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1.北宋初年,占城稻传入中国福建地区,宋真宗因江淮两浙地区遇旱少水,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并命张贴榜文“……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稍)小,不择地而生。”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北宋对外贸易以农业为主
B.张贴榜文的可能是地方通判
C.经济重心南移到福建一带
D.北宋政府对南方农业的重视
2.据《元丰九域志》统计,宋元丰年间两淮共有市镇176个,且多集中在沿准、沿江和运河两岸,如蕲州蕲口镇、舒州皖口镇、真州瓜步镇、扬州瓜州镇,皆以货物集散转运而兴,成为江北沿江重镇,甚至比领辖它的州城还重要得多。这反映出北宋时期
A.草市经济发展迅速
B.市镇经济发展的专业化
C.重本抑末政策松动
D.交通发展推动商业繁荣
3.北宋谢逸云:“余自识事以来几四十年矣,见乡闾之间,曩(过去)之富者贫,今之富者曩之贫者也。”张载亦云:“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这些记载说明当时
A.商品经济加快社会阶层流动
B.富不过三代是历史的必然
C.宋朝富裕之家秉持节俭理念
D.北宋时期百姓的负担较轻
4.北宋时,“蕃禺最豪者,蒲姓,本占城(今越南)之贵人也,既浮海而遇涛,惮于复反,愿留中国以通往来之货”,“使者(市舶使)方务招徕,以阜国计,且以其吾国人,不之问。”据可知
A.经济重心南移促使区域均衡发展
B.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外贸的政策
C.海外贸易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D.抑商政策松动加剧城乡贫富分化
5.宋代文人陆九渊分析了金溪农民农闲时从事制陶业这一现象,提出“今时农民多困穷,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据此可知,他认为当时农民从事制陶业
A.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B.导致了人民物质生活拮据
C.推动了家庭手工业繁荣
D.源自于农民经济负担沉重
6.在政府的管理下,元朝的纸币打破了地域界限,在中原地区的东西南北之间不断流通,在汉人、蒙古人和色目人之间不断流转,并通过以回及穆斯林商人为主的商业势力进一步流出国门,通往世界。据此可知
A.元朝政府信用关系获得发展
B.游牧民族商业文化主动进取
C.农耕民族商品经济较为落后
D.游牧民族习俗异于农耕民族
7.我国古代称足球为“蹴鞠”,宋代著名画家苏汉臣绘有《宋太祖蹴鞠图》,据《宋史》记载,宫中举行重大活动都有足球表演。陆游有诗说:“乡村年少那知此,处处喧呼蹴鞠场。”“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寒食梁州十万家,蹴鞠秋千尚豪华。”据此可知(
)
A.足球运动城乡普及
B.足球为寒食的民俗
C.皇帝推动足球流行
D.宫廷提倡足球运动
8.元朝建立后,逐渐出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局面,下至平民百姓,上到达官贵人都争相从事商业活动,甚至皇室贵族也将钱物交由斡脱商人代理经营,这使元代的商业呈现出勃勃生机。这表明元代商业繁荣的重要原因是
A.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B.社会经商风气的盛行
C.水路交通运输比较发达
D.出现士商融合的现象
9.下列历史史实最能体现宋朝商业繁荣的是
A.开始使用牛耕
B.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C.棉花在两广、福建开始种植
D.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0.史学家漆侠认为中国古代生产力发展存在“两个马鞍形”模式,其中秦汉是第一个高峰,宋代是一个更高的高峰。这反映在宋代
A.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
D.诞生了世界最早纸币
11.相比汉代全面垄断政策,宋代的禁榷制度广泛运用“引法”,由商人向政府设立的“榷货务”纳现钱,换取--张交引,交引作为一种可凭证提货的商品,进而催生了“交引铺”,政府鼓励交引的交易甚至设立官营的“买钞场”参与其中。宋代的这一变化表明
A.放弃传统的抑商政策
B.鼓励民众经营商业
C.商税成为最主要税源
D.政府经济管理调整
12.北宋时期,商人购买专卖盐、茶等可以按比例以银代钱;南宋时期,凡交通不便的地区,纳税时也可以以银代钱。这些现象
A.说明白银成为宋代主要流通货币
B.源自外贸顺差之下的白银内流
C.反映出“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废弛
D.利于宋代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13.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北宋宣和六年,朝廷赐庙额“顺济”给妈祖,这是妈祖第一次得到朝廷认可。南宋绍兴四年,朝廷赐妈祖“灵惠妃”的称号。这能够印证两宋时期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海外贸易发展迅速
