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清政府闭关政策阻碍中英贸易
B.工业革命后英国要扩大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C.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商利益
D.英国为争取自由通商
2.关于《南京条约》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
A.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B.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赔款2100万元
D.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
口岸
3.历史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自序中写道:“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不会减”。茅先生强调的“鸦片战争的意义”包括
①警醒国人时刻谨记历史教训,追求独立富强
②迫使中国打开国门,加快了融入世界的进程
③推动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文化传入中国
④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简明广东史》记载,1846年,广州进口货物价值(不含鸦片)12,390,213元,比1837年减少33.2%,出口降至23,198,493元,比1837年减少了35.7%。这一现象说明
A.中国的自然经济尚未开始瓦解
B.当时爆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C.五口通商改变了广州外贸状况
D.世界市场形成后对华贸易减少
5.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而斗争的爱国精神,不断激励着中国人。人民群众第一次自发地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是
A.三元里抗英斗争
B.五四运动
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义和团运动
6.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要求允许“在华设厂”。其相同经济影响是
A.客观上促成了列强宰割中国同盟形成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7.“直到1820年,中国的总产出(GDP)仍占世界总份额的32.9%,领先西欧核心十二国(英法德意奥比荷瑞士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的产出总和12%,更遥遥领先于美国(1.8%)日本(3.0%)。”对上述材料理解最确切的是
A.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传统经济领先世界
B.工业革命对欧美经济发展的影响尚未体现
C.当时中国经济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D.该经济数据是外国人所统计,所以不可信
8.《南京条约》签订之后,激起了民众对英国同仇敌忾;但清朝政府对于《南京条约》的反应并不激烈,主要是对中英两国文件采用平等体制感到不安。这说明《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于清廷而言
A.强化了国家主权的思想
B.触及了天朝上国的理念
C.规范了政府外交的行为
D.促进了中央机构的变革
9.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1858年,英国又与中国签订《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海关对进出口货物一律按时价“值百抽五”征税。英国上述举措本质上反映出
A.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的要求
B.列强建立世界殖民霸权的需要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必然选择
D.列强掌控中国经济命脉的野心
10.鸦片战争爆发前,林则徐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并购买西方人出版的报纸,招募翻译“以定控制之方”,大且购买西洋炮,还仿造了两艘“底用铜包,篷如洋式”的西洋船,并将购买的武装商船改造成清军水师的训练舰。这表明林则徐
A.洞悉英国的武装实力
B.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C.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D.已摆脱传统“夷夏”观念
11.鸦片战争前后,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士大夫首先冲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教条束缚,掀起一股“悉夷”“知夷”编纂舆地著作之热。他们
A.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B.目的是运用西学以救中国
C.旨在获取符合国际惯例的外交礼仪
D.完全抛弃了清朝闭关自守的政策
12.公共租界系“国中之国”,其权力机构是纳税人会议和工部局,孙中山称之为“自治模范”。一些有识之士“仿租界之式”创办自己的现代市政。材料表明
A.公共租界在我国自古有之
B.租界是我国地市一级的行政组织
C.租界成为近代上海市政管理现代化的标杆形象
D.租界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和市政现代化历史写照
13.鸦片战争之后,外患接踵而至。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1843年又签订《虎门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待遇,以及在五口租地造屋等特权。1844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中法签订《黄埔条约》。这些条约表明
A.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B.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
C.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主观条件
D.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4.鸦片战争后,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列强通过《南京条约》获得的特权是
A.领事裁判权
B.协定关税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鸦片贸易合法化
15.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16.1839年9月,在广州禁烟已有9个月的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指出:此蕞尔小邦,若大军远征,势必路途遥远、补给困难,绝对不会出此下策。据此可知,当时的林则徐
A.一味排外不了解敌情
B.思维固化且盲目自信
C.顽固守旧排斥新知识
D.刚愎自用且不思进取
17.陈登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由鸦片战争,以至于庚子事变之六十年间,国人之对外态度:首为昧外,次为畏外,继为媚外。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西学东渐导致认识误区
B.主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民族屈辱造成心理落差
D.理性认识西方先进文明
18.林则徐被后人敬仰,是因为他领导了(
)
A.虎门销烟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9.鸦片战争发生时,清政府绿营兵和八旗兵肩负的并非只有征战一项,他们还担负着衙门日常勤务、守陵、河工、漕运等任务。清廷还规定“各省水陆孔道之旁,设立墩台,驻宿兵丁,所以护卫行人,稽査匪类”。清廷的这些举措
A.反映了清政府统治的腐朽不堪
B.推动晚清军事近代化进程
C.促使满汉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
D.不利于集中兵力抵御外敌
20.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商品输出的需要,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对我国进出口税规定了“值百抽五”的统一税率,导致中国关税税率无法自主,一直处于超低水平。这一现象说明中国
A.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B.进出口商品结构的重大改变
C.关税主权遭到了破坏
D.近代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扩大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正当满清嘉庆、道光两朝国势开始下降的时候,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变成走遍世界寻求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国了。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涌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大城,这些工业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厂,制造着各种工业品。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开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在印度,英国侵略势力继续向广大腹地推进,获得剥削殖民地的无限利益。这个贪婪强暴而又在印度积有经验的英国海盗,对满清政府统治下的封建中国,抱着极大野心,一刻也不肯放松侵略的机会,是势所必然的。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47年版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材料三
