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6 07:2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外历史纲要 上册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习目标:
1、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2、重点: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红山文化玉龙
恩平黄冈实验中学
孟凡彬
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
家族观念、工具、语言、文字、信仰、宗教观念、法律、城邦和国家等等。
国家是由领土、人民、文化和政府四个要素组成的。
产物
CONTENTS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01
从部落到国家
02
商和西周
03
目录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问题探究1:
1.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主要有哪些?
2.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这一阶段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分布既分散又集中,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满天星斗)
北京人、山顶洞人、元谋人等。
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已经学会用火。
1、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00万—1万年)
2、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4千年)
文化遗址
时间
活动区域
基本特征
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黄河中游
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长江下游
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龙山文化
距今
约5000年
黄河中下游
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称为“蛋壳陶”
红山文化
距今
约5000年
北方辽河上游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良渚文化
距今
约5000年
长江下游
姜寨聚落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尚未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
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和女神庙
问题探究2: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人类遗址有哪些?其主要生产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分布特征:
从满天星斗趋向于中原中心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分比较新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分布特征?
练一练:
1.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2、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B
A
思考:新石器时代晚期为什么会从原始社会向早期文明国家过渡?
古史传说
三皇五帝
(1)三皇时代:时期较早、名称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时期:事迹较为具体。也有多种组合方式,现一般采用《易经》《国语》《史记》中的说法:皇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关于“三皇”有六种说法:
伏羲、女娲、神农
燧人、伏羲、女娲
伏羲、神农、燧人
伏羲、神农、共工
伏羲、神农、皇帝
伏羲、神农、祝融
二、从部落到国家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万邦时代
①时间:
②文明遗迹:
③制度:
龙山文化时代(距今约5000年)
陶寺遗址(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礼器)
禅让制
红山文化玉龙
材料 二里头遗址从第二期开始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和宫城。宫城方正规矩,有中轴线规划。其中一号宫殿有面积近达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底座。中心大殿前有广庭,四周有回廊。整个宫殿建筑群壮观、庄严,具备了后世宫廷的规模特征,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墓葬等级分化严重,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如国君、官吏、部门、赋税、刑法、军队的一套国家机器。夏朝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转变为“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找一找“夏朝是我国第一个早期国家”的证据。
①宫廷气派的建筑群
②墓葬等级分化严重
③成体系的国家机器
④王位世袭制
2、夏朝的统治:
(1)夏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夏朝的统治
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夏朝文化遗存: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材料: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思考
早期国家最高权力继承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最高权力继承:禅让制(传贤)——王位世袭制(传子)
社会组织形式:氏族部落(公天下)——早期奴隶制国家(家天下)
问题:商朝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是?
三、商和西周
商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定都于亳。
盘庚迁殷
商朝前期,屡次迁都,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从此稳定下来,商朝又称殷朝
实证
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人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证实了文献中有关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
1、商的建立及制度
(1)商的建立
练一练:
1.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 )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2、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 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 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 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 血缘纽带关系弱化
D
B
(2)商的制度
问题:阅读教材P6,回答商朝施行什么制度治理国家?其辐射范围?
国家机构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实行内外服制的国家管理结构,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势力范围
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内外服制
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的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其特点是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中央政权与各附属国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
思考点: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加强了商朝的统治。
2、西周的建立及制度
(1)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经过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政治制度
概况: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作用:二者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3)西周的灭亡
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材 料
(武王)封商纣子禄父
殷之余民。……武王追思先
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
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
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
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
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
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shì)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分封制的目的及分封的对象?
目的:为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拓展疆域(“封建诸侯,以藩屏周”)
对象:王室子弟(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练一练:
1、《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这说明宗法制的重要特征是( )
A.嫡长子继承 B.兄终弟及
C.大宗与小宗对立 D.神权与王权结合
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 )
A 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 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
C 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D 嫡长子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3.《左传》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这最能说明
A.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者有诸侯、卿大夫、士等
B.西周的分封者维护了贵族的统治秩序
C.在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宗法制不仅在天子和诸侯国实施,也在中、小贵族以至士与庶民之间实施
A
C
C
练一练:
4.周灭商后,疆域扩大,各民族逐渐交融,人们心中遂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这表明西周时期
A“大一统”的文化心理逐渐形成 B 君主独裁的集权体制开始确立
C“大一统”的政治制度正式建立 D 宗法分封制推动了疆域的扩大
5.西周时期小宗或者异性都可世袭为家臣,但到春秋战国时期,家臣的选任逐渐突出贤能的重要性。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
A 官僚政治最终确立 B 宗法制度逐渐瓦解
C 血缘政治完全瓦解 D 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6、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A
B
A
3、商和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土地制度: 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起源于商,兴盛于西周。
生产工具: 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较多,技艺精湛
手工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们普遍的衣着材料。
状况
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表现
农业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历史文献中所说的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归纳总结:
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①已经形成国家机器;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具有神秘色彩;
④最高政治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知识拓展
西周的分封制度
分封等级示意图
目的:为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拓展疆域(“封建诸侯,以藩屏周”)
对象:王室子弟(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内容:分封的同时获得土地、物资、武装和人口
诸侯王的权力与义务:
①权力:爵位世袭,设置官员,再分封,建立武装、征派徭役。
②义务:服从天子政令,镇守疆土、定期朝觐述职、交纳贡赋。
分封制对周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积极:
(1)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周王朝统治
(2)有利于稳定当时政治秩序;
(3)扩大了疆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4)传播了周文化。
局限:诸侯独立性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血缘关系松弛,分封制遭到破坏,削弱了周天子权威,最终导致分裂割据。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渊源
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内容
按父系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统治。
特点
以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为核心(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小宗服从大宗;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宗法制
积极作用:
①保证各级贵族享受特权,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消极作用:
①特权思想、等级观念对此后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不利于选拔有才能和德行的人才。
练一练:
1、在西周考古实物中发现许多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
A. 工官制有利于礼器标准化生产 B. 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重视
C. 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 D. 华夷观念阻碍了民族间文化交流
2、商朝信仰天帝的权威,《礼记》则有“君天下曰天子”的记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的注释“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由此可见周朝“礼”的文化( )
A. 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B. 为周取代商提供了社会基础
C. 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D. 使神权王权的结合更为密切
3、占卜在商朝占有重要地位,商王事无大小,都要占卜。到了西周统治者认为天命是不可靠的,民心向背才是根本。这一变化
A. 适应了王权统治的需要
B. 提高了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
C. 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D. 使王权摆脱了宗教神权控制

C
C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