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电阻 课后练习(word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3.2电阻 课后练习(word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8-26 06:0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鲁科版选修3-1
3.2电阻
课后练习(解析版)
1.一只“220
V、100
W”的灯泡工作时的电阻为484Ω,测量它不工作时的电阻应(  )
A.等于484
Ω
B.大于484
Ω
C.小于484
Ω
D.无法确定
2.关于电阻和电阻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做导体的电阻,因此只有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才有电阻
B.由可知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C.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将一根导线等分为二,则半根导线的电阻和电阻率都是原来的二分之一
3.砷化铌是一种具有较高电导率的纳米材料,据介绍,该材料的电导率是石墨烯的1000倍,电导率δ就是电阻ρ的倒数,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导率的单位是
B.材料的电导率与材料、形状有关
C.材料的电导率越小,其导电性能越强
D.电导率大小与温度无关
4.如图所示,厚薄均匀的矩形金属薄片边长ab=10cm,bc=5cm,若将A与B接入电压为U的电路中时,电流为1A;若将C与D接入电压为U的电路中时,则电流为(  )
A.4A
B.2A
C.A
D.A
5.为了确定一个标有“3.8V,0.3A”的小灯泡的电阻,小明和小华两位同学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小明同学用多用电表的欧姆挡测量,测量结果R1=2Ω;小华同学由计算可得其阻值R2≈13Ω。小明同学的操作过程无误,但R1和R2存在明显差异。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同学的方法错误,因为测量时没有电流通过小灯泡
B.小华同学的方法错误,因为小灯泡的电阻不能用来计算
C.两位同学的方法都正确,因为小灯泡的工作状态不同导致电阻不同
D.两位同学的方法都正确,因为多用电表的欧姆挡的精确度不够
6.有I、II两根不同材料的电阻丝,长度之比为L1:L2=1:5,横截面积之比为S1:S2=2:3,电阻之比为R1:R2=2:5,则它们的电阻率之比为(  )
A.2:3
B.3:4
C.4:3
D.8:3
7.如图所示,两个截面面积不同、长度相等的均匀铜棒接在电路中,其两端电压为U,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两棒的电流相等
B.细棒的电压U1大于粗棒的电压U2
C.两棒内的电场强度不同,细棒内场强E1大于粗棒内场强E2
D.两棒的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平均速率相同
8.下列物理量中能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是(

A.导体的材料
B.流过电阻的电流I
C.电阻两端的电压U
D.经过电阻的电量q
9.一根粗细均匀的金属丝,将其三分之一拉长为原来的三倍,其余部分保持原样,则电阻变为原来的(  )
A.3倍
B.5倍
C.倍
D.倍
10.人的身体含水量约为70%,这些水份绝大部分存在于血液、瘦肉及内脏中,而脂肪中含水量极低。体内水份由于溶解有钠离子、钾离子等成分而容易导电,脂肪则不容易导电,某脂肪测量仪就是根据人体电阻的大小来判断脂肪所占的比例。根据上述信息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考虑脂肪和水份的合成电阻,则肥胖的人体电阻值低
B.人体摄取大量水分之后,脂肪仪测量仍然能准确测量
C.长跑之后,人体大量出汗,但是脂肪测量仪仍然能准确测量
D.大量饮酒之后,人体血液中导电物质增多,会导致脂肪测量仪测量不准
11.导线的电阻是4欧,如果把它均匀拉长到直径为原来的一半的细导线,电阻为(  )
A.16欧
B.32欧
C.8欧
D.64欧
12.关于电阻的计算式R=和决定式R=ρ,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一段一定的导体来说,在恒温下比值是会变的,导体的电阻随U或I的变化而变化
B.导体的电阻与其两端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
C.导体的电阻仅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有关
D.导体的电阻随工作温度变化而变化
13.一根均匀导线,现将它均匀拉长,使导线的直径减小为原来的一半,此时它的阻值为64Ω,则导线原来的电阻值为(  )
A.4Ω
B.32Ω
C.128Ω
D.2Ω
14.在图中,甲、乙两图分别为测灯泡电阻R的电路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中R测>R真,乙中R测B.甲图的接法叫电流表外接法,乙图的接法叫电流表内接法
C.乙中误差由电流表分压引起,为了减小误差,应使R?RA,故此法测较大电阻好
D.甲中误差由电压表分流引起,为了减小误差,就使R?RV,故此法测较小电阻好
15.如图所示,某金属导体的长宽高之比为4:2:1,分别按图方式连接,通过两导体的电流之比为1:2,经相同时间,两导体产生的焦耳热之比为(  )
A.1:4
B.4:1
C.1:16
D.16:1
16.某待测电阻约100Ω左右,电压表内阻为3000Ω,电流表内阻为0.2Ω,采用伏安法测电阻时,应选择电流表何种接法,测量误差较小,测量值比真实值相比如何(  )
A.内接法,比真实值偏大
B.外接法,比真实值偏大
C.内接法,比真实值偏小
D.外接法,比真实值偏小
17.两根材料相同的均匀导线A和B,其长度分别为L和,串联在电路中时,其电势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和B导线两端的电压之比为2:3
B.A和B导线两端的电压之比为1:2
C.A和B导线的横截面积之比为2:3
D.A和B导线的横截面积之比为1:3
18.如图所示,B
是一根粗细均匀电阻丝的中点,现将
BC
段均匀拉伸到
D
点,BD=2BC。将电阻丝接入电路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D
段的电阻是
AB
段的
2

