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九上物理学霸同步作业】13章章末复习(一)(附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九上物理学霸同步作业】13章章末复习(一)(附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8-25 23:5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章末复习(一)
易错点一 对分子动理论的认识不全面
例1 [2020·益阳]
关于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水的流速越大,水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B.水凝固成冰后,水分子仍然在做无规则的热运动
C.水很难被压缩,说明水分子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D.只有气体和液体才能发生扩散现象,固体不能发生扩散现象
[易错总结]
分子热运动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无关;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气体、液体、固体之间都能够发生扩散现象。
易错点二 机械运动与热运动混为一谈
例2 [2020·河北]
下列事实能够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  )
A.公园里花香四溢   B.春天里柳絮飞扬
C.海面上浪花飞溅   D.天空中乌云翻滚
[易错总结]
分子很小,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也是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
易错点三 不能全面理解内能的影响因素
例3 下列关于内能和机械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高温物体不一定比低温物体的内能大
B.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具有的内能越大
C.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也没有内能
D.1
kg、0
℃的冰和1
kg、0
℃的水内能相等
[易错总结]
内能
的影
响因

概念中的关键字词
微观看
宏观看
物体内
分子种类结构
物质种类
所有分子
分子个数
物体质量
热运动的动能
分子运动剧烈程度
物体的温度
分子势能
分子间距及作用力
物体体积及状态
易错点四 对温度、热量和内能三者关系不明确
例4 [2020·广安]
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发生热传递时,温度总是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
B.在相同温度下,1
kg的水比1
kg的冰含有的热量多
C.一块0
℃的冰熔化成0
℃的水,内能增大
D.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不一定增加,但一定要吸收热量
[易错总结]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反映的是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内能是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只用来改变分子的势能,因此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热量表示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在热传递过程中,热量由温度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低的物体;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能说“吸收”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具有”或“没有”热量。
易错点五 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不到位
例5 小强在探究“物质的放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分别用质量相等的水和另一种常见液体进行对比实验,并作出了温度-时间图象,如图13-T-1所示。实验过程中,水和另一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分析图象可以得出
(  )
图13-T-1
A.乙物质是水
B.这种液体的比热容为8.4×103
J/(kg·℃)
C.甲的放热能力比乙强
D.乙比甲更适合做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液
[易错总结]
比热容反映的是物质吸热或放热的本领大小,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时比热容大的温度升高得少,在放出相同热量时,比热容大的温度降低得少。
易错点六 忽略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例6 初温为20
℃、质量为2
kg的水在标准大气压下,若吸收1.2×106
J的热量,温度将升高到    ℃。[c水=4.2×103
J/(kg·℃)]?
[易错总结]
物质在升温或降温时,如果状态不发生变化,则比热容不变。如果温度变化要突破“拐点”——熔点、凝固点或沸点,此时物质吸、放热的多少不能用比热容公式进行计算。涉及此问题的物质一般是水,注意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沸点。
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
例7 在“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13-T-2所示:
图13-T-2
(1)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碰到烧杯底部、侧壁和       。?
(2)实验中必须选取初温相同且    (选填“质量”或“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选用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甲、乙两种液体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甲、乙两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     相同。?
(3)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甲的温度/°C
30
34
38
42
46
乙的温度/°C
10
18
26
34
42
①根据表中数据可知,    物质吸热能力更强。?
②如果甲物质是水,比热容是4.2×103
J/(kg·℃),则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知,乙物质的比热容为       J/(kg·°C)。?
  【变式延伸】结合上例探究以下问题:
(1)若从甲、乙两种液体中选取一种作为暖手袋的供热物质,则应选    (选填“甲”或“乙”)液体。?
(2)图13-T-3中①是绘制的乙液体在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果将初温相同的乙液体,质量增加到原来的2倍,不考虑热损失,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再绘制出一条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则图线为图中的    (选填“②”或“③”)。?
