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
单元测试AB卷
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A卷
基础夯实
[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
1.某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研究钠的性质:将一粒金属钠和块铜片分别盛在表面皿中,来研究它们在空气中的稳定性。该学生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①假说法
②实验法
③分类法
④比较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2.向紫色石蕊试液中加入过量粉末,充分振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溶液仍为紫色
B.除最终溶液褪色外,无其他现象
C.溶液最终变为蓝色
D.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溶液最终变为无色
3.“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桥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B.将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其浓度为
C.常温常压下,的体积为22.4L
D.溶液中取出5mL溶液,其浓度为
4.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4g氮气含有的氮分子数为
B.溶液中氯离子数为
C.2.24L(标准状况)含有的电子数为
D.充分反应生成氧气的分子数为
5.下列关于氯气的漂白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氯气可使湿润的红布条褪色,所以氯气具有漂白性
B.氯气没有漂白性,但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褪色
C.干燥的氯气无漂白性,液氯具有极强的漂白性
D.可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来检验氯气中是否混有氯化氢
6.从某NaOH溶液中取任意体积的溶液时,下列物理量一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
B.溶液中的物质的量浓度
C.溶液中的数目
D.溶液的质量
7.配制的溶液,需量取溶液的体积为(
)
A.125mL
B.12.5mL
C.50mL
D.75mL
8.检验氯化氢气体中是否混有,可采用的方法是(
)
A.用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
B.用干燥的有色布条检验
C.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
D.将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
9.下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是1的是(
)
A.将10g
NaOH固体溶解在水中配成250mL溶液
B.将80g
溶于水配成1L溶液
C.将100mL
0.5的溶液加热蒸发掉50g水后所得的溶液
D.标准状况下,将22.4L
HCl气体溶于水配成1L溶液
10.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3g
Na与足量反应完全后可生成个分子
B.1mol
Na和足量盐酸反应可生成个分子
C.标准状况下,22.4L
和混合气中含个原子
D.16g
中含有的质子数为10
11.下列关于钠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
②金属钠着火时,可以用泡沫灭火器进行灭火
③钠的密度比煤油的密度大
④Na-K合金可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⑤钠比铜活泼,因而钠可以从溶液中置换出铜
⑥钠在空气中燃烧的主要产物是
A.仅①③④⑤⑥
B.仅③④⑥
C.仅③④
D.全部
12.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熔点为190℃,其分子式为。下列有关维生素C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维生素C的摩尔质量为176
B.标准状况下,维生素C的摩尔体积为22.4
C.维生素C中C、O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4
D.维生素C中O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4.5%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碳酸钙的摩尔质量是100g
B.摩尔既是微粒数目的单位,也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C.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为,约为
D.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物质的体积均为22.4L
14.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时,下列选项可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
A.所用NaOH已潮解
B.向容量瓶中滴加水时液面低于刻度线即摇匀
C.有少量NaOH溶液残留在烧杯内
D.定容时仰视容量瓶刻度线
15.下列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时,在水中的溶解度:碳酸钠>碳酸氢钠
B.热稳定性:碳酸钠<碳酸氢钠
C.质量相同时,分别与同体积、同浓度盐酸反应,产生气泡快慢:碳酸钠>碳酸氢钠
D.质量相同时,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的质量:碳酸钠=碳酸氢钠
2、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40分。
16.(11分)回答下列问题:
(1)的质量为_________g,其中含有_________个氨分子,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mol。
