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时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时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6 07:1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辅助皇帝,参与决策
B.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2.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历史上被称为“康乾盛世”,有的历史学家则称其为“落日前的辉煌”。对中华民族而言,“康乾盛世”最“辉煌”之处在于
A.推翻明朝统一中国
B.发展经济增加财富
C.编纂文化典籍传承中华文明
D.打击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清朝加强皇权的主要措施是
A.设立三省六部
B.设立内阁
C.增设三司使
D.增设军机处
4.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
B.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
C.是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D.军机处的设立者是雍正帝
5.作为清朝中央决策的特色机构,军机处自产生后,朝廷在为政方式上采取“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据此可知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B.军机处与内阁权力分配上不对立
C.清代中央决策中心发生变化
D.军机处设立之后的内阁不再掌权
6.1684年,清政府设立一地方行政机构,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该机构是
A.巡检司
B.宣政院
C.江浙行省
D.台湾府
7.下列机构,属于清朝的有
①伊犁将军
②宣政院
③军机处
④北庭都护府
⑤南书房
⑥内阁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⑥
D.②③⑤⑥
8.据清史料记载:“军机处为枢密重地,非奏事人待旨及上所宣召者,虽王公大臣不许私入,如敢私入,或私自会见军机官员,随时纠劾论处。”据此可知,军机处
A.办事效率高
B.秉旨办事
C.具有决策权
D.保密性强
9.梁启超曾把清朝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南书房
B.通判
C.内阁
D.军机处
10.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朝廷颁布谕旨,针对明清鼎革时代的历史叙述,提出:官方史书今后在叙述南明诸王时,不再需要冠以“伪(政权)”的前缀;对于抗清的明朝大臣们,也不再视他们为“叛逆”。清朝这一决策意在
A.强化王朝政治认同
B.加强专制集权
C.提升史书编写水平
D.推动民族交融
11.清朝前期,统治者釆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其中一项措施以“摘取字句,罗织罪名”为主要手段。该项措施是(  )
A.大兴文字狱
B.闭关锁国
C.尊崇儒术
D.焚书坑儒
12.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主张“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能体现该主张的是(  )
A.设台湾府
B.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
C.设伊犁将军
D.册封达赖、班禅
13.史载,康熙年间,皇帝定期在乾清门听取内阁等各部院衙门官员的奏事,或即时裁决,或留给相关部门进行商定,这成为中枢决策的主要形式,也是就“御门听政”。据此可知,“御门听政”
A.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使决策方式日趋复杂
C.提高了皇权统治的效能
D.减轻了君主政务负担
14.康熙朱批李煦奏折:“近日闻得南方有许多闲言,无中生有,议论大小事。朕无人可以托人打听,尔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奏折制度
①是文书行政的一种方式
②反映了清朝的腐朽统治
③提高君主专制行政效率
④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清雍正年间,礼部侍郎查嗣庭受命主持江西乡试,以《诗经》中“维民所止”为题,意在歌颂皇帝神武,但雍正帝却以“以雍正字,去首,诽谤大道”,将治罪戮尸。这本质上说明
A.封建文化专制的严酷
B.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
C.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D.封建君主集权的强化
16.清朝从康煕帝开始,官员奏折密封可直接呈报皇帝;雍正帝时还特许一些职衔低微的官员密奏权,推丁入亩、耗羡归公、改土归流等就是先通过密折制度君臣反复商讨后达成的共识。这说明,密折制度
A.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手段
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实现了皇帝对全国政务实情的掌握
D.使皇帝能够直接监察所有官僚
17.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宣布开海设关,在东南沿海设立闽、粤、浙海关开海贸易,闽越两省设满、汉海税监督各一人,笔贴式(翻译官)各一人,两年一易。清政府的这一做法
A.表明朝贡贸易体系正逐渐解体
B.有利于沿海经济恢复和发展
C.说明海禁政策抵制了外国侵略
D.体现了官方对外贸易的繁荣
18.康熙元年(1662年)下令在潮州实行海禁,将沿海居民迁入内地50里;康熙三年(1664年)又再迁徙50里,且禁止出海捕鱼和贸易。这一政策一直延续至清政府消灭台湾郑氏集团之后始解除。康熙实行海禁旨在
A.防范西方殖民侵略
B.收复台湾捍卫国家主权
C.整肃民心巩固海防
D.对付东南沿海抗清势力
19.军机处按照皇帝的旨意办事,权力非常大,他们所拿的奏折可以绕过内阁、议政处,直接送达总督、巡抚手中.别人无权拆阅,这种传达方式叫做“延寄”。由材料可知“廷寄”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极大地削弱了君主的权力
C.减少了决策失误
D.使军机处掌握最高决策权
20.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也使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走向工业文明的契机。下列对“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理解是
A.导致自然经济解体
B.有效地防止外国势力入侵
C.严格限制商业发展
D.严格限制各方面对外交往