C.北方民族压迫严重
D.儒学信仰基础动摇
14.宋朝社会各个层面与前代相比,都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下列诗句描述的现象与之不相符的是
A.“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B.“各糊名、誊录而考之”
C.“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D.“忆昔开元盛世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15.“元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使社会走向安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列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①纸币作为主币在全国范围发行
②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③徽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
④棉花种植在南方得到大力推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太宗至道年间,有人上奏说:“岭南村墟聚落间,日会集裨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但宋太宗认为这是“徒扰民尔”,下令“可仍其旧”。这说明当时
A.皇帝鼓励专业化市场的发展
B.官府放弃了抑商政策
C.政府放松对市场的直接监管
D.市镇经济的发展迅速
17."负而贩卖,属于行动者曰商,设肆坐以行售者曰贾",中国古代商人中行商与坐贾势力的消长经历了长期变化;宋代则是行商与坐贾势力消长的转折时期。汉代"大商富贾,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宋代却是"大商富贾,坐列贩卖"。宋代坐贾势力增长说明了当时
A.经济重心变动影响阶层流动
B.贩运贸易走向衰落
C.国家统一促进经营方式变革
D.商品经济获得发展
18.宋代民间体育花样繁多,市井平民对蹴鞠和相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满足蹴鞠比赛和表演的需要,人们结成蹴鞠社,称为“齐云社”“圆社”等,还建有相扑社团,叫作“角抵社”,设有全国性的相扑比赛,还常常举办商业性的相扑表演。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体育项目观赏性较强
C.市民队伍的壮大
D.少数民族习俗的传入
19.宋元时期,地处大运河终点的这座城市,被马可·波罗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这座城市是
A.开封
B.大都
C.杭州
D.广州
20.宋朝时,国家从城市征税赋役之所依据的税产,出现了一种从地产物业走向综合家业评估的趋势,并形成了清晰分辨"田亩""家业"与"营运"三类性质略异税产的概念。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城市职能的变化
C.区域市场的出现
D.社会分工的扩大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宋朝经济有多种创新:如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的突破性创新;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的渐进式创新……隐藏在这一发展后面的是中国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者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维基百科》
材料二
在两宋300年间,……商业资本不仅勒索压榨小农、小工和小商,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同封建国家争夺更多的商业利润。可是,在宋代,商业资本不但继续发挥其懋(通“贸”)迁百物、畅通货币的作用,而且它更直接进入生产领域。对产品的包买和预付定钱,显然是有利于生产的。这种商品货币关系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一定能萌生出来。历史的发展毕竟是曲折的。一方面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商业资本在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情况下,一部分货币转化为土地;另一方面,封建国家垄断性专利制度,也是商业资本推进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严重阻力,所以商业资本在宋代并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它的积极作用也就非常有限了。
——邓广铭、漆侠《宋史专题课》
(1)结合宋代突破创新的史实说明为什么宋代出现了“商业革命”?
