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课后练习(word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1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课后练习(word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8-26 05:4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鲁科版选修3-1
1.1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课后练习(解析版)
1.下列关于起电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不管是何种起电方式,都要遵循电荷守恒定律
B.摩擦起电时,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
C.一个带电体接触一个不带电的物体,则两个物体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D.摩擦和感应都能使电子转移,只不过前者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而后者则使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2.如图,将通过摩擦起电的塑料丝靠近带电的PVC管,塑料丝“躲开”状似章鱼,所以称为“静电章鱼”。由此现象可以判断(  )
A.塑料丝和PVC管都带正电
B.塑料丝和PVC管都带负电
C.塑料丝和PVC管带同种电荷
D.塑料丝和PVC管带异种电荷
3.导体A带电荷量为5q,另一完全相同的导体B带电荷量为-q,两导体接触后再分开,则导体B带的电荷量为(  )
A.-q
B.q
C.2q
D.4q
4.博物馆在整理古籍书本时,为防止书页破损,通常先给古书充电,使书页间自动分开,这种方法是应用了的原理是(  )
A.同种电荷相互吸引
B.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C.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D.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关于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带正电的小球靠近不带电的导体时,导体靠近小球的一端会带上正电
B.两个不带电的物体摩擦起电时,若一个物体带了正电,则另一个物体一定带等量负电
C.自然界存在正电荷、负电荷和元电荷三种性质的电荷
D.通过发电机发电的过程可以创造出我们需要的电荷
6.国庆假期小明到宿州市科技馆参观,看到某一实验装置如图,用丝绸手柄在玻璃上反复快速移动时,发现玻璃下面轻纸屑被吸引上来,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摩擦起电
B.接触起电
C.感应起电
D.静电平衡
7.一带电量为q的电荷绕带电量为Q的正电荷做椭圆运动,轨迹如图所示。已知|q|?|Q|,M、N为椭圆轨迹上的两点。关于q的带电性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q一定带正电
B.q一定带负电
C.q可以带正电、也可以带负电
D.无法判断q带哪一种电
8.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不可能是(  )
A.
B.
C.
D.
9.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近旁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都不带电,如图所示。现使b带电,则(  )
A.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B.b将吸引a,吸住后不放开
C.b立即把a排斥开
D.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
10.金属小球A电荷量q1=3×,金属小球B电荷量q2=-1×C,两小球接触后再分开,若小球A电荷量q3=1.2×C,则小球B电荷量q4为(  )
A.0.8×C
B.-
1.2×
C
C.2.0×C
D.-
3.8×C
11.如图所示,原来不带电的绝缘金属导体MN,在其两端下面都悬挂金属验电箔,若使带负电的绝缘金属球A靠近导体M端,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只有M端验电箔张开,且M端带正电
B.只有N端验电箔张开,且N端带负电
C.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
D.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正电,右端带负电
12.如图所示,如果天气干燥,晚上脱毛衣时,会听到“噼啪”的响声,还会看到电火花,关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身体上产生电流
B.接触起电造成的
C.摩擦起电造成的
D.感应起电造成的
13.某科技馆里,一位少女站在绝缘平台上,当她用手触摸一个金属球时,会看到她的头发慢慢竖起,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头发竖起是因为她身上带了静电
B.她只有带正电荷时,头发才会竖起
C.她的头发慢慢竖起是因为电荷慢慢传到她的头发上
D.头发的带电方式属于感应起电
14.静电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我国早在西汉末年已有对静电现象的记载,《春秋纬·考异邮》中有“玳瑁吸褚”之说,但下列不属于静电现象的是(  )
A.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吸起纸屑
B.带电小球移至不带电金属球附近,两者相互吸引
C.小线圈在磁场中转动过程中,小线圈中产生电流
D.从干燥的地毯上走过,手碰到金属把手时有被电击的感觉
15.当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片张开。对上述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A.金属箔片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
B.金属箔片的起电方式是感应起电
C.金属箔片张开的原因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D.金属箔片与金属球带异种电荷
16.有一个质量很小的小球,用绝缘细线悬挂着,当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B靠近它时,看到它们互相吸引,接触后又互相排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接触前,A、B一定带异种电荷
B.接触前,A、B可能带异种电荷
C.接触前,球一定不带任何电荷
D.接触后,球一定带电
17.关于电荷守恒定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物体所带的电荷量总是守恒的
B.在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系统所带的电荷量总是守恒的
C.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系统内等量的正、负电荷中和时遵循电荷守恒定律
D.电荷守恒定律并不意味着带电系统一定和外界没有电荷交换
18.关于电荷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所带电荷量可以是任意实数