21.清代以来,中国从自我封闭逐渐走向开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72年,康熙帝批准:“凡官员兵民私自出海贸易,及迁移海岛,盖房居住,耕种田地者,皆孥问治罪。”1759年,清政府批复两广总督的奏请:“夷船到粤销货后,令其依限回国;即有行欠未清,亦应在澳门居住,将货物交行代售,下年顺搭回国。”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第一册)
材料二
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
——《申报》1888年4月
(1)材料一反映清政府推行的政策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该政策的主要内容。
(2)从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妇女打工热潮出现的背景。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初因明制,属平西、定南诸藩镇抚之。至雍正初,而有改土归流之议。四年春,以鄂尔泰巡抚云南兼总督事,奏言:“云贵之患,无如苗蛮。欲安民必先制夷,欲制夷必改土归流。臣思前明流土之分,原因烟瘴新疆,未习风土,故因地制宣,使之乡导弹压。今历数百载,相沿以夷治夷,遵至以盗治盗,苗、倮无追赃抵命之,土司无革职削地之罚,直至事大上闻,行贿详结,上司亦不深求,以为镇静边民无所控诉;若不割蔓塞源,纵兵刑赋事事整饬,皆治标而非治本。其改流之法,计擒为上,兵剿次之。”六年,复铸三省总督印,令鄂尔泰制广西。於是自四年至九年,蛮悉改流,苗亦归化,间有叛逆,旋即平定。
——据赵尔巽《清史稿·列传二百九十九》整理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朝初年治理西南地区措施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土归流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的内容可以看出,军机处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的机构,没有实权,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故D项正确;军机不能参与决策,不能谋划战事,更不是陪读陪写,赋诗作画的机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2.D
【详解】
紧扣“对中华民族而言”的题意联系康熙和乾隆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可知,“康乾盛世”时期平定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维护国家统一,故D项正确;推翻明朝统一中国的是皇太极,而非“康乾”,故排除A项;BC两项与“对中华民族而言”的题意不符合,故排除BC。故选D项。
3.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雍正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在隋唐时期,A项排除;明朝时期设立内阁,B项排除;增设三司使是在宋朝,C项排除。故选D。
4.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属于皇帝的秘书班子,不具有决策权,C项错误,符合题意;军机处是清朝雍正年间设置的,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由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因此ABD项排除。故选C。
5.B
【详解】
根据材料“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可知,重要的机要事务和用兵事宜由军机处处理,其他奏本由内阁处理,说明军机处与内阁权力分配上不对立,B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军机处的影响,排除A项;军机处负责执行,并不是决策中心,排除C项;材料说明军机处只是处理机要事务和用兵事宜,其他事务还是内阁负责,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故选D;巡检司是元朝时期设立的,排除A;宣政院是元朝时期管辖西藏的机构,排除B;江浙行省并不隶属福建省,排除C。
7.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设置的机构,②错误;北庭都护府是唐朝时期设置的机构,④错误,因此ABD项排除;伊利将军是清朝对新疆的管理措施、军机处是雍正时期设置的机构、南书房是康熙设置的机构、内阁是清朝延续明朝的机构,因此①③⑤⑥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选C。
8.D
【详解】
由材料“军机处为枢密重地,非奏事人待旨及上所宣召者,虽王公大臣不许私入,如敢私入,或私自会见军机官员,随时纠劾论处”可知军机处不准随意进入,军机大臣也不准私自会见,体现的是军机处决策过程中的保密性高,故选D项;“办事效率高”“秉旨办事”虽然是军机处的特点,但与题干所给信息无关,故排除A项、B项;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故排除C项。
9.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符合材料的说法,D项正确;南书房、内阁均属于皇帝的秘书班子,但是与材料无关,AC项排除;通判的职责是监督知州,B项排除。故选D。
10.A
【详解】
根据“官方史书今后在叙述南明诸王及其他的几个‘小朝廷’时,不再需要冠以‘伪(政权)’的前缀”得出结束对南明的否定立场,承认其政权的合法性,清朝这一决策意在强化王朝政治认同,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加强专制集权,排除B项;提升史书编写水平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材料措施的目的不是为了推动民族交融,排除D项。
11.A
【详解】
清朝为加强思想领域的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大兴文字狱,A项正确。闭关锁国起不到加强思想控制的目的,B项错误。尊崇儒术是西汉武帝开始推行的政策,此后,儒学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与材料“摘取字句,罗织罪名”不符,焚书坑儒是秦朝的统治政策,C、D两项均错误。
12.D
【详解】
清朝初期,顺治帝隆重接见前来朝贺的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并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这与“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相符,故选D项。
13.C
【详解】