(2)简要归纳材料二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论性观点并说明作者理由。
22.婚姻观与时代
事例一
《陈书·儒林传》记载,南朝时期出身于高门士族太原王氏的王元规,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兄弟三人随同母亲寄居舅父家里。当地富豪刘琪为攀上名门亲戚,想以巨资陪嫁,把女儿嫁给王元规。母亲准备答应,王元规却哭着说我们正是因为一直保持婚姻门第,才受人敬重,怎么能够家贫就非贵而婚呢?结果这桩婚事未成。
事例二
宋代“婚姻不问阀阅”。据宋代笔记体著作《萍洲可谈》记载:宋真宗时外戚刘美的女儿嫁与开封茶商马季良为妻。作为朝廷命官的向敏中和张齐贤,居然为娶一有钱的妇人发生争执。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对上述婚姻观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材料“宋真宗因江淮两浙地区遇早少水,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体现的是政府对南方农业的重视,D项正确;北宋对外贸易主要以商业为主,A项排除;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因此不可能是通判,B项排除;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C项排除。故选D。
2.D
【详解】
北宋江准地区由于运河交通的发展、河网交通的形成,各地方相继出现了一批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大多与运河交通及物资的集散转运密切相关,商业繁盛一时,D项正确;草市是唐后期农村兴起的集贸市场,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宋代运河水运交通的发展推动沿淮、沿江和运河两岸市镇经济的兴起,市镇经济发展的专业化是明清时期江南社会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宋代传统经济政策松动的信息,排除C项。
3.A
【详解】
材料“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体现的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对于推动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与富不过三代的说法无关,B项排除;材料与富人秉持节俭理念的说法无关,C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当时的百姓负担,D项排除。故选A。
4.B
【详解】
根据“愿留中国以通往来之货”、“使者(市舶使)方务招徕,以阜国计”可知北宋时期市舶使也愿意启用越南蒲姓人留在中国从事海外贸易,由此可知当时政府重视海外贸易,推行有利于发展外贸的政策,故选B;材料体现的是对外贸的重视,不能体现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A;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海外贸易成为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排除C;北宋时期抑商政策并没有松动,排除D。
5.D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陆九渊认为金溪农民农闲时从事制陶业这一现象的根源是“农业利薄”,不能满足家庭的日常生活,因此D正确;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A排除;人民生活拮据是当时从事制陶业的原因,并非是结果,B排除;材料未涉及家庭手工业繁荣,C排除。故选D。
6.A
【详解】
元朝发行的纸币在不同民族甚至在疆域之外流通,说明当时元朝政府的信用度较高,A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元朝商业发展情况,排除B;题干没有比较农耕和游牧经济之间的差距,排除C、D。
7.A
【详解】
材料为两部分:《宋太祖蹴鞠图》和《宋史》记载,反映了上层社会对蹴鞠的喜爱,陆游的诗反映了民间蹴鞠的盛行,由此得出“足球运动城乡普及”,选A项;BCD三项只能反映上层或民间,不全面,排除。
【点睛】
8.B
【详解】
根据“下至平民百姓,上到达官贵人都争相从事商业活动”可知,元朝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社会经商风气的盛行,故选B项;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水路交通运输发达的信息,排除C项;D项不是元代商业繁荣的原因,排除。
9.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纸币交子的出现是宋朝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D正确;春秋时期牛耕开始出现,A排除;BC与农业发展有关,排除。故选D。
10.D
【详解】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是当时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项正确;西汉时海上丝绸之路已开辟,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AB两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不能体现宋代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高峰历史时期,排除C项。
11.D
【详解】
宋代改变了汉代的全面垄断制度,实行禁榷制度,这鼓励了民间商业的发展,说明宋代政府经济管理制度进行了调整,故选D;宋代没有放弃抑商政策,排除A;宋代仍然实行重农抑商,鼓励民众经营工商业说法错误,排除B;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商税成为最主要的税源,排除C。
12.D
【详解】
“以银代钱”现象的出现,表明携带更为方便的白银可以作为货币流通,从而有利于宋代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白银在明朝时期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排除A项;明清时期的贸易顺差导致白银内流,宋朝时期还没有出现这种现象,排除B项;统治者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废弛,排除C项。
13.B
【详解】
妈祖是中国古代海神,两宋都赐予妈祖称号,这说明两宋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故B正确;政府重视妈祖不能直接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A错误;材料和北方民族压迫严重无关,故C错误;这不能说明儒学信仰基础动摇,故D错误。
14.D
【详解】
“忆昔开元盛世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是对唐朝开元盛世的描述,因此D符合题意;ABC均属于宋朝有关,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有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使社会走向安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纸币管理制度,把纸币上升到全国通行的唯一法定货币的地位,所以①符合题意;元朝在漕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所以②符合题意;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所以④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徽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所以③与题意不符,故A、C、D项错误。