抗战中,中国军队发动大型会战66次,重要战117次,11位上将,34位中将,99位少将阵亡,360万人战死沙场。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引自《历史上的今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文澜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鸦片战争,中西方学者有着不同的称谓。这反映出各自文化阵营关于此次战争目的的看法差异,中国学者一般将此次战争称为“鸦片战争”,认为是反对走私的正义护国战争;而一些西方学者则将其称为商业战争,认为是为了打破贸易不公的局面。费正清就曾经提到: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因为中国没有以平等的状态参与到国际交往中,而英国却以武力打破了这一现状。
材料二
回顾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清末的鸦片战争成了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以单向度的输出为主要交流模式。这个特点持续的时间长、稳定性高。然而,鸦片战争之后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劲风急吹,使得中西文化产生了巨大的碰撞与冲击,因此形成了中西文化的角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提供了契机。在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和林则徐提出“开眼看世界”,中西文化的交融不再是知识技术上的传导,而是出现了“中体西用”的理论。它反映了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日渐转变。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雅思《中西方文化的角力与更新:以鸦片战争为切入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学者对鸦片战争目的的不同看法,并指出鸦片战争的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西方文化角力与更新的过程,并分析其影响。
参考答案
1.B
【详解】
19世纪初,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为开辟市场和掠夺原料,将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出口大于进口)地位。为了牟取暴利,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走私鸦片。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B项正确;ACD项都是原因,但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
2.B
【详解】
《南京条约》没有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B项符合题意;《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
口岸,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3.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警醒国人时刻谨记历史教训,追求独立富强;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口岸,中国打开国门,加快了融入世界的进程;鸦片战争后,国门大开,推动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文化传入中国,A项正确;近代中国民族企业的诞生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B、C、D项。故选A项。
4.C
【详解】
材料数据说明1846年广州进出口货物价值都有明显减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和五口通商有关,即上海逐渐取代了广州的外贸中心地位,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开始瓦解,排除A项;当时没有爆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排除B项;世界市场形成后对华贸易在不断增加,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群众第一次自发地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是1841年5月的三元里抗英斗争,A项正确;五四运动、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不是第一次自发地抵抗侵略的斗争,排除BCD项。故选A项。
6.D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反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商品输出的需求;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之后,列强资本输出的新要求,这些要求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D项正确;列强宰割中国同盟形成是在19世纪末,故A项不符合“协定关税”提出的时间,排除A项;B项只符合“在华设厂”的要求,排除B项;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与“甲午战后”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
1820年的中国依然是小农国家,其总产出在世界中占比较高,说明当时中国的传统经济领先世界,A正确;1820年工业革命对西方的影响已经凸显,排除B;182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远不及西方,排除C;D描述绝对,排除。故选A。
8.B
【详解】
清朝对于“平等体制感到不安”是传统的“天朝上国”理念遭到破坏的结果,“对《南京条约》反应并不激烈”,表明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的淡薄,故A项不正确,B项符合题意;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并没有完善近代外交的机构及外交方式,排除C项和D项。故选B。
9.A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英国人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向中国倾销商品,本质上体现的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的要求,A项正确;英国早在18世纪中叶就已经确立了“日不落帝国”地位,B项排除;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C项排除;当时列强尚未掌握中国经济命脉,D项排除。故选A。
10.C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鸦片战争之前林则徐已经认识到侵略危险的存在,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并购买西洋炮及仿造西式战船,这表明林则徐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林则徐对英国的认识程度有限,并未洞悉英国的实力,排除A项;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此时尚未发生,排除B项;林则徐“探访夷情”,说明其没有摆脱传统“夷夏”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
根据材料“掀起一股‘悉夷’知夷’、编纂舆地著作之热”可知,他们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故A正确;士大夫属于封建统治阶级,其目的是运用西学以救清政府,维护其统治,故排除B;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并非获取符合国际惯例的外交礼仪,故排除C;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门被打开,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由此可知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清朝闭关自守的政策,故排除D。故选择A。