(2)质量相同的四种气体中,含有分子数目最多的是_________,在相同温度和相同压强条件下,体积最小的是_________。
(3)1.6g某气体含有个分子,该气体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_。
(4)把溶液和溶液等体积混合(假设混合后溶液的体积等于混合前两种溶液的体积之和),则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
17.(12分)欲用98%的浓硫酸(密度为)配制成浓度为的稀硫酸500mL。
(1)选用的主要仪器有:①玻璃棒,②烧杯,③量筒,④胶头滴管,⑤______。
(2)请将下列各操作相应的序号按要求填在横线上。
A.用量筒量取浓硫酸
B.反复颠倒摇匀
C.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D.洗净所用仪器
E.稀释浓硫酸
F.将溶液转入容量瓶
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依次为______(填序号)。
(3)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所需浓硫酸的体积为______mL。
②在转入容量瓶前烧杯中液体应______,否则会使浓度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下同);并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洗涤液也要转入容量瓶,否则会使溶液浓度______。
③定容时必须使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若俯视会使浓度______。
18.(17分)如图所示,将仪器A中的浓盐酸滴加到盛有的烧瓶中,发生反应,加热后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装置B和C,然后再通过加热的石英玻璃管D(放置有铁粉)。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中盛放的液体是_____________,气体通过装置B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C中盛放的液体是_____________,气体通过装置C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烧杯E中盛放的液体是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资料表明D中的产物有以下性质:①受热易升华,冷却后易凝华;②遇剧烈反应。为收集D中的产物,在D与E之间,除增加收集装置外,还需要增加________________装置。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假说法是以已有事实材料和科学理论为依据,面对未知事实或规律所提出的一种推测性说明,题目未提出推测性说明,①错误;通过将两种金属暴露于空气中,以实验法研究它们在空气中的稳定性,②正确;没有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③错误;金属钠和铜片分别盛在表面皿中,采取比较法来研究它们在空气中的稳定性,④正确。
2.答案:D
解析:根据可知,溶液中有气泡放出,又因为有强氧化性物质存在,故溶液最终变为无色。
3.答案:A
解析: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A正确;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剂的体积,把1molNaOH溶于1L水中,溶液体积大于1L,其浓度小于,B错误;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常温常压下,的体积大于22.4L,C错误;从溶液中取出5mL溶液,溶液的浓度仍为,D错误。
4.答案:C
解析:14g的物质的量为0.5mol,则氮分子数为0.5,故A说法错误;可电离出,则溶液中氯离子物质的量为2mol,则氯离子数为,故B说法错误;标准状况下,的物质的量为0.1mol,1个分子中含10个电子,则0.1mol含有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含有的电子数为,故C说法正确;由反应,可知1mol在作催化剂时,充分反应生成氧气的物质的量为0.5mol,则分子数为0.5,故D说法错误。
5.答案:B
解析:A项,氯气可使湿润的红布条退色,是因为有次氯酸存在,氯气本身不具有漂白性,A项错误;B项,氯气溶于水,生成了次氯酸,可以使品红溶液退色,B项正确;干燥的氯气和液氯都无漂白性,C项错误;由于溶于水生成HCl和HClO,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退色,故不能检验原气体中是否混有氯化氢,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A项,NaOH的物质的量与溶液的体积成正比。B项,溶液中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定值,与溶液的体积无关。C项,溶液中的数目与溶液的体积成正比。D项,溶液的质量与溶液的体积成正比。
7.答案:B
解析: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相等,可得,解得。
8.答案:C
解析:氯气遇到湿润的有色物质发生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漂白性,但氯气不能用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也不能使千燥的有色布条褪色,故A、B错误;氯气遇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发生反应:,淀粉遇碘单质变蓝,可检验氯化氢气体中是否混有,故C正确;将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中,硝酸银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氯气通入溶液中反应生成的氯化氢也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故D错误。
9.答案:C
解析:10g
NaOH的物质的量为0.25mol,溶于水配成250mL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A项正确;80g
为1mol,溶于水得到1mol
,配成1L溶液,所得溶液的浓度为1,B项正确;溶液的密度不是1,蒸发掉50g水后所得的溶液不是50mL,C项错误;标准状况下,22.4L