B.BD
段两端的电压是
AB
段的
2

C.BD
段的热功率是
AB
段的
4

D.BD
段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速率是
AB
段的
4

参考答案
1.C
【详解】
金属导体的电阻率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不工作时温度较低,所以电阻小于484
Ω。
故选C。
2.C
【详解】
AB.电阻是导体的固有属性,导体通不通电,两端是否有电压,电阻都存在,故AB错误;
C.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选项C正确;
D.导体的电阻率与导体的材料,温度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3.A
【详解】
A.根据电阻定律
解得
电导率的单位是
A正确;
BD.电阻率与材料、形状无关,与温度有关,根据,电导率也与材料、形状无关,与温度有关,BD错误;
C.根据,电导率越小,电阻率越大,导电性能越差,C错误。
故选A。
4.A
【详解】
根据电阻定律公式R=ρ得
RAB=ρ,RCD=ρ

接入电压相同的电路,两次电流之比为1:4,故将C与D接入电压为U的电路中时电流为4A。
故选A。
5.C
【详解】
由题意可知,小明同学用多用电表的欧姆档测量,此时为冷态电阻,阻值较小;而小华同学采用伏安法进行测量,此时电阻中有电流,灯泡的电阻较大,所以导致电阻测量值差异较大,但两人的方法均是正确的。
故选C。
6.C
【详解】
根据
解得

故选C。
7.D
【详解】
A.因两导体串联,则电流一定相等,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C.因电流相等,而由可知,细棒的电阻较大,则由欧姆定律可知,细棒两端的电压较大,则由可知,细棒内的电场强度大于粗棒内的电场强度,故B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可知,电流相同,单位体积内的电子数相同,电子的电荷量相同,因截面积不相同,故电子的定向移动速率不同,细棒中的电子定向移动速率大,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8.A
【详解】
根据导体电阻公式可知决定导体电阻的物理量有导体的材料即导体的电阻率、导体的长度、导体的横截面积。与流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无关,与经过电阻的电量无关。
故选A。
9.D
【详解】
设金属丝的电阻为R,由电阻定律可知,其中三分之一原来电阻为,拉长为原来的三倍后,横截面积变为原来的三分之一,这部分电阻变为,剩余三分之二部分电阻为不变,故总电阻
故选D。
10.D
【详解】
A.脂肪则不容易导电,即电阻较大,如果考虑脂肪和水份的合成电阻,则肥胖的人体脂肪较多,电阻值高,选项A错误;
B.人体摄取大量水分之后,因体内水份溶解有钠离子、钾离子等成分而容易导电,则脂肪仪测量值减小,则不能准确测量,选项B错误;
C.长跑之后,人体大量出汗,人体内水分减小,则脂肪测量仪不能准确测量,选项C错误;
D.大量饮酒之后,人体血液中导电物质增多,会导致脂肪测量仪测量不准,选项D正确。
故选D。
11.D
【详解】
导线体积V一定,根据V=SL,可知,当直径为原来的一半时,横截面积变为原来的,长度为原来的4倍,根据可知,由于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成正比,与横截面积成反比,所以此时导体的电阻变为原来的16倍,则电阻变为64欧。
故选D。
12.D
【详解】
A.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特性,对一段一定的导体来说,在恒温下比值
是恒定的,导体电阻不随U或I的变化而化,A错误;
B.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特性,与其两端电压和电流强度无关,B错误;
C.根据电阻定律
R=ρ
可知;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有关;但导体的电阻率还要与温度有关,C错误;
D.导体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电阻也随温度而变化,D正确。
故选D。
13.A
【详解】
将导线均匀拉长,使导线的直径减小为原来的一半,横截面积变为原来的,体积不变,长度变为原来的4倍,由电阻定律可知,电阻变为原来的16倍,则导线原来的电阻值为4Ω。
故选A。
14.A
【详解】
A.甲图中,电压表测量值准确,又由于电压表的分流作用,电流表测量值偏大,根据欧姆定律,电阻测量值偏小,即R测<R真;乙图中,电流表测量值准确,又由于电流表的分压作用,电压表测量值偏大,根据欧姆定律,电阻测量值偏大,即R测>R真,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甲图的接法叫电流表外接法,乙图的接法叫电流表的内接法,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乙图中,误差来源与电流表的分压作用,为了减小误差,应使R?RA,故此法测较大电阻好,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甲图中,误差来源与电压表的分流作用,为了减小误差,应使RRv,故此法测较小电阻好,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B
【详解】
设金属导体的长宽高分别为4L,2L,L;根据
得电阻
则电阻之比为16:1,再根据

故选B。
16.A
【详解】
内外接法的选择依据是比较相对误差的大小,将待测电阻的阻值与电流表、电压表的阻值相比较得
由于
即电流表分压产生的误差远小于电压表分流产生的误差,故采用内接法。采用内接法测量时得到的电流是准确的,电压是偏大的,所以测得的电阻值偏大.
故选A。
17.D
【详解】
AB.由图可知UA=6V,UB=4V,则A和B导线两端的电压之比为3:2,故A、B错误;
CD.因为两导线串联,故电流相等,则有
根据电阻定律,可得
则A和B导线的横截面积之比为
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8.C
【详解】
A.根据电阻定律,有
易知,BD
段的电阻是
AB
段的
4
倍。故A错误;
B.根据部分电路欧姆定律,有
易知,BD
段两端的电压是
AB
段的4倍。故B错误;
C.根据功率的公式,有
易知,BD
段的热功率是
AB
段的
4
倍。故C正确;
D.根据电流强度的微观表达式,有
易知BD
段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速率是
AB
段的
2
倍。故D错误。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