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1.清代钱大昕《十架斋养新录》记载:“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材料表明
A.儒学的正统地位已岌岌可危
B.清代民众文化水平大幅提高
C.小说世俗化倾向便于其推广
D.宗教文学走出困境展现新貌
2.明清之际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大力抨击君主专制。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满汉民族矛盾成为了主要矛盾
B.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
C.商品经济日益活跃的社会现实
D.资产阶级发展民主的要求
3.明后期,江南“近镇人家多业机杼,间有业田者,田事皆雇西头人为之”;在江南城镇从事工商业的人口数量约为640万,占全国从事工商业总人口数的32%,到清中期时增至约1346万,占总人口的37.4%;而同期欧洲从事工商业人口大约占总人口数的10%。这说明当时
A.雇佣关系在江南发展迅速
B.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
C.江南出现早期工业化特征
D.区域间贸易得到发展
4.明清时期,古典小说创作进入繁盛时期。其原因有
①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出现了新的景象
②社会生活亦趋复杂丰富
③杂剧和散曲的出现
④大赋文辞铺张,小赋意境清新活跃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明清时期,山西祁县一带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谚语。这表明
A.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晋商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D.山西商品经济发展全国领先
6.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这反映当时
A.经济重心移至湖广江西
B.苏州已经成为交通枢纽
C.经济作物开始广泛种植
D.江浙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7.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四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皇帝亲自率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材料说明
A.统治者开始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B.城市规模扩展导致雾霾不断发生
C.通过调整种植方式、祭天敬神来治理雾霾
D.清代的北京城环境污染极其严重
8.明朝中叶以后,在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中,私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于主导地位,其主要原因是
A.官营手工业作坊中产品严重短缺
B.明朝政府积极鼓励私营手工业发展
C.私营手工业作坊中工人数量增加
D.私营手工业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潮流
9.下列关于明清时期小说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明清小说的成就仅限于章回体长篇小说
B.明清小说数量比较多而且体裁比较丰富
C.明清小说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
D.明清小说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作
10.明清时期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其中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的思想家是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李贽
11.明末清初,提出了与王阳明心学针锋相对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前辈的唯物思想的进步思想家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12.《国色天香》是一档天津卫视原创的用现代音乐的表现手法诠释中国传统戏剧的真人秀节目,目的是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中国戏剧。在中国戏曲剧种中,被称为“国粹”的是
A.川剧
B.越剧
C.京剧
D.粤剧
13.晚清以来,众多剧种和戏剧表演人才纷纷涌人上海,上海剧坛囊括了昆曲、京剧、越剧、淮剧、粵剧、绍剧、锡剧、扬剧,以及评弹、滑稽等十几个剧种,各剧种之间既相互竞争,又兼收并蓄、融合创新。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上海
A.地理位置优越
B.社会开放程度高
C.市民阶层崛起
D.经济最为发达
14.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广东成立了专营外贸的“外洋行”,将外贸与内贸区分开来,洋商与一般商人区分开来。从此,外洋行成为专门经管外贸的机构,洋商(行商)也成为一种专门的行业。此种交易形式
A.导致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B.旨在保证政府税收和海防
C.反映传统朝贡贸易格局变动
D.加剧了欧洲对华经济侵略
15.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开始任命西方传教士参与历法的修订。1634年,《崇祯历书》正式完成,书中大量引用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首次引入了“地球”的概念。该书在当时
A.推动了古代科技的进步
B.改变了传统历法的性质
C.吸收了启蒙运动的成果
D.促进了社会观念的改变
16.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刺激下,四川在传统粮食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这一现象表明
A.小农经济逐步走向瓦解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C.“闭关锁国”政策破产
D.农业生产结构受到市场影响
17.明末徐光启等学者,与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天文、数学等方面的书籍,他们看到西学与中学之间在自然科学乃至宗教、道德方面体现出来的某些相近、相合、或相通之处,由此得出“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的看法,并进而提出“会通”“超胜”的主张。这一主张
A.反映了对中西文化的全面认识
B.得到当时士人阶层的普遍认可
C.推动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产生
D.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学的传播
18.明清之际,有思想家指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一姓之兴亡,私也;而民之生死,公也”“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上述思想主张
A.从根本上否定了儒学理论
B.是对传统思想的新突破
C.有利于维系中央集权制度
D.受到西方政治理论影响
19.一位很投入的明朝遗民黄宗羲重新考虑了政治秩序的许多基本原则,得出结论说,“有些问题是小的,像对宦官监督不够等,但更多的都是大问题,像皇帝的权力太大。”这体现出黄宗羲
A.带有着反清复明思想
B.致力于抨击君主专制
C.对传统制度有褒有贬
D.反对颠覆传统的制度
20.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以“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代“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这反映出
A.明清商帮势力扩大到政界
B.明清缺乏推动社会革新的阶级力量
C.徽商因官商勾结而崛起
