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时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时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6 07:1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1.据华西都市报记者获悉,在2015年的考古调查中,在海底发现了致远舰将士的遗骸。这些遗骸都已不完整了,但这些甲午将士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和铭记,该舰与以下哪位民族英雄有关
A.林永生
B.邓世昌
C.刘永福
D.李鸿章
2.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由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洪仁玕认为西方强国“技艺精巧,国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这表明他主张
A.反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
B.引进西方先进政治制度
C.渐进地向西方强国学习
D.“师夷长技以制夷”
3.“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
B.不能承担民主革命重任
C.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4.严复在评价近代中国的某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替矣。”这场战争之后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5.轮船招商局成立之初,面临与外国轮船公司的激烈竞争。总办唐廷枢认为轮船招商局有三大优势:一有漕米装运:二是招商局经费、栈房、轮船用度、驳船扛力均比外商轮船公司节省;三由本国人揽本国货物,容易取信。这三大优势
A.表明轮船招商局有政治体制保障
B.说明民族工业发展均得到政府支持
C.有助于打破外商对航运业的垄断
D.反映“实业救国”已成为国人共识
6.黄遵宪是清朝著名诗人、政治家,他曾就某一历史事件先后写下了《悲平壤》、《哀旅顺》、《哭威海》、《台湾行》等名篇,表达自己的反帝爱国思想。这一历史事件应该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用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瓜分狂潮
7.《资政新篇》涉及用人、风风、法法、刑刑四大部分,其中用人篇511字,占比6.17%:风风篇1095字,占比13.21%;法法篇5340字,占比64.43%;刑刑篇522字,占比6.30%。可见这本著作的主要内容是
A.整顿吏治
B.学习西方
C.移风易俗
D.严刑峻法
8.时代赋予太平天国运动以新的内容和意义,其中最能体现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A.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B.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D.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9.1905年,两江总督周馥在与北洋大臣袁世凯会商后,上奏提出将南洋各兵舰归并北洋海军叶祖珪统领。周馥的这一主张得到清廷批准后,叶祖珪即在上海设立海军临时办事机关,负责统领南北海军此后清廷又于1910年成立海军部。清政府的这些措施
A.加速了中国海军的衰落
B.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人才
C.巩固了北洋海军的地位
D.汲取了甲午海战惨败的教训
10.“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有李鸿章、曾国藩等,只注重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与上述信息相关联的是
A.义和团运动
B.洋务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
11.孙中山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说:“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一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意在
A.希望李鸿章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
B.否定洋务运动,主张全盘西化
C.用西方生产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
D.拓展洋务领域,实现富国强兵
12.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
B.诞生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C.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D.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3.如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历史的发展,洋务运动可以说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中具有标志性的表现是
A.买办阶层在通商口岸开始出现
B.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
C.开始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
D.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次高潮
14.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民用工业的直接目的是
A.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
B.瓦解本国的封建经济
C.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D.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等困难
15.中国人创办第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是在
A.鸦片战争以后
B.洋务运动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D.“一战”时期
16.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近代中国的轮船航运公司,打破了列强自鸦片战争后对中国水上交通的垄断。以下属于洋务派创办的轮船航运公司是
A.轮船招商局
B.福州船政局
C.怡和公司
D.太古公司
17.某学者在其中国近代史著作中评论道:“该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总的说来,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这一评论提到的“文件”
A.利于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
B.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诉求
C.激发农民阶级反对外来侵略
D.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
18.对日本而言,“日本的私人资本当时还未感到有在海外开设工厂的必要”。据日本全权代表林董所言,这项要求“实际并非出自日本本身的要求,是由于‘别有用意’而加进和约之中的”。“这项要求”给中国造成的后果是
A.加剧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相互争斗
B.促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C.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进一步侵略
D.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9.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家民用企业,在经营中将账目造册刊印.任凭有股权之人随时到局查阅,还在每年结账后于《申报》等媒体.上公布账略。这种经营思想的出现
A.适应民族资本发展的需要
B.受到西方经营模式的影响
C.缓解洋务企业的资金压力
D.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20.李鸿章认为,要改变中国贫弱的现状,“必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下列企业体现“求富”这一思想的是
A.天津机器局
B.上海机器织布局
C.福州船政局
D.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专利制度源于西方国家,是一种保护技术成果的法律制度。近代国门被打开之后,一些进步人士逐渐认识到必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由此萌发了鼓励国人发明创造、振兴实业的思想,从而将专利制度逐步引入中国。
