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八上物理
第2章
第二章光
单元测试(A)
一、单项选择题(共7小题;共28分)
1.
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一种复色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图中能正确表示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的是
?
A.
B.
C.
D.
2.
如图所示,暑假期间,小刚和爷爷到湖里去叉鱼。鱼儿在清澈的水中游动,可以看得很清楚。然而,当他沿着看见鱼的方向去叉它,却叉不到。在图所示的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叉不到鱼原因的是
?
A.
B.
C.
D.
3.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现有一蜻蜓立于距水面
处的荷尖上,池中水深
,则蜻蜓在水中的像距水面
?
A.
B.
C.
D.
4.
如图中正确表示了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的光路是
?
A.
B.
C.
D.
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光线通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
B.
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
表示
C.
凸透镜只对平行光线有会聚作用
D.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通过凸透镜的光线一定相交于一点
6.
当烛焰离凸透镜
厘米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可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A.
厘米
B.
厘米
C.
厘米
D.
厘米
7.
光射到平面镜上,若入射角为
,则反射角为
?
A.
B.
C.
D.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8.
小明站在竖直的平面镜前
处时,他与镜中像的距离是
?
。若小明身高
,当他以
的速度缓慢向平面镜走近时,他在镜中像的高度将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所成的像是
?(选填“虚”或“实”)像。
9.
通常看到的圆形鱼缸里的“鱼”比实际的鱼要
?一些(选填“大”或“小”),这是光的
?现象,此时装有水的鱼缸相当于一个
?。
10.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在使照相机拍照时,物体距镜头的距离要
?镜头的二倍焦距;物体在底片上所成像的大小
?实际物体的大小。(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1.
小明把凸透镜放在如图所示位置,蜡烛放在
刻度处,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像。之后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图示位置,光屏应相应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且像为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三、实验题(共1小题;共12分)
12.
小明同学用焦距为
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实验前,应调节
?、光屏的中心到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实验中蜡烛在原来的位置越烧越短,则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往
?移。
(2)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
?
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实像。
(3)如图乙,使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
刻度线处,则人眼在
?(填“”“”或“”)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像是图丙中的
?(填“”“”“”或“”)。
(4)小明把别组的凸透镜置于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这种情况与
?(填“近视”或“远视”)眼的成因相似。
四、作图题(共3小题;共27分)
13.
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
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14.
如图所示,已知入射光线
,请在图中画出能使光的传播方向沿逆时针方向改变
的平面镜的位置。
15.
根据如图所示的光线情况,在方框中填入适当的光学元件。
五、综合应用题(共1小题;共13分)
16.
如图所示是某一物体的形状,右边
个是供选择的物体的像的形状(不论像的大小)。
(1)小孔成像中通过小孔在毛玻璃板上看到该物体的像的形状为
?;
(2)在平面镜中看到的该物体的像的形状为
?;
(3)用幻灯机,让物体的像成在屏幕上,这时看到该物体的像的形状为
?;
(4)用放大镜看物体,看到的该物体的像的形状为
?。
答案
1.
B
【解析】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所以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红光在最上方,紫光在最下方,且在白光透过左侧表面时各种色光就发生了色散,故B选项符合实际。
2.
C
3.
C
【解析】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若蜻蜓立于距水面
处的荷尖上,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所以蜻蜓在水中所成的像距水面的距离也为
。
4.
C
5.
B
6.
B
7.
A
【解析】根据题意知道,入射角为
,又由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知道,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为
,故A符合题意。
8.
;等于;虚像
【解析】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对称的虚像;所以小明站在竖直的平面镜前
处时,他与镜中像的距离是
,小明身高
,不管他怎么运动,他在镜中所成的像与他等大,像的高度也为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9.
大;折射;凸透镜
10.
大于;小于
11.
左;缩小
12.
(1)
烛焰;上
【解析】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实验时要求将烛焰、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调整在同一高度;凸透镜成实像时像是倒立的,实验中蜡烛在原来的位置越烧越短,则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往上移动。
??????(2)
【解析】如图甲所示,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根据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需要移动透镜至
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实像。
??????(3)
;
【解析】凸透镜焦距为
,使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
刻度线处,,小于焦距,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则人眼在
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像是图丙中的
。
??????(4)
近视
【解析】小明把别组的凸透镜置于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像提前成在了光屏的左侧,这种情况与近视眼的成因相似。
第四部分
13.
如图所示:
14.
如图所示:
15.
如图所示:
16.
(1)
??????(2)
??????(3)
??????(4)
第1页(共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