16.C
【详解】
根据材料大臣奏请皇帝加强对岭南村的“墟市”管理,但皇帝认为“可仍其旧”,由此可见,当时政府放松了对市场的直接监管,故选C;材料中的“墟市”是草市,并非专业性的市场,故排除A;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官府放弃了抑商政策,故排除B;“岭南村墟聚落间,日会集裨贩”可得岀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而非市镇经济,故排除D。
17.D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宋朝时期的大商人开始开店进行商品交易,这主要和宋朝时期的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有关,D正确;经济重心变动并不会促进社会阶层流动,A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宋朝时期处于国家分裂状态,C排除。故选D。
18.A
【详解】
材料反映了宋代民间体育活动繁盛的局面,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催生了城市市民阶层的壮大,因此大众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材料现象的根源,故选A项;体育项目观赏性较强是材料现象,而非根本原因,故排除B项;市民阶层的壮大是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故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少数民族习俗传入的信息,故排除D项。
19.C
【详解】
在南宋王朝的百余年经营之后,地处大运河终点的杭州成为“人间天堂”,马可·波罗曾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富丽名贵之城”,故答案为C项;开封和广州均与题干中的“地处大运河终点”无关,排除A、D项;大都是元朝大运河的起点,且不是马可·波罗所说的“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排除B项。
20.A
【详解】
材料关键信息“城市征积役之所依据的税产”及“田亩”“家业”与“营运”等标准的变化表明,城乡的差异已经凸显,促使统治者采取明显差异化的税收政策来增加财政收入,主要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的活跃,故选A项;材料与城市税收相关,与职能变化无关,排除B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与材料无关。
21.
(1)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交子;交易场所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商业税收成为国家很重要的经济来源
(2)观点:宋代商业资本有一定发展,但积极作用有限。
发展的理由:商业资本直接进入生产领域.
作用是有限的理由:生产领域规模狭小导致商业资本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封建国家垄断性专利制度也阻碍商业资本发挥其作用。
【详解】
(1)说明:结合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进行作答即可,如出现了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交子;交易场所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商业税收成为国家很重要的经济来源。
(2)观点:根据材料“所以商业资本在宋代并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它的积极作用也就非常有限了”可提炼出观点是宋代商业资本有一定发展,但积极作用有限;发展的理由:根据材料“商业资本不但继续发挥其懋(通“贸”)迁百物、畅通货币的作用,而且它更直接进入生产领域”可归纳出商业资本直接进入生产领域;有限的理由:根据材料“一方面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商业资本在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情况下,一部分货币转化为土地”可归纳出:生产领域规模狭小导致商业资本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根据材料“封建国家垄断性专利制度,也是商业资本推进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严重阻力”可归纳出封建国家垄断性专利制度也阻碍商业资本发挥其作用。
22.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掌握国家政权(门阀政治),门第观念盛行,等级严格。婚姻中重视出身门第。这种婚姻观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世家大族政治,但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不利于选拔人才。
北宋时期,统治者崇文抑武,科举制盛行,文官政治形成,门阀政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商品经济发展,抑商观念淡化。这些情况反映到婚姻观中,门第观念淡化,更加重视财富。这种婚姻观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从南北朝到北宋,婚姻观念的变化折射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
【详解】
根据材料“南朝时期出身于高门士族太原王氏的王元规,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当地富豪刘琪为攀上名门亲戚,想以巨资陪嫁,把女儿嫁给王元规”、“王元规却哭着说我们正是因为一直保持婚姻门第,才受人敬重,怎么能够家贫就非贵而婚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由于世家大族掌握国家政权(门阀政治),门第观念盛行,等级严格,在婚姻关系中尤其重视出身门第。这种婚姻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世家大族政治,但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不利于选拔人才。根据材料“婚姻不问阀阅”、“宋真宗时外戚刘美的女儿嫁与开封茶商马季良为妻。作为朝廷命官的向敏中和张齐贤,居然为娶一有钱的妇人发生争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统治者崇文抑武,科举制盛行,形成文官政治,导致门阀政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此外,商品经济发展,抑商观念淡化,等级观念也有所松动。这些情况逐渐反映到婚姻观中,门第观念淡化,人们更加重视财富。这种婚姻观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因此,上述婚姻观念的变化折射了各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