B.物体所带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C.物体带电荷量为,是因为失去了个电子
D.电子带电荷量为,故所说的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
19.一带负电的金属小球放在潮湿的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该金属小球上的净电荷几乎不存在了,这说明(  )
A.金属小球上原来的负电荷消失了
B.此过程中电荷不守恒
C.金属小球上的负电荷减少是由于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
D.该现象是由电子的转移引起的,仍遵守电荷守恒定律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电荷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电荷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则不管是何种起电方式,都要遵循电荷守恒定律,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摩擦起电时,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一个带电体接触一个不带电的物体,电荷会发生转移,使两个物体带上同种电荷,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摩擦和感应都能使电子转移,只不过前者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而后者则使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C
【详解】
根据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特点: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由此可知塑料丝“躲开”是塑料丝和PVC管带同种电荷;由于不知道塑料丝与哪一种物体摩擦,所以不能判断出塑料丝带正电还是带负电,故选C。
3.C
【分析】
完全相同的导体接触后分开,如果带同种电荷,总和平分;如果带异种电荷,先中和再平分。
【详解】
带异种电荷的相同导体,接触后再分开,电荷先中和,剩余的再平分,故分开后各带电2q,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4.C
【详解】
博物馆在整理古籍书本时,为防止书页破损,通常先给古书充电,使书页间自动分开,这种方法是应用了的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B
【详解】
A.带正电的小球靠近不带电的导体时,由于静电感应,导体靠近小球的一端会带上负电,故A错误;
B.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摩擦起电后两物体一定带上等量异种电荷,故B正确;
C.自然界中只有正电荷、负电荷两种性质的电荷,故C错误;
D.电荷既不会创造,也不会消失,只是电荷的转移,故D错误。
故选B。
6.A
【详解】
用丝绸手柄在玻璃上反复快速移动时,玻璃会带电,从而吸引其下面的轻纸屑,这是由于摩擦起电的原因
故选A。
7.B
【详解】
库仑力提供向心力,所以两电荷相互吸引,故q带负电。
故选B。
8.A
【详解】
元电荷为最小的电荷量1.6×10-19C,带电体的带电荷量为元电荷的整数倍
A.不是元电荷的整数倍,故A不可能;
BCD.,,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故BCD可能。
本题选不可能的,故选A。
9.D
【详解】
轻质小球a,故现使b带电,因为带电物体能够吸引轻质物体,则b先吸引a,接触后两物体带上同种电荷,b又把a排斥开。
故选D。
10.A
【详解】
由电荷守恒定律可得,接触前后两小球所带总电荷量不变,则由电荷守恒定律可得
则总电荷量为
则已知

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1.C
【详解】
使带负电的绝缘金属球A靠近导体M端,电子被排斥到N端,N端多电子带负电,M端少电子带正电,两端都带电,两端验电箔都张开,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2.C
【详解】
天气干燥时,毛衣因摩擦带有电荷,脱毛衣时,发生电荷放电现象,产生电火花,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3.A
【详解】
A.头发竖起是因为她身上带了同种电荷的静电,头发相互排斥,故A正确;
B.只要带同种电荷,她的头发都可以竖起,故B错误;
C.电荷分布在头发上是瞬间完成的,慢慢竖起是因为头发受力后需要个运动过程,故C错误;
D.头发的带电方式属于接触起电,故D错误。
故选A。
14.C
【详解】
A.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吸起纸屑,是因为梳子与头发摩擦起电,静电吸引轻小物体,故A属于静电现象,故A错误;
B.带电小球移至不带电金属球附近,两者相互吸引,是因为先感应起电,然后静电作用力,故B错误;
C.小线圈接近通电线圈过程中,产生感应电流是电磁感应现象,不是静电现象,故C正确;
D.从干燥的地毯走过,手碰到金属把手时有被电击的感觉,是因为摩擦起电,故D错误。
故选C。
15.AC
【详解】
ABD.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因得到电子带负电,当橡胶棒接触验电器上端的金属球时,橡胶棒上多余的电子会转移到验电器上,金属箔片与金属球相连,所以金属箔片也因有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属于接触起电,故A正确,BD错误;
C.因为金属箔片都带负电,则两片金属箔片相互排斥而张开,故C正确。
故选AC。
16.BD
【详解】
接触前橡胶棒B带负电荷,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故可能带正电荷,也可能不带电荷,接触后又互相排斥,故接触后橡胶棒B和小球一定带同种电荷。
故选BD。
17.BCD
【详解】
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单个物体所带电荷量是可以改变的;在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系统所带的电荷量总是守恒的;若一个系统内的等量的正、负电荷中和,并不违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并不意味着带电系统一定和外界没有电荷交换。故A错误,BCD正确。
故选BCD。
18.BC
【详解】
AB.物体带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故A错误,B正确;
C.元电荷e=1.6×10-19C,这是因为该物体失去了
个电子,故C正确;
D.电子所带电量最小,其带电荷量称为元电荷,故D错误。
故选BC。
19.CD
【详解】
A.根据电荷守恒定律,电荷不能消灭,也不能创生,只会发生转移,故A错误;
B.此过程中电荷仍然守恒,电荷没有消失,只是被潮湿的空气导走而仍然遵守电荷守恒定律,故B错误;
C.金属小球上的负电荷减少是由于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故C正确;
D.该现象是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是由电子的转移引起的,仍遵守电荷守恒定律,故D正确。
故选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