太平天国时期的洪仁玕在其《资政新篇》中,最早引入西方专利制度思想,作为奖励和保护私人投资兴办新式工商业的措施之一;近代第一件存案在册的专利,是洋务运动期间,郑观应等人在1882年获准上海机器织布局的织布工艺10年专利权,之后张謇创办的大生沙厂、张弼士在烟台开办的葡萄酿酒厂等企业也获得专利权;1898年在康有为的新政建议下,光绪帝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鼓励技术、工艺发明的专利法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第一次从法律上承认了发明创造的进步作用。
——摘编自姚秀兰《近代中国专利立法论》等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前期专利制度引入中国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前期专利制度引入中国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的演进以洋务运动所提倡的技术模仿为第一阶段之特征,但自强求富凡三十年,甲午一战化为乌有。知识阶层检讨之佘,认为日本有宪法而强,中国无宪法而弱,立宪强国之说遂逐渐成为二十世纪初政学两界的共识。
——《中国百年宪政之路》
材料二
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诚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据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材料三
牛头上的马嘴。要议会民主政治,就必须要有法制的传统。而要有法制的传统,又必须要有个人权利意识。而要有个人权利意识,又必须要有市场经济的发达。而市场经济的发达,又必须要有中产阶级社会。要市民社会的发展,要需要知识的教育,要需要发达的那种信息的传播。——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就是在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上面,安放着一个高度西化的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两者之间无法有机的结合。
——萧功秦《中国近代以来的六次政治选择》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走上探索宪政之路的原因。
(2)材料二、三对中国近代实施宪政失败的原因分别是怎样认识的?假设他们的观点成立,你认为有哪些理由?
参考答案
1.B
【详解】
中日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全体将士壮烈殉国,B项正确;林永升是经远舰管带,排除A项;刘永福在甲午战争中赴台抗日,没有参加黄海海战,排除C项;李鸿章没有参加黄海海战,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西方强国‘技艺精巧,国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可知,洪仁玕认识到西方有先进的工业文明,落后的中国应先与其交往,向其学习,C项正确;这个改革方案未涉及抗击外国侵略的问题,所以A、D项错误;B项不能由题干材料反映出,排除B项。故选C项。
3.D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生死竞争”“顺应历史发展方向”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唤醒了有识之士的危机感,促使他们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途径,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D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说明此观点的重点不在于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提到太平天国运动不能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B项错误;题干材料说明太平天国刺激了其他有识之士去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并未分析它本身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舟师”(即海军)、“我最亲之藩属”(指朝鲜)、“最坚之海口”(指旅顺)、“威海之海军燔”(指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可判断这场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战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拓宽了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C项正确;A项是在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的内容,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排除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D。故选C。
5.C
【详解】
根据“一有漕米装运:二是招商局经费、栈房、轮船用度、驳船扛力均比外商轮船公司节省;三由本国人揽本国货物,容易取信”可得出三大优势有利于推动轮船招商局的发展,打破外商的垄断,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治优势,排除A项;材料中的是洋务企业,不是民族工业,且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
根据“《悲平壤》、《哀旅顺》、《哭威海》、《台湾行》”可得出这与甲午战败后割让台湾给日本有关,B项正确;ACD项都与割让台湾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ACD项。故选B项。
7.B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及所学可知,《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人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因此反映的是学习西方,B项正确;ACD项不是材料的主要内容,排除。故选B项。
8.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太平天国运动时,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是资本主义的发展。题干材料中“最能体现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只能是太平天国采取的资本主义措施,即《资政新篇》的颁布,C项正确;A项强调“任务”,不是最能体现历史发展潮流,排除;BD两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9.D
【详解】
据材料“1905年,两江总督周馥在与北洋大臣袁世凯会商后,上奏提出将南洋各兵舰归并北洋海军叶祖珪统领……”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中南北洋海军各行其是,作战时不能协同支援,是导致甲午海战惨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战后一些有识之土在总结甲午战争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开始认识到条块分割的做法,会造成海军机构重叠、指挥不灵的弊端,遂产生了将南北洋海军合为一军的思想及实践活动,故选D;据所学可知,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而材料反映出甲午战后清政府对海军建设的情况,故A说法错误;材料只是反映清政府重建并统一海军领导机构的情况,未涉及人才的培养,排除B;据所学可知,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而材料反映出甲午战后清政府对海军建设的措施,C错误。
10.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符合材料内容,B项正确;义和团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是在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1895年,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
根据材料“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可知,孙中山认为洋务运动单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不能使中国富强,需要拓展领域,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D项正确;材料反映孙中山要求进一步改革,“希望李鸿章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材料中没体现,排除A项;孙中山认为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技术是不够的,应该拓展领域,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并非全盘西化,排除B项;“维护封建统治”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因此D项错误,符合题意;ABC项均属于洋务运动的成就,排除。故选D项。