12.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租界是列强侵华的产物,体现的是中国半殖民地化,而纳税人会议和工部局是近代社会管理体制,体现的是市政现代化历史写照,D项正确;租界是近代列强侵华的产物,并非自古有之,排除A项;租界是列强侵华的产物,体现的是中国半殖民地化,不属于我国地市一级的行政组织,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上海市政管理,因此无法得出“租界成为近代上海市政管理现代化的标杆形象”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最大的影响就是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项正确;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虽然也是条约签订的影响,但是并非是主要影响,A项排除;当时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但是仍然占据主导地位,B项排除;这些不平等条约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客观条件,C项排除。故选D。
14.B
【详解】
集结号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B项正确;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均与《南京条约》附件有关,AC项排除;鸦片贸易合法化与《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有关,D项排除。
15.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封建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因此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A项正确,BCD项排除。故选A。
16.B
【详解】
根据材料“此蕞尔小邦,若大军远征,势必路途遥远、补给困难,绝对不会出此下策”可知,林则徐是从传统军事战略的角度推断英国国小、路途遥远、补给困难,不会发动战争,但没有看到英国此时已是工业强国,国力强大,侵略中国是满足其商品输出的要求,说明林则徐对于英国的国情认识不足,思维固化且盲目自信,B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林则徐排外思想,排除A项;林则徐主动学习西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林则徐刚愎自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7.C
【详解】
结合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可以看出,中国对外的态度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反对外来战争后的认识,是民族屈辱造成心理落差,C项正确;认识的误区不是西学东渐导致,排除A项;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动放弃,而不是主动,排除B项;结合近代中国的历史可以得出在近代中国人对西方先进文明没有能够理性对待,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对外来文化是鄙视的,鸦片战争后开始盲目学习西方,排除D项。故选C项。
18.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在历史上主要是领导了虎门销烟,给外国侵略势力以沉重打击,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农民运动,与林则徐无关,排除B项;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次重要革命运动,与林则徐无关,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与林则徐无关,排除D项。
19.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绿营兵和八旗兵除担负征战任务外,还担负着衙门日常勤务、守陵、河工、漕运等任务,职责众多容易分散兵力,不利于集中兵力抵御外敌,所以D正确;材料内容没有反映清政府统治腐朽不堪,所以A错误;清廷的这些举措没有推动晚清军事近代化进程,所以B错误;材料内容涉及清政府绿营兵和八旗兵的职责,没有体现满汉之间的矛盾,所以C错误。
20.C
【详解】
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材料“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对我国进出口税规定了‘值百抽五’的统一税率,导致中国关税税率无法自主,一直处于超低水平”体现了当时中国关税主权遭到了破坏,所以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进出口商品结构,所以B错误;材料内容不能体现近代市场的发展和扩大,所以D错误。
21.
(1)起因: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后果: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影响:刺激列强侵略的野心;促进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爱国救亡运动的开展;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3)说明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作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捍卫了民族尊严,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注度。
【详解】
(1)起因:根据材料“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开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后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影响:根据材料“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可知,刺激列强侵略的野心;根据材料“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可知,促进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爱国救亡运动的开展;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3)第一小问:说明:根据材料“抗战中,中国军队发动大型会战66次,重要战117次,11位上将,34位中将,99位少将阵亡,360万人战死沙场”可知,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作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二小问:结合抗日战争的历史影响,从维护国家主权、取得反帝斗争胜利、捍卫民族尊严、提高国际地位、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注度、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等方面概括。
22.(1)看法:中国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反对鸦片走私的正义战争,而以费正清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则认为鸦片战争是西方打破中西不公平贸易的战争。
实质: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2)过程: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开眼看世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产生了“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科技;19世纪末,维新派、梁启超等人明确批判洋务运动,提出“变法维新”的政治口号,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
影响:推动了中西文化交融和更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加速了中国文化的近代化。
【详解】
(1)关于不同看法,根据材料一“中国学者一般将此次战争称为‘鸦片战争’,认为是反对走私的正义护国战争”可知中国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反对鸦片走私的正义战争;根据材料一“西方学者则将其称为商业战争,认为是为了打破贸易不公的局面。费正清就曾经提到: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因为中国没有以平等的状态参与到国际交往中,而英国却以武力打破了这一现状”可知而以费正清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则认为鸦片战争是西方打破中西不公平贸易的战争。关于实质,根据材料一可知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2)关于过程,根据材料二“魏源和林则徐提出‘开眼看世界’,中西文化的交融不再是知识技术上的传导,而是出现了‘中体西用’的理论”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等方面回答过程即可。关于影响,根据材料二“它反映了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日渐转变”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西文化交融、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加速中国文化的近代化等角度思考作答。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