HCl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mol,溶于水配成1L溶液,所得溶液的浓度为1,D项正确。
10.答案:D
解析:根据可知,23g
Na与足量反应生成0.5mol
,A项错误;Na与盐酸反应只能生成,A项错误;Na与盐酸反应只能生成,不会生成,B项错误;标准状况下,22.4L
和混合气体为1mol,分子数为,原子数为2,C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只有化合态,钠着火生成过氧化钠,过氧化钠与泡沫灭火器产生的反应生成,故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NaOH与反应生成沉淀,故钠不能从溶液中置换出铜。因此正确的是③④⑥,答案选B。
12.答案:B
解析:根据给出的维生素C的分子式可知其摩尔质量为176,A项不正确;维生素C的熔点为190℃,故在标准状况下维生素C是固体,B项错误;维生素C中C、O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6×6)=3:4,C项正确;维生素C中O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6/176×100%=54.5%,D项正确。
13.答案:C
解析:A项,摩尔质量的单位应为。B项,摩尔仅是物质的量的单位。C项,阿伏加德罗常数用表示,约为。D项,该结论只适用于气体。
14.答案:B
解析:所用NaOH已经潮解,说明配制该溶液时的NaOH的质量偏小,则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A项错误;向容量瓶中加水时液面低于刻度线即摇匀,说明溶液中的溶剂体积偏小,则所配置的溶液的浓度偏高,B项正确;有少量NaOH溶液残留在烧杯里,说明该溶液溶质的质量偏小,则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C项错误;向容量瓶中加水定容时仰视刻度线,会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浓度偏低,D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常温时,在水中的溶解度:碳酸钠>碳酸氢钠,A项正确;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热稳定性:碳酸钠>碳酸氢钠,B项错误;碳酸钠与盐酸反应首先转化为碳酸氢钠,然后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因此质量相同时,分别与同体积、同浓度盐酸反应,产生气泡快慢:碳酸钠<碳酸氢钠,C项错误;质量相同时,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得,生成的质量:碳酸钠<碳酸氢钠,D项错误。
16.答案:(1)3.4;;0.6
(2);
(3)32
(4)1.5
解析:(1)的质量;;1个氨分子中有3个氢原子,则0.2mol中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6mol。
(2)由可知,质量一定时N与M成反比,质量相同的四种气体中摩尔质量最小的是氨气,则分子数最多的是氨气;同温同压条件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质量相同的四种气体中二氧化硫的摩尔质量最大,故其物质的量最小,体积最小。
(3)该气体的物质的量,。
(4)设两溶液体积各为1L,则混合后的溶液体积为2L,溶液中的的物质的量,溶液中的物质的量,则混合后的物质的量浓度。
17.答案:(1)500mL容量瓶
(2)AEFCBD
(3)①13.6;②冷却;偏高;偏低;③偏高
解析:(1)操作步骤依次为计算、量取、稀释、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一般用量筒量取浓硫酸,在烧杯中稀释,并用玻璃棒搅拌,冷却后转移到500mL容量瓶中,并用玻璃棒引流,洗涤烧杯、玻璃棒2~3次,并将洗涤液转移入容量瓶中,加水至液面距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定容,最后颠倒摇匀。所需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5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3)①8%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设需要浓硫酸的体积为,依据溶液稀释过程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则,解得,即13.6mL。②容量瓶为精密仪器,不能盛放过热液体,在转入容量瓶前烧杯中液体应冷却,否则趁热定容,冷却后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髙;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洗涤液也要转入容量瓶,否则会导致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导致溶液浓度偏低。③定容时必须使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若俯视会导致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高。
18.答案:(1)分液漏斗
(2)饱和食盐水;
吸收氯气中混有的杂质HCl;
浓硫酸;
吸收水蒸气;
干燥氯气
(3)
(4)NaOH溶液;
(5)干燥
解析:(1)仪器A为分液漏斗。
(2)反应生成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氯化氢极易溶于水,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较小,通过饱和食盐水可除去氯化氢气体,通过浓硫酸可吸收水蒸气,故装置B中盛放的液体是饱和食盐水,装置C中盛放的液体是浓硫酸。
(3)氯气与铁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氯气有毒,不能排放到空气中,烧杯E中盛放的液体可为氢氧化钠溶液,用来吸收未反应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D中的产物为氯化铁,由于受热易升华,冷却后易凝华,遇剧烈反应,故需要防止水蒸气进入装置D,因此需要增加干燥装置,防止装置E中的水蒸气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