图13-T-3
(3)图13-T-4是某沿海城市和某内陆城市年气温变化曲线,从图象可知曲线a表示的是    (选填“沿海”或“内陆”)城市的年气温变化曲线。(c陆图13-T-4
典题讲评与答案详析
章末复习(一)
[思维导图建构]
1.(1)分子 原子
 (2)无规则 (3)引 斥 
2.(1)热运动 (2)焦耳(J) 
(3)温度 (4)做功 热传递 (5)热量 
3.(2)热量 质量 温度 
(3)J/(kg·℃) 焦每千克摄氏度 (4)比热容较大 
(5)cm(t-t0) cm(t0-t)
[易错考点专训]
例1 B [解析]
分子的热运动是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而与水流速度无关,故A错误;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水结冰后,分子仍是运动的,故B正确;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而分子间也有引力,故C错误;扩散现象表明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故D错误。
例2 A [解析]
花香四溢是花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空气中,进入人们的鼻孔,人便闻到了香味,故A符合题意;柳絮飞扬、浪花飞溅、乌云翻滚,都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故B、C、D不符合题意。
例3 A [解析]
物体的内能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物体的质量、种类等有关,故高温物体不一定比低温物体的内能大,A正确;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其具有的动能越大,但内能不一定大,故B错误;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但具有内能,故C错误;1
kg、0
℃的冰和1
kg、0
℃的水,虽然温度相等,但构成水和冰的分子间距及作用力不同,故它们的内能不同,故D错误。
例4 C [解析]
发生热传递时,传递的是热量而不是温度,故A错误;热量不是状态量,不能说含有或者具有热量,故B错误;一块0
℃的冰熔化成0
℃的水时,需要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其内能增加,故C正确;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可能是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故D错误。
例5 C [解析]
水和另一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由图象可以看出,乙液体的温度降低得快,甲液体的温度降低得慢;利用Q=cmΔt,得c=,在质量相等、放热相同的情况下,由于甲液体温度降低得少,所以,甲液体的比热容大,故甲液体是水,放热能力较强,故A错误,C正确。读图可得,乙在15
min内温度由60
℃降低到20
℃,降低的温度是60
℃-20
℃=40
℃;甲在15
min内温度由60
℃降低到40
℃,降低的温度是60
℃-40
℃=20
℃,因为两种液体在相同的时间里放出的热量相同,根据c=可知,在质量和放热相同的情况下,降低的温度与比热容成反比,故另一种液体的比热容为2.1×103
J/(kg·℃),故B错误。根据Q=cmΔt,吸收的热量和质量相同时,比热容较大的物质温度升高得较少,更适合做冷却液,故甲做冷却液更好,故D错误。
例6 100 [解析]
由Q=cmΔt可得水吸收热量后升高的温度:
Δt==≈142
℃。
水的初温为20
℃,升高142
℃后,水的温度为162
℃。因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所以水吸热后温度不会升高到162
℃,而是升高到100
℃后开始沸腾,此后温度保持100
℃不变,故水的末温为100
℃。
[重点实验突破]
例7 (1)电加热器
(2)质量 吸收热量
(3)①甲 ②2.1×103
[解析]
(3)由表格数据可知,加热1
min时,甲、乙吸收的热量相同,温度变化量分别为34
℃-30
℃=4
℃、18
℃-10
℃=8
℃,甲的温度变化量恰好是乙的一半,则甲物质吸热能力强;甲、乙质量相同,根据Q=cmΔt可知,乙的比热容为甲的一半,甲为水,则乙的比热容为c=×4.2×103
J/(kg·℃)=2.1×103
J/(kg·℃)。
【变式延伸】
(1)甲 (2)③ (3)内陆
[解析]
(2)由温度-时间图象可知,加热4
min时,乙的温度变化量为32
℃,不考虑热损失,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将初温相同的乙物质,质量增加到原来的2倍,加热相同时间,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根据Q=cmΔt可知,质量增加到原来的2倍,则温度变化量为原来的一半,故图线为图中的③。(3)由图知,a城市最高、最低气温差比b城市大,由于沙石的比热容比水小,相同质量的水和沙石,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时,沙石的温度变化量比较大,所以曲线a表示的是内陆城市的年气温变化曲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