D.获取功名是富商大贾经商的最终目的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财神信仰形成较迟,主要在民间流行。明朝,从吴中(今江苏扬州)一带开始,形成了每年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不同的地区崇拜的对象不同,导致担任财神爷的角色纷杂,最普遍崇拜的是“正财神”赵公明和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另有“文财神”比干和范蠡,关公被人们尊为武财神,“准财神”是刘海蟾,港澳台地区祭祀财帛星君李诡祖。还有的地区把“太白金星”等供奉为财神。这些财神都是公平、正直、忠义之士,自然不会保佑人们去发不义之财。
——摘编自《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需要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需要用黄金来增加收入,购买更多的奢侈品。但当时的西欧黄金严重缺乏。《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后,欧洲人一直把东方,包括中国,看成是黄金遍地的“人间天堂”,欧洲有很多人沉迷于“寻金热”之中,上自国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
——摘编自孙梅《关于新航路开辟经济原因的困惑》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和欧洲“寻金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和欧洲“寻金热”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差异及其原因。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小说影响之广泛,士、农、工、商乃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均受其影响,这表明小说世俗化倾向有助于其推广,C项正确;A项与清代史实不符,排除;B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小说是世俗文学,不是宗教文学,D项说法文不对题,排除。
2.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一些有识之士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黄宗羲、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大力抨击君主专制,这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从本质上反映了商品经济日益活跃的社会现实,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的不满,未体现“满汉民族矛盾成为了主要矛盾”,排除A项;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与参与政权无关,排除B项;当时资产阶级尚未产生,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
据题意可知,明清时期我国从事工商业的人口数量众多,而且占总人口比例要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说明江南地区出现了早期工业化的特征,故选C项;从事工商业的人口数量多,比例高,并不能体现雇佣关系的迅速发展,更不代表经济格局出现重大调整,排除AB项;从市工商业的人口主要是在江南地区,并不能体现区域间贸易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的小说是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反映,反映这一时期儒学占据主导的前提下,市民文化的兴起,①②正确,A项正确;杂剧和散曲出现于元朝时期,③错误,排除B项;大赋和小赋是汉朝时期的文学体裁,④错误,排除CD项。故选A项。
5.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商帮,晋商和徽商的势力最为强大。在长期的经商活动中,它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晋商重商、崇商,将商业视为本业,定向为人生价值追求,奉行“学而优则商”的理念,以至于陕西祁县一带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谚语,这表明晋商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C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中国古代一直贯彻重农抑商政策,清政府并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山西人对商业的重视,无法体现“山西商品经济发展全国领先”,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
材料“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体现的是当时浙西一带的米经由苏州销往各地区,说明的是江浙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A项排除;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米不属于经济作物,C项排除。故选D。
7.C
【详解】
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皇帝亲自率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材料说明清朝通过调整种植方式、祭天敬神来治理雾霾,C项正确;“开始”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城市规模扩展的信息,排除B项;清代的北京城环境污染极其严重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清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在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所以私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相比更能够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所以私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于主导地位,故选D项;官营手工业由政府举办,为了满足皇室和官府的需要,不可能出现产品严重短缺的情况,排除A项;明代政府并没有鼓励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私营手工业能够超过官营手工业并不仅仅是依赖工人数量的增加,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章回体长篇小说是明清小说的主要形式,但“仅局限于”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故选A项;BCD中的
说法都是正确的,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强调个性解放,将穿衣吃饭当作“人伦物理”,认可追求物质享受的思想家是李贽,D项正确;“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并非黄宗羲的主张,排除A项;顾炎武并未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排除B项;王夫之并未强调“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排除C项。
1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提出来气一元论,他认为气是唯一实体,不是“心外无物”。王夫之还指出,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决不可说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所以提出了与王阳明心学针锋相对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前辈的唯物思想的进步思想家是王夫之,故D正确;李贽信奉王阳明的心学,所以,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中心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他认为“真心”、“童心”是最根本的概念,是万物的本源,故排除A;黄宗羲在哲学上反对宋学中“理在气先”的理论,认为“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气”的运动规律,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具有唯物论的特色。“盈天地皆心也”的观点又有唯心论的倾向,故排除B;顾炎武的哲学思想中带有唯物主义的色彩和倾向,但是不如王夫之的彻底,故排除C。故选择D。
