假设。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学生模拟实验时教师需协助指导控制挤压水瓶的力度,以保证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相同)
【设计意图】这个实验所用的器材、装置与“水的作用”一课差别不大,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模拟实验,并设计两组实验。让学生在保证实验公平性的前提下合作完成探究。
研讨(预设10分钟)
比较和交流两个小山丘“降雨”后的变化。当雨水降落到没有植物覆盖的小山丘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当雨水降落到有植物覆盖的小山丘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预设:有植被覆盖的小山丘顶部没有明显坍塌,“雨水”带走了少量土壤;无植被覆盖的小山丘顶部明显坍塌,形成小沟,“雨水”带走了大量土壤。)
比较和交流两组实验所产生的径流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植物是土壤的天然保护屏障,植物的根系能使土地更为牢固,不易被雨水冲刷,树叶能够减小雨水冲击的力量,也能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3.交流实验想法。通过实验现象和结论,能试着解释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吗?能否提出一些治理的建议呢?
(预设: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植被;人为因素有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等。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方法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
4.小结:下雨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因此在地球表面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类的活动会加剧或减小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如果植树造林,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等,就会减小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如果滥砍滥伐,过度放牧等,就会加剧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正确地认识侵蚀,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完成作业及点评(预设3分钟)
【板书设计】
7.总结我们的认识
【作业设计】
2021年7月,河南省连遭暴雨袭击,多处引发山洪爆发,造成周围村庄被洪水围困,受困人员人数众多,损失严重。在全国人民四面八方的驰援下,最终我们团结一心,战胜了洪灾。
1.山洪冲毁房屋、田地、道路和桥梁,常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以下措施中可以减少这些灾害发生的是(
)。
A.
开山挖矿
B.毁林开荒
C.植树造林
D.围湖造田
2.降雨时,雨水打散并带走泥土,此时雨水对土地就产生了(
)。
A.
风化
B.
侵蚀
C.
腐蚀
D.
堆积
3.小科同学看到山洪带来的危害,决定通过模拟实验探寻减少灾害的方法。在研究“土地上有无植被覆盖对侵蚀的影响”实验时,下列设计方案比较科学的是
(
)。
A.
B.
C.
D.
同学们,山洪灾害突发性强、来势猛、成灾快、破坏性强,除了要避免日常的人为不合理活动,也要学习更多自救知识哦!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