13.C
【详解】
所谓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是指在中国开始采用新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可知是洋务运动中设立了一系列近代化的企业,开始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故选C项;买办阶层的出现不适中国近代化的开始,排除A项;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在洋务运动开始以后,不是第一步,排除B项;民族工业的发展是在洋务运动开始以后,也不是第一步,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为了解决洋务运在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在“求富”的名义下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D项正确;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瓦解本国的封建经济及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BC项排除。故选D。
15.B
【详解】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故答案为B项;鸦片战争以后出现“开眼看世界”的思潮,但还没有实践,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排除C项;“一战”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一个快速发展的“短暂的春天”,排除D项。
16.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轮船招商局是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航运公司,A项正确;福州船政局并非洋务派创办的轮船航运公司,排除B项;怡和公司和太古公司均为英国的轮船航运公司,排除CD两项。
17.D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但是它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是一种空想,具有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它并不能充分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只能反映出农民的愿望和要求,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农民的要求,而不是资产阶级的要求,排除B项;题干体现不出爱国反帝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18.D
【详解】
根据材料“日本的私人资本当时还未感到有在海外开设工厂的必要”“由于‘别有用意’而加进和约之中的”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在《马关条约》签订过程中,日本对在中国开设工厂的要求并不强烈,而是为了顺应其他列强需要才加进条约的,列强可以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纷纷在中国设厂,这严重阻碍中国民资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马关条约》集中了日本和其他列强的要求,而不是加剧列强间的争斗,故排除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势力已经深入到中国内地长江各口岸,故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危害,而不是对日本的便利,故排除C。
19.B
【详解】
上海轮船招商局将经营情况和收支状况都对外公布,这并不是中国的商业传统,明显是受到西方近代企业经营模式的影响,故选B;这种经营思想是受西方经营模式影响而出现的,不是为了适应民族资本发展的需要,排除A;公布经营状况和收支状况和缓解资金压力无关,排除C;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是民族危机影响的结果,并不是由于上海轮船招商局经营模式的影响,排除D。
20.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在“求富”的思想下创办了民用企业,其中上海机器织布局是民用企业的代表,B项正确;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及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在“自强”的思想下创办的军事企业,ACD项排除。故选B。
21.
(1)太平天国时期,萌发了专利制度思想;洋务运动期间,专利权开始实施;维新变法期间,开始专利立法。
(2)有利于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有利于保护和促进科技发明;有利于推动近代工业的发展;冲击了的“重义轻利”、“重道轻器”等传统思想观念。但由于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失败,专利制度对当时经济的促进作用有限。
【详解】
(1)根据“太平天国时期的洪仁玕在其《资政新篇》中,最早引入西方专利制度思想”得出太平天国时期,萌发了专利制度思想;根据“近代第一件存案在册的专利,是洋务运动期间”得出洋务运动期间,专利权开始实施;根据“1898年在康有为的新政建议下,光绪帝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鼓励技术、工艺发明的专利法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第一次从法律上承认了发明创造的进步作用。”得出维新变法期间,开始专利立法,有利于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
(2)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可从有利于保护和促进科技发明;有利于推动近代工业的发展;冲击了的“重义轻利”、“重道轻器”等传统思想观念。但由于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失败,专利制度对当时经济的促进作用有限等角度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22.
(1)原因: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洋务运动的失败证明“师夷长技”不能挽救民族危饥;借鉴日本成功的经验。
(2)认识:材料二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国民对宪政的常识、宪政的心理都没有准备;
材料三认为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各个方面都不具备实行宪政的条件。
理由:中国是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专制主义历史悠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不独立;封建思想浓厚;国民缺乏宪政意识。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中国现代化的演进以洋务运动所提倡的技术模仿为第一阶段之特征,但自强求富凡三十年,甲午一战化为乌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洋务运动的失败证明“师夷长技”不能挽救民族危饥;根据材料“知识阶层检讨之佘,认为日本有宪法而强,中国无宪法而弱,立宪强国之说遂逐渐成为二十世纪初政学两界的共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借鉴日本成功的经验。
(2)认识:根据材料“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诚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国民对宪政的常识、宪政的心理都没有准备;根据材料“就是在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上面,安放着一个高度西化的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两者之间无法有机的结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认为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各个方面都不具备实行宪政的条件。理由:结合所学知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国民宪政意识淡漠、封建思想浓厚等方面分析。
试卷第1页,总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