12.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京剧艺术比较全面和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被称为“国粹”,C项正确;川剧、越剧、粤剧只是地方戏曲,不是“国粹”,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
根据“众多剧种和戏剧表演人才纷纷涌人上海,上海剧坛囊括了昆曲……各剧种之间既相互竞争,又兼收并蓄、融合创新。”可以看出,晚清以来社会不断开放,更多的剧种间不断融合,形成了新的剧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突出上海的位置优势,排除A项;市民阶层宋代已经出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不能得出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
此种交易形式指广东成立专门经管外贸的机构外洋行,将外贸与内贸区分开来,洋商与一般商人区分开来,把洋商(行商)作为一种专门的行业来经营,由此可以看出清政府通过外洋行专管外贸,形成对对外贸易更有力地控制,此种交易形式旨在保证政府税收和海防,故选B;外洋行限制对外贸易,是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A;朝贡贸易是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外洋行的成立不能反映传统朝贡贸易格局变动,排除C;成立“外洋行”专门经营外贸,有助于外贸的发展,与加剧欧洲对华经济侵略无关,排除D。
15.A
【详解】
材料“书中大量引用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首次引入了‘地球’的概念”体现的是西方科技对明朝时期天文历法的影响,推动了当时科技的进步,A项正确;当时传统历法仍然为农业服务,性质并未改变,B项排除;启蒙运动构想的是未来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蓝图,与材料无关,C项排除;材料与社会观念的变化无关,D项排除。故选A。
16.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在外来商船刺激下,四川地区大量种植经济作物,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改变,所以D正确;小农经济逐步走向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南北经济对比,无法得出“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所以B错误;乾隆时期清政府一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所以C错误。
17.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所谓“‘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的看法,并进而提出‘会通’‘超胜’的主张”实际上是认为东西同源,这有助于减少当时士人对西学的抵触,从而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故选D;中学和西学只是在某些方面有相通之处而已,因此这一认识并不是对中西文化的全面认识,排除A;“得到……普遍认可”的说法过于夸张,无从体现,排除B;是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的发达和新的生产因素的出现推动了进步思潮的产生,不是因为这些学者的主张,排除C。
18.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思想对君主专制的否定,体现了对传统思想的反思与发展,所以B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反思与发展,没有从根本上否定了儒学理论,所以A错误;材料批判君主专制,与维系中央集权制度无关,所以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上述思想主张受到西方政治理论影响,所以D错误。
19.B
【详解】
材料“有些问题是小的,像对宦官监督不够等,但更多的都是大问题,像皇帝的权力太大”体现的是黄宗羲对君主专制体制的批判,B项正确;材料与反清复明思想无关,A项排除;材料更多的是批判,C项排除;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并未提出对传统制度改造的方案,仅停留在批判层面,D项排除。故选B。
20.B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明清时期作为当时社会进步量的商人,不知投资扩大生产,反而热衷仕途,说明的是明清缺乏推动社会革新的阶级力量,B项正确;商帮广结政界要人是为了寻求保护,并非是势力扩大到政界,A项排除;商帮崛起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并非是官商勾结的产物,C项排除;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21.
(1)王夫之:从国家和人民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分封制)害处多顾炎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发展受制约。
(2)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详解】
(1)王夫之:根据材料“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可知,从国家和人民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分封制)害处多。顾炎武:根据材料“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发展受制约。
(2)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22.
(1)特点:中国:主要流行于民间;崇拜对象多样化(存在地区差异);崇尚公平、正直、忠义(体现传统价值概念或受儒家思想影响)。欧洲:参与阶层具有广泛性;寻金具有外向性。
(2)差异:中国“财神崇拜”:冲击了传统贱商观念,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欧洲“寻金热”: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社会转型。
原因:中国:封建专制集权空前强化,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欧洲:推动新航路开辟和海外殖民掠夺,大量黄金、白银流入欧洲,增加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引发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详解】
(1)特点:中国:根据“财神信仰形成较迟。主要在民间流行”得出主要流行于民间;根据“不同的地区崇拜的对象不同,导致担任财神爷的角色纷杂”得出崇拜对象多样化;根据“这些财神都是公平、正直、忠义之士,自然不会保佑人们去发不义之财”得出崇尚公平、正直、忠义(体现传统价值概念或受儒家思想影响)。欧洲:根据“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需要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需要用黄金来增加收入,购买更多的奢侈品”得出参与阶层具有广泛性;根据“上自国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得出寻金热具有外向性。
(2)差异: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财神崇拜”实际上冲击了传统贱商观念,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欧洲“寻金热”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原因:应该从中国和欧洲的体制差异上进行比较,如中国的封建专制集权空前强化,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欧洲则是推动新航路开辟和海外殖民掠夺,大量黄金、白银流入欧洲,增加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引发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