“御门听政”使皇帝直接掌握了国家政治决策,皇帝的亲身参与有利于政治决策效率的提升,从而提高了皇权统治的效能,故选C;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A;“御门听政”实际上使决策方式简单化,排除B;”御门听政“使皇帝直接进行政治决策,是加重了君主政务负担,排除D。
14.A
【详解】
材料中康熙委托大臣李煦刺探南方舆论情况,并要求李煦直接向他汇报,不必经过其他人员或者部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年间开始实行奏折制度,它是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文书行政的一种方式,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主专制,所以①③符合题意,故选A;清朝的奏折制度是封建政治制度的完善,不是体现政治腐朽,也没有起到钳制思想的作用,所以②④错误,故排除BCD。
15.D
【详解】
根据材料“但雍正帝却以‘以雍正字,去首,诽谤大道’,将治罪戮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史实,其目的是通过加强思想方面的控制,以强化封建君主专制,所以D正确;A项不属于材料的本质,所以A错误;材料内容不涉及八股取士,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所以C错误。
16.B
【详解】
根据材料“官员奏折密封可直接呈报皇帝;雍正帝时还特许一些职衔低微的官员密奏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密折制度可以及时的上通下达,减少了其中的办事环节,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所以B正确;密折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加强君主专制,不会增加财政收入,所以A错误;“实现了皇帝对全国政务实情的掌握”说法绝对,所以C错误;“使皇帝能够直接监察所有官僚”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D错误。
17.B
【详解】
由材料“设置海关开海贸易”“设海税监督”和翻译官,可知清政府的这一做法有利于沿海地区经济的恢复(明朝和清初严格实行海禁政策)和发展,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之后,近代国际关系中的条约体系才逐渐代替传统的朝贡体系,朝贡体系才逐渐解体,故A项错误;C项说法明显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只在阐述清政府贸易措施,并没有反应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18.D
【详解】
根据“……这一政策一直延续至清政府消灭台湾郑氏集团之后始解除”可以看出,当时清政府推行海禁的原因之一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抗清势力,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西方殖民,排除A;此时郑成功已经收复台湾,排除B;材料与整肃民心无关,排除C。
19.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延寄”的奏折可以绕过内阁、议政处,直接送达总督、巡抚手中,这加快了军机处的办事速度和效率,故A项正确;“廷寄”制度强化了皇权,故B项错误;“绕过内阁、议政处”容易造成决策失误,故C项错误;“军机处按照皇帝旨意办事”,最高决策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20.D
【详解】
根据所学,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各方面的对外交往,以巩固封建统治,D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排除A;有效的说法错误,排除B;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对外的商业贸易,而不是整个商业,排除C。
21.
(1)政策:海禁政策。
内容:禁止中国人私自赴海外经商;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贸易。
(2)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民族工业兴起与发展(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并发展);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产生自由劳动力。
【详解】
(1)政策:根据材料一中“凡官员兵民私自出海贸易,及迁移海岛,盖房居住,耕种田地者,皆孥问治罪”等信息可知,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内容:根据“凡官员兵民私自出海贸易,及迁移海岛,盖房居住,耕种田地者,皆孥问治罪”可知,禁止中国人私自赴海外经商;根据“夷船到粤销货后,令其依限回国……”可知,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贸易。
(2)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可知,鸦片战争以后出现妇女打工热潮的背景有,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民族工业兴起与发展(
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并发展)和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自由劳动力产生。
22.
(1)变化︰由设立藩镇抚之到改土归流。
(2)历史意义︰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认识: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疆域有效的管控和治理;对疆域的管控和治理要因时因地进行适时调整。
【详解】
(1)变化:依据材料“清初因明制,属平西、定南诸藩镇抚之。至雍正初,而有改土归流之议”可以得出由设立藩镇抚之到改土归流。
(2)积极影响︰依据材料“今历数百载,相沿以夷治夷,遂至以盗治盗,苗、傈无追赃抵命之忧,土司无革职削地之罚,直至事大上闻,行贿详结,上司亦不深求,以为镇静边民无所控诉;若不铲蔓塞源,纵兵刑财赋事事整饬,皆治标而非治本。其改流之法,计擒为上,兵剿次之”,结合所学从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等角度分析。
(3)认识:属于开放性题,抓住限定信息“国家治理角度”,结合清初西南地区治理措施的变化和影响可知,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疆域有效的管控和治理;对疆域的管控和治理要因时因地进行适时调整。
试卷第1页,总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